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友好理念助推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解析

2023-05-30孙青丽

广东园林 2023年1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生活在城市中儿童比例逐渐增加,但户外活动空间不足,极易引起多种儿童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亟需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新一轮城市建设中。以安全性、可达性、参与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了指导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交通友好、空间友好、参与友好策略,即打造安全的街区环境,结合社区生活圈合理布局儿童活动空间,鼓励儿童参与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活动,以儿童友好理念助推城市微更新实现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

关键词: 儿童友好;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户外活动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1-0055-04

收稿日期:2022-04-02

修回日期:2022-06-26

Abstract: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living in citie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ut children are facing to a variety of health problems caused by insufficient space for outdoor activitie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incorporate the concept of child-friendly into the new round of urban renewal.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safety, accessibility and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ffic friendly, space friendly and participation friendly strategies to guide the micro-renewal of urban public space, that is, to create a safe street environment, reasonably arrange childrens activity space in combination with community life circle, encourage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that meet their ag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cts to promote the urban micro-renewal with the child-friendly concep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child-friendly city.

Key words:Child-friendly; Urban public space; Urban micro-renewal; Outdoor activity space

1 城市更新中重視儿童地位的必要性

1.1 儿童是国家人才战略强国的基础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1]。儿童作为未来的劳动力主体,其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人才红利”的潜力,对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众所周知,为应对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国家于2016年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于2021年实施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儿童占比17.95%。同时,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3],这反映出实际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可以预见,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未来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比重将进一步加大。

1.2 儿童友好作为城市更新的发力点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将城市更新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党中央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表明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区域进行改造、升级和活化,从而使城市未来发展可以长远性、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由于不同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目标、面临问题、更新动力及制度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在不同阶段城市更新的发力点有所区别,呈现不同特征。当前,我国开始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和高质量发展[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必须关注到生活在城市中儿童的价值,强调儿童友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儿童友好并非儿童主导,因为儿童是弱势群体,对儿童友好意味着城市更新中重视包括残疾人、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共同利益。以儿童需求作为衡量指标,以儿童友好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突破点,可以更好地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3 城市建设中忽视儿童友好的表现和危害

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物特征,个体虽被家庭呵护备至,但在城市公共空间竞争过程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儿童戏耍时间和空间受限,街道不安全因素较多难以独自出行,缺乏与自然环境接触等问题现实存在。抛开城市公园,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能经常接触的活动空间只有学校和居住小区部分场地,但我国大多数学校在学生放学后即处于封闭管理状态,而居住小区活动场地多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为依据,该标准仅对幼儿、老人活动场地规定了最小规模,缺乏进一步分类指导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存在,以往的城市建设忽视为儿童服务的公共空间,更缺乏有吸引力、可达性强的户外场地。儿童由于缺乏锻炼,体质健康不达标,面临着诸如超重、肥胖、近视等生理问题。2010—2019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上升了10.5个百分点,超重肥胖率上升了8.7个百分点,达到24.2%[5]。这些触目惊心数字反映出儿童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儿童健康问题还有网络游戏诱惑、玩伴缺乏、自然缺失引起的各类心理疾病[6]。可见,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健康安全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关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儿童友好为出发点的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规律、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

2 儿童友好理念助力城市更新

2.1 儿童友好城市与城市更新的目标一致

1996年,联合国人类居住会议正式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倡议(Child-Friendly City,CFC),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规划中 [7],建设一个尊重、关爱儿童,适宜儿童发展的城市。目前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部分城市经历了从口号、探索到战略规划、行动实践蓬勃开展的阶段,而相当一大部分城市尚处于理念普及与实践探索的起步阶段。近年来,以长沙、深圳为先锋,多个城市将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并开始尝试制定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付诸实施。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明确提出,创建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

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指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的城市、城镇、社区或任何地方政府体系,是适合所有人栖身的城市[8]。儿童友好型城市并不是说要建设一个儿童主导的城市,而是通过一些举措来提升原有城市的儿童友好度[9]。《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手册》[8]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行动框架”的五大目标,包括:儿童有权利受到重视、尊重和平等对待,儿童有权表达意见,儿童有权享受基本服务,儿童有权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儿童有权与家人在一起、享受游戏和娱乐。五大目标既涵盖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各项儿童权利,又与全球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保持高度一致[10]。

《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11]列举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环境的五大利益与全球城市倡议的对应关系(图1)。儿童友好型城市环境利益框架从关注儿童利益、提升童年体验出发,融入老人、残疾人等其他弱势群体,关注环境健康,围绕可持续资源管理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通过物质环境干预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通过公民参与、城市规划和相关地方政策来增强公民的参与度和信任感,支持信息通信和技术,支持创新驱动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城市的繁荣。一系列保证儿童友好型城市环境的举措对应于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等城市建设目标,通过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使城市更有生机和竞争力。这和城市更新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我国以建设宜居、绿色、创新、智慧、人文、韧性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

2.2 以儿童友好为抓手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城市更新治理转型是协调多元利益主体和多维政策目标,实现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基础[12]。以儿童友好作为切入点,小范围、低成本开展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依赖一次性投资,而需采取“渐进式规划”[13]。这种渐进意味着可以以一个点、一条街道、一个社区为契机,开展儿童友好的街区或社区建设,广洒点状空间,重点规划面状空间,以点连线、以线串面,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网络。

研究表明,在开放空间戏耍是少年儿童健康发育的先决条件,儿童在公共空间中可以学会许多基本生活技能,包括如何社会化,如何作出判断、解决问题和获得必要的归属感[14]。因此,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为儿童开辟足够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关乎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是城市更新中弥补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缺失、关注弱势群体、凸显社会公平价值的重要体现。

3 儿童友好理念助推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

3.1 打造安全的街区环境

安全是提到儿童时首先想到的关键词。儿童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理应被尊重,并且能生活在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在城市尺度上,要有安全的街区环境,其有助于儿童参与到城市生活中,儿童在城市中的自由程度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街道是连接儿童家庭住所与日常活动场所的重要线性空间,改善街道空间是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切入点。首先应优化步行环境,为儿童设计友好的出行路线,通过合理的规划形成安全、有趣、绿色的“儿童出行路径”,让儿童在街道当中可以安全到达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图2)。其次为改善儿童出行体验,可在沿路上设置趣味装置对儿童进行科普,提高其安全意识,让儿童在街区内学习,提高自身的感知力;可在交叉口设置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标志物和适宜儿童安全的人行过街设施,如爱心斑马线、行人过街信号按钮等,信号灯时间需满足儿童过街需求和步行速度要求;也可明显提醒来往的车辆此处有儿童通过,提醒车辆文明行车,避免发生事故。

3.2 结合社区生活圈合理布局儿童活动空间

系统化、均衡性地布局儿童活动空间,以確保生活在城市中各处的儿童都能享受到城市的福利。本文强调以城市微更新为切入点,在居民生活集中的地方,结合社区生活圈的编制,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出行距离、范围,布置满足儿童需求的场所和设施。

2021年7月1日,《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15](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实施,着重强调可从“补短板”“提品质”“强特色”角度深入研究部分重点专项。国家实施鼓励生育政策意味着儿童数量的增加,“双减”政策①又带来儿童课余时间的增多,城市文明的进步引起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正蓬勃开展,这些表明了关注儿童在城市空间中的利益应当成为重点。《指南》的编制参照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前者是后者的深化,《指南》构建了15分钟和5~10分钟2个社区生活圈层级,明确了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青少年活动站、多功能运动场地的规模指标和服务半径等详细内容(图3)。有鉴于此,上海市领先全国,致力于以嵌入式、菜单式、分龄式服务,为儿童打造环境友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16]。

我国的城市建设已进入精细化治理阶段,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关键是以儿童友好理念为准绳,落实《指南》要求,合理布局儿童友好活动空间,确保场地的可达性。至于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细节,如分年龄段划分场地、活动内容的趣味性、自然环境的营造、季节的变化、人工设施的材料、铺装的色彩等内容,需要在具体设计时进行适儿化改造。

3.3 鼓励儿童参与城市建设活动

城市规划一向重视公众参与,在城市更新中同样需要关注公众参与。儿童参与是儿童自身的重要权利,也是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儿童参与包括2个层面:参与城市生活和城市决策。城市应当为儿童提供友好的街道和活动空间,使儿童可以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这是参与城市生活,相对属于被动接受层面。友好的城市环境能为儿童带来更好的体验。参与城市决策即儿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影响他们的事项。在城市更新中要提高儿童的参与度,推动儿童全方位融入社会生活,虽然儿童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城市应该听取他们的心声。一个友好的城市应该鼓励儿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这样做有助于儿童身心充分发展,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对城市的热爱,增强儿童的责任心、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

儿童参与城市更新中的活动要分情况而定,如分年龄段考虑。低龄儿童,即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段的儿童,更偏向于享用成人为其设计的空间,即使空间不完美,他们也难以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并表达出来。中龄儿童,即小学高年级段的孩子,有比较明确的个人需求,能清楚表达真实意愿,他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反馈需要被纳入更新改造的考虑范围。大龄儿童,对应初高中阶段,此年龄段的青少年处于思维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专业人士指导,能全方位参与环境设计与运营,这需要地方政府搭建顶层治理机制,为空间建设项目设立包容性的儿童参与机制和流程[12]。儿童参与意味着儿童背后的家庭成员等更多群体的参与,群策群力才能搭建起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建设新模式。如深圳百花儿童友好街区通过邀请社区居民和孩子们参与社区规划,共同打造融自然教育、科学观察、生态环保于一体的社区花园,提升了儿童在街道更新建设中的社会参与度,达到了共创友好街区、共享美好生活的目的。

3.4 小结

上述内容以安全性、可达性、参与性为基本原则,以实现交通友好、空间友好、参与友好为目的,提出指导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策略(图4)。将这些策略纳入城市更新中,有助于确保城市环境的健康、实用和无障碍性,这是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维护社会公平的迫切需求。而且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的实现。

4 结语

儿童友好的提出源于对儿童权利的尊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历来视儿童为祖国的花朵,但对于儿童生长环境的营造,在规划研究领域重视不够。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儿童友好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国家已有明确建设目标,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启了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以先锋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契机,依托城市空間微更新进行拓展,将儿童友好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将逐步建成更加安全、更加友好的城市环境,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尊重保障儿童成长中的权益、维护儿童权利是其根本。以儿童友好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更新高效性、实用性、持续性的终极目标。

注:图1来自参考文献[11];图3参照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社区设施圈层布局示意图绘制;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R/OL].(2021-09-08)[2022-04-02].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3262.htm.

[2]任泳东,吴晓莉. 儿童友好视角下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性建议[J]. 上海城市规划,2017(3):24-29.

[3]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4]阳建强,陈月.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J]. 城市规划,2020,44(2):9-19,31.

[5]苑立新.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6]澎湃新闻. 最新《中国儿童发展报告》:超重肥胖率还在涨,心理问题发生率上升[EB/OL].(2021-12-09)[2022-04-0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631218580980206&wfr=spider&for=pc.

[7]宗丽娜,文爱平. 宗丽娜: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中国特色之路[J]. 北京规划建设,2020(3):193-196.

[8]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手册(中文版)[R/OL].(2019-05)[2022-04-02]. https://www.unicef.cn/reports/cfci-handbook.

[9]李寅,叶林,刘志,等.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笔谈)[J]. 城市观察,2022(2):52-89,162.

[10]邱红,甘霖,朱洁. 国际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路径及对北京的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1):1-5.

[1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R/OL].(2018-10)[2022-04-02]. https://www.unicef.org/zh/%E6%8A%A5%E5%91%8A/%E5%84%BF%E7%AB%A5%E5%8F%8B%E5%A5%BD%E5%9E%8B%E5%9F%8E%E5%B8%82%E8%A7%84%E5%88%92%E6%89%8B%E5%86%8C.

[12] 张磊. “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比较与转型路径[J].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2):57-62.

[13] 彭文洁. 城市需要怎样的儿童基础设施——儿童权利导向型城市空间建设[J]. 景观设计学,2020,8(2):100-109.

[14] 张谊. 国外城市儿童户外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研究述评[J]. 国际城市规划,2011,26(4):47-5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 1062-2021[S]. 北京:地质出版社,2022.

[16]上海市启动部署儿童友好社区创建试点工作[EB/OL].(2019-09-11)[2022-04-02]. https://www.nwccw.gov.cn/2019-09/11/content_270357.htm

作者简介:

孙青丽/1979年生/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河南工业大学(郑州 450000)/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研究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照明设计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模式探究
“士—绅—商网络”与都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分析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
楚河汉街的城市符号及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