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力学之课程思政“三问”

2023-05-30于欣欣郭晶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三问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于欣欣 郭晶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的综合教育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实践问题做出了回答,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影响的教学实践。针对土木工程力学专业的课程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究力学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层次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开展课程思政以及如何做到课程思政这三个问题,从而构建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大体系。

[关键词]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哈尔滨工程大学“一院一品”思政教育品牌项目“‘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G2022B4102)

[作者简介] 于欣欣(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研究;郭 晶(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主要从事结构动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0-0169-04 [收稿日期] 2022-12-20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热门课题。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针对如何将课程思政的建设由理念走向实践、从雏形走向体系、从试点走向全面,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案做出了系统的部署。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将如何提高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作为切入点,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革新教育观念,从而打造具有实效性的育人体系。由此,根据专家辅导、专题研讨、专项竞赛的模式,通过书记领学、支部带学、党员比学的方式,结合土木工程力学专业的建设实际就课程思政“三问”,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什么是课程思政

随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逐渐意识到,只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思政的理念便由此而生。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停留在学生时期关于思政课的印象,但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是不一样的概念[1]。思政课程是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所传递的具体知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哲学社会科学。而课程思政是指在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慢慢渗透其中,从而达到育人效果。具体来看,二者在概念界定和课程特点上都存在一定的区别。尽管教师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如鱼得水”,但说起课程思政建设还是感觉迷茫且很有难度[2]。

课程思政到底是什么呢?首先,对于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外的专业课教师而言,课程思政并不是直接的道德教导,而是间接的学科德育课程[3]。如果专业课教师仅仅以示范或者口述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授课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相反,若通过知识与技术相融合的手段进行授课,便能够在本质上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4]。因此,專业课教师要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引导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间接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其次,课程思政也是融合课堂内外的良好工具,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课堂内与课堂外两种渠道相结合的价值观教育。一方面,专业课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在授课时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齐头并进;另一方面,学校党委等相关部门及各二级学院积极举办一些带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课程思政从课堂内搬到课堂外,使新时代大学生在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例如,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我们扫的二维码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进行讨论;数学专业的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研究“如何根据公共卫生事件做出更精确的预测模型”;土木工程专业的老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在10天内建成火神山医院”,让学生用专业知识体会专业价值和魅力,增强自豪感。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独特教育观念,是一种不拘泥于思想政治课本身的课堂教学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三观”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学融入工程力学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教育主旨,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效果,全部教师都要担负育人职责,教师做到科学把握育人纽带,搭建起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交融的育人桥梁。

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助于推动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双提升。一方面,当今高校中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也面临着孤军奋战的问题[2]。有一些教师在向学生传输知识与价值观的过程中,常常更注重知识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专业课的教学存在着工具性和单向性的问题。大部分教师更多关注教了什么,而忽视学生学到了什么,使得专业课教学效果欠佳。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化解这些问题,在推动知识、能力与价值传授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土木工程力学作为传统的理工科专业,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完成授业目标,除此之外,更需要注重学生品格、价值观的塑造[5]。而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力学教学以顺应人才的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思政元素从课程知识体系中来,也必然应用到知识的传递中去。将思政元素紧密围绕课程核心知识点,并将其融入专业力学的知识体系中。另一方面,要将思政点融入学生心中,就要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完成自我塑造,发展自我思考,这也是价值塑造的关键所在。因此,“融入”要把握一个核心原则,即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不能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内化,就无法形成对事物稳定的认知。通过将我国超级工程(例如空间站、海底隧道等)和大国工匠(例如陈兆海、洪家光等)的讲解融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力学与土木产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引领学生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通过将专业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纳入课程,能够提高学生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准则和规章制度的意识;通过将日常生活和施工实践中的力学与土木安全事故案例纳入课程,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力学与土木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社会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上述便是课程思政知识建设效果的三个评判标准:一是思政点与教学的知识重点、难点是不是有直接关系;二是思政点是否能够引发学生对这堂专业知识课程的浓厚兴趣;三是是否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识,有效激发学习内驱力。这种标准强调了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所以,在土木工程力学专业的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正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并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培育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

三、力学专业教师如何开展课程思政

对于土木工程力学专业来说,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教学目标融入课程思政

在教学目标的要求方面,土木工程力学专业的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哲学部分在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上的要求比较一致。两者都要求学生在系统性上做到全方位了解,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扎扎实实,在逻辑上要学会变通、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力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同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思政教学的目标:幫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刻苦努力的工作品格。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实现他们真正的人生价值,在大学期间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都会走向与专业相关的一线基层岗位,并且从苦累的基础工作做起,在课程中帮助学生养成优秀良好的工作态度,树立起团队合作、相互学习进步的意识,对于学生未来参加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影响深远。在力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中,很多知识是相对抽象、难懂的,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不能深入领悟,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能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专业课程,懂得专业课程同其他学科、同社会的联系,有助于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力学学科的魅力,有助于更进一步探索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处事态度。

(二)教学过程挖掘思政元素

针对在课堂中如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要深入提炼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以及思想价值。这就为专业课程挖掘思政元素提供了基本方向,即在专业课程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挖掘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本身自带的思政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一”:(1)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力学课程是由若干核心知识点组成的,围绕某一个核心知识点去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既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知识优先原则,同时也回答了一些教师关于“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2)遵循一个发展脉络:要遵循知识点的发展脉络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包括知识点来源(学科专业历史)、知识点应用(专业或者技术现状)、知识点拓展(发展方向)等;(3)把握一个基本路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在理工学科教育教学方面,高等院校应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永不放弃、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加强学生爱家爱国爱党的政治理念。由此可见,从知识点到思政点(思政要素)的根本途径是科学道德伦理教育与科学思考方法训练。因此,核心知识点蕴含的逻辑关系,包括发现与发明的关系,演绎与归纳科学价值的关系,科学探索中的问题来源,理论实践的认识论、实践论、矛盾论的关系,科学态度与科学技术伦理去向的关系以及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关系等,就是知识体系蕴含的思政点。这样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就形成了一个“知识—思政”点,而众多性质相似的“知识—思政”点,统一构成一条思政线,多条思政线组成思政面,本门课程独特的思政内容体系也随之形成。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自古以来,以德修身、从政以德都是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与发展根本,由于我国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将立德树人作为其基本以及总体发展的目标,因此“德”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6]。专业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时,“德”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自身的功能和作用,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知识蕴藏的思政元素培养当代大学生,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完美融入课程教学中,既将“德”寓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又将“德”寓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促使二者有机融合统一。而一名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不仅是他的传道授业解惑态度与责任感,还是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了专业能力,专业教师同样需要进行“自我思政”。“自我思政”简单说就是“三化”:(1)进行课程思政从了解到熟知的自我深化:课程思政是要求,也是需求。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阐述中,尤其是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阐述中,不断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2)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及科学伦理教育能力的自我转化: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能力,而教师缺乏相关培训,需要有意识地强化提升。(3)进行专业知识的自我内化:教师在对建设发展本专业的意义、专业之于社会和国家的意义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思考中,加深对专业使命的认识和理解,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和考核体系

目前,高校的专业课程评价考核模式大多为期末考试,主要以教师对于学生课上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作为评价方式。此种考核方式简单快捷,但是没有体现出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思政教育融入力学专业课堂之后,需要将课程考核与评价实现主体及方式的多元化。在评价主体方面,打破只有教师评价的单一现状,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在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单一地将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考勤作为最终成绩,还需要将课堂表现、思想政治能力都体现在平时的实践分数中,将其作为综合评价的重点内容。总之,要打破传统的单维度评价体系,建立起多维度的土木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将专业课程复杂抽象的特点和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特点结合起来。不仅重视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对课程之外知识的延伸拓展,更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觉悟的改变。争取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后,不仅成功建立起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培养出积极思考、探索科学的能力和爱岗敬业、勤劳踏实的优秀品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思想品格上得到进步与提高,这些都将是评价这一体系的标准。

结语

课程思政就是教育者结合课程内容与思想等实际,积极挖掘和运用各类教育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成分,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政治影响的教育实践。土木工程力学的课程思政需要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拓宽课程思政渠道,补齐实践课程不受重视、协同育人效果不彰的短板。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不是一次短期的活动,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对于国家的民族复兴等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需要全体教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向所有行路人致敬。

參考文献

[1]赵晓兵,殷雅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与效果提升[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8):20-22.

[2]郑训臻.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砖瓦,2022(9):178-180.

[3]林先雄.思政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三者关系梳理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2):52-54.

[4]潘旭琳,曹家宝,田伟.课程思政在工程力学与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10):71-73.

[5]楚国清,王勇.“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0(3):10-15.

[6]王尧.再论课程思政:概念、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2(7):4-9.

[7]秦恒洁,李栋浩,吴则琪,等.基于思政元素嵌入方法践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以工程力学绪论课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76-78.

[8]郎英彤.《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8):203-204.

“Three Question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ivil Engineering Mechanics

YU Xin-xin, GUO Jing

(College of Aerospace and Civil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form of education that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basic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form of whole-curriculum education. Taking moral education as the basis of education, it answers the practical question of “for whom  and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and it is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at influences students ideologically and politically. 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civil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mechanics course, and studies deeply the three questions: what i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hy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how to do it, so as to realiz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ivil engineering mechanics.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mechanic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三问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公文办理须“三问”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阅读教学不可绕过的三问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指导阅读“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