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湛茂都市圈非遗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及旅游融合动力机制

2023-05-22王颖君孙威龙

旅游纵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王颖君 孙威龙

摘 要:以湛江、茂名地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析其空间分布 特征,思考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结果表明:①湛茂都市圈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但并非随机集聚分布;②湛江、茂名地区的非遗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式,形成1个极核区,4个高密度核心区, 4个次核心区;③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经过内外动力的作用,可形成“双循环”动力机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结构;旅游;湛茂都市圈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湛茂都市圈非遗旅游资源时空分布研究”(2022GJ10);茂名市科技局项目“湛茂都市圈非遗旅游的大数据体系构架与实施途径研究”(2022077);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22年度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旅游融合研究”(2022GMYSKT29)。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在大力提倡非遗传承的基础上,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对2010—2021年的数据进行搜索,共有196篇相关论文,国内外学者多从艺术学、历史学、旅游学等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主要集中于文化传承、艺术创作、旅游开发等方面,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广东省非遗特点和发展现状研究[2]、技艺研究[3]、非遗传承研究[4]、非遗旅游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等[5],从地理空间角度研究湛茂地区非遗旅游资源的较少,研究方法也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湛茂都市圈包含湛江、茂名两地,都是粤西文化典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其文化渊源与文化变迁历史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等定量方法分析湛茂都市圈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规律,探讨其与旅游融合的路径,旨在为湛江、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传承的复杂性,可作为旅游资源的非遗在各类统计数据中的数值不一致,而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权威性较高,具有代表性。因此,湛茂都市圈非遗旅游资源的选取以代表性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截至2022年,湛江官方网站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非遗项目36项,市级非遗项目共计47项;茂名官方网站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非遗项目22项,市级非遗项目共计72项。借助高德地图拾取坐标工具对189处湛江、茂名非遗所在地理位置进行提取,再利用ArcGIS 10.3软件将收集到的非遗文化旅游资源以点状要素可视化形式标注在湛江、茂名地图上,生成湛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

(二)研究方法

借助ArcGIS 10.3空间分析工具,运用地理学中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法等空间分析模型,对湛茂都市圈内地级市18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测度分析,并解析其影响因素。

二、结果与分析

(一)湛茂都市圈非遗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类型

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点要素具有均匀型、随机型、集聚型三种空间分布类型,通过最邻近指数判定湛茂都市圈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运用表1中空间分布研究模型对表示湛茂都市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点状要素进行计算,总体来看,标准分数为-17.704 6,说明随机产生此类模式的可能性小于1%,最邻近指数为0.393 7,可知湛茂都市圈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但并非随机集聚分布。

(二)湛茂都市圈非遗文化资源的空间集聚区域分析

利用ArcGIS 10.3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湛江、茂名非遗旅游资源进行核密度计算,生成湛茂地区非遗旅游资源核密度分布图。从图中得出湛江、茂名地区的非遗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式,形成1个极核区,4个高密度核心区,4个次核心区。极核区主要分布在湛江市雷州市,从核密度值域范围看,雷州市核密度值最高,非遗资源的数量最多;4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是湛江市区(霞山区、赤坎区、麻章区及部分坡头区)、茂名市区、茂名市高州市、茂名市化州市,这5个县级市/区历史底蕴更为深厚,经济发展水平略领先于其他区县,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合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和挖掘多重价值进行旅游开发上经验丰富,非遗资源的集聚性明显。

三、湛茂都市圈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动力机制和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必要性

文化是不同区域的居民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精髓、象征和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游客具有特殊吸引力,保护非遗文化,创新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旅游资源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在旅游发展中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即文化。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要增强其文化内涵的竞争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融合动力机制和路径

非遗资源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机融合的力量源自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本身的内部、外部作用力,在内外作用力的相互影响下,会实现文旅融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驱动力主要包含政府政策的引导力、市场需求的外部动力、非遗文化与旅游高度关联的融合内动力、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市场竞争的压迫力及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动机。由此可见,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经过内外动力的作用,可形成“双循环”动力机制,其作用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外部要素驱动下由外到内的融合机制。①非遗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受到外部因子的影响,也就是产业以外的驱动因素,文旅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因此改变外部环境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其中技术创新是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的直接推力。新技术通过网络要素的重组,实现技术融于产品,产品融入市场,最终实现产业融合;技术创新模糊非遗资源与旅游业之间的壁垒,促使非遗资源与旅游业交织融合,形成全新业态;技术改革产品,会降低产品成本,改变其价值函数,成本曲线和价值函数的改变影响非遗资源项目和旅游业的要素配置,形成非遗资源与旅游业融合的技术基础。②消费者需求也是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的重要外源动力之一,游客偏好的易变性推动了产业方向的转变。为迎合市场需求,维持自身发展与市场之间的平衡,非遗资源和相关旅游企业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要素调整来满足市场变化,当这种新的产品要素出现内部要素不足的情况,会寻求外部要素进行补充,加速非遗资源与旅游的跨界发展。消费者需求的提高,迫使旅游开发、经营模式、产业发展、营销策略等侧重点发生转变,融合新经济增长点。③政府政策引导是影响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宏观政策的调整是慢作用过程,政府通过对非遗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做出社会性或经济性规制,引导市场需求,促进非遗资源融于旅游业。

第二,效应最大化推动内部要素的由内到外融合机制。即从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形成内部融合因子,通过由内而外的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在文旅融合的作用下,相关企业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求促使文旅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经济利润。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为旅游业提供文化资源要素,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内涵,非遗资源发展于旅游业的产业,其内部要素需进行资源再调整、再分配。非遗资源和旅游业都具有知识密集性的特点,非遗资源和旅游业的结合会引起知识要素的溢出,从而带来非遗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创新是支持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力。应基于非遗文化产业的丰富性和旅游业的多变性的产业特性,迫使非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升创新创意。一方面,创新打破原产业内部要素平衡,融入全新要素,同时会出现原有要素流失,这催生产业内部进行自我调节,推动文旅融合新的平衡。另一方面,非遗资源和旅游业的高度关联性以及产品和要素的相似性,产业融合两个产业间适应性会更强。非遗文化渗透到旅游产业链中,实现知识和技术转移,非遗资源和旅游业的高度关联性推动了产业价值链的扩展,是文旅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

第三,相互作用驱动型,基于产业间作用力驱动的“内-外”互动融合。非遗资源与旅游业都具有相似的要素发展需求,通过两种产业要素间相互影响与渗透,优化组织结构、合作模式,汇聚成创新型产业态势。当在外部环境影响下非遗文化产业产生新的决策,敏锐的旅游企业会做出一致性的企业决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互动增加,激活并延伸文旅产业链与价值链。同时,非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产业间良性竞争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融合发展。非遗资源纵向价值交织于旅游业横向价值,扩展了非遗资源与旅游业价值链的广度与宽度,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追求。这反作用于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优化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链,通过价值链延伸实现产业融合。

非遗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并不内外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外”融合机制始于效益最大化驱动力,通过要素之间的调整、价值链的优化、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动融合后的文旅产业结构升级,是要素本身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态势。同时,由外到内的推动力是通过消费者需求、创新技术、国家制度等因子实现,当非遗资源和旅游业的外部环境受到影响,会自外至内地推动非遗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融合。通过外部作用力与内部作用力的共同作用,行业间多次进行调整与反馈,非遗旅游资源最终與旅游业形成动态平衡,构成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的内外“双循环”动力机制。

湛江、茂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分布方面,明显存在空间不均衡集聚特征,非遗资源项目形成了1个极核区、4个高密度区和4个次核心区。湛茂地区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具有3种路径,分别是外部要素驱动下由外到内的融合机制、效应最大化推动内部要素的由内到外融合机制、相互作用驱动型。相互作用驱动型也就是基于产业间作用力驱动的“内-外”互动融合。

四、湛茂都市圈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的建议

第一,针对湛茂地区非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极核区应进行统一规划,高密度区应发挥特色,形成集聚效应,次核心区和低密度区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非遗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为更好地发挥其非遗文化特色,不同区县应选择不同的旅游融合路径,根据非遗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进行旅游产品设计,使非遗文化与旅游创新有机结合,提升旅游者体验。第二,政府应从政策上鼓励树立本土非遗品牌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可进一步开发非遗旅游资源,打破行政边界,进行整体发展规划,塑造粤西文化品牌,实现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第三,开发数字化非遗旅游资源,丰富非遗旅游产品的类型,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如虚拟景区、线上虚拟展厅,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幸福感和非遗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季文媚,牛婷婷.徽州古建筑保护模式及应用研究[J].工业建筑,2014(5):12-16.

[2] 王宇.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分析与保护利用[J].理论学刊,2012(10):111-113.

[3] 朱晗,赵荣.基于RMP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开发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7-140.

[4] 赵谦,代合治,闫姗姗.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06-109.

[5]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2.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旅游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