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及实践展望

2023-05-30奚志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奚志宏

[摘 要]初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学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的不同而显现出明显的差异。语文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深化课程及教学改革,重视语文教学实践,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分析;实践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1-0010-03

“立德树人”是每一个学段、每一名教育人的育人宗旨。就语文学科而言,使学生养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这一育人宗旨的关键途径。十多年的语文新课程改革,从最初的热闹哄哄的课堂形式的改变,到对教学方式的冷静反思,再到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其间,教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还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初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学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对等、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语文课堂教学,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学段不同而呈现的要求有所不同

在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側重点会有所不同。根据不同年龄段或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特定情境、日常生活和语文教学中慢慢形成的,它有着鲜明的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不同学段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各学段语文教学都应当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制度规范。各学段语文教学之间有着过渡与衔接的关系,处理不好这些过渡与衔接,不仅会造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上的断层或重复,还会造成语文教育资源的浪费。因而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设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而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因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知识基础,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事实上,部分教师很难有意识地将初中三个年级段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侧重点,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之中,以致事倍功半。

七年级,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和生活。这一阶段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更多地侧重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学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内在小学的基础上,认识以及运用更多的生字新词,掌握基础的语法知识,并于听说读写的基础性学习活动中有效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初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与文本接触和品味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初步形成语言评价能力,进而逐步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认识世界的角度更全面的基础上,学生对学习、生活、人生、社会等开始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和见解。他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后生活中,已经开始不自觉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和他人交际。这一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迅速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师在继续承担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责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开阔眼界,逐步理解多元文化,学会接受异质文化,初步形成国际视野。

九年级,是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生、文化的认识逐步由感性向理性过渡,他们的“三观”也逐步发展成熟。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更要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基础知识。通过阅读活动、写作训练、语言交流等,促使学生准确、流畅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在语言实践中努力展现创造性和创新性,以及较高层次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高度自信,且初步形成国际视野,能有选择性地理解和接受异质文化。这能为学生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同而显出一定的差异

不同学校之间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因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和成效略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科研机构推进课改的力度较大。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也推动着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的提高。另一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汇聚了一大批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他们的实践和研究营造了浓郁的课改氛围。围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市的教科研人才组成的“长三角”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仅江苏的“苏派语文”教学研究会就汇聚了以黄厚江、蔡明等为代表的一批语文教学的专家名师,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江苏乃至全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课程改革速度较慢。笔者通过与参加国家级培训的初中语文国培班中的部分西部省份的教师交流得知,他们所在地区的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速度相对缓慢,他们所开展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多的还是倾向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至于“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没有被放在首要位置。

同一省份的不同区域之间、同一区域的城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就江苏而言,苏南与苏北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苏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速度较快,相应地,学生拥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文化视野等。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现代化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教师队伍系统化培训的开展,优质教学研讨活动的举办等,都离不开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苏南地区的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给予了各学校有力的支持。

再来看城乡学校的差异。近年,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得更多的优质生源和师资聚集于城区学校。部分乡村学校的规模缩小,学生以留守儿童和家庭条件欠佳儿童为主,教师的年龄结构较不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有所流失。笔者所在的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由11个乡镇和2个城市社区组成,其中近70%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集中在城区学校。笔者了解到城区学校的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十分主动、系统与科学。这使得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育。这其实既关涉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教科研的氛围,又关涉教学软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而这一切无不与经济发展相关。

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受科技文化的浸润与濡染程度的影响。经济较发达地区有着较先进的科技文化设施,这些区域的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涵养、眼界见识等较优,而这些因素均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由此可见,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难和制约因素,于每一个有志于此的语文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三、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展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当主动地担负起相应的时代责任。语文教师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勇于变革课堂教学的思想、观念、方法,才能使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一)形成明晰的指向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课程改革思想

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自二十世纪末到现在,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产生了诸多不同的教改理念,出现了众多学派之间的争鸣。但是,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始终是语文教师不变的追求。大家都很清楚,教学语文就是让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从中汲取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营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言文字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厚重历史,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语文课程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生命成长的重要工具,其主要的功能就是运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教育学生,并使其中的文化精髓服务于学生的终身成长。语文学科教学不是置身于真空之中的,常常会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有时甚至会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育人需求,确立一种指向新时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契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语文课程改革思想,从而使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得以最大化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但要明确,从研究到实验再到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积极进行指向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语文学科课程改革实践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核心。语文课程的社会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初中学生的语言发展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语言的发展情况会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发展。孙绍振先生曾说过,应该勇敢一些,将主体加以分析,明确学有学的主体,教有教的主体。实际上,教学改革中人们就课堂主体的问题进行了很多探究,到现在也还没有得出一个权威的结论。笔者认为,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出师生之间对话的平等,忽略了哪一方的主体地位,都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事实上,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是最清楚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基础的人,也是参与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人。如果没有自身素质高、语文素养好的语文教师,却想要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这是不可想象的。

语文知识重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语文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应当为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服务。语文知识重构,其实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新时代的需要选择那些有价值的知识,摈弃那些陈旧的,生僻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没有积极作用的东西。倪文锦在《语文教育展望》中指出,对语文教育的种种讨论乃至争辩,本质的问题就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新课标提倡将单篇阅读教学逐步改变为围绕某一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把零散的语文知识讲授转化为以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为导向的任务群学习。语文知识重构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即将以往给学生死板地传授语文知识的陈旧教学方式,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取代)息息相关。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克服传统的思维定式,将重构的语文知识真正地教“活”,让学生真正地悟透,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真正养成。

(三)顺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致力改革语文考试形式

应试教育一直是大众都不认同的。如何才能既保留考试制度,又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教育界多年来都在探究的问题。尽管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效果的考查方式方法已经做了较为科学、翔实的表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是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使得人们还没能找到进行语文考试这一教学评价(关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等)的,最为科学合理且具有实操性的方式。多年来,语文界的专家学者,包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在探寻一条考试方式的改革之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应既关涉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关涉知识的运用;既关涉口语表达,又关涉书面表达等。一张语文试卷是很难真实地考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情况的。因此,语文考试的多样化就成为需要严肃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在考试的形式上,可以适当增设现场听说能力的考查,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并要求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分析归纳、总结提升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等。在考试答案的判定上,既要注重答案的合理性,又要关注答案的创新性,使语文考试真正发挥其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导向功能。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新高考、新中考的逐步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大力推广,那种反复训练、机械刷题、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那种只重成绩的评价方式等,正在失去它们“生存的土壤”。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可以乐观地预见,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定会迎来春暖花开的一天。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粤西北地区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究
感悟语言 传承文化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探究
基于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