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的旨趣、相度与当代价值

2023-05-08张婷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

张婷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人类历史之过去、审视历史之当下,指明了历史之未来的发展方向。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遵循一个不断进步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通过采用“合力论”的分析方式,克服了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认识。进一步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看成一个无主体的偶然结果的错误论断,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积蓄起新征程上奋斗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合力论;历史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2-0009-06

历史必然性这一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必然性理论的有关论述,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人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历史自觉、历史主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下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研究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提出了质疑,甚至作出否定,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充满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不仅影响历史走向,甚至还能决定历史变迁,一味地坚持历史必然性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面对这种质疑,如何审慎地加以对待,重新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找答案是极为必要的。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理论不仅让人们挖掘出潜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内在规律,同时还增加了人类迈向更高级社会阶段的信心。因此,继承并发扬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的旨趣

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极为重视。从广义上来看,历史本身包含了过去、当下和未来三个时空维度。从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诸多著作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历史,正是在这三个时空维度下进行了深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人类历史之过去、审视历史之当下,指明了历史之未来的发展方向,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即通常所强调的历史必然性。无论是早期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还是后来的《资本论》以及与其他人的往来书信,均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历史必然性视作认识历史本质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论及的历史,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形态史的具体分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而他们考察的重点是人类史。他们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们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1〕146。人类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史。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5。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了历史规律,提出历史必将经过人对人依赖的最初社会形式,到人对物依赖的中级社会形式,再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级社会形式的过程。

众所周知,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关注的焦点势必落脚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進步的整体性,把资本主义社会置于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深刻且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本质及其未来走向。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资本主义只不过是人类历史整体走向中的一个环节,资本主义不会长期存在,不可能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永恒社会载体,而是必将被下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所代替。高级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而非私有制为基础。共产主义社会同时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因为其自身在经济、道德和精神上还残留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所以消费只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实行按劳分配。而高级阶段由于自身已经彻底摆脱了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的束缚,可以根据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标准,使每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2〕。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特性、历史性和暂时性,这就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就是要打破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的壁垒,以求人类历史进步。用一句话概括,《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13这一重大论断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的科学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表述,也即被后人经常简称为“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人类社会形态中一个暂时性环节的观点,充分表达出二者论述历史必然性理论的核心旨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是自己的掘墓人这一观点来源于他们以实证经验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结论,体现在多本著作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通过完成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形成,但资本原始积累的整个过程充满了少数人对多数人财富的掠夺和剥削。资产阶级无情地占用劳动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结果导致劳动者成为无业游民,无家可归,造成两极分化。当两极分化到一定程度时,大量的无产者自发地组成一个无产阶级,采取多种方式抵制资产阶级的控制,以求自由解放。《资本论》中对此总结道,“这种剥削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随着这种集中……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3〕。《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开篇阐释道,“现实的物质世界让人们逐渐意识到,资本主义从其产生之始,其生产方式就蕴含着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剥削和压迫,资产阶级让劳动者与劳动产品脱离,只会造成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的破坏,使自身内部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走向对立面”〔4〕。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现实生活,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透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无情剥削的本质,于是得出资本主义的存在只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短暂的阶段这一结论。由于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违背了这一历史规律,所以必然将被更高的社会阶段所取代。因此,各个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被设想的要比先前更自由些,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偶然〔1〕200。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虽然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之前社会带给个体的更多自由性,但依据以人为本的历史发展原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类生态平衡的践踏,显然弊大于利。

马克思恩格斯坚信历史承载的人类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类劳动于一个不受他人欺压的美好环境之中。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帮助人们创造出更加宜居的生存条件,在这个社会中,不存在资本的压榨,而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最好的社会形式。

二、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历史必然性的理论相度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告诉人们,资本主义从其产生到发展,体现为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彻底分离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短暂停留。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为人类争取长久的自由解放给出了现实启示。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必然性理论进行逻辑推演的过程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弄清马克思恩格斯阐释历史必然性的理论相度,对于破解和回击那些片面理解甚至扭曲马克思历史必然性理论的错误思潮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曾指出,“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5〕605。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是以一种“合力论”的方式认识历史必然性的。马克思恩格斯用“合力论”解释历史必然性,与一些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只重视生产方式中经济的决定性不无关系。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只重视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对经济基础的强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启蒙运动以来黑格尔等人的思辨历史哲学谈起。

历史必然性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维柯、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便有论及。他们的历史哲学思想共同认为,历史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维柯在《新科学》中指出各个民族的历史都必然经历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三个阶段〔6〕。康德在《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中讨论人的行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时,涉及历史认识,并指出“它能够揭示这种自由的一个合规则的进程”〔7〕。这一历史规则,在个别主体那里呈現的虽然是杂乱的、无序的状态,但对于整个主体而言,却持缓慢的、前进的样式。黑格尔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强调理性对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如果人们不具备理性的思维,那他们至少必须具有这样一种信念,即历史确实有其起因,理智、精神都不受偶然性事件的摆布”〔8〕。从这些哲学家的表述中不难发现,尽管他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共同地靠近和指向了历史必然性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历史发展必然是不断进步的,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黑格尔等人历史观的继承。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这一思想时,并没有毫无反对地加以运用,而是以扬弃的方式进行吸收与发展。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指出“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9〕201。黑格尔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等于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之表达。黑格尔认为随着人类自由意识的逐渐提高,个体的自由程度也不断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把一切现象归结为绝对精神的外化。但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这不过是一场在头脑中完成的历史想象,并没有看到现实生活本身。现实的生活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让劳动的无产者仍然生活在被控制、被压迫和被剥削当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35因此,现实的生活不等于头脑的思辨,也不会因为意识的改变而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与黑格尔等人看待历史必然性的最大区别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物质实践所进行的全方位审视。

现实生活的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实践成为贯穿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的基本线索。但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两个必然”的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其生产力没有发达到一定程度,如果还能被既有的生产关系所容纳,那么就决不会灭亡,而新的社会形式也决不会出现。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更加突出了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以“合力论”的方式而不是以黑格尔只重视精神、意识、理性的作用的片面方式认识历史。“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5〕649所以,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对历史起积极的影响,而其他都是消极被动的存在。

归根结底,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与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共同促进了历史的整体进步。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克服黑格尔等思辨哲学的弊端,以“合力论”为相度对历史必然性的分析为实现人类历史进步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是“经济决定论”的庸俗理解,正是因为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从而产生了简单的甚至错误的认识。

三、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合力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1〕415,“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共产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是必经之路,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有助于在当前历史发展阶段扫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想障碍,揭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

(一)为破解历史虚无主义迷思提供认识工具

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认为,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偶然结果,人作为一种历史性存在,从出生的这一刻起就寓意着是被抛入到这个社会之中的,因此是一种偶然性的存在物。人本身所具有的偶然性作用于历史,历史也就无法按照既定的轨道不受干扰地直步前进。从偶然性的人出发,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指出历史无非偶然事件的堆砌,历史的整体性已走向碎片化。这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从夸大人的偶然性来反对历史必然性的主张,如果进行仔细推敲,其理论根基便不攻自破。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10〕“自然界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对象和过程,其中有些具有偶然性,另一些是必然的,在这里重要的只是不要把这两者混淆起来。”〔11〕477-478需要指出的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具有着天然的对立性,但作用于历史本身,偶然性不能独立于必然性而存在。“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发挥着作用,而在辩证的思维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这种偶然性融合在必然性中。”〔11〕485-486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偶然性与必然性二者关系的审视中可以发现,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中对偶然性的强调和突出,意味着其没有认清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的理论前提,只是在头脑中进行了盲目推断而已。

从人本身的属性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全部历史的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本质就是他本身。这种本质在现实的意义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条件”〔1〕146,物质条件又分为已有的和再创造出来的两部分。这说明,人本身除了自然属性外,还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社会属性。历史虚无主义从人出生的不确定性出发,把人看成一种偶然性的存在物,可以说只看到了人自身具有的自然属性,却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所以,人从出生为一种社会性的人开始,每個个体就会承担重大的历史使命,把人类迈向更好阶段变为生活的动力与前进的方向。

历史是“现实的人”的历史,“现实的人”是历史进步的真正主体。“现实的人”不是单个的某种偶然性的存在,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来看,其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历史行动将一些经验事实固化为一定的生产力、环境和社会交往形式。对于这种“现实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采用无产阶级这个说法。无产阶级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无产阶级在遵循历史发展必然性规律的基础上,不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为积极推动建立无产阶级者大联盟,为最终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努力。列宁曾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其作用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无产阶级只有在自己的阶级政党领导下,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坚持正确方向、选择正确道路、制定正确方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使命,更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同时也为全世界以新的“人的主体”理念引领全球化,超越以“资本主体”绝对权力为中心的认知,共商共建共享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出贡献。

(二)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依据

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指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探索。历史合力论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力地回击了“历史终结论”,从而促使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袭来的条件下创造。”〔12〕物质生产实践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基础,但这种物质生产实践不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强调,尽管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快速地推动了历史发展,但是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暂时性。资本形成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它的首要特征便是现代扩张手段。现代资本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为前提,以世界历史为自己的活动舞台,以攫取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使得劳动者始终是一种异化的人,无法从劳动中得到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历史若想更好地向前发展,不应建立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上,而应不断探索新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3〕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为人类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和压迫中逐步获得解放提供了现实路径。中国道路是通往共产主义的一条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9〕539现实的共产主义的道路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历史必然。中国道路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的生动实践,不仅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了基本条件,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行动指南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表明,中国道路不是偶然形成的,既受到我国独特文化的影响,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历史的合力作用下,中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构成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不同,其根本上能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1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的历史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内在统一的必由之路。然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当下,许多西方中心主义言论仍然叫嚣,认为只有西方现代化道路才能推动历史进步。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下,资本主体的绝对统治成为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以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来审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思想流派,其蕴含的中心主义历史文化观,无不建立在自身现实利益和资本世界的牢笼之中。任何以某种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观点,都是对人类历史不断走向进步的片面性认识。因而,他们根本无法科学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的现实写照,也是人类社会实践逻辑的必然要求。只有把全体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人类利益的优先性,才能更好地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快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必然性理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共生性关系的基础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一种前瞻性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合力论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引导人类主动地推动历史进步,最终为实现每个人自由且全面的发展作出了科学指引。

历史和现实表明,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选择什么样发展道路往往源于合力因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中国道路克服了“历史无主体”“历史终结”“历史中心主义”等错误认识,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不断提供着证明,为世人提供了一种学会世界性共处共赢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不仅科学总结了人类历史之过去,还为认识历史之当下,推动历史之未来的进步提供了明确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观察问题和评价历史,“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5〕。当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顺势而为,推动人类历史朝着更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3-87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维 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3.

〔7〕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4.

〔8〕黑格尔全集:第27卷(第I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13〕習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2.

〔1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6-57.

责任编辑 郎明远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大国国民需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