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Ⅱ答题技巧攻略

2023-05-30张志先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段连贯语句

张志先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共两道大题,其中语言文字运用Ⅰ三个小题;语言文字运用Ⅱ两个小题,一道客观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题目考查灵活,能够真正反映出一名考生的思维水平和答题能力。纵观近年来全国新高考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

一、句子复位题

(一)设问方式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二)答题技巧

句子复位题,要把握“六性”,我们具体来看:

一看话题的一致性。

话题的一致性,主要是指语段的句子之间要密切相关,围绕一个中心来表达,集中表现一个事实,或者场景,或者某种观点。重在表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主语和谓语的连贯统一。

二看意境的协调性。

有些语段,画面感较强,画面背后含有一定的独特意境,我们要注意整体环境、画面风格的和谐统一。不管如何,只有物象、景致高度统一的语段,才是整体连贯的语段。

三看事理的相承性。

我们要理清语段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弄清其中的总分、大小、轻重、因果、条件、难易、动静、快慢、多寡等内在因素。语段在表情达意时,总会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如果违背了这种事理顺序,就会破坏事理的相承性,语言表达就可能不够连贯。

四看前后的呼应性。

前后呼应,主要是指句子间要做到前后连贯,这种连贯首先要保持前后意思的一致,不能前言不搭后语;其次我们还要注意文段后面的内容与前面的内容是否相呼应,不能想着后面而不顾前面。

五看句式的一致性。

我们尤其要注意句子结构中的相同词汇,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等书面标志,借助这些明显的标志,以此来寻找空缺处与上下文连贯一致的选项。

六看音節的和谐性。

有些语段有着整句性的倾向,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语句在字数、平仄、句式以及音韵等方面的特点。

(三)特别提醒

1.要有主体意识。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论述主体是谁,紧扣论述的主体,也就能从全局上把握文段强调的重点内容。

2.注意句式和语言的选择。注意题目的表述是“衔接最恰当”的一项,这就意味着,要优中选优,选取“最恰当”的。有时这个“最恰当”,可能会从句式上进行断定,如句式的工整、对称性、简略性、语言风格与文段语境相符,包括口头语与书面语、严密性与文采性等方面。

二、句子补写题

(一)设问方式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个字。(6分)

(二)题目特点

我们要切实把握“四看”:

1.从要求上来看,是“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而且不能照搬照抄材料,有明确的字数限制。

2.从来源上来看,补写出的句子内容来源于文本,我们须从上下文的相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

3.从关系上来看,补写的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一致。

4.从规范上来看,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把握内在结构中引领、总结、衔接的答题特点。

(三)答题步骤

1.加强阅读。拿到题目不要着急答题,要先阅读,把握语脉,理清层次和前后逻辑(如总分关系, 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

2.注重推断。一是要根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断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断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重在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

(四)解题技法

第一步,弄懂语段意思,不慌不忙,为正确补写语句奠定基础。

在拿到试题的时候,我们不要被语段里面的生僻词汇以及不大熟悉的内容所蒙蔽,也不要立即就去补写句子,这样可能会因为你考虑不周全而导致答案不够完美。我们应该先弄懂语段的主要内容,这样会有助于我们站在高处,从全语段的角度来考虑所要填写的语句内容。正确理解段意,为我们正确补写语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审清题干要求,有的放矢,是正确补写语句的先决条件。

这道试题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补写的语句在内容上意思连贯、贴切,逻辑严密。逻辑严密是说所补写的语句必须符合上下文的行文脉络;二是要求补写的语句在形式上不能超过规定字数。这一点看似简单,有的同学还是会犯低级错误,由于超过了字数而失分。

第三步,前后照应瞻前顾后,整段考量,是正确补写语句的关键所在。

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我们就真正进入到答题的关键环节了。只要我们弄懂文段的整个意思,审清题干要求,瞻前顾后,整体把握,相信自己就能补写出完美的答案,就会得到满意的分数。

三、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其实分标号和点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及冒号等,表示语言中种种的停顿。标点符号有很多种,但是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的侧重点并不一样。常考的标点符号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引号、省略号和破折号。

(一)引号

引号是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1.表示直接引用

例如:工匠精神并非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的价值原色。

2.表示特殊含义

例如:阅读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是如何给出精妙“药方”的。

3.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4.表示突出强调

例如:《红烛》化用“蜡炬”这一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点亮世界的奉獻精神。

5.表示讽刺与否定

例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6.表示引用专有名词

例如:用于某种特定的名称、简称、节日、纪念日、成语、熟语、谚语等,如“五一”等。

(二)省略号

表示节略原文或语句未完、意思未尽或语句断断续续。在汉语中的基本形式是位于中线的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用12个小圆点表示,自成一行,占四个字的位置。

1.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

例如: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2.表示列举的省略

例如: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3.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

例如:原来如此……

4.表示语言的中断

例如: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

5.表示语意的跳跃

例如:“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三)破折号

1.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例如: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2.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例如:今天下雨,不能出去了——庄稼这一下可喝饱了。

3.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例如: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4.用于歇后语,引出语底

例如:别看他们闹得这么凶,可是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5.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隔

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6.表示声音延长

例如:卖——西瓜啦!

7.用于事项列举分承

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8.标明副标题

例如:飞向太平洋——我国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

9.用于引文之后,交代作者、出处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四、句式变换

(一)长短句的互换

长句和短句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模糊概念。句子使用的词语多,形体长,结构复杂的叫长句;反之,就可称为短句。

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这是长句的特点。一般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它往往富于深沉的力度。多见于科技和政论内容的文章,以书面语为多。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它结构简单,关系明显,干净利落,富于力度,适用性广。它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坚定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决肯定的语气,常用于口语体或文学作品中。

长句变短句,要先提出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将修饰语按顺序变为其它分句,同时注意上下分句的连贯,有时还要看清题干中要求改写成几个句意连贯的句子。

短句变长句,在确定长单句的主干后,将其他几个句子的内容改为长单句的定语(可以是主语的,也可以是宾语的)、状语或补语,作为修饰成分出现。改好后还要检查一下有没有语法毛病,是否增加了不必要的信息或遗漏了原句中的重要信息,最后检查结果是否成为单句。

(二)整散句的互换

整句和散句,是就多个句子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的结构形式而言的。“整”和“散”都是相对的,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

整句具有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的特点,散句具有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性广的特点。整句和散句,各有优点,常常结合起来使用。

我们先来看散句变整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分析句子结构、内容以及相关语境。第二步,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作为变换后整句的标准句。有时几个句子都不能做标准句,可适当调整其中的一个句子,以调整后的句子作为标准句。

再来看整句改为散句。先对句子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重复使用的词语,将其提取出来作为统领词,然后把有关内容组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不要遗漏内容要点。

五、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22年新高考Ⅰ卷)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 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 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古记载:“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责牛。”牛不好好耕地,舜为什么要鞭打自己,① ?因为牛走得不对,是人没有引导好,它自己是不知道的,但人知道该怎么引导它。由此推出:孩子不听话,责任在家长,优秀的孩子一定是管教出来的。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任性的阶段。可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父母教他规则,他就知进退;父母教他善良,他就懂人情;②,他就识大体。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不妥协、不包庇、不纵容,孩子就不会变得调皮、任性。③,明天他才有实现理想的能力。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我爱着你,但是我绝对不会纵容你。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彻精辟而振聋发聩。

D.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形式,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所喜欢。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1.C这句话是段落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

A.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B.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

C.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D.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別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2.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②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③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

第一空,由前文“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身材是否肥胖”可知,本空应填写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需要减肥”意思相关的内容,再结合后文“体质指数是……”可知,是否需要减肥,需要看体质指数。说明肥胖和体质指数有关。综合分析,本空可填“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

猜你喜欢

语段连贯语句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重点:语句衔接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作文语句实录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