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美”粤北:古老年俗 焕发生机

2023-05-30李汉龙

环境 2023年1期
关键词:梅州客家人山歌

李汉龙

季羡林先生曾说“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中,中华大地逐渐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年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

在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地的粤北地区,各县区传统人文如出一辙,民风民俗大致相同,很多客家年俗活动在久远的时光沉淀中历久弥新。年俗充满温情,寄托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近年来,环保低碳、绿色文明过年的理念更是逐渐融入到客家年俗文化中,并演绎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年俗。

甘泉出佳酿 品味新琼浆

春节期间,如果您到客家人家里做客,主人必将八仙桌抬出来,将您引至长凳上座,除了在桌上摆放各色菜肴,肯定还会奉上一壶热气腾腾、绵柔甜美的客家娘酒。当酒壶盖打开,一股浓郁的香气袭来,众人都斟上一碗小酌一口,口感温顺,芳香甘甜,唇齿留香,瞬间一股暖意从喉咙流到胃里。席间,主宾之间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共叙新春美好愿景。

冬季酿造娘酒是客家人迎接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至今已传承了千百年。客家娘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天然微生物白曲和红曲发酵而成,是客家人酿造的纯天然饮品。虽然客家娘酒被归类为黄酒,实际上它的颜色并非黄色,而是红色,这为喜庆的春节再添上了一抹醉人的红,更加烘托出节日气氛。

每年入冬,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在过年之前精心酿上好几瓮娘酒。她们选米、洗米、浸米、蒸米、摊饭、拌曲、发酵、取酒、酵藏、炙酒……经过10余道工艺和几周时间,才能酿出佳饮。

酿酒流程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非常讲究技巧和经验,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智慧。酿酒需要准备大锅、蒸笼、背箕、瓦缸、大圆筛、酒瓮等器具。清洗这些器具时不用洗洁精,而是用客家地区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一种四季常青灌木“布惊叶”来泡洗干净。糯米则采用刚脱壳的当季晚糙米。酿酒用水特别关键,要用纯净而清甜的山泉水或古井水。因此,客家娘酒堪称源于自然、无防腐剂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待娘酒酿好了,客家妇女们便完成了春节前的一件大事。因为自家酿的娘酒不单是春节宴席的必备品,也是亲朋好友间相互赠送的贺年礼物。对于很多异乡工作定居的客家人來说,母亲酿造的客家娘酒,永远是世上最香最醇的酒。

为什么客家人对娘酒有如此特殊的情感呢?据说,是甘露般的娘酒滋润了客家人的历史。千百年前,客家先民因为战乱几度南迁,背井离乡、翻山越岭,苦苦寻找一方安居乐土。在艰辛的迁徙途中,相伴客家人左右的,就有其独有的娘酒。

常言道“好山好水出好酒”,名闻遐迩的客家娘酒需要优质糯米和水源来酿制。春节前夕,笔者前往客家古邑河源走访了一家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客家传统食品文化生态产业园,探寻用好水酿造客家娘酒的故事。该生态产业园位于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万绿湖上游的东源县涧头镇,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主营客家酒生产、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传统美食研发等。

生态产业园的创始人李振伟是客家子弟,他从小就有创业梦,1995年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后,曾做过公司部门经理、河源电台主持人。1998年,他回到家乡,决意将客家娘酒文化发扬光大,在辗转多地广泛调研后成立绿纯酿酒厂。李振伟表示,“绿纯”代表着自己创业的纯净初心——做好有益于人民健康的绿色食品开发。

这些年来,李振伟带领技术团队,自主培育优质糯米品种,加工酿造客家娘酒,攻克娘酒防酸工艺技术,与广东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究制定客家糯米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创建了客家酒传承工作站,并将酒厂升级为客家传统食品文化生态产业园。凭借突出的业绩,李振伟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十佳最美新型职业农民等。其酒厂被评为河源市首家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获广东省著名商标。

李振伟告诉笔者:“在我看来,河源最大的财富是万绿湖,最宝贵的资源是客家文化。我的家乡位于万绿湖上游,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特别适合酿酒。将万绿湖和客家文化结合起来,酿造客家娘酒,是我想到的传承、创新客家文化的最好思路。”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扎根农村、放眼世界”这16字标语印在绿纯酿酒厂的创业墙上,李振伟说,正是这16字激励着他扎根故土,让传统客家文化焕发生机、走向世界。随着河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粤港澳的消费者也能品尝到好水酿造的上好娘酒。

传承旧年俗 抒写新画卷

笔者老家梅州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全球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它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客家先民所背负的中原传统文化在这里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过年文化。

在梅州,传统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五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结束。腊月二十五日是当地“入年架(界)”的日子。“入年架”后,家家进行大扫除,接着几天忙着炙娘酒、煎煎圆、炸芋丸、蒸钵粄、捶肉丸、酿豆腐、卤鸡鸭等置备各种年货和采购香烛烟花爆竹。

年三十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喜庆的一天。户户贴春联,挂起堂名姓氏灯笼,点上长明小煤油灯,俗称“点年光”,寓意新的一年财丁兴旺。年三十下午,同姓族人纷纷挑着三牲(鸡肉、猪肉、鱼)、年糕、斋果、酒、茶等供品和祭祖用蜡烛、油灯、爆竹等聚到围龙祖屋祭祖。这是过年里最隆重的一项仪式,客家人祭祖祈求先辈庇佑子孙,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除夕夜,男女老少会穿上新衣服,在围龙屋前的禾坪敲锣打鼓直至跨年,期间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家老小围坐一桌吃团圆饭,不仅享受着满桌的美味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长辈还会给小孩发“扎年钱(压岁钱)”。正月初一凌晨择吉时开大门接财神,人们竞相欢庆,热闹非凡,在连绵的爆竹声中迎来新年。天亮,金狮队敲锣打鼓,走村串巷,到每家“拜新年”。

正月初二、初四人们忙于走亲访友,妇女们和丈夫带着子女和礼物赶着“转妹家(回娘家)”。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旧俗正月初三为“穷鬼日”,这天不走亲戚,但会把春节前几天的烟花爆竹屑、糖果纸等垃圾清扫干净。到了正月初五,就“出年架(界)”,表示年已过完,人们可以投入生产或出门谋生了。

但此时年味依然正浓,祭春、祈福、赏灯、烧烟架、打龙灯、舞火龙等传统民俗活动接连不断至元宵……伴随着鞭炮声和人们欢愉的笑声,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客家人文画卷徐徐展开。

虽然传统年俗热闹非凡,年味十足,但是梅州市区四面环山,秋冬季空气扩散条件差,在春节期间尤其是除夕夜和年初一燃放烟花爆竹的祈福传统致使空气污染,同时爆竹也因噪声扰民、纸屑垃圾而饱受诟病。2016年以来,梅州市连续5年正月初一出现轻度以上污染天气,其中2018年2月16日(年初一)更是污染指数达292,最高峰值为430,为全省之最、全国第六高位。

2021年春节前,梅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出《不燃放烟花爆竹的倡议书》,并开展禁燃限放宣传活动。除夕当天,发动社会力量5千多人次积极行动,呼吁市民成为烟花爆竹禁燃限放的践行者、监督者和宣传者。得益于政府部门科学管控和市民积极响应,2021年2月12日(正月初一)梅州市实现了空气质量AQI指数为85,良,PM2.5浓度为63微克每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刷新梅州市按国家新标准开展PM2.5监测8年来正月初一最低日均浓度记录,为广大市民营造了一个干净、舒适的城市环境。

“我市连续多年通过扩大禁燃区和燃放管控等措施,改善春节期间空气质量。2022年春节当日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更是首次达到优,空气质量改善有目共睹。”梅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魏湘东告诉笔者,2022年全年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AQI)为99.2%,排名全省第一。

如今,虽然春节期间梅州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是梅州人过年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传统节日有了新的色彩。“燃放鞭炮虽是小事,却也关系千家万户。我们通过和有关部门合力,耐心细致的引导居民积极响应禁燃倡议。现在我们辖区的居民间因为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矛盾纠纷的事情也没有了。”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林峰表示,文明健康和绿色环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选择的生活方式,大家共同用实际行动绘就绿美梅州新画卷。

文化润新春 唱出新风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特色造就一方文化。粤北地区自然风光优美,山峦叠翠,溪流蜿蜒,田园鸟鸣,独特的生态环境培育出客家人温柔细腻的感情,孕育出丰富醇厚的民俗文化。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被称为流淌在客家人血液中的律动。它在广东省内主要流传于粤北的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以及惠州、广州增城、深圳龙岗、汕尾陆河、东莞清溪、中山五桂山、潮州饶平、揭阳揭西等其他客家人的聚居地。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山歌最远可溯源至《诗经》之《十五国风》,后来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它与江淮民歌以及畲、瑶族歌谣交融形成新的音乐形态。客家山歌是格律化的民歌,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与旧体诗七言绝句相似,第一、二、四句押韵,且常用比喻、双关、夸张、重叠等技巧。演唱时往往触景生情,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旋律优美,委婉动听,老少皆宜。

客家山歌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不论日月星辰、风云雨露、山川田野、花草竹木、鸟兽虫鱼,无一不被运用到山歌里面,而且无一不是和人的思想感情连结在一起,显得非常融洽、自然,富有感染力,极能打动人。

每逢春节,上述客家地区都会开展形式不同、各具特色的客家山歌会,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以唱山歌的形式抒发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时至今日,当笔者游走于粤北地区一座座生态宜居的城市和乡村时,在城区公园、村庄凉亭、河堤长廊等仍可听到山歌声随风飘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民众切实享受到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

客家山歌在漫漫歲月中非但没有蒙尘,反而随着时代发展融入了现代生活,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粤北地区的剧团以客家民俗和风情为基调,创作推出《春闹》、《合家福》、《桃花雨》、《山歌声声贺新年》、《赏灯谣》等一系列展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新春年俗相关主题的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剧,充分展现客家优秀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岁岁元宵灯,今年好风景,品不够人间真爱,唐宋诗情,岁岁元宵灯,今年好风景,赏不完百姓安宁,盛世太平……”《赏灯谣》不仅唱出了百姓人家的红红火火和浓浓喜庆,更唱出了对祖国风调雨顺、国运兴隆的美好祝福。“冬有冬的雪花,春有春的草绿,天有蓝色的湖水,白云爱沐浴……山更青啊水更绿,让中国更美丽……”客家话版的《让中国更美丽》使观众通过歌声和画面,领略粤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客家文化。

兔年春节嘹亮的客家山歌陆续在粤北地区唱响。韶关大年初二在翁源县城文体广场举办“翁源客家山歌”擂台赛。河源组织文艺轻骑兵送文艺下乡活动,让山歌走进基层。梅州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惠民展演,以“线下汇演+线上展播”的方式为广大市民献上山歌剧等文化盛宴。清远拍摄“启航新征程 幸福中国年”——2023年全国“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客家山歌、佛冈非遗项目等均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展播。

猜你喜欢

梅州客家人山歌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苗山歌
苗山歌
梅州,“美州”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