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视域下中国故事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

2023-05-03原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他者短视频

摘要:当前,各类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了解世界以及展现自我的一个窗口。短视频平台的热潮,吸引了一些外国友人入驻,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呈现自己眼里的中国。这些短视频不仅给公众认识中国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启示。“我是郭杰瑞”作为其中一个短视频作者,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他的短视频不仅介绍了为人所知的中国文化,更发掘了连国人都未曾关注到的特色文化。文章在分析他者短视频以及中国故事之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我是郭杰瑞”发布的短视频,旨在为中国故事的他者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他者;短视频;外国人;中国故事;郭杰瑞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06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西藏红色文化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2022085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家形象一直处于“他塑”的局面,国际上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呈现并不客观,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将传播国家形象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任重而道远。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缺少的从来不是故事,而是讲故事的方式,西方媒体有意无意的曲解常常使我国的国家形象处于尴尬的境地,而他者视角下的故事或许可以填补这一鸿沟。郭杰瑞是一名活跃在自媒体平台上并有一定影响力的外国人,具有天然的他者的特质,透过他的短视频分析他者视角的下的中国,以及其短视频的特性,能为我国国际传播提供一些借鉴。

一、他者和中国故事的短视频传播之关系

(一)关于他者

他者的概念源自西方哲学,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曾谈及同者与他者的关系,认为“同者的定位取决于他者的存在,而他者的差异性同样也昭示了同者的存在”[1]。如今关于他者的研究已经遍布各个学科领域,在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他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他者的视角下审视本国国家形象,二是关于西方媒体将中国他者化的现象,三是跨文化传播中他者化问题的解决路径。

西方国家常常将中国视为一个异质的他者形象,萨义德用“东方主义”来批判“东方学”,认为西方对东方的研究是带有负面色彩的,是一种误解他者的表述方式。

Umberto Eco曾指出,我们人类是带着一些“背景书”(backgroundbooks)来云游和探索这个世界的[2]。这里的“背景书”指的是人们看待世界时带着自己已有的文化背景以及世界观。

例如,马可·波罗在对西方认识东方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他见到了独角兽和约翰长老的王国。但实际上他见到的只是犀牛和古部族中信仰聂思脱里教的克烈部落首领王罕,两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中世纪的欧洲人确信东方存在着独角兽和约翰长老的王国。

虽然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这本书对西方世界认识东方无疑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直至今日,古老神秘的中国形象仍旧是西方认识中国的“背景书”。

郭杰瑞是美国犹太人,对于中国人来说,他具有天然的他者形象,他的视频更是超越了他者化的传播,以客观的他者视角分享中美文化及其差异。

(二)关于短视频

近年来,短视频在新媒体环境下可谓是风起云涌,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95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17万,占网民整体的94.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3]。若要追溯短视频的兴起,外国自YouTube创立短视频自分享平台起,就掀起了短视频热潮,实际上比国内早得多。短视频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青睐,得益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当然,短视频传播的优势不仅限于此。5G时代的到来,更是为短视频注入了新的活力,彰显了其在讲述中国故事时的優势。

(三)关于中国故事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自此,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成了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

长久以来,在大众视野中,故事与新闻是割裂开的,但实际自20世纪后期,受叙事学的影响,大众传播已开始了叙说故事的典范。

二、“我是郭杰瑞”短视频分析

郭杰瑞是美国犹太人,2018年起,他在B站进行视频创作,内容主要是分享中美文化,当然还有关于印度以及乌克兰之旅的一些视频。截至目前,他在B站的粉丝数已经达到704.9万,获赞数4414.8万个,播放量9.3亿次。郭杰瑞在2019年和2020年两次入选2018、2019年度哔哩哔哩百大UP主,2020年,郭杰瑞的《海外抗疫日记》受到中国官方媒体的认可,被央视以“全球抗疫第一线”推荐。郭杰瑞还和央视《相对论》连线,谈论一些热点事件以及中国与世界的观点。“我是郭杰瑞”短视频的爆火,为公众探寻与世界进行沟通的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他者视角的中国呈现

郭杰瑞的短视频呈现了他者视角下的中外形象,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创作,都展示了他者视角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一方面便于外国受众了解更为真实的中国,另一方面使得公众透过他者的视角,看到了公众看不到的中国文化。

1902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了“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4]。而郭杰瑞的视频就是其中的一面镜子,公众可以透过他的视频来审视自己的文化。

例如,在《我做了个很重要的决定,要把云南咖啡卖到美国!》这一集中,网名为“钢铁直男林大叔”的网友评论:“云南咖啡真的不出名,不是这个视频我可能一直不知道。”网名为“Wing0912”的网友评论:“小粒咖啡前几年火过,但是感觉也没怎么样。一个就是国内市场真的小。另一个就是营销没做到位,知道的人也不算太多。”

巴赫金“对话理论”说明,每个个体会由于“近视”而缺乏审视自身的距离,所以有个体的存在就会有思想盲区,然而每个主体都无法自审的自身的思想盲区,却只能被他者所洞见。与主体相对的客体视野,为主体视野所无法替代,它成为主体视野的补充,形成与主体视野的对位,即主体视野的视野剩余。视野剩余的补充能够完整个体的主体视野[5]。郭杰瑞的视频正是给了公众扩大视野看中国的机会,补充了公众的视觉盲区。

(二)平民视角的个体叙事

在古代,传播一直是权力的象征,上传下达,传播权掌握在特定的权力阶层手中。到传统媒体时期,传播权则掌握在受过专业训练的媒体人手中。在这个时期,国际传播常常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由国家或政府的专业人员进行。

而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等的兴起,传统的媒体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单向从传者到受众的传播方式已被颠覆,人人都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话语权下沉,无数个体有意无意参与到了国际传播的行列。近年来受到各国人民瞩目的李子柒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相较于官方层面带有宣传意味的宏大叙事,个体叙事的手法在这时更容易让外国受众接受。

郭杰瑞多从自己的所见所闻出发进行创作,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边走边拍。视频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一种接地气的感觉。例如,“在中国批发市场体验砍价,我和敬汉卿谁是砍价王?”“初尝北京小吃,买了三斤豆汁,我被虐到想哭!”“对比中美大学食堂菜价,为啥中国大学食堂这么便宜?”等,都不乏生活气息。

另外,郭杰瑞也常常在评论区和受众进行互动,他许多视频的选题甚至都来自网友的评论。例如,在哔哩哔哩平台,郭杰瑞短视频播放量第二的《美国人有多浪费?我去翻垃圾桶给你们看看!》这个视频中,郭杰瑞就说到选题来自粉丝的问题:美国人是不是很浪费?视频发布后,很多人评论这是一直想问郭杰瑞的问题。“呼啦呼啦山风吹”评论:“一直很期待杰瑞介绍美国的浪费问题,没想到真的做了!杰瑞還为此翻垃圾箱吃到了飞虫,辛苦了233……”“冷不冷小刘”评论:“还没看视频,先说两句,前段时间正想问杰瑞这个问题,没想到就更了这个……”

个体叙事拉近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双方之间不是被动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更像是在面对面地平等交谈。这不仅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也能增强网民的参与感。

(三)客观视角的态度表达

与一些为了迎合中国受众,一味地以夸张的手法来夸赞中国,抹黑其他国家的外国网红不同的是,郭杰瑞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客观的视角,多描述事实,而鲜少带上主观色彩。

他的短视频以现场采访和实地体验为主,在关于中国文化的展现中,最多的就是对美食文化的呈现。他有一个吃中国菜的专栏,记录了他吃各种美食的体验,如重庆火锅、南京烤鸭、北京豆汁儿、西安小吃等等,这些视频一方面介绍各地的不同美食,另一方面也通过郭杰瑞的叙述展现中美美食文化的差异。

除了美食文化,郭杰瑞的短视频还有许多中国的特色文化的体验呈现,如中医文化、相亲文化、整容文化等,郭杰瑞都采取实地拍摄的方式客观呈现。

对任何国家,郭杰瑞的视频都展现出客观的态度,这进一步提高了受众对他的信任度。网友“奥D利”评论:“杰瑞的视频都很有科普价值,对比不同国家,比只懂吃吃吃,玩玩玩,然后使劲夸中国的那些网红老外强太多。”郭杰瑞客观、真诚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他的视频增色不少。

三、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启示

(一)官方民间合力多元主体表达

我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活动多由官方媒体发起,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形象,但效果有待加强。

一方面,这与整体国际传播格局失衡有关,“西强中弱”,西方媒体的刻意抹黑加上西方受众的刻板印象,使中国国际传播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官方发起的传播活动很容易被打上“宣传”的标签,让受众对传播内容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情绪。与官方传播不同,草根传播更容易让受众信任。从“李子柒”到“阿木爷爷”,这些火到外网并收获一众好评的博主,证明了草根传播的力量。

郭杰瑞作为一个特别的他者形象的UP主,更为公众提供了新的启示。他者视角的叙述,本身就带着一种客观的态度,作为中国文化的体验者的外国人,成了联系中外文化的桥梁。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中国是使用婉转隐晦的表达方式的高语境国家,美国则是倾向于直接坦率表达的低语境国家,因此双方的跨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障碍。而类似于郭杰瑞一样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展现和解读,是依照外国人的思维习惯进行的,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文化隔阂。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官方媒体也在尝试和外国人共同讲述中国故事,如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中国日报社的《中国这十年》就结合两名美籍记者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并运用XR扩展现实技术介绍中国的成就。在未来的国际传播中,中国更需要扩展传播主体,打造传播中国故事的“意见领袖”,使官方民间、自我他者相互交融,多元主体传达中国声音。

(二)理性情感并重创新叙事话语

自古以来,故事之所以被传颂,甚至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故事蕴含着人类共通的情感。虽然文化可能存在差异,但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我国故事精彩纷呈,但叙事能力相对欠缺。如何构建一套合适的叙事话语,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主流媒体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主动转变话语表述方式,找到符合外国受众习惯的话语阐释方式。郭杰瑞的个体叙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他的视频同样存在内容浅显单一的问题,需要在此基础上,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叙事方式。

其次,在宏观层面上,要形成一套能够传达中国理念的话语体系。

四、结语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国际传播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改变国际传播的窘况,是当下需要研究的课题。他者作为一个特殊的传播群体,对国家形象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是新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在这样一个新的传播技术迭起、社交媒体空前发展的时代,让二者协调发展,或将迸发前进的力量,架起一座和平对话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陈财琳.“现代性”视域下的李子柒文化短视频研究[J].新纪实,2021(31):90-92.

[2] 沈卫荣.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J].中国西藏,2016(1):91.

[3]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22-08-31.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2.

[5] 苏洁.外国视频博主的国家形象呈现和受众认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2.

作者简介 原静,研究方向:西藏对外传播。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他者短视频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