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方案设计初探

2023-04-22刘红艳

中小学德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目标

刘红艳

摘 要从道德与法治教研的实际问题出发,立足传统的教学设计文本,创新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方案,以学习目标、评价要求和学习过程为关键要素,强调课时学习目标的分解设计和素养表现水平的细化描述,从而实现问题导向的学习进阶设计,促进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4-0056-03

①基金项目:长沙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内小学道德与法治校本化实施研究”(课题编号:CJK2019051);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推进综合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D228590)。

在日常教研活动和区域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征集中,我们发现教学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的表述笼统,指称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描述学习结果而忽视行为能力变化和素养提升过程等。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本质上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新的学习方案设计思路已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中,我们立足传统的教学设计文本,并借鉴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学历案”思路[1],以学习目标、评价要求和学习过程为关键要素,形成新的学习方案设计模板。力求以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在此,以“好山好水好风光”一课为例,阐述我们的探索。

一、分解课时学习目标,“导航”教学实施

在新的学习方案设计中,“学习导航”即学习目标设计是首要且关键的要素,它提示教师要精准定位学习目标。新课程倡导新的“三维目标”,即让教师回答“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将重难点解决到什么程度”[2],将教学的主体落实到“学生”,而非教学重难点本身。据此,“学习导航”即学习目标设计特别提示教师要采用“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将重难点解决到什么程度”的动宾结构句式,着重引导教师转变将“教”作为重点的惯性。

“好山好水好风光”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个话题。本单元包括“我们神圣的国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认识祖国壮丽的山河,了解灿烂辉煌的各民族文化,从而初步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其主要指向“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培育。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我们神圣的国土”属“国情教育主题”,重在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感受、认识祖国疆域的辽阔和地形的多样,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涵育家国情怀。

其中,话题二“好山好水好风光”循着“了解多种多样的地形-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爱护世界自然遗产”的思路,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體验和感受,进而激发爱国情感和认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五年级学生尽管对此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相对零散,而教师深感教学内容丰富,对内容难以取舍,经常导致课堂节奏过于紧凑,学生的分享、体验往往浮光掠影,难以有深刻的感受,情感难以被激发。这集中反映了学习目标设计过于笼统的问题,导致教学实施缺乏明确的思路引领。

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处于新课标、旧教材的过渡阶段,要求教师须“依标用本”改进教学[3]。基于以上分析和课标“国情教育”主题的内容要求,我们将本课时分解为两课时,带领教师一起明确全课目标,进而运用“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将重难点解决到什么程度”的句式,进一步细化分解课时目标(见表1)。

表1从全课目标到课时目标,强调“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这一细化的学习目标已内含基本活动和教学方法,从而为教师切实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并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明确指引。

二、细化描述素养表现水平,明确评价要求

“评价要求”是新的学习方案设计的重要内容,强调凸显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评一致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要求”紧随“学习导航”之后,旨在以始为终,让师学在“学习导航”的引领下有序推进学习进程。

“好山好水好风光”指向“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素养培育,重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自豪感和担当精神。我们梳理了课标的相关目标表述、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对应表1的学习目标设计,提出了本课的3个基本问题(见表2)。

基本问题的提炼意在提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4]。紧跟“学习导航”之后的“评价要求”一般也建议从问题切入,将相关活动贯穿起来,着重引领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生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表2清晰地呈现本课教学所指向的学段目标及其素养指向,以及细化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要求,从而为其后的评价要求提供内容和素养水平参考。表现性评价是课标着重提示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方式,据此,我们在评价要求中,针对每一个基本问题都设置了三个等级的任务(见表3),由“知道和领会”到“应用、分析”层级,再到“综合”和“应用”逐步加深难度,凸显学习进阶。

三、进阶设计问题解决活动,凸显探究过程

常规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设计一般包括课堂导入、探究与交流、课堂小结、作业检测、板书设计等环节,有利于教师明确基本的教学流程,但不利于真正以学为中心。我们在新的教学设计模板中突出学习活动设计,提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思路,以同样的动宾结构叙写学习活动及设计意图,从而切实引领教学落实素养培育。

经过前述“学习导航”和“评价要求”设计,学习活动已内含其中,据此,我们设计叙写了“好山好水好风光”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及其意图:

【第一课时】

环节一:通过对比教师手绘地图和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形图,找到大山大河。

环节二:通过对比立体模型和教材地图,认识我国国土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环节三:通过合作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课时】

环节一:通过朗读相关诗句,进一步感受祖国好山好水浓浓的文化韵味,感受到祖国的好山好水不仅多而且美。环节二: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游历祖国山河的快乐。

环节三:通过辩一辩激活思维,畅所欲言。通过欣赏丹霞地貌、喀斯特景观等图片,初步了解世界自然遗产,介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数量,让学生感知我国是一个世界遗产众多的国家,激发自豪感。

学习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聚焦通过问题解决過程实现学习进阶。第一课时围绕三个核心学习活动,将学生分为高原队、山脉队、盆地队、丘陵队、平原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捏一捏”的闯关活动,“找到主要的山脉和河流”“说出颜色(山脉的高度)的秘密”,体悟我国国土的分布及特点;并通过合作“捏出五种地形”,并用儿歌表达地形特点、介绍相应的著名景点进行介绍,落实本课时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借用深受学生喜爱的“大中华寻宝记”中的卡通形象“顶呱呱”,将其作为贯穿始终的角色进行“导游解说”,引领学生通过“比一比”“读一读”“辩一辩”深入体验、感悟和表达,建构祖国山水的美好意像,激发热爱之情。教学进而转入“不文明旅游曝光台”展开探究,通过“共同制定旅游文明公约”激发“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学生设计了“文明小游客”评价表,从干净整洁、有序排队、爱护花草、保护文物、节约资源、尊重他人六个方面,倡导践行文明旅游。

“学习过程”部分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内容,提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活动设计转化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如此,“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方案”便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活动的脚手架,让学习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实现互动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学历案何以可能[N].中国教育报.2022-12-1(7).

[2]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

[3]方丽敏.从"依标据本"走向"依标用本"——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逻辑解读与教学实现[J].中小学德育,2023(01):48.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

责任编辑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目标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