APP下载

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探究

2023-05-31李明林

学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数学课堂有效性

李明林

摘 要: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建设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随着基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积极探究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实现“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同步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走出低效的学习困境,更能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文章秉承“追根溯源”精神,先提出了“教师应理清学生低效学习原因”观点,后强调了“融合运用高效教学方法”的必要性,说明了“用生活创情境,激发数学兴趣”等有效教学行为,以期为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8-002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07

“有效”的定义是什么?是在课堂将数字知识告诉给学生?是让学生把数学概念和公式背下来?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还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快乐、掌握学习的方法?后两者才是最符合当代数学教育背景的答案。数学教师在课堂保证有效教学行为,必须走出刻板思维,注意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深入研读和融合运用。

一、理清学生低效学习现状与原因

(一)课堂目标不够清晰

当前数学课堂,多数学生缺乏对“学习哪些内容”“学到哪种程度”的了解,没有建立清晰的学习目标。这种“只有教师知道目标”的课堂活动状态,自然无法取得突出的教与学成果。

(二)学习氛围不够积极

教学方法不够多元,是数学课堂学习氛围不够积极的主要原因[1]。一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存在灌输、一言堂等教学行为,习惯于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授课,不注意创新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足够重视,没有关心学生学习体验,使部分学生在课堂感到枯燥,不断降低数学学习热情。

(三)数学实践不够及时

对学生来说,课堂是“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用知识”的重要场所,只有在课堂“学以致用”,他们才能更深刻地掌握所学内容。但是就目前来看,一些教师并未在数学课堂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数学实践能力造成了一定限制。

探究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必须理清以上学生数学学习低效的问题,才能有条不紊、苦尽甘来。

二、融合运用高效教学方法

(一)用生活创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从结绳记事开始,到用数学知识进行大量科学研究的今天,数学一直都与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提醒着教师,在数学课堂进行有效教学,可以生活为切入点。而调查各年龄段学生在数学课堂的表现,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出现在课堂上的生活现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综合以上分析,数学教师在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可以联合生活现象创设情境,先使学生对情境中、生活中的数学展开想象,激发其学习兴趣,再循序渐进地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学数学、解问题[2]。比如,研读教材,根据各知识点与生活的联系,将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过程编成一个小故事,在课堂导入环节“讲故事”。学生听故事,捕捉其中的数学信息,将其与在预习中留有印象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再比如,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多面体等实物带到课堂,取代传统教具,借助实物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学生对其展开直接观察,更全面地讨论其特点,学习兴趣逐渐增加,为之后的高效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共設课堂目标,增强学习动力

数学课堂缺乏清晰的目标,极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经常直接将在备课中预设的目标告诉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自主思考“我要学什么”“我要本课达到怎样的学习状态”,学生只是在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所以,为达成有效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改变“说目标”行为,邀请学生一同设置课堂目标。比如,板书写下在备课时预设的课堂目标,同时结合预习作业,提问学生:“通过预习,你们认为应该在本节课重点学习什么?”“通过观察板书,你们认为需要在本节课解决哪些问题?”……当学生将想法踊跃表达出来,提取关键信息,将其补充在板书“预设目标”后,完善课堂目标。学生学习目标跃然黑板之上,打破“听教师话学数学”思维定式,增强“为我的目标学数学”动力,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郁。

(三)重视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载体

当前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信息技术对全社会的影响愈发深刻,已然成为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工具。数学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探究有效教学行为,就要重视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希沃白板5、电子画板等媒介,巧妙优化教学载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化抽象为形象。信息技术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功能,在几何类抽象数学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促进意义。因此,教师讲授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知识点,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功能,践行“形象化”教学行为。比如,通过多媒体出示平面几何图示,建立直观对比,引领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对比观察。或者,在多媒体中播放立体几何动画,利用旋转、暂停等插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图形,促进其对图形“立体”特点的全面分析。在多媒体支持下,学生有效克服理解图形、空间想象的困难,课堂教学有效性发生质的飞跃。而利用电子画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把握图形特征后,走上讲台、通过电子画板感受画图。从“动眼看”“动脑想”到“动手画”,学生与抽象知识的距离无限拉近,教师教学行为自然有效。

2.分解整体教学。现行数学教材普遍具有一个特点——知识难度螺旋递增,学生越是学习,越要探究更多重点与难点,越易遇到瓶颈。此时,利用微课分解整体、将课堂教学拆分为多个片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根据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教师可以在课前独立录制微课,或者通过互联网获取其他优质微课资源,通过科学的剪辑处理,构建基础微课、重点微课、难点微课、拓展微课等微课教学视频。进而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进程与学生学习需要,适时运用微课,将学生“从头到尾看教材或课件”的学习转化为“针对性观看微课”的学习,并在学生观看微课时,根据其反应对视频内容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来,微课的有效运用与教师的合理介入行为,共同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分级把握,让其课堂学习不仅轻松,还倍加高效。

3.让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是思维导图的特殊教育功能,将其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其所学知识脉络、数学思维可视化,不仅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十分有利,更能有效解决“分解整体教学”衍生而来的“碎片化学习”小问题,保障教师“微课分解整体教学”这一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在课堂收尾阶段,通过希沃白板5等媒介出示思维导图框架以及总结性数学问题,先引导学生回答出问题对应的知识点,再带领其填写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师生的一步步填写下趋于完善,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建立知识体系,夯实课堂学习。

(四)建设学习小组,创新学习模式

1.在学习小组中自主探究。数学小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课堂锻炼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自主探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3]。正因如此,一些教师在数学课堂,意在通过布置自学任务组织学生活动。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其不仅没有完成预期自主学习任务,还或多或少地降低了学习信心。应对此现象,在保证“自主学习”地位基础上,教师可以加入“建设学习小组”有效教学行为。比如,根据学生性格、学习水平等特点进行分组,让学生3~5人为一组地展开自主学习,使其在小组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当班级学生数学整体学习水平较高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分组,给予其自主学习更多自由。如此,学生课堂学习约束感减少,小组学习、自主探究热情增加,也能证明“建设学习小组、鼓励自主探究”教学行为有效性。

2.在学习小组中展开竞争。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曾说过:“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赶并要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当代数学学习环境,这一比喻同样适用。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欲与竞争欲,随着学习小组的建立,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营造竞争学习氛围,通过“推理大比拼”“速算抢答”等特色活动,使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让学生在竞争中推理问题、练习数学计算。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增加组间竞争紧张感,更进一步地强化学生竞争学习动力,使其为“不被惩罚”而密切合作,深刻思考。

(五)践行隐性分层,促进顶峰相见

俗语言:“千人千面,百人百性。”学生在思维习惯、成长环境、学习态度、数学基础等方面的区别,使其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了一定差异性和层次性,无法“齐头并进”,而是“各有千秋”。教师针对这一情况探究有效教学行为,应积极践行隐性分层,在保持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保护每一名学生自尊心基础上,将其按照课堂差异化学习情况分成一般、良好、优秀三个层次。对于“一般”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强关注度,尽可能面对面地帮助其解决问题,给予其更细致、耐心的指导,以“有效陪伴”增强其数学自信。对于“良好”层次的学生,把握好针对性指导之“度”,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其自主学习,以“有效放手”锻炼其自学能力。至于“优秀”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常规教学后,向其布置适量的拓展任务,以“有效拔高”促进其挑战自我。每一名学生都能持续进步,“顶峰相见”指日可待,足见教学行为之有效。

(六)转换师生角色,给予质疑勇气

多次观摩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拥有在课堂回答和讨论教师问题的勇气,但在“主动提问”“质疑教师”方面,其勇气明显不足,这影响了其对数学问题的自主发现,不利于其质疑品质的发展。所以,教师探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转换师生角色也必不可少。首先,教师可以将自己视为“学生的学生”,在向其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创新提出“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明白,谁能讲一讲吗”等问题,拉近师生距离,激活学生“问教师”“在课堂做主”情绪。其次,针对个别知识点或问题,有意将其讲解错误,使学生发现“教师讲解”与“个人认知”之间的矛盾,提出“这里是不是错了?”“这里是不是应该……”等质疑,围绕质疑中的数学知识展开讨论,进一步发展思维并掌握知识,提高当堂学习有效性[4]。而在日积月累中,学生形成质疑习惯,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可在教师有效“鼓励质疑”行为下,让之后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断攀升。

(七)精设实践环节,随堂查漏补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苦思勤练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之一,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和练习中提高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帮助其查漏补缺。那么,如何使该有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教师应精设实践环节。比如,对教材例题和考试真题进行变式处理,使其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面批习题,设计“小老师,讲习题”活动,先让成功解题的学生走上讲台,讲出解题思路,帮助其他出现错误的同学纠正思考与运算问题,再整体评价学生实践情况,说明其在解决问题时“茫然无措”的根本原因——对概念理解不到位、对公式掌握不熟练等,监督其整理错题,使其进一步强化对数学概念、公式等内容的学习。

再者,通过“学生出题”组织实践活动,也是在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行为,有利于改变学生不能通过数学学习显著提升创新思维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完毕概念与公式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习题,进而使其与同桌、前后桌交换问题,落实解题实践。

(八)补充数学文化,培养学科素养

强调数学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核心素养”教育背景是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设计数学课堂活动,应充分认识数学文化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影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数学文化,理解“什么是数学”“数学源自何处”“数学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要重视数学”[5]。对此,补充数学文化就是有效教学行为。教师同样可利用互联网,搜集《九九歌》《九章算术》《勾股定理》等数学文化,根据学生认知与理解水平,将其有选择地补充在课堂教学中,一边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引导其讨论数学文化价值,一边鼓励其表达对文化的学习体验和想法,说出因数学文化而形成的数学学习新理想,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再者,利用课堂电教软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搜索感兴趣的数学文化,一边培养其数学学科素养,一边锻炼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优秀能力。

总而言之,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造就了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新形势,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一级的要求。教师应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在教学中提高专业能力,正视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究更有效的教学行为。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经验,注意自我反思和学习,以便在课堂给予学生“学数学”更有效的帮助,持续完善有效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刘立恒.落实有效教学是打造特色数学课堂的重要途径[J].智力,2021(7):107.

[2] 倪爱萍.对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2020(2):77.

[3] 徐瑞.谈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81.

[4] 唐玮.认知冲突,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拐点[J].考试与评价,2019(12):66.

[5] 张桂玉,韦宏.数学教师的有效教学:活用、善用与巧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206.

[责任编辑 杜建立]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数学课堂有效性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