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023-05-30庄寿林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橡子钟表想象力

庄寿林

导读: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材料相比,绘本本身充满童趣,深受学生喜欢。绘本的故事性、情节性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走进更奇妙的数学世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丰富教材内容。一方面,将绘本有效融入数学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正因为绘本带有的情节性、故事性特点,学生往往被故事内容吸引,并不能很好地发现其中的数学特征。教师如果运用不当,便不能完美地将其融合进数学教材中,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教学质量降低。所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利用绘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融入绘本中的有效元素,使其服务于数学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绘本的价值

数学绘本虽然是绘本的形式,但它承载的依然是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为目的。绘本具有符合小学生年龄认知的数学知识,同时附有丰富生动的插图、幽默风趣的故事和各类角色,可以在降低学生数学知识学习难度的同时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数学绘本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将枯燥的数学学习有趣化,通过简单的故事、鲜明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感受生活中数学元素的无处不在,消除数学学习压力和畏惧心理,吸引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而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最终提升数学素养。

二、绘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角色扮演,提升课堂参与力

绘本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其中包含了个性鲜明的角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数学经历,主动、深入地了解数学本质。例如,在学习一年级《认识钟表》这节课时,可以选用《金老爷买钟》这个绘本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先对钟表的功能进行讲解,使学生对钟表有一个初步了解,再结合书本,对课程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教授,使学生掌握判断钟表时间的技巧。最后指导学生阅读绘本,细化角色、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扮演金老爷和钟表师傅。

具体而言,首先给“金老爷”提供了一块钟表,让学生读出上面的时间,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向“金老爷”问道:“你知不知道这块表的时间准不准啊?”“金老爷”表示不确定,于是走向教室左边的钟表确定时间,结果发现两块表时间差了一分钟,依然不能确定时间是否准确,便走向教室后方的那块表,确定时间又是相差一分钟,再走向教室右侧的表确定时间,观察到时间依然相差一分钟。通过角色扮演重现“金老爷”四块钟表分别显示不同时间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这时,学生已经通过绘本阅读和有关钟表、时间的学习明白了其中的数学道理,在教室中开始窃窃私语:“金老爷真笨,他走路的时候时间已经过了一分钟了。”“金老爷为什么不把两块表放在一起看时间?”“金老爷四块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最后,“钟表师傅”用自己的表分别核对时间,确定钟表没有问题。这个过程将数学的趣味性直观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所有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代入主人公的角度,带着疑问、带着好奇,主动探索有关“钟表”的数学知识,提升参与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其实,问题的答案已经在学生心中保留了很长时间,通过这类游戏的形式,学生以一种变相学习的方式得以长时间巩固某方面数学知识。例如,在展开《神通部落的人气调查》教学时,如果只是单纯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基于此,教师可以设置多角色扮演,由学生表演神通部落族民参与选举的情节,通过深入故事进行实际操作,学习相关数学知识。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便能简单、直观地展现面前,学生也能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放在首位,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增加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情节拓展,丰富学生想象力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比较弱,对抽象事物、知识的想象力还比较差。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初学生只是通过背诵来学习数学,如7+7=14,或通过参考物如手指等来完成运算。想象力在数学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一项能力,在想象力足够丰富的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将抽象的数字具象化来完成运算,从而掌握初步运算能力。绘本通过丰富、生动的插画吸引学生,不仅能在视觉上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相关数学知识,还能引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绘本将文字与图画结合,與纯文字相较内容更直观、细节更仔细、情节更吸引学生。通过绘本的体验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在绘本课堂中,不能随着故事情节的结束而终止数学知识的教学。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改编、拓展,创建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会因为铃声响起而停止。

例如,在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节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加法的故事》这本绘本。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与家庭有关的故事情境,带领学生通过主人的家庭成员变化逐步学习数学知识。如果两个主人公结婚,家庭成员数量是1+1=2;后来女主人生下一个宝宝,家庭成员数量是2+1=3;父母为了让小宝宝得到更多陪伴养了两只宠物,家庭成员数量又变成3+2=5。通过绘本图画的讲解,使学生逐渐了解加法的运算与意义。通过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家庭成员的增加直观展示加法的运算过程,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

同样,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装得满满的篮子》这个绘本故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软件等向学生展示小松鼠小美每捡一个橡子,篮子里的橡子数随之增加一个,使学生了解0—5的加法计算方法。随后,向学生展示小美每吃掉一个橡子,篮子中的橡子减少一个,使学生掌握从0—5的减法计算方法。绘本中丰富的图片能满足学生对这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通俗易懂,极大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对绘本进行拓展,如针对《加法的故事》这本绘本,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你是两位主人公的小宝宝,你想让父母养哪种宠物来陪伴自己?想要养几只?届时家庭成员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想象和疑问将绘本重新创编。又如,针对《装得满满的篮子》这本绘本,提出如下问题:“小松鼠小美吃完了自己的橡子,又冷又饿的情况下是哪只小松鼠将自己的橡子分给了小美?此时,小美篮子中橡子数量和自己的橡子数量又是怎么变化的?”再如,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数是怎么来的》这本绘本,明白“数”产生的五个阶段,接着安排以下拓展:“你们还知道哪些与配对相关的游戏?家中有五只母鸡,但一天只下了三个鸡蛋,请通过‘一样多‘比较多‘比较少等阶段来确定是不是每只鸡都下了蛋。”通过趣味性的绘本情节拓展,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数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迁移运用能力和数学综合素质。

(三)实践操作,提升学生思维力

在小学数学绘本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数学思维为基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以数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容易理解数学的使用方法。“实践出真知”,在进行小学数学绘本教育时,教师可以根据绘本内容多设计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数学的魅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问,以积极的态度快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

例如,针对《装得满满的篮子》这个绘本故事,虽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较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橡子数量的变化。但如果设计操作课,如准备一些草莓和三个篮子,由三位学生亲自操作,在依次捡五颗草莓放进自己篮子的过程中学习0—5的加法,在吃掉草莓的过程中学习0—5的减法,这样不仅能更直观地将数学的全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更能通过水果的吸引力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实践过程。最后,可继续拓展教学,当小松鼠小美将所有草莓吃完后,让学生将自己篮子里面的草莓送给小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美的草莓数量增加了,自己草莓的数量减少了,但总的数量没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实践能力、数学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在学习《双胞胎兄弟》这本绘本时,通过学生的阅读与教师的讲解,可能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形变量不变的守恒概念。于是笔者用沙子代替面粉,安排几位学生一起收集散落的沙子,让学生猜测谁收集的较多,谁收集的较少。小红说小明铺开的面积最大,肯定是小明收集的最多,大家也纷纷表示赞同。最后用大小相同的杯子测量发现,其实每位学生收集的量基本相同,大部分学生表示不解。因为小学生受年龄限制,没有更好的收集方法,所以收集沙子的速度都是差不多的,其实通过沙子的形状是比较不出沙子的数量的。由此可见,绘本教育虽然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将数学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但受学生年龄、经历、数学思维的影响,还是不能完全发挥价值。因为中间有人为收集速度这个变量的影响,学生对量的守恒概念还是心存疑惑。基于此,笔者根据绘本又分别给了学生一盒橡皮泥,任由学生揉捏成想象的形状,最后将各式各样的橡皮泥放在一起,让学生猜测哪个橡皮泥比较多。这次有了收集沙子的经历,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沙子数量都是一样多。

同样,笔者还创设用水代替牛奶的情境,以此巩固学生量的守恒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检验学习效果,笔者观察到学生在食堂盛放米粥的容器不同,特意询问相关问题:“阿姨给哪位同学盛的粥比较多?”学生大声回答:“一样的,都是盛了两勺。”由此可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从“形不同”到“形相同”的量的守恒的理解,数学思维逐渐得到提升。

(四)形象配音,引导学生探索欲

数学绘本通过丰富生动的插图、风趣幽默的故事,将小学数学知识直观展示在学生眼前,但小学生受年龄、思维、想象力等的限制,在日常閱读中对绘本中的很多内容缺乏清晰了解。而且很多情况下,声音的吸引力往往比单纯的图画、文字要强,由此可以在数学绘本教学中预先对绘本进行分角色配音。通过视觉、听觉的配合,最大程度引起学生的兴趣,全方位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金老爷买钟》这本绘本时,通过对故事情节、内容的分析,发现配音大多适合使用感叹句和疑问句,这两种句型也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在“金老爷”每次得到“钟表”时,笔者对配音进行了重点设计:“哎呀!这个钟表看着真不错啊!可是怎么确定它准不准呢?”“哎呀!这两个表怎么会差一分钟呢?到底哪个钟表才是准确的呢?”“哎呀!怎么时间还是不对啊?到底哪个钟表时间才是最准确的呀?”通过感叹句和疑问句一步步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风趣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探索欲。通过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配音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走近数学。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绘本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材料,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习兴趣。通过绘本故事的拓编,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想象力。通过实际操作绘本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一方面应结合教材内容科学选择绘本故事,深挖绘本的数学价值和内涵,另一方面要根据绘本内容匹配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橡子钟表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橡子粉的做法
松鼠生存的智慧
松鼠生存的智慧
丽娜认钟表
钟表的认识
藏起来的钟表
奇怪的钟表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