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财日记》:小人物的成长奋斗史

2023-04-16崔福凯

镇江高专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天意小宝日记

崔福凯

(山东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近年来,以开心麻花、赵家班、德云社、大碗娱乐为代表的喜剧演艺团体参演、执导、出品的国产小品化喜剧电影逐渐在国内票房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口碑不一,但为国产喜剧电影创作探索了“小品喜剧+写实主义”的类型化叙事模式,主要表现为讲述平凡小人物的大梦想,遵循写实主义创作原则,那些看似滑稽搞笑的小品化“喜剧情境”满含泪点,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与移情效应。

2021年首届网络春节档电影《发财日记》采用“小品喜剧+写实主义”的创作模式。影片中原本素不相识的一家5口相濡以沫的人间温情带给观众无数的欢笑与泪水,使观众清晰地感受他们追求梦想、亲情和爱情时所散发的强大生命力。通过草根阶层的艰辛奋斗、颠覆传统家庭观的亲情,以人民史观成功谱写了小人物的成长奋斗史,致敬在改革开放40余年中投身城市化建设平凡而乐观的劳动人民。最终,影片取得上映3天腾讯播放量破5 000万、豆瓣6.0分,并连续5天占据网络电影日榜首的优异成绩。

1 “深漂”之旅:草根阶层的艰苦奋斗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推进,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各地掀起“南下打工潮”。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流行口号是“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再被视为“闯棍”,而是被羡慕的对象。外出务工成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就业方式,推动了沿海城市“非农”产业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影片《发财日记》以20世纪90年代“南下打工潮”为时代背景,东北穷小子小宝跟随邻居二哥加入南下打工大军,从民风淳朴的东北农村来到经济发达的深圳,成为平凡且真实的第一代“深漂”。影片开头,在深圳打工的二哥回乡后在乡亲们面前摆阔,并吹嘘“深圳那是遍地都是钱,那风一刮来全是钱”。尽管这些话语极不真实,但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个环拍镜头依次展现他们脸上羡慕、惊愕、向往的神情。这个细节向观众展现了二哥虚荣、圆滑的性格,也从侧面描绘了当时全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加速了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上海的经济发展,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因时代变迁,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缓慢。乡亲们得知沿海城市快速发展后,他们既有羡慕之意,又有渴望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美好心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北人敢闯敢干、不服输的精气神。然而,令他们一度向往的大都市并没有给予他们想要的温柔与善待。小宝和二哥来到深圳后,一些囧事一步步击碎了他们“一夜暴富”的美梦,但他们通过努力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

影片以小人物的视角折射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巨变,致敬投身城市化建设的劳动者。“不论是摆摊小商贩还是工地农民工,电影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群为了美好生活奋斗拼搏的人物群像。”[1]在40余年的时间跨度中,影片除了聚焦20世纪90年代的“南下打工潮”之外,还融入了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将宏观历史与微观个体交织,传递浓浓的家国情怀。在影片中,数万人齐聚街头欢庆香港回归,真实还原了“九七回归”的历史记忆,令观众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自我愿景的小格局切换成家国情怀的大视野,实现了人物个体生命理想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2]从小宝南下乘坐的绿皮火车到天意南下乘坐的高铁,交通工具成为划分时空的有效手段,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继承与创新”的精气神,继承意味着第一代“深漂”拼搏奋斗的精神得到延续,而创新体现在小人物通过出行方式的变化见证祖国的时代变迁。这也是劳动人民拼搏奋进、乐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好见证。

2 新式家庭:非血缘关系的家庭成长史

长期以来,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受到挑战。当下社会正在“打破由血缘为根基的单一的传统家庭组合方式,击碎血缘幻象,构建由‘友爱’的链接而组成的新式家庭”[3]。与传统家庭关系相比,血缘之外的家庭尽管面临精神和道德挑战,但更能显现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体现人与人相互依赖的温情。《发财日记》打破了血缘纽带,颠覆了传统家庭伦理关系,这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也是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重新审视,更是对非血缘关系组成的现代家庭的肯定与认同。

影片《发财日记》不仅是大时代背景下的草根阶层奋斗史,更是相亲相爱的家庭成长史。以情感为“黏合剂”,以温情为底色,借助亲情消解小人物奋斗路上的残酷性,给予他们更多的善意和暖意。天意作为天降之子,取代了传统的血缘关系,成为维系5个陌生人组成的家庭的新的人际纽带。对天意来说,小宝无疑充当了父亲的角色,总是笨拙地默默付出。为了给天意凑足夏令营的费用,他下深井当“水鬼”拿命换钱。每次去学校看天意,他会在学校墙角换上干净体面的新衣服。为了给儿子撑场面,他会在家长会前找理发师设计时尚的发型。这些微小暖心的细节展现了浓浓的父爱。隔壁单身女邻居马露则充当了天意精神上的母亲。她一直以母亲的口吻给天意写信,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母爱,从精神层面弥补了天意母爱的缺失。马露写信的画面与天意快乐的童年记忆反复交叉剪辑,令观众为特殊的母爱动容,清晰地感受马露在天意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意义。深圳城中村无儿无女的房东张大爷,因意外被小宝救助而收留他们,还视天意为亲孙子。在天意的成长路上,他无疑是一个称职的爷爷,冒着瓢泼大雨接送天意上下学、拄着拐杖怒打马露前夫,甚至死后将房产留给天意,遗嘱中更是以“我的孙子”对天意的身份进行明确定义。对张大爷来说,天意、小宝等人的存在让他感受了家庭的欢乐,这种天伦之乐是他一辈子渴望的东西。与忠厚老实的小宝相比,二哥显得虚伪、圆滑,时不时还会不靠谱,但他是小宝“深漂”路上的最佳搭档。他们同吃同睡,共同经历生离死别,结尾时,二哥一改往日的圆滑,为小宝兑现了“一个打八个”的诺言,印证了兄弟情深。在这种非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中,每个人都在成长中收获了亲情,而这正是他们对“发财”内涵的重新诠释。

影片中最温情动人、催人泪下的情感表达当属小宝与天意的和解。以往影视作品中的父子矛盾大多通过父子间的谈话进行化解,如《那山那人那狗》《阿拉姜色》《父子雄兵》等。“父亲的成长焦虑与儿子的成长焦虑的差异、父亲主体性文化心理结构与儿子的主体性文化心理迥然有别,导致父子的冲突多于对话。”[4]而《发财日记》中父子矛盾的化解是通过儿子看父亲的日记完成的。这种处理方式不禁让人联想到好莱坞导演蒂姆·伯顿执导的电影《大鱼》,与父亲矛盾重重的主人公威尔长大后试图寻找父亲爱德华年轻时的真实生活,通过了解父亲心酸的过往成功化解了父子间的矛盾,进而诠释了伟大与无言的父爱。影片《发财日记》从叛逆的儿子的视角讲述小宝从东北农村到深圳的奋斗历程,天意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更了解父亲奋斗路上的艰辛、无私付出,因此父子矛盾的最终化解显得自然、温情,也很动人。

3 写实叙事:自我与现实的隐喻性表达

《发财日记》融入了个人的过往经历和情感体验,颇具写实张力,使故事元素丰盈了许多。“一人物往往与另一人物形成一种替代关系,从而让此人物从彼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情感关照和对应心态。”[5]正如南下打工的小宝一样,家庭贫困致使年仅16岁的宋小宝独自前往哈尔滨寻找工作,因为没有工作特长,只能干些刷盘子刷碗、打扫卫生等零碎活,勉强度日。深处异乡的艰难漂泊使宋小宝饱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和人情冷暖,但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这成为《发财日记》的主要灵感源泉。影片中的主人公小宝可以说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如辛辛苦苦工作一天却被老板无情克扣薪水、在劳务市场找工作时脖子上悬挂“寻工启示”牌等情节都源于宋小宝早年打工时的真实经历。这些个人真实经历的加入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时代感,而自我情感的投射使宋小宝能更灵活、用心地演绎角色。当然,影片并不局限于对自我感情的投射,对时代的追思、对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的展现同样是重中之重。小宝的经历和情感体验也是20世纪90年代“南下打工潮”中外出务工人员的缩影,颇具历史的写实张力。改革开放40余年间,几代打工人依靠积极乐观的斗志和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见证祖国巨变的同时也乐享改革开放的红利,诠释了“打工人,打工魂”的时代气息。

影片尝试借鉴侯孝贤、霍建起、荻上直子等惯用的散文化叙事手法还原生活的真实状貌。与传统叙事相比,散文化叙事侧重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流动,“注重情景交融的韵味和意境”[6],观众将自我感情带入剧情,与剧中人产生心灵互动,进而实现共情。在影片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极大的高潮和反转,很多情节是以留白方式实现的。房东张大爷离世时,只是呈现空荡荡的躺椅、枯萎的盆栽两个空镜头画面,与此前热闹无比的小院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借景抒情烘托悲伤气氛的留白处理消解了亲人离世带来的残酷性,既克制又抒情。在镜头下,东北林海雪原静谧古老、如梦如幻般苍茫,东北小山村朴实而又热闹非凡,深圳城中村小院温馨又温情。这些写实化、散文化的场景并不像一些视效大片那样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但镜头内部流动的诗意美感令观众动容。

4 结束语

总的来看,《发财日记》集现实、喜剧、情感、成长、励志等类型,实现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影片制作上依旧采用小品化喜剧电影的叙事模式,借助小人物的心路历程,真实再现20世纪90年代的“南下打工潮”,见证祖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巨变,以人民史观谱写投身城市化建设的劳动者的成长奋斗史。2021年首届网络电影春节档大考中,影片赢得不俗的口碑,为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探索贡献了力量。

猜你喜欢

天意小宝日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最后一名
成长日记
如果爱有天意
鱼腿
天意
天意
李健 『假如爱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