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庭观的内涵及实践策略研究

2023-05-30霍雨佳李一

中华家教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新时代

霍雨佳?李一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工作,把家庭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围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观的形成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不仅是党和政府对新时代家庭发展重大问题的客观把握和科学应对,也全面预示了中国家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前景。本文对新时代家庭观形成的背景、理论内涵、实践策略进行阐释,以期为新时代构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社会文明新风尚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 家庭观 家庭建设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霍雨佳/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研究员(北京 100035)

李 一/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家庭领域的诸多问题和家庭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凝结形成了新时代家庭观。新时代家庭观是指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为理论根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以中国革命红色家风为不竭动力,坚持唯物史观,结合时代特征,对家庭的地位、功能、作用以及家庭建设的原则、目标、路径等基本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新时代家庭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家庭观何以必要”“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家庭”“新时代怎样建设家庭”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新时代家庭建设的科学指南。

一、新时代家庭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新时代家庭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具体来看,新时代家庭观不仅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

(一)新时代家庭观的创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现代化的建设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新征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其中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浓厚的自信”[3],而家庭文化彰显着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同时也建构着、推动着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因此,我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力量,离不開家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 。

(二)新时代家庭观的创立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第十二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过去大家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暖,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人民群众热切期盼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精神追求,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能够得到更贴心的照料,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现阶段家庭突出问题及需求后说:“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新时代家庭观的创立回应了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家庭领域一些突出问题、回应了人民对更美好的家庭生活的期待,深刻指明了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新时代家庭观的创立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考验,而党内存在的四种危险和四种不良作风严重阻碍了党的建设、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这样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敢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并开展了一系列惩治腐败、严明党风的行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要求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了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4]。把党员和领导干部岗位治理向组织与家庭相联动的普遍治理转变,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的巨大突破[5]。加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必有之需。

二、新时代家庭观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树立新时代的家庭观,引导妇女既要爱小家,也要爱国家,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新时代家庭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和讲话中,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爱国爱家:新时代家庭政治观

“爱国爱家”从国家发展的高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的政治目标和方向,是新时代家庭政治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家的统一强盛就没有家庭的个人的幸福。”[6]爱家和爱国的统一,意味着家庭梦融入了民族梦之中,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个人-家庭-国家”关系的论述,将个体从小家庭投入到国家大家庭,从家庭的小团体投入到民族大团体中,深刻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家庭是社会的、实践的产物”这一唯物史观,同时继承和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人”的“家国同构”思想。

(二)相亲相爱:新时代家庭关系观

“相亲相爱” 从家庭和谐的高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的情感目标和方向,是新时代家庭关系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谈到家庭建设时强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还提到“男同志在家庭中也要发挥作用,但女同志有自己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构建相亲相爱家庭关系的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家庭要建设和谐融洽、相亲相爱、平等互助的代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三)向上向善:新时代家庭价值观

“向上向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明确了道德和伦理目标,是新时代家庭价值观。

“向上”指的是立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7]“向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8]

(四)共建共享:新时代家庭建设观

“共建共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明确了机制和路径,是新时代家庭建设观。

家庭建设包含家庭的内部和外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家庭内部建设中强调“男女平等”,肯定妇女在家庭中独特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男同志在家庭中也要发挥作用”,体现家庭成员的共建共享。在家庭外部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妇联肩负着重要任务,包括发挥妇女作用、弘扬好家风、推动家家幸福安康等工作,同时强调家庭建设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五)立德树人:新时代家庭教育观

“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明确了目标宗旨,是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观。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今天的家庭教育复杂性日益增强,出现了“家庭教育学术化”“重智轻德”等问题。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对于家庭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9]并对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下一代精神文明风尚、家长榜样作用、家庭勤俭节约、家庭劳动教育等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六)传承好家风:新时期家庭文化观

“传承好家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明确了文化和精神目标,是新时期家庭文化观。

家风指一个家庭经世历代传袭下来的精神风貌,是家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家庭文明和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传承下诸多优秀的家风家训,如“尊老爱幼”“母慈子孝” “精忠报国”“修齐治平”等,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独有基因和独特精神标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才有基础”“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10];习近平总书记还开创性地将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要求。

新时代家庭观深刻阐明了家庭建设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富强的重要基点,阐明了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新时代家庭观赋予了家庭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家庭建设的根本遵循。

三、新时代家庭观的实践策略

(一)政策倡导与实践推动相结合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家庭工作,从家庭建设的多个角度,将家庭工作纳入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中。“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加强家庭建设”设为专节,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家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家庭服务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等重要内容。[11]凸显了新时代家庭建设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家庭建设目标任务还被纳入儿童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设立“儿童与家庭”专章,强调要通过支持、提升、巩固家庭功能的发挥,作为促进家庭发展的路径。这是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政府对儿童和家庭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新需求新期待的科学回应。此外,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相关内容出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被提出。进一步凸显了家庭建设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基石作用[12]。

在实践推动方面,家庭一直是妇联组织工作的传统阵地和优势领域,做好家庭工作,发挥家庭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既是各级妇联组织传统工作和擅长领域,更是新时代妇联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13]全国妇联实施的“家家幸福安康工程”,通过实施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家庭教育支持行动、家庭服务提升行动、家庭研究深化行动,切实回应新时代妇女群众和广大家庭需求,是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妇联家庭工作的重要抓手。

各级妇联因地制宜,在家庭工作实践中突出特色,不断探索家庭工作的实践模式,开展各具特色的家庭工作。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妇联“德清嫂”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推进家风建设,用文化德润万家,用好家风带动好社风;广东省中山市创新“雁阵飞”实践模式,通过家长互助组织建设、线上指导平台应用等举措形成了独特的经验探索。

上下联动的实践,为新时代家庭观的弘扬与践行提供了有效的实施机制,新时代家庭观的系统阐述为妇联今后的工作也提供了参考方向。妇联组织可以将家庭工作与新时代家庭观的“六大内涵”相结合,比如,通过注重婚恋观、家庭观的教育引导,挖掘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的幸福婚姻案例,传扬婚姻的价值[14],营造“相亲相爱”和“向上向善”的家庭关系观,切实通过实际工作,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同时,家庭工作还需要多方协同,目前,各省、市(地区)也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出台与完善,但总体上相对分散和缺乏系统性,应当继续发挥各级妇联组织的优势,形成妇联牵头,多部门积极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家庭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功能的发挥、家庭建设和家教家风的传承,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进而影响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因此,家庭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新时代家庭观是新时代家庭建设的时代内涵,以新时代家庭观为根本遵循的家庭建设,既是回应家庭新诉求的方式,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突破口。

以家庭为载体,主动引领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最终目的,家庭成员应是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基层社会治理被动的接受者。[15]家庭教育是实现自治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强调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庭是新时代家庭观的重要实践场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责任在家庭生活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儿童爱祖国、爱人民,从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政治观;注重代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稳定,传承优良家风,为儿童健康成长和家庭健康发展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

以社区为依托,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点,联结着家庭和社会,不仅能够提供推门可见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还能增进邻里情感,拓展更为开放的基层治理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16]正是因为社区的独特优势,使其在家庭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家庭观的重要实践空间,社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发挥作用。比如,在空间的建设中,注重引入文化类、生活美学类的社群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在社区文化营造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引导,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在社区日常活动中,通过家庭教育讲座、亲子实践活动、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等,调动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解决教育难题,增强父母家庭教育素养,在良好的社区生态系统中,打造家庭友好的居住环境,形成“共建共享”的社区氛围。

(三)整体布局与重点工作相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是家庭形式、结构,还是家庭关系、功能,都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践行新时代家庭观的整体布局,三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持。但是,在回应人民群众实际的生活、教育需求,解决家庭“急难愁盼”的问题方面,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为凸显。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家庭教育指导师”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新职业。家庭教育工作可以成为家庭建设系统中突出而关键的重点工作。

以家长为责任主体,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能。推动新时代家庭观的践行,关键在人,家长是家庭场域中重要的育人与社会实践主体。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过于注重指导家长如何处理子女的问题,而对家长本身的问题关注不够[17]。长此以往,无法从根源上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因此,《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列举丰富的家庭教育手段形式,引导父母或监护人科学开展家庭教育。此外,作为法律,《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必须满足强力有效的适用需要,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最终落实到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责任上。[18]督促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自觉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专业素养,自觉树立良好的家庭观,是推动新时代家庭观的重要着力点。家庭自我化解矛盾的能力提升了,“问题儿童”和“问题家庭”少了,家庭氛围自然就和谐了,社会风尚也会持续向好。

以家庭环境为载体,推进优良家风的涵养。优良的家风历久弥新,嵌入个体,在不同代际的家庭中传承,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精髓,也是新时代家庭观的呈现。家风的长期和持续传承既需要一定的显性和具象的载体,也需要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或无意地践行,即身教重于言传[19],家庭教育是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互动中,应有意识地将家风赋予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活动,同时,在教化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贵在躬行,要形成良好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

以家校社协同为机制,协力推进新时代家庭观的践行。新时代家庭观的践行,要以家庭教育为抓手,协同发力。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在新时代家庭观的实践的开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组成的育人共同体联合发力。比如,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知识与文化优势[21],将家庭观的内容融入对孩子、家长、家庭的教育中,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与社会资源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帮助家长们搭建更多的资源平台,发挥其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妇联、教育等部门要统筹协調社会资源支持社区家庭教育服务,设立家庭教育指导阵地,组建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通过讲座、活动、产品等多种形式深入社区。总之,把握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家庭教育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潜能和效能,将成为新时代家庭观实践的有力工具和侧重点。

【参考文献】

[1] 北疆女声.马焱:新时代家庭观:家庭建设的科学指南与根本遵循[EB/OL].(2022-11-01)[2022-11-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305315675421531&wfr=spider&for=pc.

[2][20]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67408886218643&wfr=spider&for=pc.

[3] 中国新闻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2022-11-07].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6/07-01/7924310.shtml.

[4] 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7.

[5] 曹鹏飞.发挥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政治功能[J].人民论坛,2021(27):54-57.

[6][8][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7] 习近平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 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N].人民日报,2015-06-02(01).

[9]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82-283.

[11]性别研究视界.石鑫:新时代家庭领域政策法规不断完善[EB/OL].(2022-11-07)[2022-11-07].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zc1ODQ1Ng==&mid=2247500594&idx=1&sn=b8d424acb4f862c19204800ad1d4b4e0&chksm=e88248a5dff5c1b3218aae29487ba8c7ead10d42ed97c6ad6477cdfe83590223264484fe8bd6&scene=27.

[12]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划重点!二十大报告中这些关于妇女儿童家庭和妇联工作的论述指引方向,振奋人心![EB/OL].(2022-10-17)[2022-11-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931509436583565&wfr=spider&for=pc.

[13]刘苹.充分发挥家庭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EB/OL].(2021-11-19)[2022-11-07].https://m.gmw.cn/baijia/2021-11/19/35322264.html.

[14]杨菊华.家庭转变与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2022(02):33-46+243.

[15]丛中笑.面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家庭教育[J].中华家教,2021(01):21-30.

[16]新华社.习近平在河北唐山市考察[EB/OL].(2016-07-28)[2022-11-09].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607/28/t20160728_14287248.shtml.

[17]关颖.家庭教育指导的倾向性问题和着力点[J].当代青年研究,2011(02):32-36.

[18]张力.家庭教育促进法压实家长育人“主体责任” [EB/OL].(2021-11-04)[2022-11-09]http://www.legaldaily.com.cn/Education_Channel/content/2021-11/04/content_8621568.html.

[19]杨菊华,刘轶锋.论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历史溯源与主要意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2):67-74.

[21]沈林.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无形力量[J].中国教育学刊,2014(04):102-103.

A Study on th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the Family Concept in the New Era

HUO Yujia LI Yi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t its cor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family work, elevated family building to a new level of governance, and 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discourses around the focus on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ethics, providing fundamental guideline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new-age view of the family. This demonstrates not only an objective level of command and scientific response by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to the major issues of famil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 comprehensive foreshadowing of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amily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age family concept,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building a new civilized culture of family harmony,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New Era; Family Perspectives; Family Building; Family Education

(責任编辑:李育倩)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