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的当代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建构

2023-05-30吴涛

文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城市苏州

吴涛

内容摘要: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巨大。近年来,苏州文坛作品众多,一些作家能够结合苏州地域文化特色,深挖历史和非遗等文化主题,但鲜有影响力较大的作品,特别是能够反映苏州多元开放、创新进取城市品格的力作。本文梳理苏州当代文学中塑造的城市文化形象,对促进其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苏州 当代文学 城市 文化形象

苏州把泰伯,又称太伯,视为吴地人文始祖。据司马迁在《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中的记载,太伯是周太王的长子,为了国家利益,曾两次让位于弟弟季历和侄子姬昌。泰伯謙逊内敛、淡薄名利,主动离开王都,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非常荒蛮的南方,建立吴国,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治理吴地49年,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受百姓的爱戴。可以说,泰伯首次为苏州注入了淡薄内敛的基因。

苏州城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两千多年来,苏州的气质定位一直是宁静、安逸,与世无争。这一点在软糯的吴侬软语、精致小巧的糕点、悠长斑驳的小巷、构思巧妙的私家园林等等苏式地域特色元素上皆有体现。很多人认为苏州是一座具有女性阴柔气质的城市,但是,苏州自古重视文教,是我国的科教重地。苏州传承千年文脉,以清代为例,苏州府一共出了26名状元,状元占比高达22.41%,而同期苏州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截至2021年,苏州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简称“两院院士”)达139人,位居全国城市第一,苏州因此获得了“院士之乡”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独创苏南模式;1990年代苏州看准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吸引外资,扩大开发力度;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重视并深化产业升级,依靠创新科技,登上全球制造之都的宝座。2013年5月,苏州市委确定了最新的“苏州精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进入新世纪后苏州发展迅猛,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前十,2021年跃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苏州气质和文化必然包含锐意进取、精于创新。

杨扬认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城市的经济、生态和环境等硬指标上,应当重视人文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没有安全、健康、优美的城市人文,那么城市建设或多或少是不完整的,而文学艺术在人文城市的建设中有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1]。高建国认为,文学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其他诸如城市建设、媒体宣传等途径无法比拟的。他强调文学的作用,因为文学可以抵达人的思想和灵魂、触及精神与感情,文学中的社会生活是多面的、立体的,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容易被大众接受[2]。

尽管苏州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雄厚,但因其在历史上政治地位不高,只能是 “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却十分有限。当代苏州文学创作虽然成果丰富、屡屡获奖,但除了陆文夫、范小青、苏童之外缺少影响重大的作家,缺乏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可以说是居于中国文坛的边缘[3]。今天学界对苏州文学的研究,几乎仍然停留在以陆文夫、范小青为代表的“小巷文学”。因此,苏州文学的发展,似乎比苏州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方面的脚步缓慢一些。

一.苏州当代文学创作概览

本文中的苏州作家指的是在苏州出生或生活的作家,他们的共同特点为熟悉苏州的风土人情;其创作受到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作品反复书写园林、小巷、茶馆、昆曲、评弹、美食等苏州文化元素,构成了“苏味文学”的基调[4]。

胡适曾经评论道:“中国各地的方言之中,有三种语言已产生了不少的文学。第一是北京话,第二是苏州话(吴语),第三是广州话(粤语)。[5]”清末,韩邦庆、孙玉声、俞达、张春帆、徐枕亚等作家用吴语围绕着“青楼梦”、“繁华梦”的基本主题进行创作。由于国语运动的兴起和语文规范化的冲击,“苏味小说”衰弱、沉寂[6]。此后,苏州作家的代表当属周瘦鹃,作为上海“鸳鸯蝴蝶派”的巨擘,他的作品充满苏州文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陆文夫于1956年凭借《小巷深处》在文坛展露头角,经历了文革的波折后于80年代发表《小贩世家》《美食家》《围墙》《人之窝》等作品,以其“糖醋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开辟了“小巷文学”时代。更多的人通过其作品了解苏州的日常生活剪影,而陆文夫也被冠以“陆苏州”的雅号。陆文夫在苏州度过近六十年的光阴,一生怀着对苏州的深情厚谊,对苏州风物美食极其热爱。《美食家》不仅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更被译为多种语言,在法、德等国家掀起“美食家”的热潮,近四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促进了苏州传统文化和城市形象的传播。范小青出生于上海松江,14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州,之后在苏州生活、求学、工作。她是当代文坛的著名劳模,一直关注社会底层的人和事,专注于街巷里弄的平常生活,写出了《裤裆巷风流记》《采莲浜苦情录》《赤脚医生万泉和》等长篇小说,并于2005年接替陆文夫担任《苏州杂志》主编。樊星认为,随着陆文夫、范小青在文坛的崛起,“苏味小说”获得了新活力,并把二人的小说定义为“新苏味小说”[7]。李闰月认为,范小青的文学创作属于典型的地域文学。她的小说建立在对苏州的文学想象和体验之上,建构了具有苏州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学地图[8]。

苏童在苏州出生和成长,他多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地“香椿树街”的原型就是他年少时生活的齐门外大街,这条街承载着他整个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记忆,被视为他一生的写作地图[9]。苏州在他的小说里已经剥离了现实意义,是关于南方的气质想象,小巷弄堂、狭小的井口、阴雨绵绵、河水悠悠,编织出一个个弥漫着潮湿、欲望、死亡的故事。苏童曾多次说起他的第一次写作:“我人生的第一首诗,第一次写作,是在百无聊赖的一节政治课中开始的。当时想到了家门口那条黑不溜秋的河,但诗歌是美好的,所以在那首诗里,这条黑河变成了清澈的河,蒙蒙细雨中,河上飘来一条船,船上有一对母女。这就是我青春期第一次创作。”苏童认为他的作品是被香椿树街创作的,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又通过文字再创造了苏州这座城市的某些气息。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批的新苏州人也带来了天南地北不同的文化,但构思精妙的苏州园林、底蕴深厚的街巷、秀丽细致的苏绣、精巧雅致的美食等苏州文化典型元素更深刻地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依然流淌在苏州作家的笔尖。朱文颖的“南方”、叶弥的“吴郭城、白菊湾、花镇码头”、荆歌的“诗巷”、“笠泽镇”等文学空间。荆歌本住在苏州吴江区,近年来在西班牙和苏州两地生活,已经出版《芳邻》《美术课》《诗乡不忧伤》《他们的塔》等多部以江南小镇和西班牙为故事背景的儿童小说。从当当网的数据上看,荆歌的儿童小说销售量和评价量远远超过他的成人小说。《诗巷不忧伤》的故事地点在吴江盛泽镇,故事中融入了书法、核雕、园林等典型的江南文人的闲情逸趣,还有黑豆腐干、藏书羊肉、苏州评弹、淡淡的烟雨江南等吸引读者的地方特色,对少年的成长进行了温暖、细致的书写。荆歌本是江南才子,在書画上的造诣颇深,爱好文玩收藏,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延续并强化了他对于成长的关注,但是更加温暖、纯粹、真诚。荆歌儿童小说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无形中也使青少年走近苏州地域特色,在他们的心中埋下江南文化的种子。

此外,苏州近几年也出现一群年轻本土作家,虽然在文坛影响力有限,但有一定读者群。顾七兮是苏州网络作家,主要写都市甜宠小说。她于2017年完成长篇网络小说《你与时光皆璀璨》,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网络重点扶持项目。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从一名叛逆少女成长为非遗文化苏绣大师的故事,反映了苏绣行业经历的沉浮和发展现状,鼓励当代年轻人勇敢承担使命,践行理想,也使更多人了解苏绣。顾七兮从这部小说开始关注苏州的历史文化,目前,她正在研究太湖游击队的历史并尝试革命题材的创作。

除了培养正在成长中的本土作家,苏州近年引进一批文化人才,如谢华伟、谭伟民等人。谢华伟2017年才移居苏州,他的《姑苏密码》堪称了解苏州非遗文化的实用手册。这部作品的冒险路线囊括了苏州的地标空间,如平江路、观前街、山塘街、寒山寺、树山村等地,而密码则暗藏在苏州传统非遗技艺如苏绣、玉雕、御窑金砖等项目中。作为一个新苏州人,谢华伟认为苏州文化较为内敛,应该加大宣力度,向全世界宣传江南文化[10]。谭伟民则把他的江南戏剧梦搬上舞台,创作了《大唐行·姑苏城外》、《大唐行·能不忆江南》等成功的剧目。他们戏剧的主人公有李白、张继、韦应物和白居易,把古诗吟诵融入话剧中,重现“江南第一雄州”的盛唐气象。谭伟民依靠对江南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在他的作品中勾画出苏州在内敛、宁静之外的雄伟浑厚的风骨,展现出穿越千年的“人的生命力”[11]。吴文化和苏州的城市精神深深影响了苏州作家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多多少被打上了“雅致”、“阴柔”、“闲适”[12]等标签。他们的创作多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但缺乏广阔的视野和深度去关注历史和人性。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迅速,苏州的城市格局在原有的吴风古韵基础上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但是很遗憾的是,文学创作仍停留在生活层面,尚未达到一个新高度,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发力不足。

二.建议与展望

仅仅凭借文学助力苏州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显然是不够的,文旅宣传相对缺乏思想深度、连贯性和广度。因此,如何促进文学对于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对苏州城市品格和苏州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和重新定位。“精致”、“软糯”、“淡薄”绝不该是苏州给世人的唯一印象,更不应该成为一种刻板印象。泰伯奔吴时,当地的民风剽悍,“被发文身”、“轻锐难安”、“好斗敢死”,经过2500年的海纳百川的多元汇合之后,虽然“刚”性文化已转化成“柔”性文化,但精益求精、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也应是苏州城市品格的核心特色。目前,苏州1300万人口中,常住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苏州已成为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202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0亿元,超越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新市民、新行业正源源不断地为苏州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形成新的精神苏州风貌。苏州的城市形象定位早该突破传统的藩篱,正如双面绣一样,应该积极展示多元、开放、高科技、现代的一面。同理,如果文学创作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小桥流水人家”、“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这些传统的江南意向,那么苏州的智能制造、高科技产业园等代表的创新奋进的时代精神应该由谁书写?因此,文学创作必须在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打磨艺术精品,把处在不断发展中的苏州形象传播出去。

其次,新的创作理念、广泛的传播途径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意义非常重大。随着各类技术的发展,文学传播的途径和形式空前繁盛。依托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播、影视作品需要得到重视。苏州作家的小说多次被搬上荧幕,如苏童的《妻妾成群》《米》《红粉》分别被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鸿米店》《红粉》,叶弥的《天鹅绒》被拍成《太阳照常升起》,但这些作品反映的是江南意向,地域特征并不明显。《风雨花雕楼》是一部极具江南特色的电视剧,在苏州实地拍摄,以太湖边的西山花雕楼为主要场景,并在同里、木渎古镇取景,较为全面地呈现出苏州的风土人情,把苏州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巧妙融合。虽然声称北有《大宅门》南有《花雕楼》,但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实则有限,主要在长三角地方电视台播出,也并未获得任何奖项,这其实反映出苏州的文化地位与其悠久的历史、强大的经济不相匹配。2019年的电视剧《都挺好》第一次给苏州带来网红效应,取景地成为游人热衷的打卡地点,苏州也获得了“苏大强”的称号。《都挺好》虽然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同时也把代表苏州老城区的“同德里”和新城区的“金鸡湖”介绍给全国观众,剧中展示的苏州工业园区的财富和生活品质可以与美国纽约相提并论,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现代化程度。事实上,不少电视剧在苏州取景拍摄,如《好好说话》《亲爱的挚爱的》《心跳源计划》等等,但总的来说,深挖苏州特色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苏州市在文学影视创作方面提供一定的补贴,但收效有效。因此,文学创作需要政府的资助,在选题、创作过程方面也需要指导和规划。

苏州当代文学创作呈多面开花、欣欣向荣的态势,深挖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如果能发掘苏州开放多元、创新进取的城市新精神,努力创作出主题宏大的作品,相信苏州文学会迎来一个新的高峰、有效助力城市文化形象建构,亦能够塑造出一个立体、创新的苏州形象。

参考文献

[1]杨扬.城市与文学的相互造就.需要作家们更热切而敏感地投入[N],中国青年报(2020.02.25)

[2]高建国.苏州文学助力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现状考察与路径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4(08):1-6.

[3]范培松.苏州文学三十年[J].扬子江评论.2008(06):20-24

[4]“苏味小说”之韵——陆文夫、范小青比较论[J].樊星.1992(02):109-115

[5]《吴歌甲集序》.《胡适文存》第三集.卷八.第661页。

[6]“苏味小说”之韵——陆文夫、范小青比较论[J].樊星.1992(02):109-115

[7]“苏味小说”之韵——陆文夫、范小青比较论[J].樊星.1992(02):109-115

[8]文学苏州苏州图的想象与表达——范小青小说创作论[D].李闰月.扬州大学,2011.02

[9]苏童谈“文学与青春”:年少的“香椿树街”是我一生的写作地图[N].金羊网.2020.07.02

[10]苏州作家与麦家同台领奖,新书“苏州密码”将打卡上线[N].看苏州.2020.01.02

[11]这五年·我和我的城-“老谭”和他的江南戏剧梦[N].引力播.2021.09.22

[12]地域文化影响下当代苏州作家的创作特色[J].张连义.小说评论,2014(03):69-73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0SJA1412)“当代江苏作家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城市苏州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苏州一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