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3-05-30吉子明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政体育评价

【摘要】本文分析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导向,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深层融入思政元素,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指标,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 公共体育课程 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6-0061-04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数靠地方财政提供资金,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为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公共体育课程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还要培育学生的体育品德,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技术技能“双发展”。

一、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有待加强

教师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和中坚力量,他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目前,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号召,要求教师主动探索专业课、通识课及公共课等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近年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各类课程思政建设,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公共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思政意识不强的情况。一是在教学中仍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人格修养提升、体育品德培育关注不够;二是部分教师虽初步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不清楚如何有效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把握不准“融什么、如何融”,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二)课程思政元素有待挖掘

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包含的运动项目较多,常见的有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啦啦操、游泳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部分民族地区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还会纳入一些较有特色、较易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广西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开展了板鞋、珍珠球、投绣球、抢花炮等项目的教学。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师虽然已有意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但是面对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上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喜欢跟随大流,多选择一些比较常见的体育精神元素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如团结合作、不怕艰苦、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等,而对道德品质教育关注不多,如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导致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面比较狭窄,也降低了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成效。

(三)课程思政方式相对固化

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主要采取理论讲授、实践操练、课后训练与竞技比赛相结合的模式实施教学,其中理论讲解和实践操练占比较高。受公共体育课程学时少、课堂时间紧凑以及体育运动场馆、体育器械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并未预留专门的时间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未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更未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意穿插、生硬融入思政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四)课程思政评价有待优化

当前,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动作技能等评价都有明确的指标,但大部分学校未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的顶层设计,未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落实课程思政评价目标,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动作技能完成情况以及日常考勤情况进行评价;部分教师偶尔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出相应的思政评价,但并未细化到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方法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导致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科学性。

二、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导向,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大思政课”理念源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强调善用“大思政课”的指示。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这一意见表明,“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在社会生活中讲。针对现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面比较狭窄的情况,应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导向,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从而切实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及“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根据《方案》的要求,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用好课堂主渠道,积极搭建“大平台”落实思政教育。地方高校教师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要有利用各类课堂载体的意识,将其联合打造成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大平台”,使“大思政课”建设落实、落细。一是要有用好传统课堂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地方高校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激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工作。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应以课堂为主渠道,开展专题学习、教学观摩、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体育竞技等教学活动,并融入相应的思政教育元素,从而扎实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二是要有用好社会课堂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地方高校注重将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教学有机统一,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顶岗支教、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让教师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从而自觉地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日常体育教学,主动挖掘积极向上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促使“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三是要有用好网络课堂进行思政教育的意识。首先,要對现有的体育在线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建设具有思政特色且符合教学需求的公共体育教学资源库;其次,在增加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的基础上,将资源库与远程教学平台、网络课程平台、交互平台进行连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联动;最后,通过直播软件、自媒体App、融媒体中心等网络平台,以及互动型云课堂这一场景化的学习环境,实现课程思政内容的直观展示,增强“大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深层融入思政元素,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针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情况,地方高校应通过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制订相关制度,促使教师深入挖掘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素材,不断充实和完善公共体育思政教育资源库和内容体系,以有效支持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基于公共体育教学的需求和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需要,设置体育精神思政教学指导、体育发展历史思政教学指导、体育名人故事思政教學指导、体育竞技思政教学指导、体育合作训练思政教学指导等多元并进的教学板块,每个板块涵盖相应的思政元素,确保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为提高新时代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深入挖掘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时事热点问题中、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积极探寻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对应的思政教育资源,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如以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和滑雪运动员谷爱凌为例,深挖他们代表祖国参加比赛、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延伸解读我国体坛的乒乓文化、女排精神、女足精神、跳水精神等,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主动传承、弘扬我国的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精神。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除了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还要创新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方法。从“线上+线下”的角度探索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以不断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一是结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构建“体育+思政+互联网”的智慧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视角支持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渗透,促进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从而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例如,开展校园篮球文化建设,进行“奋斗、拼搏、团结、向前”等体育精神的渗透,单靠理论讲授、技能训练较难实现目标,因此应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与浓厚的教学氛围。如播放奥运会、世锦赛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时的精彩片段,既生动展示了我国篮球运动员高超的技战术水平,又让学生从中感受篮球运动员的努力拼搏、永不言弃、精诚合作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我国篮球运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是“体育+思政+互联网”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的优势所在。

二是立足线下丰富的德育形式,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体育是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广泛参与、便于参与的课程,这一特点有效拓宽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覆盖面。首先,组织以体育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普及体育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内涵和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其次,开展各种主题的大学生群体性体育锻炼活动,如大学生马拉松比赛、大学生趣味体育竞技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进行体育锻炼,并在体育锻炼中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优良品质。最后,将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形式,进一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学生受到良好体育文化的熏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现代体育的观念。

(四)优化教学评价指标,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指标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科学、有效、持续开展的基础。以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才规律为基础设定和量化评价指标,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运用好评价结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成效。

一是注重评价指标的设置。教师要深入解读国家关于课程思政教育的文件要求,结合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主要从学生的身体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成长、性格心理改善等角度设定一级评价指标,再从学生耐力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等角度,对身体能力提升指标进行细化;从专注力、意志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角度,对性格心理改善指标进行细化;结合学生的成长状态及素质培育情况,将爱国情怀、竞争意识、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素质纳入综合素质成长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中,从而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结构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

二是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部分,评价的方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网络评价等为主。高校要切实开展对公共体育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通过运用评价结果,帮助教师重新梳理授课内容、反思教学方式、判断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程度与教学质量提升情况等,促使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案,以取得更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学习评价不能拘泥于体育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还要通过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品质。从教学评价的角度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渗透,可以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实现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定位,对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科学的解读和规划,创新设计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戴国清,高秋平.大思政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2(5).

[2]赵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特色与实践路径探索[J].青少年体育,2022(9).

[3]熊袖足.贵州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现状与优化路径探讨[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18).

[4]尚香转.“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探索[J].体育视野,2022(18).

作者简介:吉子明(1990— ),山西阳城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体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思政体育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