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伊犁有一条汉人街》中的水磨意象

2023-04-27苏玲玲

文学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水磨

苏玲玲

内容摘要:《伊犁有一条汉人街》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折射出一百多年来伊犁社会的变迁,着重利用水磨意象反映了时代的更迭下个体生命的生存、繁衍以及保留及延续农耕文明记忆的重要性。小说将水磨同民族信仰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表现了作者对水磨所蕴涵的农耕文明的深层理解与思考。

关键词:《伊犁有一条汉人街》 水磨 农耕文明

锡伯族作家觉罗康林的长篇小说《伊犁有一條汉人街》以水磨意象展现新疆伊犁地区人们以农为本的生存理念[1]。小说中水磨意象纵贯始末,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含义,串联着重大历史事件,见证着重要人物的命运的演变。水磨缓缓地转动,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构筑起小说的主要内容。水磨是融入了锡伯族和俄罗斯族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反映了他们对生存本身的敬重;对孕育子嗣、繁衍发展的永恒思考。“水磨”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他们的原始信仰和精神内涵,都漫游在时间的长河中,默默守望哺育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任由时代变迁,人事更迭。

一.生存之思

觉罗康林《伊犁有一条汉人街》中的水磨意象象征着对生存的隐喻[2]。作者站在历史的枝头以俯瞰的角度观览众生,寻觅那一条代表生命真谛与人类希望的精神文明道路。见众生于生存之路上斩荆棘,破巨浪,历经世间离别逃亡苦难而饱含生存的智慧与内涵以探寻生命的价值,揣摩生命的奥秘,真正适应生存法则,唱响生命之歌。

小说中,娜佳的爷爷奶奶迫于战争的压力从遥远的苏联几番颠簸穿越塔尔迪库尔干跨过萨雷奥泽克凹地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呼勒加城,历经波折终于找到俄罗斯水磨。与故乡俄罗斯一模一样的水磨,抚平了爷爷爷奶奶人背井离乡仓皇逃亡时惶恐不安的浮躁心情。俄罗斯水磨的主人伊戈尔·安德烈耶维奇与太太莎莎的热情招待更是驱散了他们最后一点阴霾,使他们如释重负地在俄罗斯水磨安定了下来。“奶奶抱着小伊万走到伊戈尔和莎莎面前,用地道的俄语向他们问好,在那一刻,一种无形的不可名状的强大力量瞬间就将他们的心凝聚在一起,无论是对伊戈尔和莎莎还是对爷爷奶奶来说,那种来自至亲的足以融化整个冬天的温暖,让大家不由得紧紧拥抱在一起。”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更客观直白地展现出爷爷奶奶无时无刻被笼罩在战争的阴影里,不仅生理上疲累至极,内心也充满孤独绝望。寒风飒飒的夜晚,两人在空荡荡的漫漫风雪中拖曳着僵直的身躯蹒跚前行。现实的磨难困苦使他们不得以压抑离乡之苦。举目四望,天地两茫茫,充满相思的田野,朴实的乡亲,竟如轻烟般消散不见。黑夜漫漫,心里生起无尽思绪,异乡的“我们”何时能回到久违的家乡,吸吮故土的芬芳?陌生的山,陌生的路,“我们”成了故乡散落在异地的一粒种子,栽种在新疆伊犁。爷爷奶奶的所有幸运都用在独在异乡遇到老乡伊戈尔夫妇上了,他们的包容和关爱,如一首飘荡在夜间的歌谣,慰藉远行的异乡客。在他们的陪伴下,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得到了释放,在这温暖而甜蜜的日子里,他们的生命也变得格外美丽而充实,这是一种比寻常的欢乐更加甜美的安慰。水磨“哗啦啦”的水流声,磨盘“咕噜噜”的转动声得以让他们焦躁的心彻底归于宁静,尽情地享受安闲自在的生活。爷爷奶奶记忆中故乡的水磨是寄寓他们故土乡思的精神载体。仰望星空,思念向故土生长,唯寄一颗相思之心诉于皓皓明月,正如明月千里寄相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俄罗斯族人伊戈尔与莎莎也是因战争,时局动荡之时来到了呼勒加,历经五年建造了俄罗斯水磨,可以说在他们困苦之际是水磨承担起养活家人的重任,磨面既保证了家人所用的食粮,又可以为乡人加工赚取生活费用。爷爷奶奶来了之后,水磨肩负起一家五口的粮食供给与生活开支,水磨之于他们是维持生存的工具,是生存来源,是推动他们生命前行的生存意志。伊戈尔还与久居新疆伊犁的汉族人冯胖子和维吾尔族人吐拉洪有着深厚情谊,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伊戈尔,热情友善地接纳了他们,抚平他们背井离乡惶恐浮躁的情绪,让他们更好地扎根新疆伊犁。“水磨”蕴含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的重视和对于生命的智慧的思考。“水磨”作为早期依靠自然环境发明的农业科技之一,是生存与客观存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探讨生存意义的同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为了生命而生存,遵循“生命至上”的生存原则。其中“生命至上”的“生”既有普遍性,还有绵延性,更具至上性,就是天地之精华。“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天人相应”则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以获得更好地生存状态,二者都是对宇宙万物的尊重,是人类追求永恒幸福的最高境界。对人类来说,“生”具有超越性,人因“生”而含灵气,可以德合天地,继而实现与宇宙生命于和谐一体,生生不已。从历史维度看,“生命至上”理念产生于上古时期。从远古至今,生命的内涵就是指宇宙发展变化中,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某种自我生长,繁衍,感受,意识,意志,演化等、互动这样一种丰富而又可能存在的现象。它反映着自然界的一种普遍规律,也体现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易经》所蕴涵的“生命至上”思想,后被儒家、道家所继承、发扬与理论表达等。儒家和道家虽然都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思想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只是儒家比较看重人的生活,强调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而且道家更加崇尚人生的自然状态,提倡人类向自然状态回归。从历史角度讲,人的生存既离不开物质生活条件,也离不开精神层面的享受,尤其是灵魂的慰藉。无论是爷爷奶奶跨越千里山河远赴新疆的迁徙之苦,还是赵康林与娜佳兜兜转转终于相守前经历的种种坎坷磨难,都说明人的生命不仅需要物质滋润,还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升华。爷爷奶奶的逃难过程就处于物质得不到保障,精神世界萎靡的状态,一贫如洗的物质基础不足以支撑起强大的精神世界,常常使他们感到痛苦无力。幸运的是爷爷奶奶遇到了伊戈尔夫妇,这对好心的老夫妻收留了他们。在这里,他们吃上了水磨面粉,结识了同族人与异族人吐拉洪和冯胖子,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慰藉,摆脱了精神空虚的困境,灵魂如获新生般自由。且在人和天地之间达到平衡,实现自我生长、繁衍、进化的人生目标,充分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现实条件。水磨的轮盘缓慢转动,水流“哗啦啦”地颂唱,是作者在冗长的历史长河中徐徐诉说着萦绕在伊犁这片土地上所蕴含着老一辈生存智慧与生命感悟反复低回的文化足音。

移民者在中国新疆这片栽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花朵的肥沃土地上扎根繁衍,感受新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包容精神,有效地丰富我国文化内涵,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培育出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

二.生命繁衍之敬

“水磨”意象在形成过程中还寄寓了生命繁衍的隐喻,反映作者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考与追问。在灰暗的绝望中,寒风吹动着不堪一击的脆弱肉体,猛击内心摇曳的信仰。在空寂的梦中醒来,太阳從东方缓缓升起,正如一个生命的诞生,哇哇吟唱着生命最初的声音。娜佳的爷爷奶奶离别家乡远赴万里投奔好友之弟,来到了伊犁汉人街。

“莎莎把小伊万接过去抱在自己怀里,爱怜地望着他冻得红扑扑的小脸蛋,忍不住又哭又笑。她一边抹眼泪一边嘀咕‘可怜的小家伙,一定冻坏了。’伊戈尔让爷爷奶奶还有抱着小伊万的莎莎都进屋去,自己转身走向停在水磨面前的马车。”一方面,他们的到来不仅仅代表着异国他乡遇同族,给予远行的游子心理上的慰藉,更是代表孕育了新的民族血液,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撒播了文化的种子,在伊犁这片土地上留下带着俄罗斯民族原乡印记的同时也代表融于新疆文化背景的根[3]。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因政治原因离别故乡来到汉人街,为新疆伊犁注入了有趣的俄罗斯文化,同地方民族文化展开文化对话,着力挖掘文化价值,秉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态度维护文化多样性。小婴孩伊万的到来,为新疆伊犁孕育了两族的血脉,理性概念上伊万属于俄罗斯族,承担着传承俄罗斯文化的历史使命;而长于伊犁,又带有地域性的文化基础,融入新疆民族背景的伊万,既是种子也是根。在水磨的见证下,幸运之神眷顾了伊万和唐尼娅,缔结了伊万与唐尼娅之间美好幸福的婚姻。

“伊万被唐尼娅如此地敬佩和羡慕,一时之间都有点不知所措了。看来,唐尼娅真的跟别的女孩儿不一样,她不嫌弃水磨又吵又脏,愿意进到里面来,还跟自己讨论磨盘上的纹路。真的太好了,这正是他希望的。他还希望她跟自己一样,喜欢听水磨磨面时发出来的‘咕噜噜、咕噜噜……’磨盘相互摩擦的声音和‘啪嗒、啪嗒……’筛子撞击面柜的声音。在他这儿,这些声音比任何音乐都美妙动听,它们用这种古老而又原始的节律,诉说着令人心醉神迷的故事。”“事后,过了很多年,当有人问起她和他是怎么样走到一起的时,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像那个水磨坊里有一种魔力,它帮助他俘虏了我的心,我想逃跑,可我的心不让我离开’”。伊万与唐尼娅在神奇的水磨坊中缔结了姻缘,诞下生命的馈赠。两人从普通朋友到恋人,爱情填补了两人心灵的空隙,在父母的见证下迅速结婚,婚后生活美满幸福,羡煞旁人。不久就诞下了爱情的结晶——娜佳。《伊犁有一条汉人街》中的主人公赵康林与娜佳是青梅竹马,俩人常常一起经过充斥着香甜食物气味的汉人街上学。在康林幼年时期,便隐隐地将娜佳归于自己了,唐尼娜阿姨让康林叫娜佳姐姐,康林却始终不承认,他潜意识中认为他与娜佳不该是姐弟的关系,有人问娜佳她家在哪,她回答她住在英阿亚提街,‘他们家分明在汉人街,可她不愿意承认,说住在英阿亚提街,难道她说的是我们家?不知怎么,听到她这么讲,我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欢喜,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真希望我们家也是娜佳的家。’小说的最后康林与娜佳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感动了无数读者。锡伯族人赵康林与俄罗斯族娜佳两个民族个体缔结的爱情,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两个异族个体的结合,是一次代表锡伯族与俄罗斯族民族意识和民族信仰相互融合的尝试。以旖旎的爱情作为个人与外界建立社会网络的媒介,在双方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地进行语言、习俗、宗教的文化交融,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竭力为促进新疆多元文化共生局面的形成作出努力。两族青年的浪漫结合,更加表明这个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正常化,是加强新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表现,是实现新疆各民族和而不同良性发展共同进步宏伟目标的表现。

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繁衍自己的种群,生命存在依附于发展繁衍,生命存在与发展繁衍相辅相成,生命存在结合发展繁衍人类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水磨”中蕴含的生命哲学之思,生命的转化,生命的不断繁衍发展。生命诞生之初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正是通过“水磨”这一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水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寄寓着原始先民对蓬勃生命力的歌颂,隐喻了对爱情的追求,男女婚恋发生的基础前提下,探索生命繁衍的必然性[4]。即水磨代表了人类的繁衍,发展和文明的延续,还于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以农为本

“真正供养生命的东西,是思想,是精神,是灵魂,是内心的繁花似锦,还是时代变迁下屹立不倒依旧保持昂扬姿态的中国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文学探讨中永恒的母题[5],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核,是祖祖辈辈维持生计、慰藉心灵的物质文化财富,正是他养育了中国一代代的华夏民族。

水磨实际是农耕文明的缩影,是农耕文明的象征。农耕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明之一。它流转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在水磨一圈圈昼夜转动中,在渠水潺潺流动中烙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修渠引水、开荒种地、耕耘农作的历史印记。水磨代表着人类不再仅依靠自然劳作,而是创新技术,解放人力畜力的同时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们的饮食文化,使得他们在伊犁地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水磨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部件的连接处都包含着老一辈人的智慧与情感。岁月荏苒,水磨目睹了伊犁这片地区的痛苦辛酸,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伊犁有一条汉人街》中俄罗斯水磨的主人伊戈尔·安德烈耶维奇,年轻时受苏联内战迫害,听说苏维埃工人军队正在全国范围内镇压反革命叛乱分子时,决心与恋人莎莎一起逃往阿拉木图,兜兜转转来到了中国。自此扎根在了汉人街,伊戈尔依靠小时候帮父亲建造过水磨的技艺,历经五年建造水磨并投入使用。最开始水磨坊是没有面粉筛的,面粉筛是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由俄罗斯人引进,我们有记忆以来,就是有面粉筛的。据此,外国移民者除了与新疆伊犁人民在文化情感上有交流互动之外,对改善加强水磨技术使用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农业文明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当地人们的饮食文化和营养摄取的科学化。一个民族的文艺、文化的振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家、留下一批千古流芳的文学作品以外,还必须思想充分地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声音的文化承接者。伊万喜欢听水磨磨面时发出的“咕噜噜……、咕噜噜……”磨盘摩擦的声音和“啪嗒、啪嗒……”筛子撞击面柜的声音,在他听来,这些声音比世界上任何声音都要美妙,它们用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声音诉说着令人着迷的故事。在水磨坊里,娜佳的爸爸妈妈走到了一起,那里空气中飞舞的面粉和弥漫的水汽见证了两颗水晶般的心相碰撞的美妙瞬间。

父亲常带康林到水磨坊去,父亲和伊万叔叔一见面就研究水磨,康林亦耳濡目染,对水磨的了解比他家果园还要清楚。康林对水磨没来由地痴迷,康林的岳父岳母因水磨生情,诞下康林宿命中的妻子,一切仿佛冥冥之中被命运转轮所操纵形成一个闭环。携带农耕记忆的古老民族—锡伯族(发源于东胡系拓跋鲜卑部,汉以前活动于兴安岭地区,汉之后逐渐向南迁移,流入嫩江地区,过着“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的农耕生活。)赵康林与“水磨”家族俄罗斯族娜佳的结合,以族际婚恋中相类似的农耕文明记忆促进民族融合,于无形中加强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羁绊。假若康林的岳父岳母担负着完成传递民族文化精神火种的任务,那么康林作为北大毕业的优秀人才,则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且骨子里流传着将农耕文化融入血液的锡伯族人,能够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融入生命努力转化的同时,不断地寻求新突破和新发展的真正文化传播者。或许,康林对水磨着迷一般地痴狂,正是根植于锡伯族世代骨肉经脉中必须承担传承乡村农耕文明文化种子的重任,是融于眼泪血液里必须担起民族传承文明火种的神圣职责。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农耕文明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变化与兴衰变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情感内涵。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研究了族际婚恋中的农耕文明记忆促进民族融合的方法,主要是以锡伯族和俄罗斯族两个不同民族群体间交往为主的文化记忆与族群间交往为辅的记忆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族际沟通,即以相类似农耕文明记忆促进民族融合。族际婚配中相同的农耕文化记忆通过促进民族融合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族际婚恋中农耕文明记忆对民族融合产生影响的原因,从实践上为如何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处理好族际婚恋中相同的农耕文化记忆与民族间交往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农耕文明记忆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是民族融合的基础。农耕文明记忆不仅能够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能够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实现民族融合。

在这个快速机械化城市化的时代,人们过度依赖电子科技,重视工业文明而忽略农耕文明,须知,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第一种文明形态,是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了中华文化。2022年最新上演的电影《隐入尘烟》中[6],以一个普通村庄为背景,展现了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对乡村进行深度挖掘,导演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影片中劈柴、喂驴、春耕、秋收,乡间小道和田间坎坝皆是生活的一部分。这块土地上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顺着农事耕耘的周期,生死轮转,而其间蕴藏的力量,也随着四季轮转。导演李睿珺说:就像农耕,将散落的文字凝练到剧本里面,最后在银屏上开花结果,跟那些种子种到地里面一样。这幅農事劳作图,因为根生于苦涩的隐忍,更凸显其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人植根于血液里的关于土地的执念,在这部电影里阐述得十分尽兴,每一颗种子、每一块黄土都在诉说对农耕文化的依恋。这部影片谱写了一曲农耕文明的时代挽歌[7],表达出导演对农耕文明深深地怀念。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农耕文明,植根于农业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思维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从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振兴经济口号到90年代掀起下海经商浪潮,再到今天农民工进城打工,中国人已经完全摆脱了“经商可耻”的传统观念,而农村大规模青壮年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农村人口空心化,使农村耕种建设失去了“主力军”,更多人主张“娱乐至死”聚焦于娱乐产业,而忽视社会现实,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缺乏深度,只为弘扬主旋律,较少聚焦农民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的窘境与难题。

“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农业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粮食代表着生命,没有粮食我们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在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时刻关注农业发展,借鉴和汲取农耕文化的理念,保护传统民俗、传统民居和地方特色文化,弘扬鲜明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人文精神,维系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重视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护文化的源头和母本。

《伊犁有一条汉人街》中作者借助于水磨这一典型物象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描述和分析,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独特而真实的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水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寄寓着伊犁人民对生命力的崇敬,阐释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及生命价值追寻的重要性。“水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伊犁人民的日常生活分不开,移民者与伊犁当地居民迁徙杂居,族际通婚,以原始生育和繁衍文化血脉为根基,完成文化对话的使命,进行多元文化积淀。发掘“水磨”意象背后的真正隐喻,找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性,传统农耕文化现世价值及意义;追寻中华民族生命认同感,实现民族打融合的政治目标为后世文学创作中“水磨”意象中文化内涵寻找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李露菲.《周易》中“桑”的意象解读[J].鄂州大学学报,2022,29(03):53-54+59.

[2]杨楠.迷之永恒,承载生存之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存在之思[J].名作欣赏,2017,(24):65-66.

[3]汪娟.《秦尼巴克》:边疆文化地理的多重镜像[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02):70-74.

[4]杨剑龙.生命的繁衍 死亡的坦然——读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气球》[J].名作欣赏,2018,(13):69-70.

[5]王汉超,杨文明.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N].人民日报,2022-10-09.001.

[6]钱余.《隐入尘烟》:乡土凝望与传统眷恋[N].中国电影报,2022-09-14.011.

钱余.《隐入尘烟》:乡土凝望与传统眷恋[N].中国电影报,2022-09-14.011.

[7]王干.农耕文明的颂歌和挽歌——评萧亮的中篇小说《独角牛》[J].创作评谭,2022(05):5-6.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水磨
乌鲁木齐水磨河水质现状评价及管理
豫西北沁河流域水磨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洮渭水磨概述
水磨钻施工工艺在路基抗滑桩基施工中的应用
工到“水磨”土成金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苍溪:下“水磨”工夫 创“六好”基层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浅析水磨钻机的应用
清代洮河流域水利利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