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恩格斯工人阶级解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3-05-30谭小霞于璞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解放工人阶级

谭小霞 于璞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毕其一生都在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奔走操劳,他们紧密联系实际,深刻总结了工人运动的宝贵经验,在诸多经典的文献研究中明确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共产党”是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导”“依靠力量”与“领导核心”的重要意旨。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工人阶级解放思想有益于在推进全人类解放的征程上,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为建设新时代筑牢思想的基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为建设新时代提供不竭的支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新时代铸就堅强的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工人阶级;解放;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136-04

马克思恩格斯在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精湛著述中,强调了工人阶级实现解放的必备要素,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阶级本身的自我解放及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对于这一思想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两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毫不避讳地指出,不管近二十几年的情况发生怎样的改变,“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只是在具体运用这些原理时,要切实考量实际历史条件,鲜明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此思想的指引下,带领中国的工人阶级推动全人类解放伟业的同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马克思恩格斯工人阶级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实现解放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实现解放的首要条件是具备科学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坚持从唯物论的视角出发,正确地阐明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既是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最终解放的科学导向,又是工人阶级产生阶级自觉,实现解放伟业的理论基石。

首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最终解放的科学指南。1844年2月,马克思在公开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批判的武器”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体现,自然无法代替物质的力量摧毁现实的社会基础,但理论一经联合群众,亦能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他特别指出,要推翻那使人被奴役、被蔑视、被压迫、被抛弃的一切关系,应在现实的革命运动中融铸“哲学”与“无产阶级”的最大合力。“哲学”不单单要把“无产阶级”当作自身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应把“哲学”作为明确的精神武器。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这种“批判的武器”能够揭露市民社会之根本,正确反映人与物之间的实践关系,解开人类历史发展的神秘谜底,彻底地推翻理性之神的绝对统治,因而成为工人阶级摆脱彼岸世界的幻境,走向此岸现世“人”之解放的先导。更为重要的是,哲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16,在未来的“自由联合体”中,已经没有阶级与阶级的对立,每个人的全面解放成为一切人解放的重要基石。恩格斯亦在后续的研究中指出,无产阶级的最终解放是以全人类的普遍解放为前提的,因此,他们只有先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身。而“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意旨就在于使现代的无产阶级担负起特殊的使命,在实践中绘写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

其次,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产生阶级自觉、实现解放伟业的理论前提。工人群众摧毁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权,并不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需要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在工人头脑中催生出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意识。这主要是因为诞生于工厂手工业时期的工人一开始并不具备解放自身乃至全人类的阶级意识,他们依靠纺纱、织布等方式过着较为遂心适意的生活,还并不是除了出卖劳动力就无法生存的无产者,二者的差别也就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对立面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家阶级,其对立范围只存在于买卖关系当中;而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是支配私有财产的资产阶级,其对立范围存在于整个资本主义私有制当中”[2],这深层次地说明,要撼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根基,铸就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完成“工人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转变,分秒必争地教育工人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敌对的对立,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革命自觉”,毅然举起“武器”投入阶级斗争之中。

(二)工人阶级:实现自我解放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掘墓人,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构成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最终解放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广大劳动群众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启发,能够实现联合,上升为阶级,转变成一支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队伍。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彻底的斗争信仰构成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最终解放的驱动力量。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的危机造成大量生产力的破坏,使得现代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随着资本的发展和机器的推广,工人变成机器纯粹的附属品。可见,工业的迅猛发展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现状,带来的只是每况愈下的贫穷,工人沦为赤贫者。列宁在深入性地研究恩格斯著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之后,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指出工人阶级“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制地推动它前进,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3],以力证这种由现实的经济因素所击中的现代工人更能在斗争的实践中消灭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的不断联合构成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最终解放的直接力量。由于大多数工人的生活状况几乎一致,内部利益趋于相同,经济地位的感同身受逐渐驱使他们由分散的状态走向越来越大的联合。随着工业的向前推进,交通工具的便利架构起各个地方性工人之间的联系,这种颇为关键性的联系犹如“星星之火”,将斗争的火焰从零散的区域扩伸至全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抗发展得更为猛烈,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跃迁。

再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工人阶级的队伍中,新转入的尤其是能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构成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最终解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阶级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从资产阶级的行列转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不仅补充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为革命运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性的研究材料。并且,由于资产阶级总是处于不断的斗争之中,他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也给受苦受难的工人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提供了诸多革命斗争的现实经验,给予了这个阶级一定的启发。

(三)共产党:工人阶级实现解放的坚强领导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自发地通过结社只能形成工联,不能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政党。对此,恩格斯在1889年致格尔松·特里尔的草信中提到,要使得工人阶级在决定性关头取得重大胜利,“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4],这种政党在思想、性质、目的、作用、纪律执行方面都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工人阶级实现最终解放的领导力量。

从思想上看,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决同一切旧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作斗争,始终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探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指明工人阶级要消除自己苦难的根源,实现社会的解放,不是要简单地攻击生产工具、摧毁工厂,而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从性质上来看,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其既不以特殊性的原则为行动的纲领,又不提特殊性的要求為自身谋权益,始终引领着整个运动的发展方向。

从目的上看,短期而言,共产党人致力于组织现代的工人成为自觉的革命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将现实社会的所有生产工具汇集在无产阶级手中,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巩固无产阶级的新生政权;长远来说,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仅是要领导无产阶级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并且要消灭阶级的现实存在,从而使得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作用上看,在各个国家的工人政党中,共产党人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着最为坚定的革命信仰,它在领导工人阶级实现解放的过程中展现着“主心骨”的突出效能。

从纪律执行上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只有成立自己的政党,才能在反对有产阶级的权力斗争中夺取最终的胜利,并达到这一革命的至高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且在他们看来,对一个先进政党来讲,没有党纪,就没有规范党长远发展的保障。对此,马克思在1859年写给恩格斯的书信中指出“我们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5],强调坚持先进政党的领导,明确党的纪律对完成共产主义的宏伟事业是确有必要的,它好比一把“无形的戒尺”,是规约党员队伍纯洁健康发展的关键法宝。

二、马克思恩格斯工人阶级解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创立了工人阶级解放理论,任由时光雕琢,依然真理闪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工人阶级解放思想,有益于在推进全人类解放的征程上,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为建设新时代筑牢思想的基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为建设新时代提供不竭的支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新时代铸就坚强的保障。

(一)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为建设新时代筑牢思想的基石

时至今日,工人阶级的革命先锋——马克思、恩格斯已经逝世百余年,但其创造的精神遗产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依然产生着奇妙的共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到, 不管人类社会发生何种改变,马克思主义所论述的一般原理,整体上来说是科学而正确的,面对国际国内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挑战,唯有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才能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筑牢坚不可摧的思想基石。一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凭借抖音、微信、微博、QQ等传播介质席卷而来,裹挟着资本主义色彩的西方外来思想冲击着国内亿万网民的头脑,致使部分人无法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这就亟须科学的理论引导全社会共奏主流的“旋律曲”,守住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坚定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捍卫共产主义的信仰之园。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的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峙与较量依然存在。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更需要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才能更有力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绝对优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二)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为建设新时代提供不竭的支持

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实现共产主义宏伟事业的主力军,更是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源泉活水”。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才能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支持动能。

1956年,周恩来总理首次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正确引导与适时激励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人、农民为社会主义的事业建言献策、贡献力量,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科学性地阐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党要紧密团结人民群众,尤其是要充分激发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和参与性,推动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观点,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地提出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依靠人民谋求时代发展,尤其要依靠人才建设科技强国的新思想,其实质是再一次肯定了新时期下,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推动作用。此外,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这场国际竞赛中实现弯道超车,也必定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劳动创造。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新时代铸就坚强的保障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时刻严明党内的纪律规约,推动党员示范效应的层层铺开,才能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铸就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6],并把党的这一核心领导作用形象地比拟为“众星捧月”的月亮。足以说明,党作为一切工作的“主心骨”,统筹把握的是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关系到改革开放、内政外交还关系着经济规划、文化发展、生态保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調各方的作用,即要始终捍卫党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将党的“指挥棒”效能充分展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建设的每个维度,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引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离不开党对纪律建设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内出现的新情况,再三指出要把党的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6]235,以用好这把“纪律的戒尺”,严格约束党内成员的言行举止,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的行稳致远。

三、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工人运动的实践,分别从理论指导、实现力量、根本保证三个方面揭示了工人阶级实现最终解放的重要因素。从当下的历史背景出发,深刻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工人阶级解放思想,有益于在推进全人类解放的征程上,继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2] 任帅军,肖巍. 马克思恩格斯论工人阶级上升为无产阶级[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9.

[3] 列宁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9.

(荐稿人:李默海,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解放工人阶级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间平等互信思想探究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