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往加拿大》的研究现状综述

2023-05-30刘佳慧

今古文创 2023年2期
关键词:里德

【摘要】 伊什梅尔·里德(1938—)是美国最有才华的革新派作家之一,也是黑人后现代主义创作的主要倡导者。《逃往加拿大》作为里德最为睿智的一部小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逃往加拿大》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此提出建议,以期对之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伊什梅尔·里德;《逃往加拿大》;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2-00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0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裔美国文学蓬勃发展。一大批新作家崭露头角,为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伊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是其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非裔美国男作家。《逃往加拿大》是里德于1972年创作的第五部小说。1976年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200周年纪念,选择1976年创作并发表这部作品富含了里德深刻的思考。小说的出版凸显了里德对当时整个黑人群体在南北战争后身份建构与自由追寻的思考。

小說套用了传统奴隶叙述的框架,主要围绕内战后逃奴瑞温·魁克斯基尔(Raven Quickskill)和一心想追捕他的奴隶主阿瑟·斯维尔(Arthur Swille)之间的较量展开。最终,在经历奴隶主一系列追捕和接受罗宾叔叔(Uncle Robin)的自传撰写邀请之后,瑞温选择从加拿大(象征自由的理想之地)重新回到种植园。书中还描绘了其他黑人形象,例如不惜出卖自己和奴隶主做交易的利奇菲尔德(Leechfield)、选择暴力反抗奴隶主的40s,以及表面恭敬忠诚但却背后谋断奴隶主财产的罗宾叔叔。另外,通过刻画大资本家扬基·杰克(Yankee Jack)和来自印第安部落的夸夸公主(Quaw Quaw),里德还审视了新殖民体系下的个体自由与奴隶思想,凸显了新殖民语境下个体自由的重要性。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里德的文学作品中,《逃往加拿大》由于这部小说包含大量的研究视角和较多的深层内涵,部分学者甚至将其称为里德最为睿智的一部小说。目前,国内外对该小说的分析已取得大量成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一)国外研究概述

《逃往加拿大》发表之初便成为国外学者与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学者主要围绕新伏都美学思想、新奴隶叙事、多元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书写、新历史主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新伏都美学思想

里德从西非部落宗教——伏都教(Hoodoo)及其相关的祭祀仪式、民间文化中汲取叙事元素,提出了新伏都美学思想,以此反抗西方的殖民霸权话语。里德还将这种思想化作一种写作策略运用在《逃往加拿大》的创作中。伯纳德·W·贝尔(1987)认为这部小说将美国内战前的奴隶社会与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时期的现代社会并置,代表了里德称之为“新伏都美学”的具体实践。同样,理查德·沃尔什(1993)评价《逃往加拿大》为一部极具创意的小说,也是因为里德运用了伏都教时空倒错的手法模糊了过去与现在的界限,重写了历史。詹姆斯·林德罗斯(1996)则用另一种方法对里德的新伏都美学进行研究。他采用对比策略,将里德多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他们皆带有里德故意为之的伏都教色彩,进而更加全面地阐释了里德的新伏都美学思想。由此看来,三位学者皆从新伏都教美学的写作方法入手,详尽地剖析了小说的内容与结构。

2.新奴隶叙事

20世纪70年代,随着黑人政治话语体系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重新考虑奴隶制时期的历史,新奴隶叙事应运而生。而在《逃往加拿大》这部作品中,里德也打破了以往的叙事传统,尝试了新奴隶叙事。格伦达·R·卡皮奥(2005)从小说结构出发,认为里德挑战了传统奴隶叙事的线性排列结构。另外,里德也借助伏都教中的精灵来实践他的新奴隶叙事。拉尔夫·阿什迪(1994)写道:“新奴隶叙事的材料允许里德实践他的死灵术,探索它在当代文化中产生的类比”(127)。之后,拉尔夫·阿什迪更是出版了一部名为《文学形态的社会逻辑下对新奴隶叙事研究》(Neo-slave Narratives Studies in the Social Logic of a Literary Form, 1999)的著作,用一整个章节的内容来分析《逃往加拿大》。在书中,阿什迪将小说内容与社会背景结合,认为里德的创作不只修正了奴隶叙事,也是对当时黑人民权运动的极大赞赏。可以说,阿什迪对里德这部作品中的新奴隶叙事特征做了纵向上的详尽分析。

3.多元文化主义

里德始终是一位坚定的多元文化主义支持者。莎朗·杰西斯(1986)就里德多部作品为例全面详尽地阐述了里德的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他分析道:里德颠覆了多种小说体裁的写法,如西部小说、侦探小说和奴隶叙事,进而尝试将多种写法融为一体。琼等(1991)则具体分析了小说中里德的创造性尝试,里德将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融为一体,大量释放了作者的写作自由。相比之下,哈拉尔德·扎普夫(2002)则另辟蹊径,以时间线为轴梳理了里德对多元文化主义研究的兴起及其发展阶段,分析了里德在文学圈以外的多元文化主义构想。扎普夫极大地拓展了对里德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 后现代主义书写

里德被许多评论家誉为后现代主义写作的先驱。里德在《逃往加拿大》中也多次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罗伯特·福克斯(1997)认为里德在小说中运用了许多颠倒置换的手法营造了许多幽默场景。斯蒂娜·莱维茨克(2002)认为里德通过在小说中掺杂许多夸张虚拟的元素,借机讽刺了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比切·斯托夫人这两个反复出现的历史人物,从而批判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而在体裁上,里德也大胆地进行了后现代创新。马杜·杜贝(2002)认为里德在传统奴隶叙事中融入了奇幻、反讽等后现代主义元素,质疑了主流史学和主流文学对蓄奴制的再现范式。总的来说,多位学者已将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剖析得很全面,只是缺少了与小说时代背景的融合研究,而里德采用后现代主义写法又与当时处于新殖民体系的社会密不可分,因此透过时代背景来分析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写法不可忽视。

5.新历史主义

《逃往加拿大》对历史题材进行重新运用,强调非裔美国文学应该重新叙述历史,意图颠覆事实与虚构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与新历史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芭芭拉·弗利(1980)认为里德创造性地编排了一种新版本的历史,进而挑战了人们对原有历史事实的固有概念。而威切·迪莫克(2013)则采用了对比手法对里德小说中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分析。迪莫克对比了《逃往加拿大》与东尼·库许纳的舞台剧《林肯》以及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林肯传》中林肯形象的差异。两位学者通过对比,将里德笔下的“新历史”与官方历史记录的不同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二)国内文献综述

相较国外学者而言,国内学者对《逃往加拿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主题大多也围绕新伏都美学思想、多元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书写以及新历史主义展开。

1.新伏都美学思想

作为新伏都美学思想的创始人,里德在其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新伏都美学主义。曾艳钰(2010)对此分析道:“里德在《逃亡加拿大》中,借用伏都教‘还魂尸的仪式结构,充分体现了伏都教的‘调和性(syncretism)和‘共时性(synchronicity),对非裔美國人的历史进行了质疑和修正”(95)。而王丽亚(2018)则研究了小说人物上的伏都教色彩。“罗宾叔叔假意对奴隶主恭敬,其实是带有‘伏都精灵面对强手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恶作剧手段”(109)。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里德将新伏都美学思想化作一种写作策略,充分地展示在他的文本创作中。

2.多元文化主义

在当代美国作家中,里德可以称得上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倡者和践行者。蔺玉清(2015)认为里德从非洲传统宗教中吸收元素,利用伏都教的灵活包容性对抗单一文化主义。翁委凡(2014)从小说内容入手,认为里德在《逃往加拿大》中描绘了多个二元对立的现象,并将其一一打破,目的在于打破非黑即白的单一文化主义,希望非裔美国人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达到最后的精神解放。学者们对里德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多停留在小说层面,而里德的多元构想还存在于文学圈以外,对此学者们则鲜有涉及。

3.后现代主义书写

里德作为一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中充斥着大量后现代主义元素,因而,在分析《逃往加拿大》时,国内学者不约而同地都有从后现代主义来分析,如林元富(2008)、尹泰鸿(2013)都选择分析该小说中的戏仿讽刺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林元富(2015)还追溯了里德的讽刺小说与非裔美国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清楚地展现了里德对非裔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4.新历史主义

里德在《逃往加拿大》中重新运用历史题材,引入诸多历史事件,讽刺了南方奴隶主集团和美国联邦政府之间的合谋关系。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赞赏,“虽然颠覆了历史不可违背的真实原则,但增加了小说的审美风格,避免了赘述民族历史时的枯燥与乏味”(蔺玉清,2015:88)。许多学者也剖析了里德采用新历史主义的写作意图。对此,杨仁敬(2013)认为道:“里德运用真实的史料,描绘虚构的故事情节,目的是想把非裔美国人从常规的历史叙述框架中解脱出来”(166)。通过多位学者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发现,里德故意模糊过去与现在的界限,将真实情节与虚构故事相混合,用意在于强调非裔美国文学同样拥有重新叙述自身奴隶历史的权利。

二、问题和建议

从国外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对《逃往加拿大》中后现代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这两个分支的研究相对不足,研究内容大多围绕小说的内容和结构展开,缺乏从时代背景角度的深入挖掘与思考,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书籍出版,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因此,建议学者在分析文本时,更多结合时代背景,同时多出版相关专业书籍,增强理论性。

通过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梳理发现,虽然起步较晚,但国内学者对《逃往加拿大》的研究也已从多方面展开。但是和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对小说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挖掘,尤其在新奴隶叙事方面。国外已有学者出过相关著作,而国内却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单独研究,分析角度还也未全面,尚未形成对小说中新奴隶叙事特征的整体把握。因此,建议国内学者还需进行深入探索。

《逃往加拿大》至今还没有汉译本,也无疑阻碍了国内学者对此作品的关注,使得对此作品的关注人群仅局限在英语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所以权威的汉译本翻译也是目前国内学者的当务之急。

另外,国内外学者普遍缺乏对小说的对比研究分析。无论是将该小说与其他后现代小说或新奴隶叙事对比,国内外学者都鲜有涉及。大多数学者们都是选择对本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因此,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建议学者将《逃往加拿大》与其他同时代、同类型的小说进行对比研究,以拓宽小说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Bell Bernard W. The Afro-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Amherst: U of Massachusetts P ,1987.

[2]Christine Levecq.“Nation,Race and Postmodern Gestures in Ishmael Reed's Flight to Canada” NOVEL: A Forum on Fiction, Spring-Summer[J],vol.35,no.2/3,2002, pp.281-298.

[3]Dimock Wai Chee.“Crowdsourcing History: Ishmael Reed, Tony Kushner, and Steven Spielberg Update the Civil War.”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J], vol.25,no.4,2013,pp.896-914.

[4]Jessee Sharon.“Ishmael Reeds Multi-Culture: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Perspective.” MELUS[J], vol.13,no.3/4,1986,pp.5-14.

[5]Lindroth James.“Images of Subversion: Ishmael Reed and the Hoodoo Trickster.”African American Review[J],vol.30 no.2,1996,pp.185-196.

[6]Lock Helen.“‘A Man's Story Is His Gris-gris': Ishmael Reed's Neo-Hoodoo Aesthetic and the African-American Tradition.”South Central Revise[J],no.1,1993 pp.67-77.

[7]Rushdy Ashraf H A.“Ishmael Reed's Neo-HooDoo Slave Narrative.”Narrative[J],vol.2,no.2,1994,pp.112-139.

[8]Weixlmann Joe.,et al.“African American Deconstruction of the Novel in the Work of Ishmael Reed and Clarence Major.”MELUS[J],vol.17,no.4,1991-1992,pp.57-79.

[9]蔺玉清.伊什梅尔·里德的新伏都多元文化主义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10]林元富.历史与书写——当代美国新奴隶叙述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11,(02):152-159.

[11]王丽亚.里德与多元文化主义:新伏都叙事艺术策略[M].北京:外語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12]曾艳钰.“伊什梅尔·里德《逃亡加拿大》中的新伏都教美学思想及历史书写”当代外国文学[J].2010, (04):92-99.

作者简介:

刘佳慧,女,河北沧州人,硕士生,研究生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里德
里德里原子偶极阻塞效应的平均场的研究
英《金融时报》负责人被迫退高薪
话题女郎吉吉·哈德里德
“港乐”第三只“指环”《齐格弗里德》再攀高峰
卡琳和齐格弗里德
收藏球鞋的当铺
沉静波浪
最因祸得福的受伤失明13年头撞桌角重见光明
乔布斯是里德人
“野兔子”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