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文科建设中的大学图书馆教育

2023-05-30郑致静马雪赟

经济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

郑致静 马雪赟

摘 要:在充分解读新文科建设理论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指出了现行高校教育的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进而论证了图书馆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文化基因和教育功能优势,并探讨了图书馆自觉为教育服务、为新文科建设服务的几种教育方式并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的设想。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 图书馆教育 素质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F061.3;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215-03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在山东威海组织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新文科建设的集结号。作为高校图书馆人如何理解新文科教育?图书馆在新文科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这些都值得图书馆从业者进行深入思考与积极探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正是新文科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与要求。由此,“新文科”之所以“新”,就是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不断开辟文科建设新境界。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指出,高校要建设新文科,要积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同时将要建立健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文科教育质量常态化监督体系,实施文科专业认证,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促进文科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1]。

一、新文科建设的概念及内涵

进入2019年,关于“新文科”的讨论渐热,既是教育主管管理部门的积极推动,也是大学文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文科的定义,就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文科进行文理学科交叉重组,即把当今科学技术融入历史、哲学、文学等教学之中,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注重科技媒介与文科的融合,强调不同学科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科与科技领域之间的交叉,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学习一些文科专业的便利性得到了提升,而社会计算、金融科技、空间计量经济学、技术哲学、计算语言学等新兴文科专业、方向的兴起,更加突出了新文科的特征: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2]。

2020年山东大学以轻量型、创新型学科融合培养为目标推出首批18个微专业,文科与其他学科有了一些结合。这些尝试,被当作我国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经验。现在社会正面临多元化的发展,仅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很难取得巨大成功,很多重大突破往往是通过跨领域跨专业的交叉研究获得的。

二、高校教育教学的现状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是“就业教育”或“求生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不仅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学“书”求知的基本需求,而且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具体存在着如下缺陷:

(一)“唯科学论”导致了人的精神禁锢

在“世界无限可分论”指导下,学科门类和专业划分越分越细,各种知识相互独立而界面封闭,致使科学与人文对立、理性与情感对立。学自然科学的,忘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忘记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教育内容的专业化和“唯科学论”,导致了受教育者的精神人格分裂。正如法国学者F·拉普郎丁所说:“它以一种典型的精神分裂的方式,把科学同生存、智慧同感情割裂开来。”

对这种文理分离、“重科学,轻人文”的后果,早在194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梁思成先生就尖锐地斥责为“半个人的时代”[3];17年后,美国学者马尔库塞则称之为“单面人”[4]。

(二)结论性知识窒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想象力

为了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专才”,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评价,无不以既有知识的传习、记忆和复述为目的追求。这种“知本主义”教育,在灌输结论性知识的同时,也把“唯科学主义”的知识崇拜或知识迷信强加给学生。以至于,学生把知识教条当成“绝对真理”的金科玉律,最可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丧失殆尽;获得了结论性知识,泯灭了想象力;增长了科学理性,丢失了人文情感;提高了“工具人”的功能,迷失了“主体人”的本性。爱因斯坦早就告诫人们:科学技术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和“怎样做”,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只能解决是非,却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

(三)图书馆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的无可替代性

“教育”(對学习者而言是“学习”)是人类追求精神人格完善的自我创造活动,必须遵循“完全教育”或“全学习”原则:

其一,教学内容多样化——以多功能、全营养的“精神食粮”全面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智能需求和情感需求,使他们既获得充足的知识拥有量,又具有高效的思维和行为能力,还拥有高尚的思维和行为动机,既做到知识渊博,又聪明能干,更能从善如流。

其二,教学方式自主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利、自由发展空间和自然成长机会,彰显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创造个性,使他们通过继承学习和独立思考,真实、深刻、全面、辩证地体认和把握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其三,自主学习全程化——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广义学习”三阶段(发展方向判断确立、学习对象选择获取、学习内容消化吸收)和“狭义学习”三阶段(知识转移、知识内化、知识活化)上,都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训练,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更应当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以多学科、多功能、全营养的知识资源和广阔的自由选择空间为前提,全面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既要扩充知识拥有量,又要训练提高科学理性能力,还要培养健全的人文情感,使他们在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和审美情感三个层面的精神境界上都得到发展。

与课堂教学不同,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门类齐全、功能多样、选择空间广阔的“原生态纯天然”知识营养,对“窄口径”的专业化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充分的补偿和矫正作用。通过利用图书馆学习,学生既能获得充分的专业知识,又能获得各种新思想观念、新技术方法和新事实数据,更有利于形成基础宽厚、结构优化的知识体系;通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性阅读,寻求真、善、美的情感认同和情感释放,调整心态、愉悦情志、积蓄能量,充分满足审美体验需求;进而陶冶性情,为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情感基础。

三、国内外的图书馆教育

正因为图书馆具有上述教育方式优势,所以“许多国家都将图书馆纳入了正规教育体系或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补充,发达国家更是普遍将图书馆视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社区公共图书馆视为居民享受继续教育的神圣权利,并以立法形式予以保证。[5]”发达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图书馆教育实现了系统化、阶段化的同时,大学阶段的图书馆教育仍然不敢稍有疏忽,而是更加受到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图书馆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努力发掘与延伸。

只有充分把图书馆的人文化、进阶化、通识化教育功能发挥出来,才是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持和对应试教育的有效补充,所以说图书馆教育是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及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

四、图书馆教育中的三种教育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任务应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二是传授学习方法、训练学习能力;三是引领精神境界、陶冶心性和人格。

“新文科”所关注的不是概念化的完人,而是个体人的多样化的现实需求;除了重视扎实的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能力,还强调个体人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适应性等个性发展。总之“新文科”更深刻、更明确地揭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目标要求。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深刻、简洁、精辟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方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6]。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并不是在教学的内容上,而是在教育的手段、方式和目标上。那么图书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能做什么呢?

首先,重视图书馆环境建设。优化图书馆硬件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行为文化环境,将图书馆建成真正的精神家园和文明摇篮,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的温暖阳光、清新的文化空气和浩瀚的知识源流、自由翱翔的精神家园。其次,可以“讨论教学”。以组织读书会的形式。选取学生身边的或最关心的事件为论题,指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进行思考分析、评价判断、讨论交流。自我培养道德情感、训练价值判断能力。再次,日常管理教育。努力提高各类馆员的素质,既要为学生提供行为准则,又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使外在的规章制度等道德规范不断内化为自觉的道德信仰和情感需求。最后,要建立“通情、达理、信行”的理念。以德性本质和德行表现的进退为主要评价依据,引导督促学生从现在做起,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懂得关爱身边的家人、同学和老师的人,不可能真的对党和国家、人民有着深沉的情感,对新行为、新自我和新周边环境缺乏创造热情的人,也不会富有新知识、新生活和新社会的创造激情。

(二)信息素养教育

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这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明辨信息能力、追寻和探究能力。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同时,图书馆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主体。

随着科技进步,学科信息激增,学习终身化正在向所有人提出挑战,“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既包括会听、会读,也包括会有效地选择获得有用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还包括会正确地选择研究方向,从而决定“何时、何境应当学习什么”。因此,由学习方向及对象选择判断、学习对象检索和文本阅读这三者所构成的学习能力,越来越不可或缺了。为了提高读者对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的判断选择能力,有必要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知识在本门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相关学科的“血缘关系”,了解把握知识分化综合、发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以便更自觉更有效地“凭己已知,探求未知,创建新知”[7]。

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优势、信息输出技术优势、专业馆员和学习环境等自身优势,营造丰富多样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主动开展内容和功能多元化、丰富多彩的图书信息素质教育活動。寻求自主学习和馆员辅导和谐关系的结合点,努力将“无组织的非指导性自学”提升完善为“有组织的指导性自学”。此外,积极举办内容丰富新颖的信息讲座、分享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要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开展网上远程咨询,解决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用户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献信息检索水平和能力。

(三)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内核能力的教育。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他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从而让学生形成基本知识的逻辑思维,组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和指明方向的同时,还能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内涵。

纵览高等学校所有教育资源,无非两大类:一是“物质的”,主要是教学设施、设备;二是“精神的”,既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又包括图书馆的客观知识收藏。毫无疑问,所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就是依赖于图书馆的自学与施行于课堂的教学相结合。如此判断,是基于图书馆客观存在着的通识教育“文化基因”及其功能优势[8]。

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通识教育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起到保障作用,尤其是在当下知识更新非常快的情况下,学科交叉比较深入的情况下,使之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之于通识教育的“第一大优势”是多样化、全营养的知识资源。它又是“原生态、纯天然的绿色精神食品”,保证了知识营养的多样化和广谱性。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书馆就是为通识教育而生、而长、而存在的。而通识教育,又是新文科建设过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倡导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门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或拓展,也可以理解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医交叉等各个学科领域。其核心要义是学科的融合发展。旨在引进新的科学技术,促进学科融合,推进文科的改革创新,从而使文科建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和需求,使之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9]。这恰恰与图书馆教育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相契合。图书馆将利用自身的资源、组织、环境等诸多各种优势,在服务中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人格,充分尊重读者的趣向、意愿和智力、能力等主客观条件,充分发挥读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自由创造和多样化发展的能力。相信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开展,图書馆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及拓宽思路,足以对新文科建设起到极其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EB/OL]2020.11.03.

[2] 樊丽明.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光明网,2021.05.10.

[3] 大师的警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06).

[4] 马尔库塞.单面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5] 宋书星.高教改革呼唤图书馆教育回归[J].2003(06):23-26.

[6]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 高凡.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05):1-3.

[8] 宋书星.图书馆教育学概论[M].中国文学出版社,2004.

[9]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05):4-8.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图书馆 山东济南 250100)

[作者简介:郑致静(1973—),大学本科,山东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图书馆宣传、阅读推广与读者教育;马雪赟(1991—),硕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图书馆,研究方向:学科服务、读者教育。]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性软件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