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解析

2023-05-30孙冬梅

新阅读 2023年3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

孙冬梅

摘要:美国国家图书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与美国文化地位和多元文化共生追求相一致的,其目的在于推广美国出版的最佳文学作品。多元文化共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形成某些共同的价值标准,这些共同标准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形式,在普遍性中又体现着特殊性。

关键词:美国国家图书奖  虚构类作品  非虚构类作品  多元文化

1950年3月16日,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成立,它由美国出版商协会、美国书商协会和图书制造商协会联合创立,目的在于推广美国出版的最佳文学作品,扩大读者受众,树立美国文化的战略地位。

美国国家图书奖是欧美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它与普利策小说奖一起被称为美国最重要的两个文学奖项,每年举办一次,最初奖项设置分为虚构类、非虚构类、诗歌类、青少年文学类四个类别。1965年,增加了翻译文学奖;1969年,增加了儿童文学奖;1972年,增加了当代事务、当代思想、当前热点等最佳作品奖;1980年,增加了处女作小说奖;1984年,削减了后来增加的奖项,保留了最初的四个类别奖项;2018年,重启了翻译文学奖,现在一共是五个类别奖项,分别为虚构类、非虚构类、诗歌类、青少年文学类、翻译文学类奖项,每类作品选取5部文学作品入围,参与最后的决赛选拔,每类最终仅有一部获奖。

美国国家图书奖虽然是欧美文学界的翘楚,但它是区域性的,只颁发给美国公民,翻译文学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它颁发给译者而不是原作者。

202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及获奖作品概况

在2022年的推荐作品中,评委会共收到各类书籍作品1722部,其中,虚构类作品463部,非虚构类作品607部,诗歌类作品260部,青少年文学类作品296部,翻译文学类作品146部。

虚构类。虚构类作品入围的5部作品大部分是以社会边缘人物为主角的创作,同时带有明显奇幻色彩的故事情节。

获得最佳虚构类的作品是《兔笼》,是描写锈带区低收入社区的小说,获得了本届最佳小说奖。这是30岁的美国青年作家特丝·冈蒂的处女作。所谓的锈带区,特指美国没落的钢铁城市,这些地区曾经在大工业经济时代欣欣向荣,随着美国产业布局的调整,高耗能的钢铁工业逐渐转移到了国外,这些工业城市随之没落,工厂关闭、大批工人失业,久而久之,工厂废弃的设备锈迹斑斑,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这些区域就被称为锈带区。这本小说聚焦于锈带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当代人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的渴望及障碍。这是一个孤独与群体、陷阱与自由的故事,昭示了一种声音,一种聪敏而脆弱的新生代的声音。

非虚构类。非虚构类奖项入围的5部作品探讨了一些颇具时代感的话题,比如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疫病、战争、生命的意义等,为当下的生活提供一次难得的窥见。

获得最佳非虚构类作品的是《到美国南部去》,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历史书,作者是一位来自阿拉巴马州的黑人女性伊玛尼·佩里,她环游美国南部,访问了数十个州,对各行各业的南方人予以呈现。佩里认为,以种族主义为核心的关于南方的联想和假设,对于理解整个美国至关重要。美国南方并不令人陌生,即使是从未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也能说出一系列符号,包括内战、《乱世佳人》、三K党、种植园、足球和奴隶制,然而这一地区的特质和习惯可能比许多人印象中的更为陌生。事实上,它更奇特也更复杂。

诗歌类。诗歌类入围的5部作品,大部分反映了人类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包含了一定的抗争意蕴。

获得最佳诗歌奖的作品是《朋克:最新精选诗集》,这是约翰·基恩的新诗精选集,分为七个部分。在诗集中,朋克凭借深度和广度将失落、欲望和爱情的历史叙事编织在一起。他肆意放飞想象,诗歌中出现了许多声音,一首首诗歌主题各异,包括历史上的黑人领袖、酒吧里的同性恋朋友和家人,但其中所展现的人文视野、思想深度和人道主义精神却是共通的,形成了一组能够通过“我们唱的和生活一样努力”的悲伤歌曲来表达欲望、压迫、艾滋病和悲伤的人物。

青少年文学类。入围的5部青少年文学类作品集中表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不公,都是移民后裔对种族主义的抗争。

获得最佳青少年文学奖的是《怒气填胸》,这是一个关于移民的故事,一个关于从巴基斯坦移民到美国的一家人的故事。讲述的是米斯巴和丈夫共同在加州经营着一家汽车旅馆,她的婚姻由家庭安排,而由于丈夫的酒癮,所有压力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米斯巴的儿子萨拉丁正在试图融入同龄人,战胜一直以来不曾离去的隔绝感。女孩诺尔也来自移民家庭,相似的背景让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然而,一次变故改变了一切……故事真实且平淡,里面有许多在逆境中自我鼓励的话语,对每个人的内心成长都是一次洗礼和历练,会让我们在平静的生活中重新审视世俗观念、种族信仰与向往崭新生活的对抗和矛盾,小说描写得很深刻,也很有力量。

翻译文学类。以下是入围翻译文学奖决选名单的5部作品。

获得最佳翻译文学奖的是《七座空屋》,原作者萨曼塔·施维伯林,阿根廷作家,翻译者为梅根·麦克道尔。这部带有暗黑和恐怖气质的小说,展示了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脆弱的脚手架,随时都有可能坍塌,可以称得上是作者最犀利、最凶猛的作品。七篇短篇小说,透视着不同人的生活,充满戏谑精神的荒诞情节,悬疑不决的气氛,游离徘徊的人物和越轨行为,孤独者迷失其中的疏离空间。作者从日光下最熟悉的地方开始,变魔术般将我们送至梦魇的深处,人生总在那些不可预见的瞬间亮出底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的多元化呈现

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文化始终处于强势文化的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自觉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文化发展中的弱点和危机的审视。美国的历史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移民史,不同文化的接触越来越多,多元文化引起的纷争已经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如果不能实现多元文化共生,那就只能实行一元化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单边统治,这就是美国向来所追求的。

美国国家图书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与美国文化地位和多元文化共生追求相一致的。从入围和获奖名单可以看出,作品更多聚焦于社会隐藏的种种危机,如社会时政、病毒肆虐、种族问题、移民文化,等等。为了突破危机,寻求文化的未来发展,他们重新审视历史,返回自身文化的源头重新认识自己,寻找新的出发点。另外,他们改变殖民心态、自省过去的美国中心论,理顺自己对非西方文化排斥和轻视的心理,没有这种自省的认识改变,多元文化的共生是不可能存在的。

获奖作品体现的多元文化共生。《哈吉·霍塔克的烦恼故事》从多角度的视野向民众提供了深入了解阿富汗人困境的渠道。多元文化共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与世界沟通的途径很多,根本的一条是对话。对话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同化别人,而是要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这就是生成性对话。这样的对话需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自觉,对别人的文化也要有共情并作出独特的、有益的解释,不能仅仅按照一方的片面理解和利益去覆盖另一方。《这一切都可能不同》中,作为移民美国的印裔人,体现出了一种既心力交瘁又极度孤独的紧张关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对多元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应当在国家的政治议程上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教育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多样性的对视之上。

一方面是全球趋同化,另一方面是多元离异化。趋同趋势现在仍很强大,因为科技的一体化和文化霸权单边统治相一致,但是坚持文化多元的趋势也十分顽强,其极端就是文化原教旨主义[1]。这就存在一个悖论:要保存文化的多样性,那当然是每种文化越纯粹越好,但不同文化之间又不可避免地互相渗透、吸取,这种渗透交流的结果是不是会使世界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乃至因混同而消失呢?《怒气填胸》作为最佳青少年文学奖作品体现了文化自觉中的多元离异。文化自觉是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要从传统和创新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这样的文化自觉就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必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

费孝通先生晚年曾说,文化自觉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履行的时代赋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一代知识分子带进“文化自觉”这个大题目里去[2]。今天的文化自觉还要求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面对的。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只有认同并理解多种文化,才有可能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并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

获奖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差异化。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不是一个“同化”“合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事物的过程。在不同选择、不同条件相互作用下创造出来的新事物,不再有旧事物原来的纯粹,但它仍然是从旧事物中脱颖而出的,仍旧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因此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其结果不是趋同而是混同,是在旧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差异。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形成某些共同的价值标准,这些共同标准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形式,在普遍性中又体现着特殊性。《美国南部》《捕鸟人》都是用不同的表现形式阐释美国种族隔阂的根源和现状,表现了种族区域化的特性,《挺身而出》更是用回忆录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奥运冠军遭受的种族不公,这种意识形态的桎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从历史发展来看,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总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框架来进行的,也就是要通过自身文化屏障的过滤,很少会全盘照搬而多半是取其所需。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的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传入西欧,成为西欧文化的基石,这是一种崭新的文化,与原有的母体文化已有很多不同。同样,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开拓者把欧洲文化带入美洲大陆,随着更多的开拓和发展需要,全球不同地区的人们涌入,崭新的美国文化形成。

如果移民们世代保持的原有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再存在,将如何生存?倘若移民不是靠对其所在国的忠忱和共同的意识形态,他们又靠什么与所在国的人们联合在一起?入围翻译文学奖的《基博戈》原作者穆卡松加是移民法国的卢旺达人,作品的表现就是一个各取所需的文化碰撞。如何公平合理地对待移民是个严重的问题,他们没有经济能力给移民和本地人同样的福利待遇,又认为你既然到了我们国家,就应该遵守我们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而不能保留你原来故土的一切。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不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是否会被熔炼成一炉同质的合金失去自己原有的生态?抑或由于文化之间完全不能通约,不能相容而导致文明冲突乃至分崩離析?这就需要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世界里,寻找某种更高的个人使命的渴望,或是在一个逐渐疏离、冷淡的社会里,寻找某种共同体意识的需求。

作者单位:河北司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20.

[2] 方李莉. 费孝通晚年思想录[M]. 长沙: 岳麓书社, 2005.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