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企业调研的内涵诠释和路径探析

2023-04-27张依依闫智勇吴全全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

张依依 闫智勇 吴全全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开展企业调研变得更加举足轻重。企业调研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升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凸显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性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个维度。通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厘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开展企业调研的内涵,建议从明确企业调研要素、厘清企业调研逻辑和形成企业调研结果三个方面优化企业调研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企业调研;劳动力结构分析

[作者简介]张依依(1997- ),女,河南焦作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闫智勇(1973- ),男,山西阳泉人,北京全道智源教育科技院执行院长、姜大源教育名家工作室秘书长、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吴全全(1968- ),女,北京人,北京全道智源教育科技院院长、姜大源教育名家工作室常务副主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员。(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一般课题“以产教融合基地为载体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2020040102,项目主持人:胡方霞)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9-0051-08

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半工半读”,再到当前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始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主体,而企业调研作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路径,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政策导向和现实需要。然而,在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并未形成适应本土化社会分工特征的企业调研范式,以至于很多企业调研报告未能呈现出企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艺流程和典型工作情境,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停留在浅层,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质量、水平和结构上不能完全适应,并造成更加严重的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非常有必要梳理企业调研的内涵和优化企业调研的路径,从而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企业调研范式提供基本遵循。

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企业调研的价值追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企业调研作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多次在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中着重提出,其在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和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科学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断突显。

(一)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提升的关键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再次指出,必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可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点内容,也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总体而言,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包括内部适应和外部适应两层含义,内部适应指的是职业教育自身内部的协调发展,包括职业教育改革与实施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职业活动;外部适应强调的是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间的沟通、协调和适应,包括对政治环境的反应、与文化系统的融合以及和经济系统间作用与反作用互动等。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跨界性、职业性、实践性特征要求实现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与经济系统的互动。通过实施企业调研,有利于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适应性互动模式。因此,企业调研作为职业教育系统与经济系统沟通的窗口和桥梁,在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适应性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在专业设置环节,通过调研产业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为调整专业布局和划分专业群奠定基础,以便灵活升级、改造和增减专业点,从而使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实现产教融合;在职业院校办学环节,通过调研企业工艺流程、生产设备以及生产内容,可以为职业院校调整教学活动、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从而使学校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校企合作;在教学实施环节,通过调研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环节,可以将生产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将传统的讲授法革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从而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工学结合;在学生学习环节,通过以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以边做边学为学习手段,将被动式的灌输转化为主动式的学习,从而使认知过程与行动过程相对接,实现知行合一。总之,通过实施企业调研,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生成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性的凸显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性主要通过公共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公共政策蕴含了国家及其附属机构的价值、行动和立场。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政策内容,把握其政策导向,是明确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性的必然要求。首先,新《职教法》中凸显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一词出现了47次,从多方面突出强调了行业企业在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新《职教法》的出台,为企业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和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等方面再次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能够保障企业合法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而企业调研则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第一粒纽扣”。其次,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多个政策文件,更加明确地指出企业调研在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职业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强调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通过组织相关调研工作,填写工作岗位任务分析表,完成调研报告,并根据调研结果研究制订专业设置标准、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总的来看,政府就是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改革方向明确指向了企业的主体地位,从而将企业调研列为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标准制定等職业教育建设质量的评价指标,确保企业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主体话语权和责任担当。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专业建设的基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张阶段后,已经进入到了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通常,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被认为是专业建设。就专业建设的概念而言,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构成因素说”,即将专业建设理解为由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评价指标建设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宏观建设。而企业调研作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第一粒纽扣”,其作用贯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始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在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环节中,通过调研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可以为明确人才培养数量和人才培养类型提供依据,进而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与劳动力人才市场需求相匹配;在课程与教材开发环节中,通过调研岗位类型、岗位职责和岗位工作标准等内容,可以为确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开发标准提供参考,进而促进生产内容和课程内容相契合;在教学环节中,通过调研企业的工艺流程、生产工具和工作任务等内容,将生产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以为制定学习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开发实习实训资源提供思路,进而促进生产流程和教学过程相衔接;最后,通过调研企业员工的技能要求、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等内容,有利于将人才质量的评价指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的适应性。综上所述,企业调研通过依次服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质量评价以及资源条件建设几个环节,将其功能贯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始终,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雇主的满意度,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水平。

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企业调研的内涵诠释

“企业调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最初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学理论中,属于“市场调研”的下位概念;而职业教育中的企业调研与学情调研、教师调研、学校调研等各类调研同属于“教育调研”的下位概念,指的是由个人或组织发起、以指导职业教育活动为目标、以岗位真实的工作過程为核心、以其相关要素为对象的调研程序,包括宏观层面的劳动力结构分析、中观层面的工作任务分析和微观层面的职业能力分析。

(一)宏观含义:劳动力结构分析

劳动力结构分析是对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等方面的调研及预测。劳动力结构调研起源于社会调研,旨在收集全国或区域劳动力特征的信息,如就业情况、失业情况、工种分布、工作时数和收入等。随着人力资本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加,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展开了劳动力调查(Labor Force Survey),随后也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市场调研的常用手段。

劳动力结构分析是企业调研的重要基础,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类型。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正规化和规模化发展,为避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人才市场相分离,其应用扩展到了职业教育领域,调研范围也更加精细。在职业教育领域,劳动力结构调研是确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类型的重要依据:一方面,通过调研劳动力的数量,可以为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数量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调研劳动力的类型结构,可以为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提供参照。由此可见,劳动力结构分析通过获取劳动力的结构信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劳动力人才市场需求相匹配。

(二)中观含义: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从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工具,源于工业心理学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在经济学领域,工作任务分析是提取全面工作信息以便对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情报手段;在职业教育领域,工作任务分析是指以明确工作任务为目标,根据难点和重点把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结构分解为几个关键步骤,并将分析结果作为职业教育实践和课程开发依据的过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任务分析是按照工作体系而非学科体系开发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不同的工作任务分析法反映了不同的职业教育理念。

工作任务分析是企业调研的重要抓手,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责要求。鉴于工作任务分析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开发、课程开发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其大致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确定每一种职业的特点以及胜任该工作的条件,明确企业在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要求,进而确定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其次,通过划分工作任务类型及其主要职责,确定职业资格证书门类和职业资格认定的标准,从而确定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标准;最后,根据企业生产实践的工作任务、工作环节、工作标准及其胜任能力,确定职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工作任务分析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改革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和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抓手。

(三)微观含义: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指的是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胜任能力,包含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职业素质。从能力性质上,职业能力通常被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从能力内容上,职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形式上,职业能力可以划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尽管职业能力是劳动人才的核心素质,但是它相对于肉眼可见的工作任务而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必须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开发难度较大,其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职业能力分析是企业调研的最终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简而言之,职业能力即从业者的劳动能力,通常也被称为劳动力。人力资本论认为,劳动力是相对于物理资本的另一种生产资本,是劳动者身上承载的工作能力或生产能力,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中进行交换和买卖。因此,职业能力不仅是劳动者在人才市场上成功流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职业教育制定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或标准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帮助学生学会从事符合现代化社会工作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企业调研的三层含义具有内在的关联,即宏观层面的劳动力结构分析主要从产业、行业的层次解决职业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观层面的工作任务分析主要是从岗位工作任务的角度解决职业教育“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微观层面的职业能力分析主要是从工作任务的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解决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职业教育企业调研的三层含义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企业调研的路径探析

当前,加快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和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质升级,都迫切需要激发企业调研活力,形成企业调研范式。为此,必须优化企业调研的实施路径,厘清调研逻辑,推动企业调研,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和评价模式改革、资源和条件建设等各方面的有序落实。

(一)树立专业靶向,明确调研要素

辅助职业学校进行专业建设是学校实施企业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厘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内容是明确企业调研目标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被划分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和教材开发、教学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以及资源和条件建设四个环节五个方面,围绕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梳理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可以为确定企业调研目标奠定基础。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几个环节间相辅相成,呈现出连贯性和时序性的特征,因此,需要对各个环节包含的要素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而转化为企业调研目标。经整理和分析,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包含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安排、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指标或标准、评价手段、实习实训资源、教师资源、教学设备和设施等核心要素,将企业调研要素与之匹配,形成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核心要素与企业调研要素的对应(见表1),明确了企业调研应该围绕企业劳动力结构、企业用人标准、企业工作任务和企业工作流程等要素展开。总之,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为靶向明确企业调研要素,是企业调研服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确定企业调研内容、制定企业调研目标的重要依据,有利于為进一步研究企业调研流程和构建企业调研范式奠定基础。

(二)遵循行动导向,厘清调研逻辑

进一步实施企业调研,还需要明确企业调研的流程和逻辑。当前,从学科逻辑转向行动逻辑、以工作过程为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载体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共识,工作过程不仅可以承载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知识,还可以承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技能,以及伦理和道德等元素。因此,学习者在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习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还可以将工作过程中的程序性知识系统归纳并转化成抽象思维中的陈述性知识系统,既能够训练形象思维,还能够提升抽象思维,能够成为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者,真正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基于此,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为理论指导,围绕着企业调研要素,企业调研应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角色—行动场—典型工作过程—职业素质”逻辑展开(见下页图1),即先确定调研企业的核心用人岗位,再明确每个岗位上的主要职业角色,然后归纳每个主要职业角色的典型行动场及其典型工作过程,最后梳理每个典型工作环节的职业标准,具体调研流程如下:

一是选择调研的企业样本。企业样本选择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样本要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即能够代表先进的技术水平。由于从企业调研到形成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当中的要素,并最终保障学生毕业,具有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所调研的企业样本必须能够覆盖高、中、低三种技术水平,且必须以高级水平的企业调研为主;二是企业样本要有区域代表性,能够覆盖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和产业链布局结构。长期以来,面向全国范围内培养劳动力的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难以精准把握各个区域经济体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因此,在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将企业调研样本的重心落在“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方面,突出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是分析所调研企业的岗位(群)。岗位分析就是通过描述职业岗位的岗位类型、岗位名称、岗位工资、工作环境、劳动力结构、所属部门等相关内容,形成岗位画像,并根据岗位分析结果归纳岗位群。调研企业的岗位群,是社会发展和专业群建设的双重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技能幅度狭窄的岗位可替代性越来越明显,社会分工扁平化趋势日益增强。因此,不能主要再以传统的以精细分工为特征的工作岗位为调研对象,而是要以当前的跨界分工为特征的工作岗位为调研对象,旨在培养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式以及劳动结果的不同,职业可以划分成多个岗位,其中具有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技术基础相通、专业资源高度共享等若干共性要素的岗位形成岗位群,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是社会性职业在教育领域的镜像、映射、投射、模拟或仿真,因此岗位群归纳的结果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

三是划分职业岗位中的职业角色。职业角色从字面解释即人们在工作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指的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和职业规范对从事相应职业活动的人所形成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期望模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较晚,涉及职业领域面虽广但细分化程度不高,难以简单借用国外的企业调研理论和模型,达成企业调研的目标和效果。原因有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社会分工的演化历程缓慢。第二,我国技术革新路线并非自然而然的、缓变的、自生的、逐代的、自发的和渐进式的技术革新,而是突发的、跃迁的、引进的、跨代的、自觉的和突变式的技术革新路线,技术路径纷繁芜杂,技术革新速度参差不齐。第三,我国倾向于德治文化,“一岗多责”“一岗多能”等是道德高尚的表现,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倾向于法治文化,“一岗一责”是“持证上岗”、专业精神和爱岗敬业等法治理念的表现。因此,在我国,一个工作岗位上的职业主体可能具有若干个职业角色,不同的职业角色又需要完成若干个有可能是大相径庭的行动场。可见,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企业调研过程中,必须对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的职业角色进行进精准描述,才能确保准确无误地描述每个职业角色的归纳行动场,并进而厘清每个行动场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具体的职业素质要求等。

四是调研每个职业角色的行动场,即每个职业角色的工作内容。行动场(Psychomotor Field)是某一职业角色需完成的工作任务,由执行该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物理场(Physical Field)和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的统称。物理场指的是行动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空间、时间和一切物质条件;心理场指的是行动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情感、意志、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因素。特别是在我国,一个工作岗位可能包含多个职业角色,一个职业角色可能有若干个职业行动场,这些职业行动场有主有次,要抓住主要的行动场,放弃次要的行动场。需要注意的是,行动场必须使用单一的动宾结构命名。

五是调研行动场的典型工作过程以及描述相应的职业素质。工作过程是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在主体心理机制指导下通过动觉系统对客体进行改造和加工,并获得工作成果的序列化行为活动。按照工作过程的推广效度,可以分为实际(真实)工作过程、典型工作过程和普适性工作过程。调研每个行动场的典型工作过程,就需要按照真实的工作程序或者职业行动的每个步骤所发生的先后顺序,将其归纳成7±2个典型工作环节构成(即典型工作步骤)的典型工作过程,并依照“动宾结构+时序原则”的格式描述每个典型工作环节的职业素质,即描述每个典型工作步骤的具体操作步骤,并在描述每個典型工作步骤的具体操作步骤的同时,描述完成这些具体步骤所涉及的工作方法、工作对象、生产手段、生产条件、生产设备和工具、劳动组织或工作形式、工作要求和工作成果(或产品)等具体要素。

(三)把握功能定位,形成调研结果

通过分析调研结果,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为靶向,根据调研结果开发专业建设资源是激发调研活力的重要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调研结果。

一是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岗位类型决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岗位层次决定人才培养的层次、岗位人数决定人才培养规模、岗位内容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四个维度进行开发。具体开发策略如下:首先,根据岗位群的划分结果,确定专业群的组群逻辑,进而划分专业群和专业方向;其次,根据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划分人才培养层次;再次,根据毕业生数量、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人口增长、人口流动等数据,预测未来劳动力的供需,从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模;最后,根据岗位标准和工作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

二是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将行动场转化为学习场、将学习场转化为课程体系”两个步骤:第一,将调研而来的行动场转化并归纳为学习场(即学习性的行动场)。通常情况下,调研而来的行动场可直接转化为核心学习场,个别情况下可以对调研而来的行动场进行合并,形成数量更少、抽象程度更高的学习场;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通用学习场和拓展学习场形成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有两大类:学科逻辑课程和由通用学习场、专用学习场和拓展学习场构成的行动逻辑课程。其中,支撑专用学习场的基础性的事情或者工作,就是通用学习场,相当于专业基础课;而为了拓宽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领域而增加的学习场就是拓展学习场;增加通用学习场和扩展学习场是培养具有迁移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第二,将学习场转化为课程体系。首先,将形成的学习场按照通用学习场、专用学习场和扩展学习场的性质分别转化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其次,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场的难易程度安排课程的实施时序,依次确定课程体系框架、各门课程名称及课程顺序,同时,将各个根据学习场形成的课程与1+X证书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相互融通、相互对应,实现课证融通。

三是根据企业调研建设教材资源。典型工作过程的工作内容是遴选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具体开发策略为将每个学习场的学习情境纵向分解为若干个学习任务,再结合典型工作过程设计具体的教材内容,并用行动引导文的格式为每个典型工作环节设计活页教材表单,逐步形成适应职业教育和产业经济灵活对接的工单式活页教材的体例。

四是根据企业调研开发质量评价指标。质量评价指标开发是按照“完整性、过程性、动态性、同生共构性”的原则,观察和测量教师和学习者的学习性行动过程的表现或结果,从而了解教师或学习者全部或者局部的发展水平,以及教师和学习者专业素质之间的相关程度。根据学习者(教师)完成各个学习场的整体行动效能(职业效能)和专业素质倾向,评价和诊断其学习质量(教学绩效),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是根据企业调研开发教学资源和条件。教育领域的资源包括活化资源和固化资源两部分,前者实际上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主要是指教师资源;后者主要指设备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条件主要指的是规章制度体系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条件。通过分析企业调研报告中学习场所需要的劳动工具、劳动场所、组织形式等数据,开发教学需要的物质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师资、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等,为教学过程提供基础和保障。具体而言,教师资源方面,通过分析学习场所需教师资源,并结合现有师资队伍结构,论述现有教师资源是否够用、是否需要企业的教师资源和引进该企业教师资源的理由,以及如何配备教师资源;实训实训资源方面,通过分析学习场所需实习实训资源,并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论述是否需要引进各个学习场所需的设备、实训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以及阐述其引进的根据和理由。

[参考文献]

[1]潘海生,马晓恒.职业教育中企业办学主体地位的内涵解读及政策启示[J].职教论坛,2014(22):9-13.

[2]易苗.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J].高教论坛,2023(1):89-92.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的向度与功能——新《职业教育法》学习心得[J].中国职业技术育,2022(16):23-29.

[4]彭婵娟,刘宝存.全球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变迁研究[J].江苏高教,2022(10):112-118.

[5]秦华伟,陈光.“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5-38.

[6]罗薇.中美加劳动力调查方法的比较与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5):87-93.

[7]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有效工作任务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12.

[9]付亚和.工作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1]夏学文.不同组群模式下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21(4):44-48.

[12]李辉.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现代性困惑及其出路——兼谈教师职业“去圣化”的双重效应[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9-124+134.

[13]王义智.中外职业技术教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14]吴全全,闫智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57-64.

[15]吴全全,王茜雯,闫智勇,等.新时期职业教育活页教材开发流程与开发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14):18-24.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职业教育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