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斥与接纳: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同胞性别意愿研究

2023-04-25陈粮宜方雪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二孩政策

陈粮宜 方雪娇

摘要:同胞性别意愿即儿童希望同胞是何种性别。以二孩家庭中的大孩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大孩同胞性别意愿存在满足、未满足、模糊三种情况。影响大孩同胞性别意愿的因素包括大孩的性别刻板印象、家庭价值观、归因方式、陪伴需求、同胞关系体验、父母养育方式以及同侪示范与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同胞关系朝积极方向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同胞性别意愿;同胞关系;二孩政策;同侪示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3-0014-04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二孩的到来改变了家庭结构。二孩家庭中的大孩需要面对如何处理同胞关系的现实问题。良好的同胞关系对大孩、二孩乃至整个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古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孩存在不适应状态甚至伴有过激的行为,成为父母的棘手难题。有媒体曾报道一个男孩的哭诉:“妈,我今儿就把话撂这儿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1]可见,大孩的心理需求需得到关注。在“全面二孩”政策启动之前,我国多子女家庭同胞关系的研究有限。随着政策的开放,已有研究聚焦于家庭生育潜能、生育意愿、生育行为、政策对学龄人口的影响等宏观层面,对大孩个体的关注则不足。因此,本研究以大孩的同胞性别意愿为切入口,关注大孩的心理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目的抽样法与滚雪球抽样法确定参与者,对我国东南地区F城市的32位二孩家庭中的大孩进行半结构访谈。参与者中14名为男生,分别编码为M1-M14,18位为女生,分别编码为F1-F18。参与者的年龄范围为8~13岁。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为保护参与者隐私,将参与者的身份信息进行匿名处理。

具体的访谈内容是大孩的同胞性别意愿,即大孩希望同胞是何种性别及其原因。本研究在訪谈数据的基础上,判断大孩的同胞性别意愿,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同胞关系朝积极方向发展的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孩同胞性别意愿情况

本研究中,57%的大孩同胞性别意愿得到满足,如参与者M6表示喜欢现在的弟弟,他说:“弟弟出生前,我就一直在喊弟弟,弟弟!”25%的大孩同胞性别意愿未得到满足,如参与者F9表示现在的弟弟“不乖、很烦”,她说:“我希望妈妈给我生一个妹妹,妹妹跟我一样的就可以跟我玩。”18%的大孩同胞性别意愿模糊,如参与者F6表示不知道想要弟弟还是妹妹,她说:“弟弟力气大会帮忙,但是会不讲道理;妹妹可以帮忙做家务,但是会娘娘腔容易被宠坏。”

(二)影响大孩同胞性别意愿的因素

1.大孩已有观念与经验

(1)大孩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行为、人格等方面固定的、简单化的看法[2]。在二孩家庭中,大孩对于同胞性别的偏好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如参与者F12喜欢弟弟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妹妹都是很娇气爱哭的。”参与者F14喜欢妹妹是“因为妹妹温柔,弟弟可能会凶,对我很粗鲁。”此外,大孩对同性同胞有所偏好,如参与者M8所说:“(喜欢弟弟)因为都是男的,很有可能喜欢一样的东西。”在同胞相处中大孩则容易放大异性同胞的缺点,如认为妹妹“娇气”“暴力”,认为弟弟“粗鲁”“很凶”。

(2)大孩的家庭价值观

家庭价值观用以表达个体对家庭所持有的认知与理解。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团结和谐被认为是家庭幸福的首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尊老爱幼是理所应当的[3]。二孩家庭中,一些大孩同样认同并遵循这种家庭价值观而对二孩的成长负有责任感,如参与者F15表示“弟弟是我们一家人的宝贝”“我都能照顾他吃饭学习之类的”,积极的家庭价值观能够促进大孩对同胞关系的理解,影响大孩对同胞的性别偏好。如参与者M4表示“每个哥哥都喜欢自己妹妹啊。”“哥哥肯定要照顾妹妹。”“我跟妹妹是同源关系。”

(3)大孩的归因方式

个体如何解释行为的原因是归因理论研究的焦点。在二孩家庭中,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够调节大孩的心理状态,大孩倾向于谅解二孩不规范、不正确的行为,如参与者M4所说:“妹妹只是淘气而已,长大就不会了。”而消极的归因方式则使得大孩误解二孩,难以体谅二孩,同胞关系出现危机,如参与者F3不满意妹妹而希望有个弟弟,她说:“妈妈说因为妹妹还小不懂事,我就感觉妹妹她是故意的,她就想让妈妈骂我。她有的时候就故意打我,然后在那边装哭,然后妈妈就来批评我。”参与者F6同样说道:“妈妈说妹妹还小不懂事,要体谅她。我觉得明明是她的错,为什么要体谅?”个体的归因方式将通过情感反应影响个体后继的行为。矛盾冲突的原因在于双方,而大孩若将错误归结于二孩一方,则难免对二孩产生厌恶情绪,争执也随之而起。

(4)大孩的陪伴需求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工作忙碌,儿童缺乏同龄人的陪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儿童的孤独感明显,迫切需要陪伴。因此,大孩的陪伴需求成为影响同胞性别意愿是否满足的因素。如参与者F1说:“我觉得妹妹是我的一个朋友吧,可以陪伴我,与我玩耍。”参与者F12说:“弟弟很好啊,我跳皮筋时有人甩皮筋。”

(5)大孩的同胞关系体验

大孩已有的同胞关系体验影响大孩对于二孩性别的倾向,参与者F13有一个妹妹,她的同胞性别意愿模糊,她表示“不知道(想要弟弟还是妹妹),弟弟可能更闹了。”参与者F16则对妹妹不满意,希望有一个弟弟,她说:“我总是和她打架。我也想和妹妹好好相处,但是我妹妹,没动她,她就爱打人。而且她每次哭的时候都会哭很久。”可见,不愉快的同胞相处经历使她产生了无奈与疑惑,而她对弟弟的期待正与妹妹的表现相反,她说:“弟弟可能会更乖啊,不会打架。”

2.父母养育方式

与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同,在二孩家庭中需关注父母如何同时养育两个孩子,如何参与处理同胞关系。基于这一视角,二孩家庭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可以分为“协调同胞关系”与“差别对待”[4]。父母参与协调同胞关系有利于大孩对二孩的接纳,如参与者F1对妹妹也产生过些许不满,但她的父母采用说理沟通的方式协调同胞关系,她说:“爸爸经常会跟我沟通,会跟我说一些道理,这时候我就会反过来想,爸爸说得很有道理,在我那么小的时候,其实爸爸妈妈也是那么照顾我的……如果妹妹做得不对,爸爸妈妈会跟我道歉,如果是我做得不对,爸爸妈妈就会批评我。”又如参与者F18积极接纳弟弟,她表示“有弟弟后爸爸妈妈对我依然很好。”相反,父母差别对待同胞子女则会加剧大孩对二孩的排斥,参与者F9希望有个妹妹,她表示“爸爸妈妈肯定更爱弟弟,因为弟弟是男的。”参与者F14同样希望有个妹妹,她认为父母总是偏袒弟弟“因为弟弟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可见,父母的差别对待可能受到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

3.同侪示范与交流

同侪是指与个体年龄、身份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同侪效应表明个体会受到同一场域中同侪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同侪间的示范与交流实现且具有明显的作用。如参与者M4看到同学与妹妹相处和谐便心生羡慕,他说:“我也渴望自己有个妹妹,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另一方面,同侪间的示范与交流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参与者F3说:“我们班的同学会一起说弟弟妹妹的坏话,然后一起讨论怎么对付弟弟妹妹。”

四、促进同胞关系朝积极方向发展的建议

(一)引导大孩理解与探索同胞关系

1.树立正确性别观

性别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家Kohlberg指出,儿童大致在五岁之后即可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观念,即性别是不会随意更改的。性别不同导致社会分工不同,但并不意味着在人格、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二孩家庭中,大孩首先应建立平等的性别观,去除消极的刻板印象,认识到自身与同性或异性同胞都有产生积极关系的可能。在同胞相处过程中,尝试发现弟弟或妹妹的优点,理解二孩因年龄小而无法表现良好。

2.指导合理归因

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不善于全面思考问题,其思维路径具有片面化特点。在二孩家庭中,同胞间的矛盾往往不是单方面引起的,合理地从多方面分析矛盾产生的根源有助于矛盾的顺利解决。已有研究发现,合理的归因能够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积极变化[5]。指导大孩意识到父母工作忙碌而难以分身、二孩未经教育而行为幼稚、自身作为年长者而应肩负的责任,大孩才能够以悦纳的心态对家庭事务抱以理解的态度。

3.建立积极家庭价值观

同胞关系以稳定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同胞之间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重合,还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联结。具体而言,大孩与二孩在外貌、体格、性格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且同样面临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大孩应当学会发现并珍视这来之不易的“相似”,形成积极的家庭价值观,接纳二孩,尝试容忍,给予关怀,收获家庭温暖与安全感。

(二)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形成良性的家庭互动

1.协调同胞关系

二孩的到来,改变了家庭原有的结构,大孩不再是家庭长辈关注的焦点。二孩确实需要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关照,因此,父母应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协调同胞关系,以公平原则对待同胞子女,采取沟通说理的策略为大孩疏导,不可忽视同胞双方的感受。应让大孩明白,二孩需要照顾,父母虽在时间投入上对二孩有所偏重,但在情感与物质投入上是公平的。当同胞之间产生矛盾时,父母需认真倾听同胞双方的言辞,公平地判断是非,尊重孩子。

2.规范二孩表现

二孩的表现影响大孩对同胞关系的体验。父母不该以大孩年长为由,令大孩为同胞之间的所有矛盾负责,宽容二孩的所有错误。调查显示,在大孩眼里,弟弟可能存在的缺点是“粗鲁”“霸道”“不讲理”等,妹妹可能存在的缺点是“娇气”“爱告状”“爱黏人”等。父母应在必要时纠正二孩不正确、不规范的行为倾向,促进同胞之间形成良好的秩序。

3.关注女大孩

受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社会观念影响,父母可能在养育过程中差别对待同胞子女,使得家庭资源向男孩倾斜,这不利于同胞的成长。父母无法陪伴子女一生,而同胞之间相互支持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已有研究指出,女孩易受是否独生的影响,9岁到12岁的独生女孩易产生情绪不安、激动等内向性问题[6]。与之相呼应的是,本研究中同胞性别意愿未得到满足的均为女大孩。在男孩偏好的社会文化与女孩自身易敏感的双重作用下,女大孩在适应同胞关系时可能存在更多困难。因此,父母应对女大孩给予更多关注,在二孩出生前与其商量、规划,做好心理建设工作;二孩出生后,除需常与女大孩沟通说理外,还应强调其作为姐姐的责任,促进其积极融入对二孩的养育中。

(三)弘扬“悌”之道,营造适宜同胞接纳的人际生态

1.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倡导同胞之间和谐相处是我国的优秀传统,称为“悌”之道,历史上有不少同胞相亲相爱、相扶相助的案例。如苏轼与弟弟苏辙感情深厚,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又如词句“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描写了姐妹同秋千的温馨画面。传统语境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不被性别因素所影响。“悌”之道于现代而言,具有借鉴价值,是启发儿童正确理解同胞关系的宝贵资源。具体而言,可引导儿童诵读有关同胞关系的经典诗文,为儿童讲述有关同胞关系的感人故事。

2.教师引导与同侪示范

讨论同胞关系时,需将大孩放置于更大范围的人际生态之中,以联系的、平衡的眼光来解释和看待大孩对同胞关系的处理。在学校中,教师应关注大孩面对二孩的现实问题,以传统经典文化中的“悌”之道引导学生对二孩的到来进行辩证探讨,为大孩注入男女平等思想。教师可挖掘学生中同胞和谐相处的现实案例,利用同侪效应发挥示范作用,启发学生珍视同胞关系。

3.相关他人提供支持性引导

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有利于大孩及家庭的健康发展。应杜绝相关他人对大孩的误导。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大孩难以抽象理解父母的爱,他人不经意间的“挑拨离间”大孩可能就会当真,从而误解同胞关系的意义、产生对同胞的抗拒。若相关他人在必要时对大孩进行引导,如向大孩讲述同胞和谐相处的意义,或提供同胞和谐相处的示范案例,则可能会促进大孩对二孩的接纳。

参考文献

[1]男孩不想妈生二胎:你要生我就死 想生二宝不易![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5-12/14/content_37311610.htm

[2]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6):35-37.

[3]徐安琪.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探析[J].中州學刊,2013(4):75-81.

[4]陈斌斌,施泽艺. 二胎家庭的父母养育[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7):1172-1181.

[5]韩仁生.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8(4):3-5.

[6]陶国泰,邱景华,李宝林,等.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分析:南京的十年追踪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3-5.

编辑/ 卫 虹 终校/ 张 旗

猜你喜欢

二孩政策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教师未来就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德州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上海市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探索
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研究
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歧视的影响分析
“全面放开二孩”背景下的媒体报道分析
“二孩政策”研究梳理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人口增长的效应研究
从人口学理论看我国二孩政策的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