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向历史汲取廉政建设智慧?

2023-04-18李明泉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陆贽唐德宗廉政

李明泉

面对世风繁杂的大千世界,人们渴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爽、世界清和,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注重河清海晏、物阜民熙的社会建构,强调风清气正、两袖清风的个体修为,力图以健康有序、道德自律、公平和合、法治良序来整体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一部分掌握社会资源和权力的官员就动了掠夺和贪吞人民财富的心思,滋生腐败,侵蚀社会机体,甚至動摇和瓦解国家基石,蚕食和破坏民族精神。在古人看来,廉是为官之本、“为政之要”。(陈录《省心杂言》)“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杂下》)宋代包拯在《乞不用赃吏疏》一文中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廉洁奉公的,是百姓的表率;贪赃枉法的,是坑害百姓的强盗。“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吴兢《贞观政要·卷四》)所谓廉政,就是从政不苟得,不妄取,不受不义之财。清代作家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说:“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士不识廉,衣冠狗彘。”历代关于修身廉洁、廉政为民的论述浩如烟海,举不胜举。

创刊于1989年的《廉政瞭望》,是中国知名的以反腐倡廉为主要刊载内容的大型时政类半月刊,作为专业的廉洁文化传播机构,杂志三十余年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不断挖掘古代廉洁文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廉政瞭望》杂志撷选三十余年来发表在杂志上的精品稿件,汇编成“中国古代廉洁史话”丛书(《古代廉洁制度典故》《古代清官廉吏故事》),该书经过两年筹划、编撰,近日,终于在四川人民出版社付梓,品味其中的文章,倍感亲切。这套丛书,是杂志社对以往成果的总结,其中的文字不仅具有可读性、知识性,而且对当下如火如荼的廉洁文化建设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清官廉吏故事》撷选了《廉政瞭望》三十余年来在“历史”栏目发表的文章,呈现的是古代清官“为士居官,清节凛凛”的清风、清气,表现的是他们“水以清冽而寒为美”的品质、品位,彰显他们“洁己而有德威者”的廉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之一,司马迁的《史记》就有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他认为好官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从三国末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从北宋名相王安石到“纤夫县令”何易于,从蜀帅余玠到铁面御史李漱芳,不管是文臣武将、中央要员还是地方官员,不管他们的官阶高低,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拥有为国为民、清廉自律的品质。

本书既收有家喻户晓、名垂千古的王安石、海瑞、寇准、刘光第等人的故事,也讲述鲜为人知的廉洁奉公楷模如陈希亮、何易于、李勉等人,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他们用自己的铮铮铁骨换得政通人和、万民仰慕。如“纤夫县令”何易于,面对上司利州刺史崔朴的不合理要求,为了维护百姓春耕时期劳作需要,宁愿放下读书人与县令的面子,做起纤夫。一代楷书大家颜真卿,75岁高龄时前去劝降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面对尖刀、谩骂和恐吓不曾屈服,唐德宗称赞其“拘胁累岁,死而不挠,可赠司徒”。

本书全方位展现了几千年来对朝政、地方和百姓产生深远影响且有口皆碑的官员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呈现他们的过往。人们把他们的清廉视作为官的操守、修养和人格,他们守身如玉、耿介清正,他们的人与事千古传为美谈,至今仍值得借鉴、学习。

《古代廉洁制度典故》撷选了《廉政瞭望》三十余年来在“观点”“历史”等栏目发表的关于古代贪腐案例和廉政治理的文章。历史不止一面,有清官,必定有贪官;人性也不止一面,有清廉,必定也有贪欲。本书囊括了《明朝的监察干部为何集体堕落》《晚清震动高层的钱权色交易案》《大贪官和珅之死》等篇目,展现了封建社会贪腐官员从贪欲横行到遭遇灭顶之灾的全过程。贪腐问题是古代不少王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这是制度使然。封建制度虽然表面看起来严刑峻法,可到了操作层面就处处留有漏洞和余地。因此,本书亦从制度层面寻找原因,比如《贿赂的进化与嬗变》《焚书坑儒中的权力、权威及权术》《牧羊人也会偷羊:古代避籍制度为何总失灵?》等文章,从各个领域、不同角度,分析古代治理贪腐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局限。《丁谓:从能吏到“五鬼”》的故事,告诉我们宋朝倡议高薪养廉,但是导致官员冗杂,间接助推奢侈之风,使得国力由强转弱,逐渐丧失民心。这些故事无一不告诉我们,反腐倡廉工作不仅需要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更要把廉政教育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与关键途径去狠抓落实。《贿赂的进化与嬗变》论述了清末官场陋规,对于惩治腐败的工作方法具有参考意义。《明朝“粮长”是怎么成为瘟神岗位的?》一文告诉我们:一个工作系统如果不加以监督规训的话,即使当时是良政,最后也会因人因事变成恶政。《监督单靠一个“杠”字是不行的》则提醒我们,反腐倡廉监督是讲究工作方法的,不能单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需要提出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

厘清古代治理方式与制度的成就与局限,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1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讲了一个典故:“唐德宗时期有一个宰相叫陆贽,他严于律己,任何礼物一概拒绝。德宗皇帝劝他说,爱卿太过清廉了,别人送什么都不收也不好,像马鞭、靴子之类的,收下也没什么关系。陆贽回答说,一旦开了受贿这个口子,必定胃口越来越大。”陆贽是唐德宗时期的宰相,他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为相期间,陆贽一直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跟下属和同僚交往的时候,坚决拒绝他们的馈赠。唐德宗专门给陆贽带话,告诉他清廉太过、拒绝他人馈赠的话,恐怕事情就办不成了。面对唐德宗的劝说,陆贽并没有“奉旨”受贿,而是在一份奏章里写道:“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陆贽还多次向唐德宗上各种奏章,劝谏唐德宗成为一代名君。“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习近平总书记讲述陆贽的故事,意在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时刻绷紧严于律己这根弦,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宋代包拯在《书端州郡斋壁》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中国古代廉洁史话”丛书通过历代清正廉洁故事和案例分析,注重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向历史汲取廉洁修为、廉政为民、反腐治贪、依法治国的政治智慧、治理智慧、人生智慧和健康有序的社会发展智慧。而这种智慧不是通过高谈阔论、云里雾罩、抽象说教,让人听不懂看不明白,而是在大量鲜活、真实、有趣的案例故事中娓娓道来,以事寓理、以案说法、以镜照人、以史为诫,把中华五千年积累的正反历史经验和贯穿始终的清廉清正清明清政追求,比较集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读之有所悟、有所思、有所醒,不仅力戒贪婪、拒腐蚀永不沾、质本洁来还洁去,更应为了国家清朗洁净的天空,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激浊扬清,扬帆远行,一路高歌。(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猜你喜欢

陆贽唐德宗廉政
“清慎太过”的宰相
“清慎太过”的宰相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唐代考生很“坦率”
“为政不背人情债”
唐代考生很“坦率”
廉政之歌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术士拯救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