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善于倾听与表达的初中历史合作探究课堂

2023-05-30沈蓓蕾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4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

沈蓓蕾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倾听和表达视域,探究如何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效率。在合作探究中要基于整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原则设计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在前置学习、交流展示、网络活动中积极倾听并表达,还要结合历史核心素养,组织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微课制作、课外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交流探讨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倾听与表达;合作探究课堂

合作探究课堂关注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提升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有助于优化活动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专心倾听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意见和见解,用多元化理解的方式整合各种观点,对其进行升华,获得新的感悟,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同伴互动讨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创设交流探讨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到合作探究课堂中,指导其掌握倾听和表达的方法,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一、立足实践过程,探析合作探究教学原则

(一)整体性,能够宏观控制

在设计合作探究课堂时,教师要注意立足教学实践过程,设计教学原则首先要体现出整体性原则,因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生命整体成长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将各种知识整合起来,并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结合在一起,做到宏观控制。

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下唐朝的社会状况,感受其辉煌。但是有的学生在分析中只谈到了經济繁荣,教师就要引导他倾听他人的观点,看看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分析。学生倾听后发现还可以从农业、手工业生产、文学作品、对外关系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这样他就认识到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教师引导他以后在分析宋朝的社会状况时,要借鉴这种方法,多角度整合信息,让表达更具有整体性。此外,教师还观察分析其他学生的状况,让他们也能在倾听中收获方法,在表达中应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更能体现出宏观控制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从他人的话语中不仅听到了特定问题的观点,更学到了对方分析问题的思路,这对他们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参与性,引导深度思考

学生的直接学习经验来自于实践,他们从书本中获得知识之后,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以教师要注意构筑参与性强的历史课堂,引导学生融入到实践活动中,这样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度思考,建构知识。

在学习“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活动,各自搜索资料,总结归纳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由于有的学生能力比较弱,所以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处于边缘,教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能为团体活动做些什么,如可以参与资料整理的工作,发现有彼此矛盾的信息,组织同伴讨论,这样就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感。此外,还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教师引导他们先从倾听他人表达开始,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鼓励其大胆表达观点。如有学生提出:“在课文中提到,长城成为了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但是长城不是军事建筑,目的是阻挡敌人吗,为何成为了纽带?”该问题引来其他学生深度探讨,该生感觉自己被重视,参与兴致也浓厚了。

合作探究学习是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引导不积极的学生也参与其中,让所有人的思路更开阔,进入到深度思考中。

(三)互动性,形成思维共鸣

合作探究要注重互动性,引发师生、生生积极探讨、思想共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组织各种主题活动,让他们提升讨论的热情。

在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时,学生评价隋炀帝,有人认为他是昏君,但是有人认为他也有好的一面。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到辩论活动中,这是一种能提升学生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各自陈述观点,并基于史料实证的思想,举出例证,寻找对方观点中的漏洞,予以反驳。通过活动,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提升,交流分析能力也提升了。

在互动性强的课堂中,学生通过倾听和表达,和他人形成了思维的共鸣和抗争,这样他们才会对知识产生深刻理解,并进行进一步创新、加工。

二、指向不同环节,探析合作探究教学形式

(一)前置学习,搜集主题材料

历史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融入历史学习的各个环节,不管在什么环节,都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倾听并表达,这样才能提高活动效率。如在前置学习环节,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单独学习,但这样他们无法交流思想,学习效率不高。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合作探究,自主收集主题材料,然后交流讨论,进行筛选。

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前置学习,学生可以先收集资料,了解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学生在自主收集资料后就展开互动讨论,从资料类型、来源等角度入手,分析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如有学生发现,有的学生不仅收集了文献资料,还收集了一些纪录片片段等视频资料,资料形式更丰富。还有学生发现,有的学生收集了杜甫“三吏三别”等古诗,内容比自己丰富。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在探究问题前,要如何收集并处理资料,才更高效。有学生在整合了他人的观点后,融入自己的想法,提出:“我认为要注意三点,一是真实性,如文学作品等,要谨慎收集。二是注意关联性,要收集和安史之乱紧密相关的资料。三是注意精简性,可以筛除掉重复的资料。”在前置学习中,学生总结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前置学习中交流互动,学生一方面能互通有无,收获更多的素材,另一方面能围绕如何搜索材料,鉴别材料真伪等问题进行探讨。他们能倾听他人的观点,总结归纳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交流展示,评价具体人事

在具体学习的环节,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合作探究中,让他们在活动过后展示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表达合作讨论的观点。基于倾听和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试着用更具体、生动的话语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仅要结合史料,运用辩证主义思想客观分析,而且还要将自己的创意想法融入进去。

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中美关系如何正常化发展,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又是如何恢复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先组内讨论,并将结果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自编报刊杂志等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各个小组展示收获,探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表达时注意具体评价人物,如具体说说为何会有那么多国家赞同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用具体事实分析中美、中日建交是否利大于弊,“乒乓外交”的策略为何会获得巨大的成效,学生还可以说说对哪位领导人印象最深刻,他在中国外交事业发展中,具体做了哪些贡献。在交流展示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说说收获。如有学生表示:“有的小组不仅介绍了历史,还展望未来,说了中国将来外交事业要如何发展,这是我们小组没做到的,以后要注意借古思今。”

交流展示起到了小组间互动交流的效果,学生要仔细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对照自己小组的成果,看看自己小组有什么不足之处,在下次合作探究时,就能找到进步的方向。

(三)融入网络,延伸时间空间

除了课堂学习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微信参与到在线互动讨论中。这样就延伸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在课后回顾历史知识,反思历史问题,交流历史观点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学习“对外开放”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了解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有的学生因为对相关历史了解不多,又没有做好前置学习,所以没有收集到更多信息。教师让他倾听他人的表达,看看其他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在课后补充。该生发现自己的亲戚曾经去深圳打工,于是就用采访的形式,向其了解了相关信息,他整理归纳后,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学生分享。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资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历史。此外,教师还鼓励一些课堂学习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网络上传观点。如有学生提出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为何要先开放发展沿海地区呢?”学生觉得这个问题有研究价值,就展开了网络讨论,从历史沿革、经济基础、地理特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诸多角度入手,分析探讨。

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面对面交流,教师要引导他们把握好在线探讨的机会,积极输出观点,展现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此外,有的学生思考问题比较慢,在课堂讨论中鲜有优秀的表现利用网络,这些学生也可以有充足时间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聚焦核心素养,探析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一)角色扮演,调动情感体验

在历史合作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积极探究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结合历史发展、人物形象等问题互动探讨,可以倾听他人观点,并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独特理解。通过此活动,学生对历史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形成辩证统一,能从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中凝练出价值取向。

在学习“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收集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体会我国军民同心合力,驱逐外敌的决心。学生可以互动讨论,说说哪段历史最能展现中华儿女的精神,并将其演绎出来。如有学生演绎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历史片段,在表演中加入了一些振奋人心的台词。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们认为淞沪会战受挫,让中国军民的士气受到了影响,但是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中国士兵的英勇,又让国人重新生发出了勇气,同时也让侵略者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不攻自破。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自己的爱国情怀也得到了激发。如有学生表示,在和平年代,更要学习英雄们的精神,参与到建设国家的实际行动中,这样才是对革命先辈的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随着角色扮演活动的展开而提升发展。

在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和历史人物形成共鸣,调动了内心情感,获得了丰富体验,从而提升了历史价值观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制作微课,梳理逻辑思路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设计微课,用来辅助教学,为历史课堂增添了情趣。但是一般来说,课件都由教师编写,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课件,并接受其中的信息,这样无法构筑重倾听、表达的历史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激情,教师设计安排让他们也参与到微课制作中,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归纳、提出问题等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明朝的灭亡”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自主整理重要的信息,并提出探讨问题,在翻轉课堂的学习中,可以围绕课件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一开始思路比较混乱,不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其讨论其中的逻辑性,思考到底应该先收集资料,还是先提出问题。学生在探讨后,梳理了思路,认为:“应该先提出主题,然后结合主题收集资料,再阅读资料,看看是否有矛盾点、困惑点,最后提出问题。”在思路清晰后,他们提出要收集资料,了解明朝的社会状况,然后提出问题。这样的讨论符合学生思考的方式,很快就让学生有所收获,如有学生提出问题:“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水平也很高,但是为何最后会走向灭亡呢?”“明朝的统治为何会被农民起义推翻呢?历史上有哪些农民起义,最终获得了成功呢?”他们将资料、问题结合在一起,融入微课中,体现了思维的逐步深入。

在制作微课课件的过程中,学生主要围绕几个问题讨论:一是本课的重点是什么;二是围绕此主题,能收集到哪些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如何将它们整合、呈现出来;三是思考一下有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课外活动,生成创意认知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进入到更轻松、自由的状态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倾听并认同他人的观点,同时也常常会得到启发,有灵光一闪的独特想法。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组织其合作探究,生成创意认知。

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通过采访、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下当地社会生活的情况,并利用资料搜索等方式,对比分析,感受当地社会生活的变化,最后整理归纳,设计成小报告。在学生交流表达时,教师鼓励他们多说说自己的创意认知。如有学生提出:“一般我们都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来分析,但是,是否有更新颖的角度,体现社会变化呢?”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没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倾听他人观点。学生提出了从新媒体、新消费方式等角度分析。这样就借助倾听表达,激发了创新思维。

课外活动的类型很多,如调查研究、访问采访、实践活动等。教师要注意课外活动设计的实效性,不仅要让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实践的意识,养成倾听交流的良好习惯,以便提升学习效果。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构筑合作探究的课堂,有助于保障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将已有知识经验和主动建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探讨交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灵灵.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4(19):112.

[2]钱建林.注重倾听表达质疑,打造历史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4(31):75+38.

[3]韦念富.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1(18):48-49.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应对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