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水乡村落景观色彩规划研究
——以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新民村为例

2023-05-16李子翔马军山

农业与技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江南水乡新民村落

李子翔 马军山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如今,城市的快速扩展和先进的工业经济水平使城市风貌趋向一致,然而在城市周边还存在着这样一处地方——素雅的色彩犹如水墨画,青山绿水的背景前林立着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一派温润如玉的江南水乡色彩卷轴包含着众多的设计元素,但是村庄建设发展的同质化问题也在江南地区逐渐显现,吴良镛先生认为,区域差异将永远存在,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城市与地区既要有意识地吸取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又要注重基于地域不同的自然地理、历史、经济、文化条件,探索科学的地域发展道路,自觉地对城市和地区特色加以继承、保护和创新,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人居环境[1]。在一些历史文脉领域较为贫瘠地乡村,常常表现为粗狂单一的粉墙黛瓦,或者甚至惰于模仿而直接在建造色彩方面随心所欲,殊不知将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灾难。意识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便可以通过深刻把握其内涵并结合在现代设计当中,传统的江南文化也因此得到风貌以及精神上的延续。

1 江南地区背景研究

1.1 江南研究范围界定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但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2]。而如今所谓的江南基本是狭义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以南的江西、安徽和浙江省,在其内涵上偏向经济和文化方面。

“江南”这一名词在历史上的意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内涵也具有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特征,本文着重阐述其在景观风貌的现象以及形成内涵的方面,必然会涉及到自然地理与人文经济的要素,故以3点为研究范围界定的原则,即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密切关联的经济活动,同一的文化渊源。并因此确定江南地区范围,为苏南的苏锡常和浙北的杭嘉湖组成的区域。

1.2 自然地理风貌

江南水乡的温婉景观风貌基础便是大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整体地势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境内多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江南地区呈现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充足。温润的环境则有利于稻田等农作物的生长。江南水乡顾名思义有着十分发达的水系,水网密布,河道综合交错,河流多为长江水系。淡水湖泊的分布也十分密集,较大的苏南太湖,浙北西湖以及大运河作为主脉,自然或人工开凿的湖泊以及与之相连的河港湾,有机地交织成江南水网系统。而正是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当地居民朴素清雅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影响着江南居民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

1.3 传统文脉特征

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只要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般说来离不开2个基本条件,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以及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3]。江南文化在历史上的丰富积淀是当地一切具象化审美的文脉基因,充实优越的生活环境作为生活方式的根基,进而潜移默化至江南人民的性格思想。山水旖旎的自然本底进一步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动势,江南自隋唐年间便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高地,一直延续至今。在物质和文化的双重熏陶下,养育了大量的文人雅士,其在文化艺术上的造诣感染民间大众,从而被推崇为主流社会审美共识,被打磨成地域精神弘扬在一代代子孙当中。

“世礼传家”一向是江南地区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崇尚文化教育的江南人民在很早就创办学府书院,这无不体现其对精神文化的极致向往,以及崇文重教的风气盛行。归根结底,以含蓄质朴见长的江南特质背后是时代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恒久的文化传承,也是本文的最重要的研究基础之一。

2 新民村景观色彩调研

2.1 新民村概况

新民村地处凤桥镇西南部,在古老的兴善寺集镇旁,紧邻南北湖大道,西、南靠海盐县沈荡镇,北邻大星村、余新镇,东接庄史村,村域总面积7.46km2,耕地面积433.33hm2以上。新民村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淬炼出以善为核心的兴善文化,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兴善寺古集镇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开设以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为主的休闲观光产业,打造集文化体验、人文探寻、水果采摘、科普教育、生态休闲和乡村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景区。

2.2 景观元素色彩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一向以粉墙黛瓦的色彩格调闻名,同样也是整个村落的骨架构建起空间框架。如此重要的景观色彩要素自然成了景物组成中的主调,其恰好与江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背景色彩搭配互为图底关系。然而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打破了这一协调的关系,不计其数的突兀建造材料与法式如雨后春笋遍地生长。凤桥镇新民村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在2019年以“千年兴善、至美新民”为主题进行了规划改造,村庄居民建筑色彩在尊重原场地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2.2.1 传统民居色彩

在对新民村的调研走访中,可大致对建筑的色彩组成划分为以下几个元素:屋顶、墙面、门窗和檐廊。江南地区建筑屋顶基于功能和美观的考虑多为延绵起伏的山形坡屋顶,见图1,而其用材大部分为不同材质的泥土简单烧制而成,色彩呈现冷色调的深灰色,一般称为青瓦。这种瓦片会在受到长时间的雨水侵蚀和光照辐射后不同程度上的褪色,使其颜色更加具有沧桑沉稳的历史厚重感,见图2。建筑墙体的内部构造大致都是以毛石为基础,上面砌筑青砖并整体在外表面粉刷石灰,主要是在功能上起到防潮湿和防虫的作用,也能利用白墙更多的光线反射让自然光利用的更加高效。新民村当中的墙面则秉持着修旧如旧的设计原则,仿造墙面在受到自然侵蚀的作用下的褪色效果,适度地舍弃掉墙面和屋顶的明暗对比而换取了视觉上地历史沧桑感。江南建筑一向以轻巧通风为特点,而门窗构建的开设正是其主要考虑因素。贴近自然的原木材质呈现出的深褐色或棕红色的色调,在普遍是灰色系的建筑色彩氛围中添加一抹暖色的亲切感,由建筑围合的乡村街道空间因此增添了活跃的气氛。淡雅朴素的白墙黑瓦与本木的门窗构建有机结合,诗画一般的江南水乡建筑熠熠生辉,显露出艺人的神韵。

图1 新民村建筑屋顶

图2 新民村建筑墙面色彩

2.2.2 小品色彩

如果说村落建筑是整体景观的骨架,那么小品构筑物便是扮演发肤的角色。随处可见的各种功能性的小品散布村庄的各个角落,在无形中串联成为人们对乡村色彩印象的总和。在对新民村的调研过程中,笔者大致将其分为装饰性小品和功能性小品2大类,前者以彩灯、对联、壁画和农具挂件为主,见图3、图4。在色彩体现上多呈现为色相丰富的高饱和度,然而得益于其布置的位置比较松散且有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这种醒目色彩的张力,在视线上往往具有导视性。如此的小品色彩设计手法是在不破坏乡村原有底色的基础上活化空间氛围,但其范围尽量限定在村庄内部的主要街道,以便保留住村落的外围与自然接壤的景观界面,可言之为色彩规划的大框架控制导则。而在功能性小品方面,最基本的原则是以村落的自然或人文因素为蓝本。新民村中有大量的导览指示牌的色彩设计都是取自当地的本土文化,传递着作为国家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相对次要的垃圾箱、花坛等大部分采用与当地协调的原木材料,遵循和谐自然的基本法则。

图3 长廊灯笼

图4 对联挂饰

2.2.3 植物色彩

江南地区的植物种类多样丰富,乔灌草3层植物种植错落有致。以最上层的高大乔木为例,新民村中常见的有柳树、香樟,村落中心街道沿河建筑旁列植柳树,提供荫蔽的环境并且在河边微风的吹拂下尽展妩媚动人的身影。整体望去,江南水乡的植物色彩形成绿色背景,但其有着丰富微妙的细节变化,大部分落叶植物具有丰富的季相景观,秋季往往会呈现橙黄色系的色叶。而常绿植物作为主调色彩相对稳定,无非会有一些明暗深浅的细节差别。植物景观的色彩占据了视觉范围内大部分的面积,规划设计为一个主次分明,协调有度的植物色彩景观无疑一个关键。

2.2.4 其他色彩

作为江南景观色彩中非主体地位的要素依然具有研讨的必要,包括天空和水体的色彩都是属于非恒定类色彩要素,在不稳定的时空变化、气候因子的干扰下极具不稳定性,但是在景观界面中占据大面积的画幅,也是图底关系中的大背景,所以在此作统一归纳研究。“色是光之子,光是色之母。”约翰内斯·伊顿对光和色彩的认识揭示了不同地区的光环境是有所差异的。天空的色彩便是极佳的案例,湿润多雨的气候给江南的天空仿佛蒙上了一层灰色。“水本非色,而色自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4]。新民村中建筑主要依水而建,街道的景观色彩得以在水的倒影下获得延续,但是由于水质有一定的杂物,倒影的画面整体明度会降一档。

3 传统江南乡村色彩的提炼与延续

3.1 江南色彩的提炼

江南的传统色彩应当是在传承中发展的,质朴的配色特质为表象下的深刻文化因子和江南的自然基底必然凝聚成精华贯彻其中,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人们思想的革新,全新的元素会伴随着传统重生。经过对乡村的全面调查,可以提炼出带有江南特质的色谱。整体色彩由人工色彩和自然色彩两部分组成,景物的色彩饱和度普遍不高,而更多的变化体现在明度的强弱上,从人的感官上而言是协调且变化丰富的。在不同色彩的面积比例方面也是颇有细节,建筑立面大面积的黑色和白色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其余较小的面积则多为一些装饰性的小品起到点缀的作用,相互之间协调微妙的比例关系正是江南色彩难以言说的美感来源。

自然色彩中的植被色彩占据较大的面积,根据对村落植物色彩的转向调研可以总结提炼出其色彩特征。基本色调为中等饱和度中等明度的绿色系,另外搭配少量的黄色和红色系的色叶植物,在大片的绿色基底中起到点缀的作用。无论是何种色彩的载体,只有深刻探索总结出其内在的变化规律,才能还原最质朴的江南水乡景象。

3.2 传统粉黛的延续

我国坐拥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各种优秀绚丽的传统文化被孕育着,延续至今的自然是经历了无数遍的打磨或淘汰,变成了精华中的精华。色彩作为视觉当中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不仅代表着审美观念倾向,同时也是精神领域的外化表象。色彩地理学中揭示了色彩与地区特征的关系,学者认为地域色彩特质绝非偶然性[5]。那么江南水乡独特的地域色彩必然有着深厚的内涵,对村落进行调研和背景梳理提炼出色彩特质,挖掘极具地域特质的色彩符号,并在后续的规划设计中得以延续。

3.2.1 自然基底延续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背景,通过充分详尽地调查,总结并建立出包括植被、水文、地质等色彩数据库。

3.2.2 文脉基因延续

村落的文化脉络是在村民精神中得以延续存在的,所以在查阅文献历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以历代生长于此的村民为视角,把其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文脉深根挖掘出来,最终才能传承这份江南地域性文脉。

3.2.3 形式材料延续

谈及景观色彩不能一味地站在色彩美学角度,作为人工景观色彩地载体,建造材料以及建造方式所表现的色彩必然有其局限性。认识到这一点,能使设计师更好地站在实操的角度控制景观色彩的风貌。然而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在一些传统风貌维持较好的村落中,大部分的建造材料与形式是源自于本土的,与生俱来的协调延续在这些乡土材料和法则中,成为村民共同记忆和情感共鸣。

4 结论

综上,江南水乡村落的色彩风貌不仅仅是广义江南概念一个独立的分支,而是各种当地文化艺术的叠加,正确地看待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无疑是重要的,保护流传了自古以来得到认可的有价值的历史,可以通过设计师的二次创作在江南地区延续这份艺术特色。本文在明确这一立场的同时,也试图在微观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深一步的探索。在获取调研村落色彩数据库的过程中,依据色彩的表现特征对各类景观要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采集大量的样本并提取量化色彩数据,分析景物的色彩规律;在宏观的传统文化层面,提出几点传承和延续的要点,期望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避免均质化、模板化的矛盾,从而更加凸显江南地区文化艺术高地的精神面貌,完善现代设计中色彩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江南水乡新民村落
《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
好一个江南水乡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家在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