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2023-05-30施家俊

家长·中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核心素养

施家俊

体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承载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任,有丰富的育人功能。然而,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问题较多,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较深,教学目标单一,采取的教学方法、内容单调且守旧,体育课变成单纯的体能训练课、技能训练课,学生很难通过课程获得其他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体育教师的创新工作指出清晰的方向,本文结合体育核心素养内涵就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路径进行探讨。

一、体育核心素养的概述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核心素养包括哪些要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教学策略。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体育课程教学规律,可以将体育核心素养分成三个维度。

(一)体育品德与修养

1.体育精神。

拥有“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坚持不放弃、不退缩,迎难而上,敢于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从容地面对每一次的比赛结果,不否定自己,始终充满自信;具有积极向上且稳定的心态,在体育运动或比赛中能够有效管理自身的情绪,对自己的一系列行为负责;将自己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果断性、顽强性、坚韧性等迁移到个人发展中。

2.体育道德。

具备较强的规则意识,在体育竞赛中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能够正确化解体育竞赛中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具有竞争意识;在竞赛中协助队友,具有团结意识、合作与互助精神;具有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意志与热情;严格遵守体育运动或比赛中的相关规定,即使具备违规的条件也能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不犯规、不作假,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3.体育品格。

通过体育运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包括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在体育运动中关注对手与同伴,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运动角色并履行自己的职责;正确对待体育比赛中的胜负结果,表现出善担当、敢担当、负责任的社会行为。

(二)运动兴趣与能力

1.体育兴趣。

清楚地认识体育运动给身心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具备参与体育锻炼与学习的持久力和热情;在体育学习、锻炼或比赛中能够获得愉快感和成功感,能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喜欢观看、欣赏体育比赛,有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体育项目,对于与体育有关的热点消息与新闻事件有较高的敏感度;对于自己能接触到的体育项目有浓厚的兴趣,甚至对该项目的附属活动有尝试的倾向;有自己十分感兴趣的锻炼活动,能够擅长或集中掌握其中一项至多项技能,并且具备长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熟练地了解并掌握体育器材、场地以及体育用品的使用方法;能够积极坦然地接受体育比赛、锻炼、训练、学习的结果,既关注结果,但更在乎过程,追求体育运动带来的满足感与愉悦感。

2.体能状况。

体能是指在参加体育运动或竞赛过程中人体各个器官系统机能表现出来的能力,直接影响身体素质水平,是最基本的硬性條件,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良好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爆发力以及肺活量等;对爬、攀、举、投、跳、跑、走等基本运动能力有扎实的基础,能够根据自身运动能力合理的锻炼与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在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中,对于身体各部分活动有迅速反应的能力与敏锐的观察力等。

3.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

客观地了解体育运动,包括运动特征与价值;了解并掌握不少于2项体育项目的技战术运用策略与比赛规则等;学会欣赏体育运动中各种形式的力量美、竞技美等,能够勇敢地展现自己,自觉、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与竞赛等。

(三)健康行为与习惯

1.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自主、积极锻炼的习惯,良好的自主锻炼意识,作息合理且规律;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身体活动并且掌握正确的健身方式。

2.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

学习、了解并掌握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包括心理健康、运动损伤、营养知识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所掌握的这些健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情绪调控。

具有良好的调节情绪的能力,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敢于直面挫折与困难,表现出拼搏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学会通过体育运动去发泄情绪,缓解压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爬山、竞走、跑步等方式减轻压力、减少焦虑等。

4.环境适应。

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不论是人际关系的变化还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都能高效、及时地做出反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科学树立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比较单纯,教育理念以及树立的教学目标也十分单一,以教学生规范掌握动作为导向,教学效果不明显。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革新教育理念:第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体育课上时刻、主动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与学习效果,有的放矢地去挖掘学生身上的体育潜能。第二,注重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强大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习惯与意识,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训练与比赛。第三,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选择、目标确定等方面,始终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依据情感、技能、知识等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核心素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教师从人的视角出发展开教育,让教育服务学生而非学生去适应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基于核心素养设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需要与体育课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先进、现代化的体育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思考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包括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壮的体魄,使其成为有纪律、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时代新人。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及时革新教育理念并重新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

体育核心素养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与精神等,而这些仅仅依靠传统课堂上教师的示范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实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他们的参与体验,及时有效地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科学、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成长与发展。

1.游戏教学法。小学生酷爱游戏,教师可以迎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运用游戏教学法,通过开展游戏活动使学生充分参与体育训练,并以此培养他们永不言弃、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以跑步训练为例,常规的训练方式让很多学生对跑步产生畏惧、抵触心理,参与积极性不高且训练效果不理想。为了转变这一局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警察抓劫匪”的游戏活动,一部分学生扮演干坏事的劫匪,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抓坏人的警察,从而开展一场追逐游戏。在追逐与被追逐的过程中,学生全然忘记了跑步的疲惫,相反,在“必须抓到”以及“不能被抓到”的心理作用下,每个人都拼尽全力,不轻言放弃,甚至在面对难以挑战的任务时也会竭尽全力。这样的游戏活动极大地增强了跑步训练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而且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严格遵守规则、迎难而上、敢于挑战等精神品质,这些都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

2.小组合作学习法。由于家长溺爱、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提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今很多小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也不乐于与他人互动,人际关系紧张。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同时它还具有团队性特征,这是因为很多体育项目都是团队形式的。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他们的体育认知视野;第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团队的力量,从而形成合作精神。以篮球教学为例,有的学生擅长投篮,有的学生擅长运球,有的学生擅长传球,教师可以将优势不同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让他们互帮互助,传授队友技巧的同时借鉴他人的篮球技巧,从而实现共同提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快速实现篮球教学目标,还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以及善于合作的精神与意识。

3.分层教学法。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学习需求是不一样的,面对他们之间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教师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采取“统一化”的教学策略,而是运用分层教学法。这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发挥他们个性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身的“最近发展区”锻炼,不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又能实现全面提升。以跳绳训练为例,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素质不尽相同,在跳绳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教师不可以“一刀切”,否则会出现强者“吃不饱”而弱者“吃不消”的问题,严重损伤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目标时应注重坡度,比如让能力强的学生一分钟至少跳150个,而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分钟至少跳100个。一般来说,由于学习目标是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在他们“跳起来就能够得着”的区域,所以只要专注投入的学生几乎都能实现目标,而且在實现目标后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敢于挑战、敢于突破的精神品质。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构建完整体系

在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课上,教师要善于打破课本的限制,尤其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困境,围绕核心素养适当地丰富与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优质的内容滋润下获得全面发展,从而构建完整的体育认知与技能体系。以足球训练为例,除了指导学生传球、射门等技巧以外,教师还可以拓展讲解足球的运动史、足球明星的励志故事等,使学生系统地认识足球这项运动并在优秀人物的感染下形成良好的意志、品德。与此同时,通过多媒体或其他途径给学生介绍中国足球与欧美国家足球水平的差距,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强国”的内涵,以此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足球训练动机。除了渗透这些理论知识以外,教师还可以拓展讲解足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以及预防措施,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动画演示出来,让他们知道足球运动中有哪些行为是不规范的以及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运动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着手,即引进传统体育项目,如踢毽子、跳竹竿、跳皮筋、太极拳等,这些项目的介入既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运动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与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家国情怀。

(四)开展多彩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拓展延伸至课外,而“双减”政策的出台为课外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一,学生各科课业负担减轻,课后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充足的时间去锻炼;第二,学校有了课外服务活动,为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互动创造了契机。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活动,在充实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水平,也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终身锻炼意识,这些都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篮球联谊赛、小场地足球竞赛等实践活动,相较于课堂上碎片化练习不同,篮球或足球比赛让学生将所掌握的单个动作连贯起来,系统地用于比赛中,而且其中涉及技战术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专项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而且在这种高度紧张的氛围中极大地释放自己,尤其是学习上的压力以及负面情绪等,深刻地体验到运动的魅力。与课堂上单个动作训练不同,诸如此类的体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而且使他们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发自内心地喜欢篮球、足球等项目。除此之外,在与对手竞争以及与队友的合作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均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方向灯,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教师的“教什么”这一问题,而至于“如何教”仍然需要体育教师探索与研究。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体育课程承载着丰富的育人功能,教师要深入挖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创新教育目标、方法、内容以及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动的魅力,并且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汲取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与优良品德,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政策在体育学科中得到良好反馈。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