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赋能视域下的在地美育实践研究

2023-05-28王慧敏翟义涛

包装工程 2023年10期
关键词:视域美育指标

王慧敏,翟义涛

艺术赋能视域下的在地美育实践研究

王慧敏,翟义涛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成都 610041)

在探讨艺术赋能视域下在地美育实践的内容、意义与作用的同时,尝试探索出在地美育实践的评价体系,用以应对当前在地美育实践项目中存在的困境与挑战。为进一步更新中国化的美育实践打开新格局、奠定新理念、提升新高度。对在地美育实践项目的案例进行整理与收集,并依据案例的特点、实践内容、实践类型等因素对实践案例进行初步的比较与分类;采用德尔菲法获取评价指标,对最终获得的评价指标进行CVR检验后,完成AHP层次分析图的搭建,构建出评价体系。依据6个层面24个评价指标完成了AHP层次分析图的搭建,在构建了评价体系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明确了方向与具体的工作内容。评价体系的建立将助力在地美育实践项目更好地完成从场所到精神的更新,使艺术赋能于场所,美育践行于生活。

艺术赋能;美育实践;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对新文科、新艺科建设的战略性指导,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艺术与多学科的互建,特别是艺术对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的赋能与影响。与此同时,在地美育实践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在地美育实践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难题,如资源匮乏、教育模式陈旧、专业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在地美育实践的发展。而艺术赋能视域下的在地美育实践,则是将艺术与地方文化、教育、多元环境等相结合,使在地文化散发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育人环境、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更新带来新的契机,并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艺术赋能视域下在地美育实践项目的梳理与分类,实现以下研究目的:一是探讨艺术赋能视域下在地美育实践的内涵、意义与作用,解析在地美育实践的本质与影响力;二是探讨当前在地美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三是探讨建立评价体系的必然性与意义,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发现目前在地美育实践中的问题,还能够为未来艺术赋能视域下的在地美育实践提供原则、创新路径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四是加强对在地美育实践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公众对美育实践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以期发挥艺术赋能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在地美育实践的发展,并为学科的多元互动带来更加积极、正面的影响。

1 艺术赋能视域下在地美育实践项目的现状与分析

1.1 现状与类别

美育实践项目得以在各个地方如火如荼地开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8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1]。也正因如此,在地方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美术馆、美术学校等单位的组织下,针对当地社区、乡村、学校等活动,以艺术教育课程、艺术季或展览、艺术比赛、艺术讲座等形式,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艺术体验的同时,也对原住民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提升。而这些在地美育实践项目不仅采用了更为创新的路径与模式,如跨学科教学、移动教室、网络教学等,为了满足当地居民与学生的需求,在周期、类别与形式上有着更为多元化的构成。具有代表性的在地美育实践项目的类别,见表1。

1.2 理论基础与特征

艺术赋能,是指艺术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且正向的作用,具有推动社会变革和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它强调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创造与审美性的体验,而是能够主动、积极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情感与行为。这个概念可溯源至艺术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互动研究,早期指向艺术、社会与公共空间以及个人的发展问题,如知觉的再教育[2]以及公共空间服务[3]等,随后在学术界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讨论,也涉及艺术教育、社区发展、创意产业、心理治疗甚至城市美化运动[4]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各学科的研究者和艺术从业者都在探索与发展艺术赋能的理论及实践。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艺术赋能的概念与艺术教育中的“艺术赋能教育及美育”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艺术赋能教育强调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培养个体的创造力、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使艺术赋能更广泛地指涉艺术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变化。艺术赋能是一个包含多个领域的复杂概念,也正因如此其理论与实践都在今天得到更多元化的发展并趋于丰富。

如果说:生命即一种结果,社会连同空间一起,被解释为一个整体[5],那么美育对生命的质量与结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且无法估量的。因此,在地方社区或特定地域范围内所开展的美育教育和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起到了对在地特色文化和场所精神文化更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也致力于关注个体的生命质量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和谐发展与共建[6]。这也印证了理想的参与式艺术并不会将艺术从“无用”的美学范域中抽离出来[7]。也正因如此,在地美育实践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特点:

表1 具有代表性的在地美育实践项目的类别

Tab.1 Representative categories of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第一,在地性与特色,注重地方社区的独特文化、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特点,通过艺术和美育的活动来弘扬、保护、传承地方的文化遗产。

第二,社区参与度,在地美育强调建立与大众生活的联系,将日常生活审美纳入视野[8],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共同创造,鼓励社区成员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共建富有艺术氛围和可持续注入活力的发展型社区。

第三,教育与培养,不仅关注艺术教育,也强调人们对美的感知力以及培养过程,更侧重培养个体的审美素质和创造力的激发,正所谓“培植艺术心,涵养其品格”[9]。

第四,协同与共建,基于艺术和文化对地方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与影响力,通过在地美育实践来推动所在地的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生态与环境的共同发展等。

第五,社会凝聚力,通过艺术和美育活动,提升在地社区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凝聚力,促进和谐团结的同时起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提高地方内在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1.3 当前困境与挑战

目前,虽然艺术赋能视域下的在地美育实践项目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的匮乏或不平衡,在地美育实践常常受限于经费、场地条件、设备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对比之下显得更为突出,这就导致了有限的实践资源所覆盖的范围及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保障。

第二,专业化师资的稀缺,在地美育实践需要有具备艺术和美育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员因为没有得到持续的师资发展机会等而转行转业。这也间接导致了实践中师资力量的稀缺,影响了实践的质量与效果。

第三,教育认知与观念的限制,在部分地区传统的教育认知观念中往往只重视学术成绩和应试培养,对艺术与美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这就使在地美育实践缺乏一定的支持与认可。因此,要使“大美育观”不仅在美育理论的建构上产生积极的影响,还要对美育实践的普及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0]。

第四,社会参与度不高,在地美育实践需要各方协同合作,但往往面临着社会各方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行业对艺术与美育的认知和兴趣程度有限、实践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在地企业或合作方因利益缺失而无意介入等。

第五,美育研究的局限性,我国美育学术研究已走过40余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需要正视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当前,美育实践研究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深化美育基本理论认识,促进美育学的学科发展;强化美育思想边界意识,增强美育研究的实践性,提高美育学术科学水平,开展跨学科的协同研究[11]。

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与体系有力于推动艺术学科与教学的战略性发展[12]。因此,在地美育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应对未来的挑战,还在学科建设层面具有更长远的价值与意义,对在地美育实践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目标与价值导向,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在地美育实践明确自身的目标与价值,准确定位实践的目标和意义。通过明确目标,在地美育实践可以更加精准地对接社会、地方甚至个体对象的需求,提供更加具有有针对性的艺术赋能下的在地美育实践服务。

第二,提高实践质量与效果,评价体系可以对在地美育实践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与监测,帮助其发现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并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与改善方案。通过评价的反馈与建议,在地美育实践可以在践行中提升质量和效果,并不断创新赋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促进资源配置与合作,评价体系可以为在地美育实践项目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在地美育实践项目在争取更多资源与支持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评价结果的共享与交流提高社会影响力与地方美誉度。

综上所述,建立艺术赋能视域下在地美育实践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美育事业向前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艺术赋能推动各学科交互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在确定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后,见图1。随即对所收集的包含“大凉国际山戏剧节”“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iSTART儿童艺术节”“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白塔寺再生计划”“与美同行”“美绘乡村”“旧楼新颜”“艺术点亮乡村”等项目在内的资料进行了梳理与分类,并依据分类特征、实践专业的特点、项目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中专家的构成要求[13]等完成了专家集团的组建。

图1 研究流程

在德尔菲首轮开放式调研中收回有效专家问卷19份,初步从培育效果、创新应用、协同共建、多元体验、社区营造、宣传推广等层面提取梳理出53个评价指标后再进行问卷投放。在第二轮的调查问卷中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6份,依据Likert scale剔除均值低于2.5的不合格指标后,获得有效评价指标47个,再次对这些指标进行整理并继续投放用于第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在第三轮专家问卷调查中收回有效问卷15份,获得有效评价指标36个,名称、内容与均值结果判定梳理详情,见表2。最终,在完成第四轮专家问卷投放后,收回有效问卷15份,由培育效果、创新应用、协同共建、多元体验、社区营造、传承保护6个层面获得评价指标共计24个。

表2 第三轮评价指标、内容与均值结果判定

Tab.2 Evaluation indexes, content and mean value result decision in the third round

续表2

注:“实践”均指代:艺术赋能视域下的在地美育实践项目;“对象”均指代:参与实践的个体、团体或指代地方、社区。

在使用AHP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先对使用德尔菲法获取的6个层面共计24个评价指标进行妥当性与信赖度检验,检验公式如下:

=(n–/2)/(/2) (1)

在检查结果中数值为“0.4~0.6”的即为符合妥当性,数值为“0.6~0.8”的即为妥当性较高,而数值低于0.4的即为妥当性不足,该指标将被判定成非正常指标并予以剔除。

最终,对24个评价指标进行检验后,将其与所对应的进行整理,并与判定结果一起制作成表格,见表3。

表3 最终指标与妥当度

Tab.3 Final evaluation indexes and CVR value

3 结果与展示

经过检验与梳理后,6个层面共计24个评价指标都被判定为正常指标。其中满分指标有3个,分别为场所更新、趣味性、地方特色;妥当度较高的指标有14个,分别为创造力、创新思维、概念创新、价值创新、文化认同、经济发展、产创融合、丰富性、艺术性、包容性、凝聚力度、影响力度、历史人文以及非遗融合;合格但数值偏低的指标有7个,分别为审美素养、路径创新、自然生态、积极性、友好程度、参与力度、遗址遗迹。将以上评价指标制作成AHP阶层分析图,见图2。

在确定了决策目标层后,构建了准则层与指标层,但由于在地美育实践项目的案例过多且分类繁杂,因此,本研究尚未在已梳理的在地美育实践案例中选定方案层展开后续的调研。

图2 评价指标体系

4 结语

艺术赋能视域下的在地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艺术赋能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平台,使参与者能够体验和探索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能够加强在地社区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并通过展示在地特色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等,增强当地居民对地方产生认同感,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艺术赋能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等还能够为当地吸引更多的游客与投资,为就业带来新的契机,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的产业融合发展等。

然而,通过深入研究与探索,也意识到在地美育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如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参与度与影响力的降低以及艺术教育专业人员的稀缺等。因此,需要确立在地美育实践项目的评价体系,并不断探索和完善艺术赋能的策略与机制,以确保在地美育实践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

总之,艺术赋能视域下的在地美育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方法,艺术赋能不仅能够为在地美育实践带来更加丰富的资源与机会,也能在唤醒地方协同共建潜能的同时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推动美育的实践探索与学科间的多元互动。

[1] 张腾, 简康. “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美育实践研究[J]. 中国大学生在线, 2022(08): 1-2. ZHANG Teng, JIAN Kang. 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Local Universities to Support Rural Revitalization[J].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Online, 2022(08): 1-2.

[2] CLAIRE B. Artificial Hells: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M]. New York: Art Touch Publishing House, 2015.

[3] JACKSON J B.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BRIAN J L. Comparative Urbanisation[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5] HENRI L.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 Ed[M]. New York:Commercial Printing House, 2022.

[6] ROSALYN 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Public Art and Field Specificity[M]. New York: Art Touch Publishing House, 2015.

[7] DEMOS T J. Communities of Sense:Retbinking Aestbetics and Politics[M]. New York: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9.

[8] 乔彤. “微时代”美育实践特征与应对策略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22(2): 13-15. QIIAO Tong.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in Micro Times[D]. Xi'an: Chang 'an University, 2022(2): 13-15.

[9] 李佳霏. 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对当下美术教育的启示[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24): 82-84. LI Jia-fei. Enlightenment of Feng Zikai's Art Education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Art Education[J]. Art Education Research, 2022(24): 82-84.

[10] 刘国权. 美育: 使人格完整和谐的教育——论赵伶俐“大美育观”的内涵特征与时代贡献[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21): 33-40. LIU Guo-quan. Aesthetic Education: Education to Make Personality Complete and Harmonious—On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ibution of Zhao Lingli's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View"[J]. Educator, 2021(21): 33-40.

[11] 何齐宗, 蒋婷燕. 我国美育学术研究的未来路向[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3(3): 120-128.HE Qi-zong, JIANG Ting-yan. The Trend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22, 53(3): 120-128.

[12] 陈仕国, 邹业桐. 艺术专业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2): 1-5. CHEN Shi-guo, ZOU Ye-tong. Research on "Multi-Inte­ractiv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Art Majors[J]. Heilongjiang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2023(2): 1-5.

[13] WANG Hui-min, KANG Tai-Ho. The Improvement Pla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Regeneration Region In Urban Areas Through the Public Art -Based on the Revitalize Case of Gamcheon Culture Village in Busan[J]. Journal of Korea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12): 46-53.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Enabling

WANG Hui-min, ZHAI Yi-tao

(College of Art,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the content,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enabling, and attempt to develop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to resolve th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in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ojects and to further advance the localiz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in China, open up new horizons, establish new concepts, and elevate to new heights. Firstly,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cases wer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Preliminary comparis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ses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practice content and types. At the same time, the evaluation index was obtained through the Delphi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HP was constructed after conducting a CVR test on the final evaluation index. Finally, based on 6 dimensions and 24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AH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and specific task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clarifi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ould help lo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projects to better complete the renew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from place to spirit, to achieve art enabled in place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d in life.

art enabling;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s; evaluation indicator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B472

A

1001-3563(2023)10-0438-06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0.050

2022–03–15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0SQN08)

王慧敏(1986—),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赋能城乡规划。

翟义涛(1982—),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艺术。

责任编辑:马梦遥

猜你喜欢

视域美育指标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