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岭山歌的歌唱特征研究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INGING OF XILING FOLK SONGS

2023-05-30毛佳

音乐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基本情况

摘 要 :西岭山歌是流传于成都市大邑县西岭地区的一种民歌。表现形式多样、特征鲜明,是西岭地区跨族群地方文化、山地文化、移民文化共同构成的传统文化生态下孕育的成果。它不仅是流传于西岭地区的一种民歌体裁,更是承载和传承了当地生活方式、人文风情、社会习俗等多种文化元素的重要载体。2014年,西岭山歌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西岭山歌的5种传统调门进行风格归类和整理,将其细化为语言型、山地型和表演型3种不同歌唱特征,从而进一步地分析和理解西岭山歌不同调门的风格内涵,为西岭山歌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西岭山歌;基本情况;调门;歌唱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2172(2023)02-0094-08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2.011

四川民歌为民族声乐教学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养分。在一次学术交流中笔者偶然得知,在距离成都市区只需两个小时车程的大邑县西岭镇,千百年来流传着一种独具风格的民歌形式——西岭山歌。西岭山歌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旋律朗朗上口,具有较强的表演性与可听性。能否将西岭山歌用于声乐教学,搬上舞台?为了一探究竟,作为民族声乐教师的笔者于2021年秋,走进了云雾缭绕的西岭镇,踏上了西岭山歌寻歌之行。

一、西岭山歌的基本情况

(一)西岭山歌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现状

西岭山歌据记载出现于明末清初。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同治十六(1867年)与民国十九年(1930年)编撰的《大邑县志》中,虽未对地方传统音乐有专门描述,但在“祭典”“乡饮酒礼”“学校”“ 庙”“风俗”“风土”“岁时”等条目中,清晰记载了地方祭祀、典礼、节气、节日及民俗中的音乐生活。①西岭山歌流传地以大邑县西岭镇为中心,向周边花水湾、雅安芦山县大川镇一带及宝兴县、崇州市苟家乡和万家乡、邛崃市大同乡和水口镇等地辐射,所处地区以汉族为主,兼有部分藏、羌等少数民族。当地的山民在山野耕种、田间采摘、伐木、挖药等劳动过程中,通过演唱山歌来提神醒脑、抒发情感。从民国时期至20世纪50年代是西岭山歌的鼎盛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及老一辈西岭山歌传承人的相继离世,西岭山歌一度濒临失传。有资料记载,在1957年大邑县组织的采风中,总共搜集了450首山歌,并编入《大邑民歌选》;至1989年,由大邑县委宣传部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省卷·成都市·大邑县卷》中仅收录了98首西岭山歌歌词及7篇曲谱。至21世纪初,政府对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愈加重视,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举行了西岭山歌赛会及西岭山歌培训和收集的工作。2007年6月,西岭山歌协会正式成立。2009年7月,西岭山歌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西岭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对西岭山歌已有研究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第一,西岭山歌的音乐形态和艺术特征,如潘原钏的《汉藏羌民族音乐的千古绝唱——四川西岭山歌艺术审美价值新解》①;第二,西岭山歌的传播方式和现实价值,如映月河的《西岭山歌: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②;第三,西岭山歌的历史沿革和非遗意义,如杨晓的《以非遗之名:西岭山歌新唱二十年(2000—2020)》③。通过对上述研究的整理,笔者发现对于一种典型的民间歌唱来说,甚少有研究从“歌唱特征”的角度去探讨。在演唱歌曲之前,先对歌曲的风格特征和演唱特点进行整体的把握和分析,是有助于表演的完整性和艺术性的。本文将结合田野采风实例,通过分析代表曲目的具体演唱方法和特征,对西岭山歌的风格特征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研究。

(二)西岭山歌的调门

在西岭山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中,当地文人与山歌传承人这样描述西岭山歌:“川西西岭山歌原始古朴,产生于西岭山民的生产、生活过程,由山民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川西西岭山歌,是山魂之音,也是山民的心声。”④自有西岭山歌以来,西岭山民就以唱山歌为乐事。他们在播种、插秧等劳作中,在采药、伐木中,在防御野兽的过程中,用山歌来提神醒脑,鼓舞士气;他们在闲暇之余,也用山歌抒发情感、表达情意,表现了西岭人民乐观、顽强、拼搏、幽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川西西岭地区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的碰撞成就了风格突出、色彩鲜明的西岭山歌,其音调高亢、音域宽广,唱法自由,旋律色彩丰富,极具山野之味。

西岭人对西岭山歌有多种划分方式,其中“调门”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分类方式。调门是当地民间歌手对西岭山歌分类惯常使用的术语,从音乐学的意义上可将其理解为“一种基本旋律音调”。当他们以“调门”作为分类方式时,实际上是在以旋律性歌调强调歌唱的风格与特征。在演唱中,演唱者会根据歌唱的情景先选择一个调门,再编配歌词进行演唱。在现在的很多演出中,西岭山歌演唱者也会在演唱前告知听众演唱的调门和曲名,曲名多选用歌词的第一句。但要注意的是,虽然西岭山歌的调门被总结为5种,但并不代表它们只有5种曲调。经研究发现,西岭山歌的实际曲调还要更多,它们有可能是5种曲调的变体或者是相类似的曲调风格。演唱者在表演时选择的调门,更多代表的是选择了某一种旋律风格或演唱方式。

在2013年西岭山歌国家级非遗申报工作中,大邑县政府充分尊重当地山乡耆老的意见,“将西岭山歌的音调表述为‘歌腔大致可分为5种:老调、小调、大调、吆噢调、呀妹调,并对其作出了风格性表述,如‘吆噢调:代表曲《唱起山歌就亲热》五声g羽调式,共四个乐句,七字句这种干净清爽的知识表述,随着西岭山歌申报国遗成功,开始通过山歌协会的常规山歌培训和山歌进课堂在大邑本地普及,同时也成为学界表述西岭山歌基本特征的重要依据。”①

二、西岭山歌的3种典型歌唱特征

“千百年来,西岭人曾把西岭山歌当成离不开的生活伴侣,唱了世世代代,唱遍山山水水。近4年来,西岭山歌在面临断代灭绝的濒危形势下又唱起来了。”②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各种新兴产业的兴起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西岭山歌面临着越来越狭窄的生存空间。在相关部门的及时干预及当地部分居民的努力下,才让西岭山歌不至于成为“千古绝唱”。

2021年秋的采风活动中,笔者有幸亲耳聆听了数位西岭山歌传承人的演唱,并做录音记录。在反复聆听田野采风录音和习唱西岭山歌的过程中,笔者对其歌唱特征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西岭山歌普遍具有曲调流畅、节奏平稳的特点,或是高亢自由,或是低吟短促,都体现出了一种原汁原味、充满山野情趣的民族风味。但仔细探究其歌唱风格上的不同特点,又可以在傳统的5种调门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地归类和划分为语言型歌唱、山地型歌唱和表演型歌唱3种歌唱特征。下面笔者将结合采风搜集的民歌原始素材和演唱经验来谈谈这3种歌唱特征。

(一)以小调为代表的语言型歌唱

西岭山歌中的语言型歌唱是连说带唱的,类似说唱的音乐类型。旋律性不强,多为一字一音或一字两音,一句唱词七到九个字,衬词简单,感叹较少,以叙事表意为主。具有这种歌唱特征的典型调门是小调。

小调,又称为流水调,这种调门主要源自当地民间的一些活动,与诵经、祭祀等活动有非常明确的关系,表达内容以情感倾诉为主,歌词大多较为直白。小调的语言性强并使用当地方言语汇,音乐性相对较弱。因为其内容私密而直白、方言特征明显、语言性强过音乐性的特点,导致这种调门难以广泛传播,成为寄托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一种音乐形式。以小调中的代表曲目《打双麻窝送情哥》(谱例1)为例,可窥见语言型歌唱的一些特点。

《打双麻窝送情哥》采用b羽调式,音域从f1音到e2音,共七度,最高音e2只出现了一次,相较其他山歌在音域上更窄,旋律中相邻的音以三度关系为主。旋律在八度以内不断来回,第8小节变化倚音的加入与语气衬词相结合,使音乐更具地域色彩。

使用Logic音频软件对田野采风收录的演唱实例进行辅助分析,此分析结果通过音频振动产生的音频图展示出歌曲音高、音量及节奏上的一些特点。在《打双麻窝送情哥》Logic波形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没有大的波动,比较平直细长,整个图形较紧凑,上下振幅不宽,线条进行较平稳,没有呈大曲线的走势,在振幅图形中也没有持续拉长。这种音频图形的特点与说话时的音频图极为相似,悠长质朴,娓娓道来。

在演唱小调《打双麻窝送情哥》时,需把握好语言型歌唱的特点。语言型歌唱具有直截了当、平直且语速较快等特点。演唱这首歌曲时需要情绪饱满,第一个字以强音开始,字头坚定有力。由于多为一字对一音或两音,所以咬字应在唇齿舌间灵活进行,避开咽部,以免造成吐字不清,大舌头的现象。喉头自然下放,以说话的状态进行演唱,口腔共鸣大于头腔和胸腔共鸣,声带拉紧变薄,具有一定的张力。在演唱这首歌时,笔者还有一个体会就是它不同于一般的山歌,因旋律的连贯性和起伏都不大,有种顿音的感觉,但又不同于顿音,演唱每个字具有一定的颗粒性,咬字靠前往外唱,不需要更多的修饰。声音刚直有力、质朴、洪亮,具有宣叙调的一些演唱特征。

(二)以吆噢调、大调、老调为代表的山地型歌唱

西岭山歌中的山地型歌唱,是一种典型的山歌风格演唱类型,旋律性强、起伏大、气韵悠长,或抒情优美,或豪迈粗犷,演唱难度较高。山地型歌唱风格的代表调门是吆噢调、大调和老调。

吆噢调是来源于拉木头、喊号子的劳动歌曲,唱法自由,风格大气自然,歌调淳朴清新。歌曲通常为四句歌词,再反复最后一句歌词作为结束句。在每句句尾均有较长的衬词拖腔,体现出高腔型山歌的特点。在田野采风时,现任大邑县西岭山歌协会会长戴迎梅说:“吆噢调和大调共同的特点是高亢嘹亮、极具激情,具有爬坡上坎、翻山越岭的感觉。”以吆噢调代表曲目《哥是天上一条龙》(谱例2)为例。

《哥是天上一条龙》为五声a羽调式,音域为a-c2,旋律悠长、流畅,由10个小节组成,可以分为两个乐句,第9、10小节为第7、8小节的补充终止。每一小节多为7个字,在第4字之后和每小节最后一个字后面加入衬词,衬词的最后一个音为下行进行,下行的衬词给整首歌曲增添了不少味道,使其婉转,悠扬。

从《哥是天上一条龙》的Logic波形图可以看出“山地型”这一特征。其波形图线条呈波浪型,连绵起伏,持续跌宕。当起伏到一定高度时又缓缓落下,在落下的地方通常都会持续拉长音,然后又进行下一次的起伏。如果说小调是平缓的小坡,那吆噢调就是连绵的山丘。

在演唱时,由于这首歌曲音域宽广、气息绵长,所以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交替使用。第1小节的“天上”和第5小节的“翻身”头腔共鸣运用得较多,而歌曲中衬词的尾音部分则落在胸腔上演唱。由于音区起伏较大,在演唱中还需要注意喉头位置的固定,因为嗓音在演唱过程中会启动自我保护的机制,当唱高音时,喉头会不自觉地向上提,造成挤和卡的听觉感受,使声音听起来扁平没有张力。但在演唱高音时却恰恰需要张力,这种张力是向上和向下的对抗,向上指的是位置,需要高;向下是气息和喉头的位置,需要往下放,从而形成较大的空间感,使音色圆润饱满。演唱时咬字需靠前,喉咙充分打开,软腭抬起形成像拱门一样的空间并一直保持。《哥是天上一条龙》因有较长的拖腔,所以对气息的要求就特别高,演唱时需口鼻同时吸气,横膈膜打开、下降,小腹微微回收,两肋肌肉往外扩张,后腰支撑。

大调又称为“大山调”,在采风过程中戴迎梅老师说:“大调具有飘飘荡荡、迂回旋转、空旷幽灵的感觉,如身在西岭雪山的簇拥之中,旋律悠长舒缓、较自由,拖腔长。”大调的高腔型山歌特点更为显著,通常歌词为一首4句,每句歌词长短不一。以大调代表曲目《好久不到这方来》(谱例3)为例。

《好久不到这方来》采用五声g 羽调式,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使用变化拍子。每句尾部多使用衬词衬腔,并采用下滑音,滑音部分拖腔较长,展现了西岭人民在大山中自由的呼唤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好久不到这方来》的Logic波形图可见,它的整体走向和趋势同《哥是天上一条龙》近似,都呈较大的波浪形图形,起伏不太规整。从波型上看这首歌多在每一句出来时振幅较宽,呈最高点,然后回落保持一定的振幅,在尾音拖腔时有明显的紧缩。这种声波图形和山地形连绵起伏的形状相吻合,与小调和吆噢调相比,大调更具有大山险峻之感。

在田野采风中,听当地山民演唱这首山歌时,感觉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又不失弹性,穿透力极强。歌曲音域较宽,又多以真声演唱,对演唱者的嗓音要求较高。从波形图可以看出这一山地型演唱特征与吆噢调《哥是天上一条龙》有细微的不同,虽然都是上下波动较大,但《好久不到这方来》在声音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上更大,且在高频率上保持时间较持久,这一特征说明在高音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在演唱时,则需要更深更持久的气息予以保持,气沉丹田,后腰像长了翅膀一样,缓缓打开,形成支撑。由于吆噢调的起伏较大,音域对于真声演唱来说也比较高、拖腔较长,在高、中、低、音来回转换时,共鸣腔体也随之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但仍需保持相同的歌唱位置。演唱高音时面部笑肌充分抬起,眼睛微微睁大,保持兴奋,软腭向上抬,使口腔内部充分打开,声音保持良好的紧张度及密度。在咬字上,字头快而准,上口盖有力,每一个字都咬在面罩的前面,形成通透、饱满、色彩明亮的音响效果。

老调,一种古老的音调,带有哭腔,给人以悲伤之感。老调的旋律高亢,起伏大且富于变化节奏,多采用拖腔,拖腔多在一句的中间位置出现。这种调门虽然旋律起伏大,具有一定的歌唱性,但唱腔和节奏较特殊,据当地人说现今能唱好老调这的人已为数不多。以老调《送郎歌》(谱例4)为例。

《送郎歌》的调式为e角调式。在旋律中加入了较多的变化音,如第1小节第2个音g音,第3小节的g音。虽然整体音区不如大调和吆噢调宽广,但每一句的起伏较大,节奏较自由。

通过Logic音频软件可以看到老调《送郎歌》的上下振幅虽不够宽,但前后起伏却较大,气韵悠长。每一句的前面一两个字声波振动较大,上下起伏没有太大的规律,比较自由,具有轻重缓急变换之感。

演唱《送郎歌》时,喉头下沉,声带附近的肌肉呈松弛状态,用叹气的方式找到胸腔共鸣,在胸腔形成一个点,以画圆规的形式使共鸣腔形成持续振动。虽然整体音域不算太宽,但起伏较大且有较长的拖腔,在演唱时需要气息均匀持续的保持。由于《送郎歌》具有哭腔的特征,所以在演唱时舌根微微下压,软腭不用充分抬起,咽喉部受强大气流冲击产生爆发力。在该曲的很多句结尾处多加入下滑音,把哭腔的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咬字的技巧上,口腔空间不大,嘴角往两边轻微拉升,呈现横着打开的歌唱状态,顺着上口盖把字吐出来。

(三)以呀妹调为代表的表演型歌唱

西岭山歌中的表演型歌唱,既具有语言性也具有歌唱性,节奏规整规律,四平八稳,朗朗上口,适合连唱带演地表现一些民俗生活、民间故事或传说,常见于民间民俗活动和舞台表演。表演型歌唱的代表调门是呀妹调。

呀妹调节奏较强,音域较窄,多为六度左右,偶尔在长音前加入装饰音进行装饰。以呀妹调代表曲目《爬坡上坎心也甘》(谱例5)为例。

歌曲采用f羽调式,旋律流畅,平稳,没有大的跳进,音域为小字一组的e1-c2,共五度。歌词较为工整,节奏规律,拖腔不明显。

通过《爬坡上坎心也甘》波形图观察可以看出,振幅没有大的跨度起伏,都是以锯齿状的特点予以展现。声波的长短、强弱、轻重都是有规律地进行,波形密集且起伏规整。这种节奏感强又规律的特点刚好适合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尤其是连唱带演的表演形式。

由于起伏不大,较为舒缓,且节奏规整,演唱这首歌曲时声音需要平直高亢,舒展自如,头腔共鸣运用较多,多为真声演唱。演唱过程中需笑肌充分抬起,保持面部兴奋。在一般的山歌演唱中,歌者演唱衬词时多为一带而过,而在这首歌中,则需比较强调地去演唱衬词,如第1小节的“哟嘿”和第8小节的“哟”,咬字时声音靠前,在面部的眉心处找一个点,以这个点上进行咬字归韵,字头有力,字腹饱满,字尾干净利落。由于呀妹调具有叙事的特征,节奏也较为规律,在演唱时应遵循该曲节拍轻重的特征,第1拍为强拍,后面几拍为弱拍。但需注意的是,第1拍强拍不要气息过多过猛地冲击声带,造成句子尾部用气不足,还是需均缓运用,使整个句子饱满匀称。该曲虽然音域并不宽广,但旋律流畅,所以在演唱时行腔需通畅连贯、自然、质朴,使音乐形象富有感染力。

结  语

西岭山歌在现代的传承,可从张道深老人带领当地人挖掘濒临灭绝的西岭山歌算起,到西岭山歌协会的成立,再到西岭山歌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短短二十年间,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嶺山歌重新焕发了活力。但西岭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较于信天游、侗族大歌、长调民歌等非遗名录,它被挖掘、被重新认识的时间还比较短,研究成果较少。以西岭山歌的歌唱特征为切入点,将其调门划分为语言型、山地型、表演型3种演唱特征,对西岭山歌的系统化分类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西岭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它传承下去,用什么方式传承下去,决定因素很多,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各种调门不同的歌唱特征。如语言型歌唱特征的小调更适合在政府、山歌协会的保护下传承,因为它的歌词私密、曲调旋律性不强,导致它的传播性不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主要通过记谱、录音等手段进行保护性传承。而山地型歌唱特征的吆噢调、大调、老调,旋律性强、节奏自由,艺术感染力强,可以将之搬上舞台,用独唱或对唱的方式表现,从而加大西岭山歌的传播力度。同时山地型歌唱特征的西岭山歌因其在演唱技巧上有一定要求,可以在当地专门培养相应的歌唱人才,这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继承和传播方式。表演型歌唱的呀妹调更加适合舞台表演,它载歌载舞地讲述着当地的传说和故事,展示了四川当地民俗生活,也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

本篇责任编辑 李姝

收稿日期:2022-11-11

作者简介:毛佳(1983—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讲师(四川成都 610021)。

猜你喜欢

基本情况
试论在江北新区成立法定机构的可行性
对目前土地资源及土地经营分析
农村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研究
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工作解析
云南省首次接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关于县级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政治学研究年度梳理
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