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滴灌冬小麦越冬后绿色高产高效目标管理关键技术

2023-05-28杨光彬

新疆农业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吸收量拔节期冬小麦

杨光彬

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昌吉 831503

冬小麦在新疆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冬小麦生产是全区筑牢粮食安全底线的重中之重。所以,在落实冬小麦种植面积任务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对冬小麦的田间管理,通过示范、推广高产配套集成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藏粮于技”的目的。在当前乡村振兴政策、环境条件下,如何转变思维,综合利用最新科技最大限度提高冬小麦单产、提质增效是政府、农业技术部门、技术人员以及种粮农民都在考虑和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本地区冬小麦生产实际情况和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现将本地滴灌冬小麦越冬后绿色高产高效目标管理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 冬小麦越冬后目标产量水肥一体化量化管理技术

冬小麦生产只有设定了产量目标,才能从管理上有的放矢、精准管理,避免因盲目施肥、灌水等因素造成资源浪费,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根据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水、肥需求规律和特点,按照目标产量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坚持少量多次原则,科学、合理安排目标产量水肥滴施时间、时期、次数及用量等,才能达到水、肥高效利用,实现目标产量的目的。现以目标产量600 kg/666.7 m2为例,进行水肥一体化量化配置。

1.1 冬小麦越冬后目标产量滴水配置

表1 冬小麦越冬后目标产量水肥一体化管理配置表

1.2 冬小麦越冬后目标产量追肥配置

冬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密切相关,冬小麦要达到高产,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配置,以满足产量需肥要求。小麦每形成100 kg 籽粒需吸收氮(N)2.7 kg、磷(P2O5)0.8 kg、钾(K2O)2.1 kg,新疆小麦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1.4%、21.8%和45.2%[3]。以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碱解氮60 mg/kg、速效磷10 mg/kg、速效钾85 mg/kg,播种时带施磷酸二铵15 kg/666.7m2作种肥为例。冬小麦600 kg/666.7m2目标产量需吸收养分总量分别为:氮(N)肥16.2 kg、磷(P2O5)肥4.8 kg、钾(K2O)肥12.6 kg。为确保冬小麦600 kg/666.7m2高产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在遵循“化肥减量增效”的前提下,根据作物目标产量施肥法[4],先算出冬小麦目标产量施肥量,再算出目标产量追肥量。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养分供应量×土壤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利用率。首先计算出土壤养分供应量,确定目标产量施肥量。本地区小麦生产土壤有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校正系数分别为:0.62、0.45 和0.64,则土壤碱解氮供应量为:15 万kg×60 mg/kg×10-6×0.62=5.58 kg/666.7m2,同理计算得出速效磷土壤供应量为0.675 kg/666.7m2,速效钾土壤供应量为8.16 kg/666.7m2。根据新疆小麦氮、磷、钾肥利用率,得 出600 kg/666.7m2目标产量氮(N)、磷(P2O5)、钾(K2O)施肥量分别为:25.65 kg、18.92 kg 和9.82 kg。其次用施肥量减去种肥氮(N)、磷(P2O5)养分含量得出氮(N)、磷(P2O5)追肥量。经计算15 kg/666.7 m2磷酸二铵种肥氮(N)、磷(P2O5)含量分别为:2.7 kg 和6.9 kg。最终核算得出600 kg/666.7 m2目标产量氮(N)、磷(P2O5)、钾(K2O)追肥量分别为:23 kg、12 kg 和10 kg。

冬小麦苗期由于麦苗较小,根量较少,温度较低,麦苗吸收养分的能力相对比较差,需要的氮肥占总量的10%左右。总体来看,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对氮肥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分蘖盛期,占总吸收量的12%~14%,另一个在拔节期至孕穗期,占总吸收量的35%~40%,小麦吸收磷肥主要在拔节期到孕穗期,这个时期磷的吸收量可以达到总量的60%。小麦在苗期磷的吸收量很少,只占到总量的10%左右,小麦对钾的吸收在拔节前比较少,拔节到孕穗期是需钾量最大,也是它吸收最快的一个时期,这段时间需钾量能达到总吸收量的60%~70%[5]。综上所述,结合本地区冬小麦生产实际情况和农艺实践经验,冬小麦要达到600 kg/666.7m2目标产量越冬后各阶段最合理的追肥量百分占比为:返青期至拔节期氮(N)肥占35%左右,钾(K2O)肥占10%左右。拔节期至孕穗期氮(N)肥占30%左右、磷(P2O5)肥占40%左右、钾(K2O)肥占40%左右。孕穗期至灌浆中期氮(N)肥占35%左右、磷(P2O5)肥占60%左右、钾(K2O)肥占50%左右。根据冬小麦生育期需肥规律和特点,从冬小麦返青期至完熟期,氮(N)肥追施7 次、磷(P2O5)肥追施5 次、钾(K2O)肥各追肥6 次最为合理。具体滴肥时(间)期、用量及次数配置(见表1)。

1.3 滴肥前后时间合理把控

在滴灌供水、肥时把握好滴肥时间至关重要,应先滴20~40 min 清水,等土壤表层浸湿后才能开始滴施肥料,滴完肥后再滴20~40 min清水,不可直接停水,可根据滴灌面积、滴水管道长度等合理把握滴肥前后时间,这样可以冲洗滴灌管,使溶在水中的营养液充分通过滴灌流径,渗入土壤到达小麦深根部位被吸收。在准备滴水肥前如遇到中量以上的降雨4 h 以上的情况,可减少1 次滴水,肥料可在下次灌水时增加使用。

2 合理补施微肥

硼(B)肥、锌(Zn)肥、锰(Mn)肥等微量元素也是小麦高产的必要因素,600 kg/666.7m2目标产量需施纯锌(Zn)肥13 g、纯硼(B)肥11 g、纯锰(Mn)肥16 g,可根据硼(B)肥、锌(Zn)肥、锰(Mn)肥实际含量和种植面积算出需施的微肥实物肥量。硼(B)肥在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喷施效果明显,锌(Zn)肥在拔节期、抽穗期各喷1 次,效果最好;锰(Mn)肥在苗期和拔节期、孕穗期喷施效果最好。

3 冬小麦返青前后田间管理

管理目标:保全苗,促壮苗,增加分蘖,提高成穗率。

3.1 及时检查并进行补种春小麦

融雪后及时检查冬小麦苗情,如有越冬死亡的段、片、点,要及时补种春小麦,做到麦田无空地,确保全苗。此项工作要在3 月中旬必须完成。

3.2 耙耱保墒

小麦返青期前后,根据土壤种类、墒情、苗情区别对待,认为不行的要及时耙耱,增温保墒,促进苗齐苗壮。

3.3 早滴返青水肥

根据田间墒情,区别对待。墒情差的地块,应在冻土化透,地表5 cm 平均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开始滴水滴肥,从而促分蘖和幼穗分化,提高成穗率。

3.4 早化除

麦田杂草要本着“治早、治小、绿色防控”的原则。在小麦起身拔节期(4 月中、下旬),用2,4-D 异辛酯50~100 mL/666.7m2,兑水30~40 kg全田均匀进行喷雾。进入5 月份应注意邻近阔叶作物的安全,禁止使用2,4-D 丁酯农药除草,可使用新型、安全、高效的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5~6 g/666.7m2,或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1.5~2 g/666.7m2,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 mL/666.7m2,兑水30~40 kg 对茎叶进行均匀喷雾。注意:应在无风晴天下午4 PM 叶面喷雾,喷施过程要求应做到喷雾均匀、不漏喷、不重喷,及时安全灭除田间阔叶杂草。

Study on the old community re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3.5 早化控

对于有旺长趋势的小麦,在起身至拔节期用矮壮素200 mL/666.7m2,兑水30 kg 均匀进行喷雾。结合化学除草混合喷雾可缩短小麦第一、二节的长度,有效地预防后期倒伏。

4 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

管理目标:促大穗、提高结实率、增穗重。

4.1 增穗重防倒伏

为增加穗粒重,预防大风刮倒冬小麦,要执行好目标产量水肥一体化管理配置表中的量化配置、合理把握滴肥前后时间,有利于冬小麦生育中、后期植株发育。冬小麦灌浆期灌水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严禁继续灌水,以防止倒伏。

4.2 预防干热风危害

为防止干热风危害,在小麦拔节后,抽穗前、开花后分3 次喷施多元叶面肥,每次喷洒磷酸二氢钾100 g+氨基酸液肥30 g+尿素50 g+稀土20 g 兑水45 kg,全田均匀喷雾。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尿素、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到防病治虫的药剂中组合成配方,进行”一喷三防”。防病虫药剂可选用粉锈灵(三唑酮)、多菌灵、丙环唑或菊酯类农药。

4.3 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在农药减量增效前提下,可根据农业部门的病虫害预报情况或发现后及时预防白粉病、锈病、细菌性条斑病、蚜虫等主要病虫害发生,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4.3.1 白粉病和锈病防治

冬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间,田间湿度大温度高在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的情况下,易发生小麦白粉病和锈病等。具体方法是:用啶氧菌酯·丙环唑35~50 g/666.7m2,或20%三唑酮乳油40~50 mL/666.7m2,或25%丙环唑乳油30~35 mL/666.7m2兑水30~50 kg,从基部叶片喷雾,每隔7~10 d 喷1 次,时间以晴天下午6 点后喷洒防治为好,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4.3.2 细菌性条斑病防治

当小麦进入拔节期田间湿度高,遇到降中量以上的雨,出现低温的情况下,麦田易发生细菌性条斑病。防治可结合叶面追肥。发病初期,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 倍液,或50%春雷·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或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0 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00~500 倍液对小麦进行茎叶喷雾,每隔7~10 d 喷1 次,连续喷施2~3 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4.3.3 蚜虫防治

孕穗期蚜虫危害最为严重,会造成小麦黄化不能抽穗,所以当1 m2平均每株有麦蚜10 头左右时就要进行防治。可用25%吡蚜酮悬浮剂16~24 mL/666.7m2,或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 g/666.7m2,或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 g/666.7m2兑水30 kg 喷雾防治。应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喷药较好,温度高时药效发挥充分。每隔7 d喷施1次,连续喷2~3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猜你喜欢

吸收量拔节期冬小麦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一体化对玉米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菜豆对铜镁钠吸收利用的特点分析
甘肃冬小麦田
拔节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麦秸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的影响
冬小麦和春小麦
冬小麦——新冬18号
冬小麦—新冬41号
5种蔬菜和基质对土壤重金属吸收量及土壤钝化的影响
拔节期追氮对鲜食糯玉米粉糊化和热力学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