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仪式 情感赋能

2023-04-22卢邦柱

中小学德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仪式个体能量

卢邦柱

摘 要互动仪式链理论拓展了互动仪式的内涵,为高中德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优化每次互动的场域,强化情感循环反馈机制,促进情感的自我赋能。据此,创建身体在场的互动场域,挖掘共同关注的焦点,达成共享情感共振,系统促进价值内化,为高中学生德性成长助力。

关 键 词 互动仪式;情感能量;高中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4-0070-04

众所周知,传统德育实践更为关注“知”,突显道德知识的传授。高中阶段学生已积累一定的道德知识,但情感不稳定,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当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多因袭传统路径,重视由上而下的说教,忽视情感触动,实效性不高。互动仪式链理论创见性地阐释了“互动中的情感才是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力”这一观点,为高中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互动仪式”是一种程序性活动,其对群体生活或团结来说具有象征性意义。[1]美国另一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对“互动仪式”做了更为宽泛的理解,认为它泛指人们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各种交际互动,包括正式仪式和自然仪式。前者指有正式典礼程序开展的活动,后者指日常活动中一般的互动。在此基础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解释了个体互动如何建构起宏观的社会结构。[2]

互动仪式链是指个体在不同时空進行的多次互动仪式而集结成的链状结构。其基础和核心是互动仪式。互动仪式的发生需具备几个要素。首先是“身体共在”,多人汇聚在同一场所内活动会相互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基于处在同一情境现场而关注对方,这是互动仪式链启动的前提。其次是“共同的关注焦点”,即在互动过程对同一内容形成的聚焦性,这是仪式得以运作的关键要素。再次是“共享的情感”,个体带着之前互动沉淀的情感能量进入互动场时,会因共同活动产生有节奏的情感兴奋,在持续性的交往中,这种情感兴奋影响着群体的互动状态。“身体共在”“共同的关注焦点”“共享的情感”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情感循环反馈机制”:个体在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中,因对同一焦点关注,会产生短暂的情感刺激,不同个体不断叠加的这种情感刺激,逐渐形成共振式情感状态。这种在交往情境中形成的循环反馈系统,在使个体获得情感满足的同时,逐渐积蓄起自身的情感能量。情感循环反馈机制揭示了互动仪式是如何发生、积聚起情感能量,并导向群体团结的。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情感能量”表现出的感受性是连续的,它体现为从高端的自信积极、热情活泼、自我感觉良好,到中端的平静安宁状态,再到低端的颓靡低落、主动性缺乏,乃至否定自我等消极感觉”。[3]互动仪式的启动总会伴随着某种情感能量,它是个体之前活动经历的沉积,也为当下情境所制约,在赋予人们力量的同时,也启导进一步的行动方向。互动仪式结束后,个体可能会获得某种情感能量,如愉快充实、满意幸福等积极体验,或者平淡如常的一般体验,或者生气愤怒、反感郁闷等消极体验。

柯林斯认为,由无数次具体互动仪式构成个体的互动仪式链,会因人际互动的频繁,在时空上不断伸展,社会空间得以拓展得越来越大,这些互动仪式链便交结为中观乃至宏观级别的社会结构。[4]

二、互动仪式链对高中德育的启示

互动仪式链理论揭示,情感这一非理性因素是日常人际交往行为的核心动因及重要产物,道德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个体“情感能量”在实际情境中的呈现。不同类型与形式的积极互动可为道德情感赋能,持续成功的互动交结成链,产生团体凝聚力和道德感。这为高中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优化互动的要素与过程,为情感赋能;增加不同主体互动的频次,增强群体团结,促进个体内化团体的价值体系。

(一)身体共在:创建适切的互动场境,促进身心融合参与

身体共同在场是互动的前提。“互动仪式作为一种情感能量的生成、转化及传递形式,需要的是拥有共同的关注点和共享情绪的参与者,面对面的、节奏和谐的互动。”[5]为了使有意义与价值的互动真正发生,教育者要根据活动内容与目标,布置特定场地,营造相应氛围,创建适切的互动场境,为学生身心融合地参与互动奠定基础。

首先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创建与持续优化。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互动场境。校园场域内的一切互动,无论正式仪式还是自然仪式,均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以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导向,创设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情境,彰显意蕴丰富的育人氛围,构建特色明显、内涵彰显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全情融入学习。教室、回廊、操场、功能室、礼堂、餐厅、宿舍、绿化场地等具体场域,交叠进行着各种类型的互动,其规划与布置既要发挥特定场所的功能,又要营造促进交流沟通的氛围磁场,让置身其中的学生能随着活动的进程灵活变换互动方式,深度参与场域内的一切活动。如科学实验室除了合理摆放实验仪器,方便学生操作,墙面设计也应讲究色调搭配,张挂标语、科学家画像等,让学生在习得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生发出对真理的热爱与追求。绿化场地的规划与布置,应体现方便交流的互动理念,吸引学生到此沟通分享,释放压力,排解烦恼。

此外,学校还要优化正式仪式的场境,充分释放其潜隐性教育功能。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成人礼、高考誓师、毕业典礼等均为严谨仪式场境,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社团交流日等则是规章化的活动场境,它们都应体现与特定仪式相适切的气场。要结合具体活动内容,做好精心而适切的规划布置,以期学生一到现场,就能迅速聚焦于共同事件,引起情感共鸣,为成功互动开启序幕。

(二)共同的关注焦点:以渗透理想价值的主题,引导广泛持续关注

互动仪式开启后,共同的行动或关注的焦点事件是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于在互动中的个体而言,“相互的关注焦点是学校仪式运作的关键要素,但是这种关注焦点是自发地产生的,仪式个体并不刻意关注它”[6]。只有当互动者把活动本身而不是因其他什么别的形式目的形成关注焦点时,高质量的团结才能实现。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因此,设计体现理想价值内容与目标的主题,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活动,使活动真正承载起正确的价值体系尤为重要。

首先,学校社团的创建要符合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篮球足球等体育社团、文学音乐等艺术社团,天文航模等科技社团,能开则开,可设尽设,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社团活动原则上应由学生自主策划,老师指导与协助,通过定期活动或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增强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各社团协同发展,有助于塑造学校文化符号。社团交往则能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使自我情感能量增值。

其次,对于已形成规章或传统的主题活动,如校园开放日、科技节、艺术节等,要扩展互动的范围与深度,设计不同层次、不类型的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与体验感。如校运会应秉持大众体育而非竞技体育理念,设置尽量多的运动项目,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个体如果没有在仪式过程中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换、情绪感染、情感沟通,情感就无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身体反应而相互增进,更难以引发仪式参与者的情感共鸣。”[7]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积蓄道德情感,驱动道德行为,在生活中建构个性品格,也是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把困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问题设计为教育主题,开展不同层次与形式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进行自我情感赋能。主题班会是重要的互动途径,班主任应选取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班会主题,以让学生保持互动热情,持续积极互动,在互动中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共享的情感:设计形式不同的互动,丰富学生情绪体验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仪式是一种专注的情感和相互关注的机制,仪式过程就是成员在微观情境中相互关注的过程。高度的相互关注会使参与者形成高度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断积累并逐渐强化,最终导致群体团结。”[8]

这启示教育者,不同的互动形式会给互动者不同的体验,积蓄起来的情感能量也就有所区别。因此教育者应围绕教育主题,创设基于不同情境的互动仪式,诱发学生持续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不断强化情感循环反馈,使互动产生更积极的效应,产生强烈的共享感情。在这方面,主题班会系列化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实践路径。

如为了帮助高一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以“融入”为主题,设计系列化的三次组会。第一次是班主任、科任老師、宿管人员、家长等与学生的座谈会,从校规与自律、学科特点、健康生活等方面告知高中学习与生活要求。第二次召开班集体座谈会,师生一起商讨班集体创建工作,活动的中心是要发挥学生自主性。第三次是学兄学姐与新生的联欢座谈会,营造轻松温馨的氛围,分享在校生活与学习经验,帮助新生了解新环境。系列组会结束后,让学生总结收获,写下对自己、对同学、对班级的期待与祝福,最后以墙报形式展示与分享。显然,这一系列主题组会为学生创设了不同形式的互动活动,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营造温馨暖意的接纳氛围,促进了班集体建设,为学生开启高中生活奠定了积极情感能量。

(四)情感循环反馈机制:规章化互动仪式,系统促进价值内化

互动仪式是将短期的情绪转化为固定情感的转换器。每一次特定的互动仪式,均会激发出不同程度的主体间性,个体从该际遇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会得到储备并被加载于自身的情感能量储存库中。这将传导性地唤起个体在今后参与到相似互动仪式中的热情,以使该类型际遇不断地延续下去。因此,“只有当个体定期地参与到互动仪式,通过不断地为自身加持新积极的‘情感能量,才能保有对群体的依附性和归属感”[9]。

这启示教育者,学校不但要优化每一次的互动仪式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能量增值,而且要定期、制度化地举行包括正式仪式与自然仪式在内的各种互动,使学生不断内化预期道德标准,进行持续的自我情感赋能,在面临现实的道德抉择时,发挥道德情感的驱动作用,做出预期的道德行为。

首先,要制度化某次特定或常规性的互动仪式。把含有特定教育目的的互动仪式制度化,形成自上而下的规章制度,使得仪式能够常规化有序进行,有助于不断强化互动者的情感循环反馈机制,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其次,要强化团体象征符号,定期规范呈现,增强集体凝聚力。互动仪式链对群体符号的强调启示我们,唯有不断强化普遍认可的文化符号,维持符号在团体特有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才能形成良性的情感能量交互系统,使得班级成员形成共同体意识。要定期且规范地呈现集体的文化符号,制作特定活动的服饰与标识符号,如志愿服务活动配备统一的授带与马甲等标识符号,学生照集体照要穿班服、亮班徽等,都是为了使符号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充分释放,实现群体道德的有效构建。

再次,要重视学生日常交流场域的价值教育渗透,促进价值内化。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流中建立优质人际互动链,自我赋能,内化价值。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交往互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宿舍情境中进行着自然仪式,对学生的公共伦理精神的养成、家规契约精神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塑造等发挥着重要育人功能。宿舍的回廊张贴体现积极温馨生活态度的提示语,进行特色宿舍评比,引导形成展现成员风格的特有标识、契约规范等文化符号,创建宿舍文化,增强成员向心力,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情感赋能,潜隐地内化理想价值。

互动仪式链理论阐释了人际互动中的行动者如何在情感能量的驱动下,唤起自身对于所在群体合法权威的忠诚,生发共享的仪式团结。通过有意识地优化学校正式或自然的互动仪式,增进高中生正面情绪体验,帮助他们自我赋能,积蓄厚重的情感能量,产生期望的道德行为,并最终塑造预期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7]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8,109.

[2][4][5][8]Randall Collins,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49,58,68,73,102.

[3]乔纳森·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孙俊才,文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81.

[6]王鹏,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2-157.

[9]邓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J].新闻界,2020(08):40-47.

责任编辑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仪式个体能量
十岁成长仪式
能量之源
仪式感重要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Talking strategies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开年就要正能量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