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籍学者对弘扬甲骨文等古代文化的贡献

2023-05-30丁军伟

翠苑 2023年1期
关键词:刘鹗叶氏卜辞

筚路蓝缕

刘鹗(1857年-1909年),字铁云,江苏丹徒人。目前学界多认为甲骨文是王懿荣1899年发现的,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甲骨文是刘鹗与王懿荣共同发现的。(参见,任光宇:《王献唐日记等文献佐证甲骨文发现新说——再论“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说”及“刘鹗发现说”》,《南都学坛》,2022年6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王懿荣投井自尽,刘鹗在王懿荣殉难后购买了其所藏甲骨。据学者研究刘鹗前后共计收藏甲骨6490片,(参见,刘德隆、贺荫雄:《刘鹗对甲骨学的贡献》,《中国书法》,1999年12期。)其收藏之数量在当时鲜有人与其匹敌。

1903年,刘氏在罗振玉的帮助下选拓了一千多片甲骨,编成了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为甲骨学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奠定了甲骨学研究的基础。刘鹗在《铁云藏龟》序中考释了40多个甲骨文(虽然识对的有34个,且大多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文字),使其成为甲骨文研究第一人。

虽然刘鹗考释的甲骨文字今天看来主要是简单易识之字,但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罗振玉乃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其指出“予之知有殷墟文字,实因丹徒刘君铁云。”(参见,王骧:《刘鹗与镇江》,《镇江文史资料》,1988(14),9-18页。)殷光中先生亦指出“应该说,罗振玉、王国维这两位国学大师的成功,都得力于刘鹗的推动。”(参见,殷光中:《晚晴以来的镇江籍甲骨文研究学者》,《镇江高专学报》,2012年2期。)由上可知,刘鹗作为甲骨文传播与研究的第一人当无疑问。

叶玉森(1880年-1933年),字荭渔,别号中泠亭长,江苏丹徒人。叶氏是清末民初甲骨学草创时期的重要学者,其著述甚丰,且涉及的面也比较宽,如《铁云藏龟拾遗》是著录书;《殷契钩沉》《说契》《殷虚书契前编集释》是文字考释著作;《殷契枝谭》是商史研究著作。叶氏《研契枝谭》表明其甲骨文研究已进入到“以字探史”这一更深层面。

虽然叶氏甲骨著作丰富,但在其著述中存在偏旁分析错误、解析字形错误、辞例文义分析错误等问题,导致部分学者对叶氏的甲骨文研究给予了尖锐的批评。平心而论,叶氏甲骨文研究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并非如部分学者所言一无是处。关于叶氏甲骨文字考释的方法,贺琼曾有比较公允的评价,其指出:

叶氏的研究方法对构建甲骨文考释理论是有影响的。唐兰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古文字考释方法的学者。他的理论著作《古文字学导论》出版于1934年,共提出四种考释方法“一、对照法或比较法二、推勘法三、偏旁分析法四、历史考证法。”我们可以发现叶氏的对照古文字材料释字方法与唐兰的对照法基本相同,分析偏旁以求文字之含义的方法与偏旁分析法一致,据卜辞辞例或文意释字的方法与推勘法基本相符,而叶氏在考释过程中对文字的演化过程的追溯又与唐兰的历史考证法相近。叶玉森的甲骨学专著早于唐书出版,而唐兰对叶玉森给予较多尖锐深刻的批评,这当然要建立在对叶玉森的论著有较深入的研究基础之上。叶氏在其书中确实误释过不少甲骨文字,但亦有不少创见。他的正确考释是经得起考验的,也为后世接受,不可移易。唐兰作为一个对甲骨文有精深研究的学者是不可能认识不到的。因此我们认为叶氏的考释方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唐兰的理论构建产生影响。(参见,贺琼:《叶玉森甲骨文论著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9-30页。)

广征博引,订补史料

陈邦怀(1897年-1986年),字保之,江苏丹徒人。其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著作有《殷虚书契考释小笺》《殷契拾遗》《甲骨文零拾》《殷代社会史料徵存》《嗣朴斋金文跋》等。陈氏上述著作研精覃思,博考经籍,于甲骨有着开拓之功。王业奇先生指出陈先生的古文字研究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一、甲骨文考释及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周历史;二、商周青铜器及铭文研究;三、战国秦漢玺印、陶文、帛书、简牍,以及群经诸子、碑刻写本等的文字考释、句读厘定、史料订补及辨正名物制度等。(参见,王业奇:《陈邦怀和他的古文字学研究》,《汉字文化》,2017年1期。)由于陈氏聪颖,家学渊源深厚,故其立论多有新意,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其研究成果亦颇为称赞。

值得注意的是其堂兄弟陈邦福(1892-1982)、陈邦直(1901年-1980年)亦有甲金文等古文字研究著作出版,如陈邦福著有《殷虚埋契考》《殷契琐言》《殷契辨疑》;陈邦直(又名陈直)著有《殷虚剩义》。陈氏三兄弟甲骨文研究主要侧重于考史,为商代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专题研究,成就非凡

张秉权(1918-?)祖籍江苏苏州,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参与整理《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出版《殷虚文字丙编》《甲骨文与甲骨学》等著作。

甲骨出土时支离破碎,缀合后的甲骨具有更加有用的信息,王国维开创了甲骨缀合的先例,其后董作宾、曾毅公、李学勤等先生具有缀合,但张秉权所著《殷虚文字丙编》及未刊稿《殷虚文字乙编补遗》则是利用实物,系统缀合甲骨的开山著作。

张氏在整理史语所藏甲骨时对甲骨兆序、兆辞比较关注,经过观察首先提出甲骨卜辞中存在“成套卜辞”与“成套甲骨”,所谓“成套卜辞”是指甲骨上那些可以结合数条而成为一套的卜辞。换句话说,成套卜辞,就是甲骨上若干条辞义相同或省略的卜辞,分别契刻在一些卜兆之旁,而那些卜兆,则是在同一日内占卜同一事件的同一回合的贞问时所灼出来的,它们在甲骨上的部位,虽然分散在上下各处,但是由于它们的序数,可以互相联系,而能贯穿成套。(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国立编译馆,1988年,199页。)成为甲骨文例研究的先锋。

管燮初(1914年-2001年)江苏无锡人。1947年上海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1950年杭州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管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方面,他的主要著作为《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1953年)、《西周金文语法研究》(1981年)。其中《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是关于甲骨文语法系统研究的第一部著作。该书以十六部较重要的甲骨文著录为主,就学界考释有定论的文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为汉语语法史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材料。

西周传世史料较少,而出土的大量西周铜器铭文正科弥补这一缺陷,由于铜器铭文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为语言的研究提供的丰富的一手资料。早期学者的研究重点多在社会历史文化方面,语言学研究主要侧重文字考释,较少关于语法现象,《西周金文语法研究》是专门研究金文语法的第一部著作。管先生的甲骨文、金文语法著作奠定了甲金文等古文字语法研究的先河。

陈炜湛(1938-),江苏常熟人,1966年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古文字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先后出版《甲骨文简论》《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三鉴斋甲骨文论集》。

田猎刻辞是殷墟甲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时期均有,尤以廪康时期的无名组卜辞为多。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帮助我们了解到商王与上层贵族畋游的地点、田狩历日的喜好、田猎活动的组织、出行吉凶的贞选、狩猎工具及手段的应用,还能藉助命辞与验辞中出现的动物信息,探究商代自然气候环境以及贵族田猎的性质。(杨杨:《商代田猎刻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是较早系统整理研究田猎刻辞的著作,该书分为各期田猎刻辞概述、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甲骨文田猎刻辞论著要目七部分。

甲骨文发现120年以来,江苏籍学者为弘扬甲骨文等古代文化做出了较大贡献,刘鹗首开甲骨著录与文字研究之先河,为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叶玉森、陈氏三兄弟则利用甲骨勾稽商史,为研究先秦史提供了新材料;张秉权在甲骨文例,管燮初在甲骨、金文语法,陈炜湛在田猎卜辞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下,江苏籍学者朱凤瀚(祖籍江苏淮安)、宋镇豪(江苏江阴)二位先生仍坚守教学、科研岗位,笔耕不辍。作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二位先生依旧在为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贡献江苏力量。朱凤瀚先生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先生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简牍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有《商周家族形态》《古代中国青铜器》《先秦史概要》《西周诸王年代研究》等著作,其中《商周家族形态》系首部系统、深入论述中国上古家族形态的专著,至今仍是研究商周家族形态的必读书目。

宋镇豪先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其学术专长是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主要论著有《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春秋战国习俗史》《中国饮食史·夏商卷》《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甲骨文献集成》《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等。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所甲骨学殷商史学科带头人,宋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甲骨学科建设及甲骨学课题研究的开展,带动甲骨学人才的培养,推动甲骨学这门学科更好地发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賀信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八部门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在此背景下,利用前辈学者的优秀成果推动甲骨文等古文字学的深入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江苏籍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为江苏理工学院人才研究项目“甲骨文异体分工字词的整理与研究”[项目号:KYY22519]及2022年江苏理工学院校教改项目“传承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汉字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丁军伟,河南驻马店人,1986年生,史学博士,现任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省社科基金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3项。

猜你喜欢

刘鹗叶氏卜辞
小说家刘鹗也是慈善家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
刘鹗和他的《铁云藏货》——《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十七)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