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免疫学整合教育模式的构建探析

2023-04-27周云刚吴晨萌高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生命

周云刚 吴晨萌 高燕

摘 要:生命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内外环境发生着复杂、动态和多维的作用与变化。医学是探索生命和维护生命的整体科学,处理医学问题时需要坚持整合医学的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整合医学观、构建整合教学模式和实施医学整合教育,才能培养具有“德厚”“精业”“基础强”和“仁爱济世”之整合医学思想的新医科人才,为健康中国战略奠定人才基础。

关键词:生命;整合医学;医学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76

“高精尖”的精准医学推动着现代医学的纵深发展,但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医学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生命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内外环境发生着复杂、动态和多维的作用与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复杂医学问题时带着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的思想从整合医学的角度去认知、审视、研究和处理问题。构建整合医学和实施医学整合教育这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新医科和创新医学教育的必然与应然之义。

1 整合医学与医学整合教育

1.1 整合医学的概念与内涵

“整合”的原意为“整顿协调、重新组合”。从系统论看,整合就是关联将零散的要素彼此衔接为整体,从而实现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共享和活动的协同,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功能体系。整合观作为系统论的核心思想,为探究和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根本性的思想观和方法论。将整合观应用于医学体系,这就产生了整合医学的概念。所谓整合医学就是根据医学的整体属性,从全局、整体、多维的角度去認识和探究生命,运用多门学科、多个方法和多种技术综合地处理医学问题,最终实现人性的需要和忠诚于医学的本原。整合医学是哲学、医学和其他学科相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思维范式和行事方法,它不是一门科学,也不知包括科学,还包括非科学的内容。譬如,医生为病人诊断出疾病后,有时不得不照顾到并和家属的情感,善意的淡化病情的严重性,表现出医学人性关怀的本原使命。整合医学的内涵较为宽泛,核心要义是整体观的思想、整合观的过程和医学观的结果。整体观是将系统论运用于医学而产生的一种哲学观,整体观要求人们尊重事物的整体性,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事物进行全面认知、审视和处理,避免“盲人摸象”的片面性。整体观在整合医学中处于统帅地位,指导着整合观和医学观。整合观对系统论、协同论和控制论的综合性创造,其含义是事物间存在普遍联系,人们总能在原本零散的事物中找到其相互关联,并使各要素相互关联、协同、配合成为有机整体。整合观是整合医学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医学观的成效能否实现。医学观是对整体观和整合观的有力回应,是整合医学的最终结果医学观要求人们从坚持整体观思想从全局角度思考医学问题,按照整合观的方法系统处理医学问题,将一切与医学有关的东西纳入医学研究范畴,并使之成为解决医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整合医学思想的产生,为医学整合教育提供了思想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当前,医学整合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指出“下一个医学时代必然是整合医学时代”。

1.2 医学整合教育的提出与主张

整合能使系统产生各要素独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和新成效。整合教育可让诸多单一教育通过关联、组合、融合而形成一个具有新内涵、新价值和新意义的功能整体。整合教育最早源自美国“综合教育计划派”代表人物约翰·杜威在20世纪上半叶所提出的职普整合教育,职普整合教育主张将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有机整合,实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协调或平衡。职普整合教育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形成一种职业教育思潮并延续至今,这就是医学整合教育最早的思想来源。

在国内,整合医学的概念最早是由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冯志强教授在2006年率先提出,他认为医学需要坚持整体观,对各门医学课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进行整合,最大化提升医学教育“教书育人”的成效。冯教授及其教学团队将整合医学的思想应用于生理学教学中,提出了“三角形理论模式”“三因素思维模式”“二圆互交和三圆互交哲学模式”等医学整合教学模式,从这些模式中凝练出了医学整合教育思想,并将这些思想反映在《生理科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辩证生理学》和《整合应用生理学》以及《临床应用生理学》等整合教材中,为医学整合教育思想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条件。冯教授的医学整合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其中有三点重要主张。一是坚持医学教育整体观,建立医学教育联合体。医学院校要以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和工作出发点,将所有与医学教育有关的部门和人员联合起来,形成联合、联手、联动、同频共振的医学教育联合体。二是坚持医学教学整合观。医学教育各门课都要进行本门课内的知识进行梳理、整理、整合以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各门课寻找彼此间关联,以互动、交流、合作的方式,构建起关联性、整体性、逻辑性的整合课程体系。三是坚持融合教育路线,开展整合医学教学模式。医学是有思想、有广度和重应用的灵魂科学,医学教育需要将人文、医学、创新和实践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融合,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大医学宏观知识体系。归结起来,整合医学教育思想就是从生命的本源出发,坚持医学与人性的统一性,将医学各门学科联系起来,构建医学课程的有机体系,在医学教育中将人文科学和医学思想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大医精诚品质和守正创新素养的现代医学人才。

医学整合教育思想的提出得到国内外同行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同,西南医科大学在开展医学整合教育改革中积累丰富的经验。2019年该校免疫学教研室遵循医学整合教育思想,结合免疫学学科特点,成功构建了医学免疫学整合教育模式。

2 医学免疫学整合教育模式的构建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抗原的应答过程与机制,运用免疫学理论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包括基础免疫学、免疫检验学和临床免疫学等分支学科。

2.1 医学免疫学课程内的整合教学

医学免疫学各知识、各章节、各分支学科间存在密切关联,这为其课程内整合教学提供了基础。医学免疫学课程内的整合包括三个有序步骤。第一步,各分支学科内的串联式整合。基础免疫学部分,可从“免疫应答”出发,对各章节进行梳理、归纳和整理,形成“抗原-免疫系统-固有免疫-抗原提呈-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耐受-免疫预防”的知识线索;免疫检验学部分,可从“抗原抗体反应”出发,引出“凝集反应-沉淀反应-现代标记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细胞功能检测”的知识线索;临床免疫学部分,可从“免疫系统功能”出发,引出“抗感染免疫-超敏反应-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移植免疫、抗肿瘤免疫-肿瘤生物治疗”的知识线索。第二步,分支学科间的并联式整合。基础免疫学与免疫检验学可以通过体液免疫中的“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联系起来,而免疫检验学于临床免疫学可以通过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和诊断”联系起来,而临床免疫学和基础免疫学可以通过“免疫应答机制”联系起来,这样就是实现了三个分支学科间的并联式整合。第三步,课程体系的交联式整合。在上述串并联式整合的基础上,最后以免疫概念中“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将所有分支学科整合起来,使医学免疫学最终形成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课程整体,见图1。

2.2 医学免疫学课程间的整合教育

医学免疫学与其他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和人文科学都存在着联系密切和内容的交叉与重叠(“公共区”),由此可以实现医学免疫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三协同、“四融合”的整合教育(人文学科、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与免疫学教学相协同,医学与人文融合、免疫学與基础学科相融合、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见图2。

医学免疫学课程间的整合包括四个方面:(1)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为行动指南,以培养具有“厚德精业、仁爱济世”医学精神品质和“强基础、求创新、重实践”岗位胜任力的新医科人才为目标,以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和执医考试以及第二课堂等为载体,构建以医学免疫学教学为中心的多资源、多主体、多要素协同配合的整合教育共同体。(2)动力系统。整合教育共同体的工作动力包括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内生动力系统是由医学免疫学课程内整合教学(“中心圆”)和人文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第二课堂等关联课程(“辐射圆”)组成。中心圆产生向心力,辐射圆产生协同力,二力同向、同频、共振。外生动力系统是由教务、后勤、科研、学工等部门组成的综合保障系统(“外部圆”)组成。外部圆通过制定政策、提供人力物力资金保障,对课程间整合教育进行引导、支持、督促,从而产生强大的外部推力。内外动力系统彼此沟通交流、合作共生,实现二力的合成与叠加,产生叠加效应。(3)协同机制。医学免疫学课程间的整合教育借助课程思政、基础医学整合课、执业医师考试提高课、第二课堂等载体(“辐射轴”)分别与人文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第二课堂(“辐射圆”)间建立起联合教育机制,联合教育机制借助“三全育人”综合保障系统(“外部圆”)间的联动机制。内外动力系统按照学校2018年版人才培养新方案的要求“同心、同向、同行”,形成同频共振的整合教育矩阵。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免疫学整合教育模式需要在实践加以检验、完善和修正。

3 医学免疫学整合教学的实践

自2019年起,基础医学院和免疫学教研室启动医学免疫学整合医学教育改革,现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育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3.1 学校政策导向为整合教育改革注入外推动力

学校领导对医学整合教育改革非常重视,由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各院系、各教研室成立教学改革联合团队,学校将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写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并确立了整合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方向给予了资金、人力、物力等物质的支持,同时显著加大教学改革在教师职称评审、晋职晋级、评优评奖、目标考核等中的考核权重。政策导向为医学免疫学整合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这是保证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3.2 “三改、四融”孕育整合教育模式的内生动力

在学校和院系的大力支持下,免疫学教研室成功申报2021省级教改重点项目的子项目并获批四川省第三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和成立校级课程思政团队。依托课题和项目的支持,医学免疫学整合教学采取了“三改、四融”策略,孕育了医学免疫学整合教学模式强大的内生动力。所谓“三改”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尊崇整合教育的思想,打通思想认知的障碍。所谓“四融”就是将人文教育、临床知识、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融入免疫学教学活动中。(1)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厚德”。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在免疫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提出了“军事理论类比免疫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评判免疫效应、生命微观智慧视角探究免疫机制”等诸多整合教育思想。(2)免疫学与基础学科融合——“强基础”。以《基础医学整合课》为依托,通过编写整合教材、开展基础医学整合教学和临床病案式PBL教学,引导学生从整合角度对“公共区”知识进行系统性归纳、梳理、整理和融汇,建立新的知识体系。(3)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合——“精业”。以执医考试为纽带,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基础与临床教学的整合课——《医学提高课》,实施基础与临床间的交叉和联合授课,引导学生将基础理论和临床理论衔接起来,建立完整的大医学知识体系。(4)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向融合——“仁爱济世”。教研室联合学生科成立“睿思”学业工作室,依托新生班导师和《劳动课》等平台,开展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医学艺术创作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社区志愿者活动等诸多形式的实践整合活动。

3.3 同心协力,医学免疫学整合教学模式见成效

截至目前,医学免疫学开展整合教学尚不足三年,但其初步成效令人鼓舞:整合教学改革后,2021年学校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其中医学免疫学在基础医学科目中的得分率最高;开展课程思政后,教研室指导学生申报了6项社科课题,学生发表社科类学术论文6篇;开展第二课堂后,成立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指导大学生申报了26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学生发表医学论文17篇(含SCI 11篇,其中1篇影响因子为10分);2021年医学免疫学获批省级一流建设课程,教研室教师获得省市校级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科研育人先进个人、实践育人先进个人、“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10人次,3名教师获得泸州老窖杯“金教鞭”和“金教鞭之星”荣誉称号。

总之,开展医学免疫学整合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起以医学免疫学为中心的大医学知识体系,还能塑造医学生“厚德”“精业”“强基础”和“仁爱济世”的大医精诚品质。

参考文献

[1]樊星,杨志平,樊代明.整合医学再探[J].医学与哲学,2013,34(3):611,27.

[2]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吕运成,钟丽园,王爱平,等.整合医学理念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J].高教学刊,2019,(8):3940,43.

[4]樊代明.整合医学的内涵及外延[J].医学与哲学,2017,(1):713.

[5]蒋莉.杜威的整合教育观[J].職教论坛,2004,(4):6062.

[6]冯志强.整合医学生理学及其应用[J].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006,(1):9293.

[7]周云刚,马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课程思政的策略初探[J].四川劳动保障,2021,(12):9294.

[8]周云刚.生命的微观智慧探析[J].大学,2021,(5):7375.

[9]任峰,崔静,王宏玲,等.基于整合医学的跨学科并列式PBL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21,(4):913.

[10]马俊,周云刚.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J].现代商贸工业,2021,(33):104106.

猜你喜欢

医学免疫学生命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新时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以学生为本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试卷质量分析在《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