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中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演唱技巧

2023-05-30吴思熙

参花(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威尔第里克咏叹调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中的咏叹调《火焰在燃烧》,并对其演唱技巧进行分析。笔者通过对角色的细致分析,研究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征,总结咏叹调中的创新,并以角色性格塑造和演唱技巧为突破点,结合自身演唱经验,提出咏叹调中新颖的论点,以期为业内人士更好的认识和演绎作品提供参考。

一、作曲家威尔第及《火焰在燃烧》的相关介绍

(一)作曲家威尔第生平简介及创作风格

1813年,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布赛托。他的音乐之路始于一位商人的引导,歌剧创作始于19世纪40年代,十年间,他创作了多部举世闻名的歌剧。他的一生,由辉煌的26部歌剧作品所组成,后人在欣赏他的经典作品时,仍然津津乐道。

威尔第的艺术创作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创作初期,国家正处于摆脱帝国主义统治的动荡时期,受其影响,威爾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人们誓与帝国主义坚决斗争到底的决心,他的作品采用了大气的管弦乐团,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这种创作理念是受到了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等人的影响,如他作品中最具盛名的《纳布科》《麦克白》等。威尔第所创作的作品也在鼓励和刺激人民的反抗意识,是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思想慰藉。威尔第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是他创作的中晚期,他的作品从创作、技术、思想表达等方面都更加的纯熟,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使作品更具独特的魅力。在作品中,他加入了独特的配器,如《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一系列优秀的歌剧作品,使威尔第走向了世界歌剧的舞台,推动了意大利及世界歌剧的发展。

(二)《火焰在燃烧》的创作背景及情感寄托

这部歌剧是在意大利动荡时期创作完成的,在法国浪漫主义思想的熏陶下,威尔第的创作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从单纯的爱国主义题材,转变为在作品中增添了浓烈的人物情感,将人性的矛盾与冲突更加直接地表现出来,反映出人性不为人知的一面。剧中的阿祖切娜好似一面镜子,将威尔第自身阴暗、悲惨的内心显露无遗,与阿祖切娜相同的悲惨经历,令其感受到了生活带来的哀痛。

《游吟诗人》分为四个部分,是由卡马拉诺改编自同名戏剧。威尔第为听众树立了一个性格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阿祖切娜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极具戏剧张力。整部作品的导火索就是阿祖切娜对于卢纳伯爵的仇恨,所有的伏笔已经在第一部阿祖切娜复仇这一幕中埋下了。第一幕被称作决斗,丰富的故事情节中,爱情、亲情贯穿始终。在第二幕的开端就是咏叹调《火焰在燃烧》,阿祖切娜的母亲被烧死的整个过程,熊熊的火焰燃烧起她的那颗仇恨之心,而另外一边,卢纳和曼里克兄弟二人因为爱情而陷入了厮杀。面对杀母之仇,当时的一切涌上心头,精神错乱之下,错杀亲子,变成浓烈的仇恨。阿祖切娜处心积虑,将曼里克养大,就是要亲眼看见他与卢纳手足相残,以慰藉自己失去母亲与儿子的受伤之心。

二、阿祖切娜在作品中的戏剧性地位

(一)阿祖切娜人物性格在剧中的体现

尽管阿祖切娜在剧中并不是女主角,但是在人物的塑造上,比女主角更加富有戏剧色彩。自从知道自己的母亲惨遭老伯爵的残害之后,她便走向复仇之路。整首作品的故事情节,都是以阿祖切娜为线索而贯穿始终。抢走卢纳的弟弟曼里克,错将自己的亲儿子烧死。在之后的日子里,她始终心怀仇恨,把曼里克当成亲生儿子抚养,并培养他成为一名游吟诗人,这一切都是她的复仇计划。最终,兄弟二人因为同时爱上一个人而互相厮杀。卢纳伯爵的心爱之人为了救曼里克而服毒自尽,他盛怒之下亲手将弟弟杀死。阿祖切娜的杀母之仇终于得报,但是,却又再一次目睹犹如亲生儿子的曼里克惨死的过程。

阿祖切娜在剧中的唱腔没有采用传统歌剧中灵活、轻盈的女高音花腔,也不是优美、婉转的抒情女高音,而是采用了流畅、低婉的女中音。如果女高音如烈酒般醇厚,那么,女中音就如红酒般如饴。威尔第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一改往日风格,突破传统的枷锁,将作品题材转变为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揭露人性善恶。在剧中,阿祖切娜是一个矛盾型的人物,她面对仇人时心狠手辣,面对养子时慈祥和蔼,尽显母爱的伟大,她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一改传统歌剧中好人的人物设定。

(二) 歌剧人物之间的关系

阿祖切娜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集爱恨情仇于一身的综合矛盾体。剧中,故事起源于阿祖切娜的母亲,在被老伯爵当成女巫烧死之后,给阿祖切娜的内心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她的一生伴随着无尽的仇恨,复仇的信念一直支撑着她,令她痛不欲生。

阿祖切娜一方面抚养曼里克成人,作为自己复仇的工具,她一心想要曼里克替她复仇。另一方面,剧中第二幕,在曼里克得知自己并非阿祖切娜的亲生儿子时,阿祖切娜深深地拥抱了他,并告诉曼里克她有多么爱他,表现了阿祖切娜对儿子深深的爱与情感。剧情发展到了第三幕,曼里克被卢纳伯爵所抓,阿祖切娜十分担心他的安危,曼里克已经成为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害怕曼里克会受到伤害,她比自己想象中更加深深地爱着这个流淌着仇人血脉的孩子。到了第四幕,阿祖切娜抱着自己深爱的曼里克,想抛下一切仇恨,过着平淡的生活,此时,她觉得亲情对于她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她对曼里克的爱胜于一切。

仇恨有时候会令人蒙蔽心智,阿祖切娜的内心已经被深深的仇恨占据,无法自拔。她采用歌唱的方式,向听众讲述了自己的母亲是如何惨死在烈火之中,以愤怒的情绪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唱出了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音乐色彩。

三、歌剧咏叹调的结构和风格

(一)第一部分

《火焰在燃烧》是歌剧中的第二幕,是在一群铁匠围坐在炉火旁边欢乐的歌唱之后出现的一首咏叹调,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曲式结构为复二部曲式,基本调性为e小调,节拍为八分之三拍的小快板,一个节拍的速度为60。这种曲式使咏叹调的音乐基调都在一种酣畅淋漓的速度中前进,使听众难以平静。

《火焰在燃烧》虽然讲述的是矛盾的复仇计划,但威尔第却采用了极为简单的结构曲式,非常的清晰明了。全曲共分为117个小节,为A-B-A带再现的三段体的音符类型。

《火焰在燃烧》采用了小调讲述,小调富有黯淡的音乐色彩,平添了些许忧伤与感悟,生动地展现了阿祖切娜的内心。阿祖切娜采用的是典型的女中音,威尔第则在作品中,采用了16度的音域b-g2作为咏叹调的基本音域,将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恰如其分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表达了阿祖切娜悲痛万分又十分矛盾的戏剧情感。

合唱过后,出现了咏叹调《火焰在燃烧》,以八分之三拍的强—弱—弱的节奏带入,诉说一个悲惨的故事,使旋律在听众的耳中久久回荡。在故事的一开始,前两个小节的节拍力度极弱,预示着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马上就要上演。到了第三小节,随着歌词的出现,开始加入重音记号,埋下伏笔,突出阿祖切娜心中悲愤的火焰即将爆发,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阿祖切娜以回忆开始了这一部分的咏叹调,母亲被烧死的悲惨景象再现。她用悲愤又有力度的声音进行演唱,唱出了积攒多年的仇恨。唱出了一个悲惨的情境:火焰在燃烧,骚动的人群,复仇的心态,让人们深陷其中。尽管此处的歌唱技巧要求力度,但同时也要进行气息的把控,气息要灵活与连贯,避免声音死板。在曲中的附点节奏,多次出现了颤音记号,不能唱得过快,要将词音演唱清楚,把词意表达准确,随着音乐情绪的起伏,演唱技巧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与之前短促、简洁的节奏交相呼应,当演唱到颤音时,演唱情感要痛恨,采用伤感的哭腔进行演唱。

在乐句b中,出现了与前面对比的力度记号,因此,要提前把气息调整好,横膈膜进行充分扩张,将声音的发生位置统一后发出声音。运用力度发声,就可以将阿祖切娜此时痛苦的内心表达得更加细致。

(二)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采用的是与第一部分类似的节奏,略有不同的就是在中间过渡部分的伴奏,采用了三十二音符的倚音装饰音的加入,将音乐的神秘色彩与戏剧魅力展现出来。伴奏音乐的下行旋律为第二部分做了铺垫,使戏剧故事合理的推进,将剧情的矛盾、诙谐展示出来,首位部分要干净利落。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除了歌曲不尽相同,旋律部分完全一致,因此为了区分两个部分,演唱时就要在层次方面有鲜明的对比。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阿祖切娜心中的悲愤也更加强烈,因此,演唱者在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時,演唱的情绪要更加热烈、饱满,投入更多的感情。演唱者要感同身受,要将阿祖切娜的情感完全表露出来,那种恨、那种痛是深入骨髓的。演唱的情感要想在演唱的过程中释放出来,就需要气息的支撑,避免采用叫喊式的演唱,胸腔与共鸣腔体合二为一,这种声音是经历百种伤痛,心中又爱又恨的普通妇女的声音。

四、从不同角度分析该曲的演唱技巧

(一)歌曲中的音量力度控制

歌曲中渐强渐弱的处理。《火焰在燃烧》中随着强力的重音进入,第一句也是整首咏叹调的灵魂与线索,贯穿始终,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一句来进行的。这一句在演唱时依靠的是演唱的力度变化。通过强、弱音的鲜明对比,将冷漠的围观群众、等待行刑的氛围凸显出来。附点四分音符,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吐字连贯、清晰与稳定,表现出刑场上阴森、恐怖的气氛。二音连线,八分音符的连音等演唱方式,都需要演唱者气息的支撑,让发声腔体进入稳定的状态,用扎实、有力的声音将复仇者的火焰开始熊熊燃烧的悲痛、愤恨、痛苦、不安等情绪表达出来,也预示着故事的开展。

全曲尾声部分,也是一个高潮部分,阿祖切娜内心压抑许久的复仇之火全面爆发,在音调上有所延长,进而接续一个最高音,将全曲推进至顶峰,演唱力度逐渐增强,悲痛的情绪得以释放。

(二)根据人物角色、性格特点等来选择声部演唱

通过不同的歌剧、场景、音色、人物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与性格,在咏叹调《火焰在燃烧》中,阿祖切娜的声音定位为女中音,依靠这种声音的定位,成功地塑造了阿祖切娜的人物形象。

阿祖切娜的性格特点是极其矛盾的,她的性格里有着对杀母仇人的恨,有着对养子深深的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充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出人物的爱与恨。演唱的过程中,要随着音乐的推力,不断推动剧情的发展。而这首咏叹调的音域并不是那么的宽,仅从b到g2,但想要唱出阿祖切娜的悲惨命运,演唱者就必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准确把握歌曲节奏与调性

三拍子的节奏处理。《火焰在燃烧》通过两个小节的三拍子的柱式和弦的伴奏,在演唱者进行演唱时,以强力度带入,每一个小节的拍子中,都出现了重音和颤音记号。演唱者运用良好的气息控制,以及节奏感的准确性,将阿祖切娜内心的仇恨,以及她处在崩溃边缘的状态表现出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除了要把握节奏的准确性,还要体现出旋律的连贯性。在演唱时,还可以把三拍子的节奏当作人物心跳的声音,在旋律中夹杂着颤音或是一系列连贯的附点音符,同时,乐曲的节奏较快、复杂,还需要演唱者的演唱技巧灵活多变。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曲式、人物、情感、戏剧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曲式结构上,威尔第一改之前作品的风格,采用了简单的复二部曲式结构的咏叹调,新的创作形式,下行走向的旋律,烘托了乐曲的悲情色彩,渲染出阿祖切娜多变的情绪。在乐曲中,颤音、倚音等装饰音的使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在调性上采用的是大、小调交互使用,表现了阿祖切娜的坚毅与忧伤。

参考文献:

[1]王书毅.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点[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2):136-139.

[2]何弦.浅析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音乐风格及演唱特点[J].艺术科技,2018,31(7):130.

[3]高贺.阿苏切纳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演唱研究[J].黄河之声,2012(2):14-16.

[4]沈雅.咏叹调《风萧瑟》的艺术风格与演唱要点[J].北方音乐,2015,35(01):143+145.

[5]高瞻.爱恨交融的悲歌——对《游吟诗人》中阿苏切娜咏叹调《火焰在燃烧》演唱风格的分析[J].艺术研究,2010(4):74-76.

[6]张一萌.咏叹调《远离家乡去出征》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4):149-156.

[7]石晓晗.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的演唱特点分析——以咏叹调《火焰在燃烧》为例[D].青岛大学,2018.

[8]刘杨.论歌剧《游吟诗人》中咏叹调的演唱[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2):70-73.

[9]付丽丽.咏叹调《火焰在燃烧》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处理探究[D].聊城大学,2015.

[10]邵楚涵.论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中阿苏切娜咏叹调“火焰在燃烧”演唱风格与表现力[D].吉林艺术学院,2016.

[11]李少璐.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漫谈[J].青年文学,2019(10):58-60.

(作者简介:吴思熙,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威尔第里克咏叹调
盗号者
抿一口梦幻泡影
“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一)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威尔第的《唐卡洛斯》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人生咏叹调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
杀人容易脱身难
关于咏叹调《冰凉的小手》的诠释与演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