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优质高产小米种植技术

2023-05-21余彬情

种子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余彬情

摘    要:小米在我国属于主要粮食作物,其又称为粟、秫子、稞子、黏米、谷子。小米起源于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是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近些年,我国山地地区小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部分地区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优质高产种植体系,尽管少数环节存在不足,但与之前相比已有很大进步。文章阐述了小米的营养价值与分布情况,分析了小米的生长条件,概述了贵州黔东南地区小米种植现状,研究了山区优质高产小米种植技术,有助于提高小米质量和产量,推动山地地区种植业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米种植;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4-007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5       文献标志码:B

小米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其营养价值极高,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含量均高于面粉、大米,是我國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小米作为一种杂粮,近些年消费量不断上升,市场前景发展良好。

常言道“五谷杂粮,谷子为首”,小米营养丰富,是产妇、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熬小米汤时上面会漂浮一层细腻的黏稠物,俗称“米油”。中医认为,米油的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故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小米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很多妇女生育后会食用小米加红糖来调养身体。

1 小米营养价值与分布

1.1 营养价值

小米源于我国,是世界公认栽培历史最悠久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一种最古老的栽培作物[1]。早在公元5世纪,《齐民要术》已记录了80多个小米品种。2020年全国范围内收集到的农家品种将近16 000份,种类十分丰富。

经科学测定,小米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不低于稻子和小麦。每100 g小米含9.7 g蛋白质、3.5 g脂肪、76.1 g碳水化合物、72.8 g糖类、0.19 mg胡萝卜素、29 mg钙、240 mg磷、4.7 mg铁、93.1 mg镁、5.5 mg铜、9.5 mg锰、25 mg锌、45 mg硒、3.7 mg碘、1.6 mg烟酸、0.57 mg维生素B1、1.12 mg维生素B2。此外,粗纤维和复合维生素B含量较高。

在营养结构上,小米蛋白质占比最多,达11.2%~13.5%;8种必需氨基酸比例协调,其中色氨酸占0.25%,赖氨酸占0.22%~5.24%,蛋氨酸占0.4%,亮氨酸占1.87%,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共占0.42%~2.88%;脂肪占4.5%左右[2]。

除食用价值外,小米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性味:甘咸、凉(陈粟米:苦寒)。归经:专入肾,兼入脾、胃;入手足太阴、少阴经。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

1.2 分布

小米最初从我国传到邻国日本和朝鲜,并逐渐在世界其他国家传播。现如今,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种植小米,主要集中在北纬61°至南纬40°区域。既有平原种植,也有山地种植,就连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高原也有其踪迹。

世界范围内,小米总种植面积达到0.73亿hm2,平均单产超过45 kg。我国是世界上小米产量最高、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印度、日本、朝鲜、阿根廷等国家也有大面积种植[3]。东北三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以及陕西是我国小米栽种最多的省份,这些省份的总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80%。南方地区虽也有种植小米,但受地理条件限制,无法大面积种植,产量较少,多在山地和丘陵栽种。

2 小米生长条件

农谚说得好“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充分说明了小米的特性,即耐旱、耐贫瘠、耐酸、耐碱,环境适应能力强。小米在各种土壤环境与自然环境下都能生长。

小米喜温、喜光,生育期短,耐旱耐贫瘠,生长习性适应主产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因而能够获得较高产量。

在温度方面,小米具有良好的耐旱性,喜欢温暖的环境,一般种子萌芽所需的环境温度在20 ℃左右,土壤温度在10 ℃左右,其具有一定的耐热性,但是不耐寒。东北地区虽天气寒冷,但小米产量较高,种植面积较广,这主要取决于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精细化管理。

在湿度方面,小米喜欢湿润的环境,耐旱,怕水涝,一般在浇水时要先疏松土壤再浇水,需要一次浇透土壤,不可半浇[4]。

在土壤环境方面,小米具有很好的耐贫瘠性,在黄土高原一带种植小米最好,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并且保肥保水的土壤中生长较好,另外在日常养护时要注意施肥。小米生长对环境条件有以下几点要求。

1)生长期间,积温至少达到1 600 ℃,一般在1 600~3 000 ℃。夏播时,早熟品种对积温的要求较低;春播时,晚熟品种对积温的要求较高。此外,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发芽期最低温度不得低于7 ℃,适宜温度为15~25 ℃,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0 ℃;苗期最低温度不得低于2 ℃;茎叶生长期适宜温度为22~25 ℃;灌浆期最低温度不得低于15 ℃,适宜温度为20~22 ℃,最高温度不能超过23 ℃。

2)小米属于耐寒作物,蒸腾系数明显低于小麦、玉米和高粱。小米能忍受严重的干旱天气,但时间不宜过长,需水量仅为全生长期的1.5%。需水量最高时期为拔节期至抽穗期,占全生长期的50%~70%,此阶段为获得大穗多花的关键时期,若所提供的水量达不到50%~70%的要求,容易造成“胎里旱”和“卡脖旱”,会产生大量秕谷[5]。

3)小米作为一种短日照作物,缩短光照时间有利于其生长,实现提早抽穗。若延长日照时间,将会出现生长迟缓,抽穗延迟。通常情况下,出苗后5~7 d进入光照阶段,光照时间8~10 h,连续10 d便完成整个光照阶段。但不同品种光照反应有一定差别,与夏播品种相比,春播品种对光照更敏感,因此需要适当缩短光照时间。

4)在養分吸收方面,不同产地和品种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每100 g谷子需要从土壤中吸收3 kg氮、1.4 g磷、3.5 kg钾,且不同生长阶段对元素的吸收量不同,拔节期至抽穗期需求量最大,其他时期较少。

3 贵州黔东南地区小米种植情况

黔东南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又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总面积超过30 000 km2。全州辖15个县,常住人口超过300万人,由47个民族组成,全州少数民族人数占比超过80%,其中,苗族和侗族人口最多,分别占43.0%和30.4%。

3.1 自然气候环境

贵州黔东南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一年之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年均温度14~18 ℃,全年最低气温在1月(5~8 ℃)、最高气温在7月(28 ℃);从位置上看,全州南部地区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北部地区平均气温,东部地区平均气温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气温;年均降水量1 400 mm左右,相对湿度最高达到84%;全年总日照时长1 100~1 300 h;无霜期270~330 d[6]。

3.2 种植历史与现状

3.2.1 种植历史

贵州主要栽种黏型小米,与其他类型小米相比,黏型小米黏性大、口味甜,食味品质佳,柔软且有光泽。俗话说“谁言苗人身无银,客来奉上一碗金”。据记载,早在4 500年前,当地居民便已经开始种植谷物和豆类,公元21世纪,小米在黄平县谢家坡一带出现(《华阳国志》)。

小米一直深受黔南州山区人民喜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种植经验的积累,种植方式也逐渐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由史料记载可知,小米在贵州,特别是黔东南地区有着十分悠久的种植历史。

3.2.2 种植现状

由于可用的完整资料比较有限,1949年前均无记录当地耕作水平、栽培技术以及产业化开发等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小米播种面积在5 000 hm2,由于种植与管理方式较粗放,单产量仅为1 800 kg/hm2。小米在贵州绝大部分地区已不再是主粮,食用量与食用范围缩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米种植规模。众多地区中,黔东南是小米种植优质产区,也是主产区,贵州多数大型企业小米生产原料均来自黔东南州。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黔东南地区小米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资料显示,1990年贵州小米播种面积扩大到14 000 hm2,但好景不长,后因产量和粮食需求矛盾问题,导致种植面积迅速缩小,当然其他作物迅猛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2005年贵州小米种植面积一度跌至3 000 hm2。影响小米种植面积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需求,随着需求逐渐增长,2018年贵州小米种植面积回升到8 000 hm2,并且在近几年发展中始终保持该水平,价格也水涨船高。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职能作用不容忽视。当前,小米已成为贵州贫困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作物。

3.3 资源分布

小米在贵州分布比较广泛,共有9个地州(市)都曾种植过小米,部分地州(市)长期种植小米。与平原地区不同的是,山区小米种植不易连片,分布散乱。贵州于1991—1994年、2012—2014年先后开展了两次农作物资源专项调查,共收集了460份资料[7]。通过整理资料信息可知,小米在贵州海拔800~1 500 m地区分布最为密集,在贵州海拔800 m以下和1 500 m以上地区分布较为松散,并且随着高度的降低和增高,分布逐渐减少,是一种典型的正态分布。

4 山地优质高产小米种植技术要点

4.1 选地和整地

4.1.1 选地

小米喜温、喜光,生育期短,耐旱、耐贫瘠、耐酸、耐碱,环境适应能力强。总体而言,小米种植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但营养结构必须均衡,因此要尽可能选择在土壤肥沃且含水量适宜的地区种植。如土壤肥力较低,需要在后期管理中施加一定量的肥料。除此之外,区域通风能力强弱也很关键,一般而言,山地处种植小米都不需要过分担心通风问题。

4.1.2 整地

任何作物开始种植前都需要科学整地,小米种植也不例外。通常而言,前茬作物收割完成后,需要重新激发土地肥力,使肥力尽可能达到最高水平,并于第二年早春到来前,对目标区域施加足量基肥。若选择施加复合肥,施加量为450 kg/hm2。在整地过程中,应确保地面平整且无较大土块。在播种前5 d左右镇压土地1次,之后便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播种。

4.2 选种育种

4.2.1 选种

与种植其他作物一样,种植小米需要合理选择品种。众所周知,不同品种的小米对环境的要求不同,特别是气候适应能力。另外,虽然小米具有耐旱、耐贫瘠、耐酸、耐碱的特点,但不同品种在各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种植小米,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等因素是否与小米品种匹配。一般而言,小米选种以当地品种为主。

4.2.2 育种

在正式播种前7 d晾晒所选的小米种子,如若天气晴朗,可以晾晒在席子上,晾晒时间为3 d。正式播种前5 d,用浓度为10%的盐水浸泡所选的小米种子,去除其中的杂质以及秕谷[8],挑出饱满下沉的种子,以作为播种的种子备用。用清水将其清洗干净,清洗次数以两次为宜,之后晾干。病虫害是造成小米减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播种前,应用特定药剂拌种,尤其是对于病虫害较为严重的种植区域来讲,这一步骤必不可少。例如粒黑病,应以种子总量0.6%左右的标准,运用多菌灵搅拌,进而有效防治病虫害。

4.3 田间管理

4.3.1 苗期管理

苗期缺苗現象与低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有关。农户需要根据具体缺苗情况补苗。在出苗3叶期前后,务必完成镇压工作,这是降低秧苗死亡率的有效手段;进入4叶期(苗高3 cm),需要及时完成间苗和疏苗工作;进入6叶期(苗高6 cm),需要及时完成定苗工作。

4.3.2 中耕管理

小米中耕次数一般为3次。第一次在3叶期前后,浅耕时需要铲碎土块,同时清除垄中杂草,确保小米在生长过程中获得足够养分;第二次在拔节期后,应及时去除弱株,划锄深度为7 cm;第三次在孕穗期前,划锄深度为3 cm。

4.3.3 追肥

拔节期至抽穗期是小米作物追肥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应追施肥料。在具体操作中,首先需要挖开深度为10 cm的沟,然后沿着沟施加氮肥,总施加量不少于450 kg/hm2,完成后埋土。

4.4 病虫害防治

小米定苗后,如遇干旱气候,应采用三氯杀螨醇喷雾防治红蜘蛛;如遇连雨天气,田间湿度大,应采用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粟芒蝇。小米抽穗后,8月上中旬正值3代黏虫繁殖生长期,此时注意检查,应采用DDV乳剂防治黏虫。小米成株期,如遇连雨天气,田间湿度大,小米不抗锈病,病叶率在1%~5%时,应采用粉锈宁兑水喷雾防治锈病。7月下旬阴雨天较多,小米茎基部易出现云状病斑,应采用纹枯灵或井冈霉素喷雾防治,效果显著。

5 结束语

小米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种植历史,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近些年,贵州黔东南地区小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技术逐渐完善,实现了优质高产,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居民经济条件。若想进一步提高小米质量和产量,最大化利用资源,还需要深入探索高产技术,加强各环节管理。

参考文献:

[1]弓爱芸.山西兴县绿色优质谷子种植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7):66,68.

[2]陈慧.山地优质小米高产种植技术[J].新农业,2022(4):9-10.

[3]盛萍萍,惠海滨,孔凡鑫,等.五莲县小米绿色生产栽培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0,8(12):82-83.

[4]刘梓娟.丰宁县黄旗小米种植技术推广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0.

[5]李明月,李天.东北小米种植技术要点[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4):154-155.

[6]陈家兴,韩继鎔,程蓉,等.山地优质小米高产种植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8(9):60.

[7]张树安,刘慧,苗义.香谷1号的种植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4,34(11):151.

[8]张玲,赵爱慧,宫克发,等.突泉县种植优质谷子的气候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307.

猜你喜欢

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温室黄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