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午夜之子》中的历史再现

2023-05-30毕英洁

今古文创 2023年10期

【摘要】 《午夜之子》这部小说借由主人公萨里姆讲述了其家族三代人在印度次大陆的生活史。作者鲁西迪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小说文本交织在一起,为读者再现了一段更加全面、生动的历史,同时对印度次大陆近六十年的社会状况進行了最深刻的揭示,体现出他对英国殖民者残暴统治的控诉,对尼赫鲁世俗主义理想破灭的失望和对英迪拉集权专制的批判。

【关键词】《午夜之子》;萨曼·鲁西迪;印度历史;萨里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0-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0.005

萨曼·鲁西迪的小说《午夜之子》以近代印度次大陆发生的众多真实事件为背景逐渐展开。根据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解体后,印度和巴基斯坦按宗教的不同分治,使得原本就矛盾重重的印度次大陆火药味更加浓烈。军事政变、宗教冲突、英迪拉的铁腕统治、东巴脱离巴基斯坦等,可以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次大陆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反映在该小说中。小说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萨里姆出生前,对应印度独立前英殖民统治后期;第二部分是萨里姆出生到十八岁成年,对应尼赫鲁执政时期;第三部分是萨里姆成年后,对应英迪拉执政时期。

鲁西迪将小说人物与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深刻反思了印度次大陆从英国殖民地向独立民主国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当局的政策乃至领导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度探讨和剖析。

一、对英国殖民者残暴统治的控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殖民政府随后通过了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进行压制的法案——罗拉特法,此法案使印度人民完全失去了政治自由,抗议浪潮随即遍及全国。

小说中,阿齐兹从德国学医归来,却感受到故乡人们对他的敌意。当地人的这种敌意来自驻扎的军营、卡车、士兵以及来旅游的英国人,因为他们的到来扰乱了当地平静的生活。老船夫塔伊见证了克什米尔的变化,他对阿齐兹的态度体现出他对外来事物的排斥。除了对阿齐兹随身携带的装满了洋玩意儿的外国包进行嘲讽外,塔伊通过拒不洗澡的方式毁掉阿齐兹同当地人的关系,并且给他扣上了外国佬的恶名,使当地人不再信任阿齐兹。阿齐兹只好选择离开山谷前往印度阿格拉,阿姆利则是去到阿格拉的中转站。在这里阿齐兹随着拥挤的人流来到了抗议罗拉特法的集会广场,亲身参与了阿姆利则惨案,见证了英国军队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导致一千多人的伤亡。

“简直是地狱!”得以幸存下来的阿齐兹如此评价说。阿姆利则惨案成为推动印度走向独立的直接原因之一,也是阿齐兹离开克什米尔进入印度从此开启整篇故事的开端。

二战之后,英国国力衰落,无法维持对英属印度的殖民统治。英国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将英属印度分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然而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从而引发了后来的三次印巴战争。英国人一直有意识地利用各大教派之间的矛盾制造冲突,使得暴动、报复以及屠杀行为时有发生。小说中暗示了“哼哼鸟”为反对分治而进行了一系列抗议活动,最终却惨遭不幸;纳迪尔汗为了躲避追捕,一直生活在萨里姆外公家的地下室两年之久;披着宗教幌子的商业团伙在大街上刷标语、对工厂和商店纵火,萨里姆做漆布生意的父亲也被勒索钱财。英殖民统治后期,虽然独立在即,印度次大陆实则充满了血腥的黑暗记忆。分治给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留下克什米尔无止境的梦魇。不同教徒之间互相仇恨、互相伤害,人口流动引发大混乱,以至于后来印度与东西巴基斯坦漫长的国境线成了无数难民的悲剧之地。

二、对尼赫鲁世俗主义理想破灭的失望

1947年8月15日零点,作为首任总理的尼赫鲁在德里宣布印度独立。与此同时,午夜之子们纷纷降世,他们都具有不同的超能力,且出生时间越靠近零点本事越强。而出生时间恰好为零点的萨里姆和湿婆是最强大的两个孩子。他们本来一个是歌女的私生子,另一个是富家子弟,却被护士戏剧性地互换了家庭,从此改变了人生。萨里姆的特异功能是可以深入人的思想,洞察人的内心想法。他在午夜时分潜入到其他孩子的内心,召开午夜之子大会。而湿婆的膝盖非常强壮,他在贫穷的环境中长大,成为一个极端暴力的人。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意识形态,他们的命运一直与印度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萨里姆想要实现印度的复兴,他试图团结午夜之子们,希望他们能发挥自己的特殊功能,建设国家、服务社会,但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他。萨里姆本人代表了一种能够振兴国家、造福人民的美好理想。

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现代文明来加快印度的世俗化进程,世俗主义被确立为国策,以此消除阶级差异、党派和宗教纷争等。世俗化是一个社会变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阻碍而变得日趋理性化,政教分离是其重要特征。萨里姆在午夜之子大会上推行 “第三条原则”,希望能够跳出群众和阶级,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二元对立论,借以消除贫富差距,调和阶级矛盾。“第三条原则”印证了尼赫鲁推行世俗化进程的政治理想,它否认了印度不同阶级、种姓和宗教之间的差异。但是,印度作为一个几乎全民信教、充满强烈宗教热情的国家,宗教问题十分复杂,宗教冲突和民族纠纷更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世俗化的印度每当走到宗教问题的十字路口时,只有暴力和血腥。

而尼赫鲁所在的国大党内部,当其他教派政党的壮大对国大党的统治形成严重威胁并迫使其下台时,为了保住执政党地位取得选举胜利,国大党不仅改变了尼赫鲁最初的民主政策,实行集权化统治,并且积极争取各方政教势力支持,同时制造并深化不同教派组织间的矛盾与摩擦。国大党为了自身利益弃国民于不顾,带领印度在反世俗主义道路上渐行渐远。

小说中“第三条原则”非但不能消除差异和矛盾,反而受到了来自社会底层的以湿婆为代表的其他午夜之子的挑战和质疑。午夜之子大会由来自印度不同地区不同种姓的孩子所组成,他们的言论体现了不同阶级、教派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和偏见。湿婆对萨里姆所提倡的極端理想主义的“第三条原则”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根本不可能有第三原则,只有金钱和贫穷,富有和贫乏,世界不可能是理想的,更不是给理想主义者做梦的地方。最终,“第三条原则”宣布破产。湿婆的话给予这个理想以无情的打击,而在现实中尼赫鲁的理想政策也最终无法实现。

萨里姆的出生被尼赫鲁视为印度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印度的镜子,映射着这个新生的国家。小说中萨里姆的生父是英国贵族梅斯沃德,生母是贫贱的印度流浪歌手之妻,阴差阳错地在一个穆斯林富商家庭中长大,萨里姆的英印血统以及宗教背景正代表着尼赫鲁理想中的多元印度,大概最符合尼赫鲁对平等世俗民主的新印度的幻想。他的成长经历折射出印度光怪陆离的当代史。

萨里姆的出生绑定了印度独立,其幼年成长速度可以用膨胀来形容,“一出世我便开始着手进行自我扩大的英雄计划”,他不停地喝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大,如同新生的印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飞速增长的国力。在萨里姆迅速长大的同时,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1948年,萨里姆患了伤寒险些丧命,通过服用蛇毒挽回了性命。此后,他的生长速度不再像以前那般快了。同年,圣雄甘地遇刺身亡,整个国家陷入悲痛。从此,再也没有人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和平而努力,双方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十岁的萨里姆误入游行队伍造成了马哈拉施特拉邦和与古吉拉特邦的暴力冲突,再后来,他还参与了巴基斯坦军方政变。萨里姆的幼年是书中不多的快乐生活,也是作者眼中印度的美好时代。

萨里姆那突出的大鼻子,是小说中反复强调的特征,也正是他的超能力所在。通过大鼻子将所有午夜之子们聚集在一起的午夜之子大会,那个人人自由发言、人人平等的大会,是尼赫鲁心中描绘的世俗的民主的国家。午夜之子们的形态和命运构建了一副宏大的印度众生相,他们各自不同的超能力正是印度文化的存在形态,魔幻、多元、广博而混乱。但是萨里姆的鼻子却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那年完全阻塞,午夜之子大会也分崩离析,正如膨胀的印度军队在喜马拉雅山下被中国军队所击溃。印度大国梦破碎,骄傲的尼赫鲁从此跌落神坛,于两年后病逝。作为这个国家的塑造者和建设者,开国总理尼赫鲁的离世意味着他所构建的世俗主义理想国也随之消亡。萨里姆的鼻子被强制做了引流,失去了特异功能,再也无法召开午夜之子大会。显然无论是尼赫鲁的理想国,还是萨里姆的午夜之子大会,最终都不过是梦一场。梦碎了,在作者看来,萨里姆迷失了自我,印度亦是如此。

三、对英迪拉集权专制的批判

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第三任总理,在她领导印度的十六年时间里,以其果断的作风被称为印度铁娘子。作者笔下的英迪拉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派,对她的描写极尽嘲讽,因为她谋划铲除所有的午夜之子,试图推翻旧印度,创造属于她的新历史。

小说第三部分的大背景就是英迪拉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的胜利。随着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不断升级,最终发展到需要武力控制的地步。当时的萨里姆由于对妹妹的不伦之恋而被流放,因为超强的嗅觉而被当作军犬随着军队来到东巴。在参与逮捕反对派的行动中,萨里姆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英迪拉随后派兵进入东巴挑起了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导致东巴从巴基斯坦分裂,此举可谓是英迪拉执政时期最大的事件。英迪拉从尼赫鲁的女儿变成了印度的女英雄,她成功摆脱了父亲的阴影,独自接过统治印度的权杖。

当萨里姆记起自己的名字并再次回到印度的时候,一切都变了,英迪拉彻底抛弃了父亲世俗民主式的理念。萨里姆下决心拯救这个国家,他找到了他唯一的亲人——当高级公务员的舅舅。此时的英迪拉对权力更加执着,积极扶持她的儿子从政,英迪拉将国大党从一个民主政党变成了家族政党,不断清除对她不够忠诚的官员,使得她的身边只剩下一批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的官员。萨里姆的舅舅作为英迪拉的推崇者,“至少有四十七次机会都没有得到晋升部门一把手的机会”,导致他思想扭曲且前后矛盾,一方面愤愤不平,一方面又对总理的决定坚决执行,不敢违抗。萨里姆在离开舅舅家之后,救国理想转向了个个都是共产党人的江湖艺人,寄希望于“画儿辛格”能够领导大家走向光明。然而,萨里姆等来的却是英迪拉的紧急状态。

英迪拉政府在1971年大选获胜后即面临重大考验,被指控为独裁统治。在党派斗争下,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她变得更加强硬和专横,政策也更加趋于激进。通过婆婆帝的分娩过程暗示其紧急状态政策的出台过程。从分娩阵痛开始时,即暗示英迪拉因为其在选举中有作弊行为被判有罪的开始。分娩持续了近两周,而这期间法院宣布对英迪拉的处决结果,但她拒绝辞职。同时反对派也在加紧对她的攻击。阵痛的过程暗指这段时间英迪拉所处的困境,令她焦头烂额。随着分娩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婆婆帝已经筋疲力尽,而英迪拉却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机会,一处地方法院宣布她在上诉期内不必辞职,于是她开始反攻。当婆婆帝的孩子终于出生了,英迪拉则下令逮捕所有政敌,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后来英迪拉销毁掉所有该政策的档案,意在掩盖其不可告人的一面。紧急状态政策的颁布,保住了她的总理职位且免于被政治起诉,却使印度人民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宪政民主制度成为一纸空谈。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再现,揭示了英迪拉紧急状态政策的真相,强烈控诉了英迪拉的残忍手段和她对民主的践踏。种种扼杀民主的行径致使英迪拉在政治上失去民心,最终在随后的大选中失败。

英迪拉为了削弱萨里姆和其他午夜之子的超能力,借“城市美化”之名令她的幼子发起强制拆除德里的贫民窟和强制结扎等运动,令数十万计的人流离失所,数千人被杀。这起事件直接导致江湖艺人聚居区被摧毁,午夜之子们一个个被迫做了绝育手术,丧失了生育后代的能力。在萨里姆看来,被切掉的不只是生殖器官,还有他们对政府的希望,对印度的希望。英迪拉想要独裁统治,她最害怕的就是任何可能颠覆她的势力。萨里姆认识到了这一点,指出她的动机就是为了彻底摧毁午夜之子,这群有特殊能力会对英迪拉的统治带来威胁的人。尼赫鲁曾在给萨里姆的信中说“萨里姆是印度的体现”,英迪拉的竞选宣言中说“印度就是英迪拉,英迪拉就是印度”。尼赫鲁想象中那个由萨里姆代表的印度,已不复存在。午夜之子们最终四分五裂,就像萨里姆身上不断扩大的裂痕,印度只剩下破碎的现实。英迪拉的独裁统治最终黯淡收场,她阉割了午夜之子们,她成了萨里姆的终结者,她将自己变成了印度。

四、结语

在《午夜之子》中,鲁西迪利用小说文本强大的建构能力对印度次大陆历史进行“虚构”和“戏剧化”处理,向读者展现出一段更加全面真实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反思,蕴含了作者对印度既饱含了深深的期望又饱含了深深的失望。整部作品是印度次大陆独立前后六十年历史的缩影,读者可以在这部作品中窥见历史。而小说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基于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萨里姆作为作家想象中的虚构人物,他的成长与印度次大陆民族历史交叉纠结、息息相关,甚至多次影响或直接导致了重大事件的爆发。萨里姆的苦难实际上超越了个人范畴,上升并抽象为一种历史,即印度从殖民到独立再到政治民主的痛苦历程,萨里姆也成为这段苦难历史的缩影。

鲁西迪对英国殖民时期的残暴统治、对尼赫鲁所宣扬的世俗化以及英迪拉的集权专制统治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反思,通过小说文本“再现”历史来昭示历史的现实意义。他在文本中呈现出处于边缘地位的小人物的痛苦、挣扎与反抗,以此解构了当时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颠覆了个人历史与官方历史的界限,揭露了阶级矛盾和党派、宗教冲突掩盖下的政治本质不过是人的利益和私欲。

参考文献:

[1]高焓.论拉什迪《午夜之子》中的自我与历史[J].当代外国文学,2018,(04):73-79.

[2]罗祖栋.试析巴基斯坦军事政变的根源[J].南亚研究季刊,2000,(03):44-53.

[3]欧阳景根.印度1975年紧急状态的宪法解释[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6):134-137.

[4]薩曼·鲁西迪.午夜之子[M].刘凯芳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

[5]王春艳.抵制表征—— 《午夜的孩子》中的历史想象[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5,(03):318-323.

[6]张晓红.记忆的家园 历史的想象——解读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07,(02):85-94.

[7]朱明忠.评尼赫鲁的社会主义思想[J].当代亚太,1998,(08):57-64.

作者简介:

毕英洁,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