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课堂游戏化进程

2023-05-30马芳

家长·中 2023年1期
关键词:西游记小班行为习惯

马芳

现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幼儿没有社会伦理道德的概念,幼儿判断是非并不是依据社会道德标准,而是依据他们的喜好和同情心,因而按照道德标准对幼儿进行说教的效果是非常微小的。

一、幼儿园游戏化课堂的意义

(一)《西游记》绘本具有情感性,符合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特点

《西游记》绘本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大量的图画,内容多是符合幼儿认知的小故事,绘本角色多带有勇敢、坚强、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比如说智勇双全、武艺高强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以及吃苦耐劳的沙师弟,当然还有那德高望重的师父。这些绘本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从“猴王出世”“大闹天宫”开始,到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从而取得真经的故事。绘本中生动形象地将美猴王的武艺高强,以及斩妖除魔的勇气都令小朋友对美猴王甚是崇拜。从而使得小朋友对其进行模仿,从而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优秀的品德,是从摇篮之中的儿童开始熏陶,才能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阅读绘本中可获得贴近生活的体验,比如说《西游记》绘本中猪八戒的好吃懒做会引起众多学生的不喜,因此,很多学生就会以猪八戒为反面教材,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到提升,小朋友就会从意识里就会以身作则。绘本故事宣传生活里的美好和良好道德,幼儿在阅读绘本中会被感动,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西游记》绘本阅读具有情境性,符合幼儿对于良好行为品德的实际应用

在幼儿教育中,利用绘本作为教学材料要比教师说教效果更好。依据心理学研究理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化思维,因而幼儿绘本基本是通过形象化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让幼儿在阅读中能获得真实、自然、丰富的生活情节,而幼儿模仿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受情境暗示性的特点,绘本将一个个的具体情境安插在故事情节中,这些情境一般具有很强的情感暗示性,能让幼儿在阅读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构建。如绘本《西游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整个故事给了幼儿一个充满幻想又真实的情境。吸引着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教师在读完绘本后,可以让幼儿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师徒四人或者是妖魔鬼怪,从而使学生对这个故事了解得更深,认识得更深刻。符合幼儿认知情境的绘本内容,这样的绘本有利于幼儿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消化和吸收,让幼儿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得到绘本内容的熏陶,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游戏化课堂所存在的问题

(一)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幼儿的行为习惯难以定性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有民主型、独断型、纵容型、溺爱型、专断型这几种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幼儿教育产生不同的后果。例如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当前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中溺爱孩子的现象还很普遍,家庭成员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行为非常纵容,即使孩子的行为不正确,家庭父母也不制止和管教。在学校中教师利用绘本教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幼儿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中,这让幼儿在学校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很难定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朝日之功,需要长久坚持,教师在学校中帮助幼儿树立良好品行,但幼儿一回家庭环境又回到原来的言行状态,这是让很多教师苦恼的问题。对于这一方面,希望幼儿园和家长能够有一个很好的配合,共同帮助幼儿使其变得更加优秀。

(二)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游戏化的课程背景下,有部分幼儿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游戏化教学”的正确内涵,他们认为游戏化就是带领幼儿做游戏,而忽略了“寓教于乐”这个前提,绘本阅读就是单纯给幼儿讲故事,而未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贯穿在绘本阅读中,致使很多幼儿在完成小班课程后,还没有养成基本的行为习惯。另外目前有部分教师只重视日常的课堂知识化内容教学,而在教学中没有将阅读绘本作为重点,他们并没有利用绘本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学意识。教师们应该充分认识并重视绘本阅读对幼儿良好品行养成的积极意义,使幼儿在绘本阅读中学会最基本的行为习惯。

三、对于游戏化课堂改进的方案

(一)绘本阅读教学方式多元化

绘本阅读一般由教师进行讲读,很多幼儿自制能力差,如果教师的讲读内容引不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可能会在课堂上说话、做小动作或者瞌睡等。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绘本《西游记》,教师可让小朋友们依据绘本图画进行自己讲读,增加幼儿们看图说话的能力;也可以进行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教师讲解之后,让幼儿们扮演绘本中各个角色的内容,让幼儿参与到绘本教学中,增加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性。小班幼儿多处于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但冬春季节,幼儿园发生群体性感冒的概率较大,这与一部分幼儿不重视日常卫生有关,在绘本教学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生活刻意选择有针对性绘本讲读,让幼儿对绘本教学感兴趣。

(二)绘本教学规则化

小班幼儿对幼儿园的规定并没有认知,因此帮助幼儿建立校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幼儿并不知道在幼儿园中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遵守纪律等内容,以绘本《西游记》为例,在进行绘本《西游记》课堂讲解时,很多幼儿会因为课堂的不满意而发生很多意外,比如说,角色扮演没有分到喜欢的角色,对《西游记》这个绘本并不是很喜欢,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幼儿因为老师分配给了猪八戒或者是妖怪的角色而心生不悦。教师在要让幼儿懂得生活中应该遵守的一些准则,从而建立起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角色认知启蒙

小班幼儿学习较为灵泛,喜欢模仿,较之成人,幼儿能快速、自然地进入到角色形态以及情感情境中。幼儿教师可以在绘本教学中,加强对幼儿的角色认知启蒙。角色是游戏戏剧的灵魂和基点,角色认知是小班幼儿游戏学习的开始,幼儿能够简单想象出角色外貌、行为,也会用声音和肢体模仿,做简单的角色造型,幼儿也会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展开想象,想象简单的故事情节,借此表达自己意愿,也可以在教师的简单提示下呼应角色等。因此,教师可以由此设定隐性的游戏目标,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聆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只猴子,家住在花果山的水帘洞中,此时,幼儿便会对“孙悟空”有更为初步的了解感知。紧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过家家”的经验,组织带领幼儿进行讨论,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将几个“娃娃家”创设成“六耳猕猴的家”“猴笨笨的家”“孙悟空的家”等等。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后,仿佛真的变成故事中的人物主角,模仿着“孙悟空”在猴山上践行着生活经验,和伙伴沟通、配合、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以此获得初步启蒙教育。此外,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小品加强幼儿的游戏体验。教师为了能够让幼儿切实地体验角色,可以在一日的生活中、游戏的开始及结束后,带领幼儿开展戏剧小品的游戏活动,如学唱“拾豆豆”,以此表现出“猴子”品尝甜豆、辣豆、苦豆、酸豆的神态,学唱京腔“我是小猴”,模仿“小猴”的动态以及京剧“美猴王”中的神态、动作,做猴操“猴哥猴哥”,全面地表现“猴子”的动作、神态等,初步地学会用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表现,潜移默化地把小班幼儿带入进戏剧游戏的主题情境中。

(四)强化区域情节联动

在绘本阅读中,教师可以借助区域情节联动加强幼儿的游戏学习体验。如,幼儿教师可以在绘本阅读中借助“过家家”提升幼儿的游戏自发性,让幼儿在自省、自然、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开展,这一方式也极其符合绘本游戏教育的深刻内涵。当幼儿扮演“小猴”一遍—遍地玩“过家家”的角色游戏时,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小班幼儿形成区域间的联动,鼓励幼儿在《西游记》的螺旋上升的情节发展中充分表达、体验,其中,诱发故事情节发展有以下几种指导策略:一是暗示法,包含动作、语言、环境、材料等方面的暗示,像材料暗示,要求幼儿在“猴山”种草(实则是教师拔来真草,在清理干净后放上的),小班幼儿跑去“拔”来烹饪青菜、做饭等;二是救火队长,小班幼儿在该年龄段的绘本学习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且随意性比较强,经常性变换绘本游戏角色,幼儿有时会有“角色混淆”“角色游离”的情况,像幼儿会在绘本学习中突发奇想,将自己想象成一个生病的“小猴子”,教师此时就可以“变”出红十字,并将其张贴在幼儿附近,以此引导小班幼儿发展拿药、看病等情节;三是角色参与,幼儿教师可以借助扮演《西游记》游戏中的不同角色,一同参与到游戏中,与幼儿“打成—片”,同时进行适度、适当、适时指导,而这种方法也是最能快速拉近幼师、幼儿间的距离,进而产生有效、有趣的师生互动;四是延迟介入,幼儿教师是幼儿好的玩伴,并且也是幼儿学习行为的观察者,因此,应当对幼儿的表现、反应、疑难、冲突不做替代而是善于等待,认真仔细地观察和研究幼儿,并在游戏活动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并且不露痕迹地快速介入解决和指导;五是评价提升,当每次游戏活动结束前,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畅谈绘本游戏中的所获、遗憾、感受,提炼经验,不断提升能力,进一步强化目标,此外针对小班的幼儿,可多采取回放照片、重游场景、情景再现等形式具体形象《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在情景再现中回顾绘本游戏,有效延续游戏,并获得再次发展。

(五)师幼共商游戏创意

绘本游戏课程的主题开端是在师幼互动的游戏剧本商讨,并共同创作游戏蓝图。如,在《西游记》的“蟠桃盛宴”中,小班幼儿想象的游戏角色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众仙女”“各路神仙”“孙悟空”“土地公公”等,随之会产生“玉帝”和“众仙”的“居所”(实则是娃娃家进行改装的)、“蟠桃园”(游戏操作区)、“月宫”(生活区)、“众仙”装扮的“神仙阁”(美容区)、“太上老君”的“炼丹房”(科学区)、“八仙居”(棋类、茶吧)等,教师可以允许幼儿在穿越“时空”中肆意想象,并且在大胆迁移日常生活经验中构想绘本、再创造游戏。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应当和幼儿事先商量好开端、结尾的表演区以及观众区的对应位置,提示幼儿依照性别来选择角色,引导幼儿根据特长选择角色,提示幼儿在多尝试和多次游戏中最终确定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绘本游戏的角色种类不宜过多,教师可以随着小班幼儿对《西游记》的熟悉程度、游戏次数增加而增加;避免小班幼儿因为制作蟠桃、装扮、道具等造成的交往少、操作多的现象,加设游戏中的自由人,从而加强各个区域间的联系,并且要做到各区域设置应分层次、分工合作,像“蟠桃园”中种桃子、折桃子、摘桃子、拼装桃子、做桃羹、送桃子,从其他区域中进货等一系列的分工、互相合作;区域动静分开,像“仙女”练舞和“八仙”下棋区域应分开;教师应当进行角色参与,可以扮演“王母”“玉帝”类,从而便于组织、巡视、指导、结局讲评;加强全局巡视指导和区域重点指导相结合、个别幼儿观察与小组合作指导结合;选择和游戏情境匹配的音乐;及时关注幼儿在各区域中使用游戏材料的情况,并且为小班幼儿随时地提供创意;善于借助废旧物、大型积木来构建有关的场景,制作海报、门票;帮助小班幼儿自創绘本、整理、装订、展示剧本。在一系列的引导和教学中,助力于小班幼儿在绘本游戏学习中发展自我才能,提升幼儿的绘本学习效果。

(六)加强幼儿师资的培训

目前幼儿师资呈现年轻化趋势,很多幼儿教师是刚刚走出校园,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在绘本导读这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不懂如何利用绘本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方面,幼儿园有必要对幼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培训,幼儿园可聘请专业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的方式,也可由校内有经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方式进行“一带一”的培训,让年轻教师在面对刚入园、自制能力差的幼儿时能进行有效的绘本教学,通过绘本阅读的方式提升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结语

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非常有责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利用绘本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非常可行,教师们要从绘本选择、绘本教学方式等方面选择教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让幼儿拥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微型戏剧游戏在幼儿园绘本故事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GS(2021)GHB138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西游记小班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小班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