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动感官,精选独家材料

2023-04-16唐惠忠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绒花快板外婆

唐惠忠

技法点拨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任何一个善于写作的人,都会在选材上下功夫。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考生要学会用发现的眼睛,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选用富有独特体验的材料。人云亦云是选材的常见病,要克服这一毛病,就要学会挖掘只属于“我”的独特体验。在写作时,考生要调动自己的感官,让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处于独特的自我体验的观照之下,获得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新价值。

这类感悟体验的独特性在于不囿于前人所云,而是站到放眼世界文明、推动时代发展的高度辟出新见,显出大气。换言之,“独家材料”不仅指材料本身,而且指与材料紧密相连的考生的观点感悟和思想境界。比如朱玮同学的作文《你好》,详写了自己三游西湖的体验:一游是“无限的风光”,二游是“人文的探寻”,三游则是“寻觅精神价值”。在二游部分,提及“见证隐逸文化的《舞鹤赋》刻石、林逋墓,见证藏书文化的文澜阁,见证印学文化的西泠印社”等;在三游部分,主要写了三堤——白居易的“白堤”、苏东坡的“苏堤”、杨孟瑛的“杨工堤”,尤其写到了白堤的几个数字(“一湖清水,一道白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这样调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很有力度地彰显了自身的独特体验。

范例分析

现如今,网络信息飞速发展,街头巷尾步履匆忙的行人中有许多人不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是紧握手机,不时摇动。我也有一部手机,每天刷动态、摇红包……我被手机捆绑,为别人的生活而生活,为别人的悲喜而悲喜。摇一摇,摇出新闻,对别人的事情评头论足;摇一摇,摇到几元钱红包,便开心得无以复加。这样的生活令人沉迷,但细细想来又乏味单调。沉迷于“摇红包”和“摇一摇”中,我竟然已经很久没去看望外婆了。

外婆爱看戏,正好有人送了她两张“白局”戏票,我便陪她去看。

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是一种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但是如今,白局演出越来越少了。“蛮难得的戏。”前往看戏的路上,外婆突然感叹了一句。

戏台上,三名女子身着旗袍并排而坐:旁边两人一人执二胡,一人抱琵琶;中间那位女子手拿快板,轻启朱唇,唱到高潮处,快板轻摇,声声清脆,一首《莫愁四弄》惊艳四座。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眼前的女子仿佛是那个身世悲凄的莫愁女,痴痴地抬起手,快板摇动击打,歌喉唱出悲歌。我沉醉其中,等我回过神时,早已谢幕,哪里还有“莫愁”!

外婆牵着我的手回家,她的手粗糙,指节宽大。我曾问外婆为何她的手如此粗大,她说她年轻时在绒花厂工作,绒花的制作很是繁杂。“南京绒花那时可有名气了!”每谈及此,外婆总难掩自豪,脸上的皱纹都好像在跳舞。

外婆给我看她结婚时戴的绒花,很美,点缀在大大的凤冠上。外婆开心地摇着手中的绒花,说那是她自己做的。绒花制作工序繁杂,加之费时劳心,现在已鲜有人愿做了。“我也老了,做不动了……”外婆感叹道。我听得出,她的叹息里满是对逐渐凋零的传统手艺的无奈与惋惜。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双双手:有时髦女郎摇动手机,涂满蔻丹的手;有裹着旗袍的江南女子摇动快板,如柔荑般细嫩的手;还有我的外婆——那双制作绒花、摇动绒花的粗糙的大手……我的心里百感交集。

在无眠的深夜,我们关注着别人的生活,乐此不疲地摇动着手机,却忘却了身边的人和那些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我们何不用这些时间听听白局票友的弹唱,学一点制作绒花的传统手工技艺呢?

搖一摇,莫摇走老传统,摇碎旧时光。

——江苏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赵兰《摇一摇》

点评

考生独具慧眼地捕捉到“摇一摇”这一动作,展开联想,调动所见所闻所感,以独家材料揭示主旨。作文由“现如今,人们紧握手机,不时摇动”“刷动态,摇红包”“被手机捆绑”,写到“白局”戏台上裹着旗袍的江南女子摇动快板,以及外婆那粗糙的大手摇动自己亲手制作的绒花。这些零星的材料,用一个“摇”的动作细节串联在一起,最后劝诫人们,“摇一摇,莫摇走老传统,摇碎旧时光”。

猜你喜欢

绒花快板外婆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外婆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绒花
外婆回来了
“扬州绒花”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快板)
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