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策略

2023-04-15赵梓霖

化工设计通讯 2023年1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免疫学病原

赵梓霖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 451100)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对应用性要求高,当前已经开始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是当前医学教学中重要的实验内容之一。实验教学是对理论课堂教学的检验和实施,也包括理论课程的延伸,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按照课本中的内容模拟实验即可,难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由于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比较繁琐,学生亲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并不多。为了改善传统实验教学弊端,需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形成多元化实验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验机会,并参与到实验设计活动中。

1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中包括病原微生物以及免疫学中的基本概念、操作技术以及具体应用等知识内容,需要学生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特点、致病机理,诊断方式以及防治策略等。在该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并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形成科学的学习思维,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工作操作奠定基础。结合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特点,教学中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丰富,更需要强调实验课程的构建。

2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发展方向

2.1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从当前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分析,实验课程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机会有限,不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内容。因此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改革要打破传统实验思维和实验固有模式,加强对实验内容的丰富。比如,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借鉴当前比较高端的学校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及时补充该领域的实验课外资源,保证实验教学与临床应用同步,避免学生毕业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过时,影响临床应用效率和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渠道,为学生引入当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实验素材,通过视频以及软件模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验观察机会,保证教学的直观性。

2.2 加强实验关注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都是实验。从当前我国部分医学高校的实验课程开设情况分析,虽然近年来实验课程有所增加,但是实验教学的比重仍然偏低,实验器材配备不完善。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为学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不足,为了改变实验教学现状,必须确定实验教学对学科以及学生发展的价值。在重视的基础上才会在策略、资源等方面有所倾斜,加大课程比例,开展全实验教学等;但是当前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学校数量有限。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价值认知有限,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理论知识的记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不足。

2.3 激发学生的主动实验教学兴趣

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中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动力,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同样要以兴趣为助推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并不断探究和创新,强化理论知识,夯实实验基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知识内容丰富,而且与其他医学知识具有紧密的联系,知识体系的高度融合和关联,以及结构化的课程结构,学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比如,在病原微生物的药敏反应教学中,随着患者用药时间的改变,免疫力功能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部分教学内容难度大、结构复杂,学生容易出现逃避心理,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改革中需要通过兴趣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 病原性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问题

3.1 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中包含的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包括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这些学科间互相独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传统实验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其中各学科内容完全分裂,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实验内容丰富,但是理论教学的限制,导致实验内容孤立,连贯性弱,不利于对实验知识内容的融合和知识的融会贯通[1]。此外,实验教学开展中教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完全根据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要求被动配合,实验过程操作机械,缺乏创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实验中无法体验学习乐趣。在之后的教学中难以结合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学习中无法感受实验乐趣,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2 实验教学忽视学生技能培养

当前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利用理论教学知识内容开展实验,因此实验课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实验知识原理和实验知识的讲解中。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自身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实验开展中完全按照实验步骤机械操作,按部就班地完成各个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评价仅依靠教师对实验报告的鉴定,缺乏形成性评价内容。该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过于机械,无法发挥学习的主观性。

3.3 实验教学考核标准单一

教学考核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互动,因此教学考核评价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结构不均衡问题比较严重。教学考核评价的主要载体为实验报告,并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唯一参考依据。通过大量实验教学认证,实验报告仅是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记录,而且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基本相似,互相抄袭的现象明显,缺乏个性的评价与分析。只分析实验报告成果,未指出实验操作中的不当之处和指导意见。单一的考核内容不合理,影响学生的实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这也是学生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验的主要原因。

3.4 实验教学管理过于宽松

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教师的人数受编制的影响,变动并不明显。因此教师无法及时监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导致学生在实验中敷衍情况严重,甚至实验完成后没有对实验认真观察。实验指导不完善,不到位,为学生们“混实验”提供可乘之机。此外,教师为学生示范实验的过程中,由于空间有限,部分学生无法看清教师的操作,或者教师自身操作不规范等,难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辅助。因此实验完成后,仍然有较大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内容无法掌握,长此以往实验问题不断堆积,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具有感染性风险,其中涉及部分致病菌。实验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操作指导,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操作安全。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容易出现违规操作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比如,黏有菌液的实验器具未放置在指定位置造成污染等。

4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策略

4.1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工作开展中,学生们的实验兴趣比较弱,将大量精力都投入在理论知识的记忆,导致实验教学敷衍,影响实验效果。为了解决实验教学问题,教师需要转变学生的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意识到微生物学的重要作用[2]。并从实际教学案例着手,说明微生物学以及免疫学在未来医学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升学习积极性。比如,实验时部分学生由于操作失误可能会导致病原菌污染周围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知识学习,自行探究解决方法,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丰富和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技能。此外,在实验教学后期,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实验技能后,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最先进的实验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实验拓展。学生通过知识的拓展以及学习问题的解决,不断提升实验信心。

4.2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分散,难以形成体系,影响学生实验学习效率。在实验改革中要从实验课程体系着手。在保留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原有的基础性实验中存在诸多典型实验,对学生的知识巩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保留这些实验内容。但是不得占用大量的课程时间,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3]。比如,在显微镜的使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显微镜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实验内容少,容易掌握,如果将该课程单独设置为一个实验,会导致实验时间和资源浪费,而且部分学生在其他科目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该实验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将显微镜实验与细菌观察结合,一方面可以巩固显微镜用法,另一方面则可以完成细菌观察实验,提升实验效率和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适当增加综合型实验内容,以教材实验为主,将其中的验证性实验通过分组的方式,组合成为一个大型实验,在同一个实验课中完成,或者形成系列实验内容,保证实验的前后贯穿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实验判断能力,节约课时,保证实验教学效率。比如,可以将教材中的肠道杆菌、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实验结合。两种实验的内容和实验方法相似,使用的实验器材重合度高。通过实验整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并通过实验对比了解不同细菌分离和鉴定的差异性,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而且教学实验的交叉组合,对学生后期的实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强调设计性实验的设置,教师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领域内容设计实验主题,然后引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和研究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写出具体的实验思路。比如,可以设置学校食堂餐具的细菌检验主题,床铺起居处的螨虫分布等实验主题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分析能力。此外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公平性,三种实验模式中,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为5:4:1。其中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实验课堂教学为实验的主要时间,需要教师先进行讲解和适当示范,并在实验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设计性实验则强调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进行实验设计,通过查找文献资料的方式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材料和步骤,最后完成实验论证。教师在该实验中主要负责实验安全把关以及疑难问题指导[4]。

4.3 优化实验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下,实验教学也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掌握。比如可以利用电教化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辅助,在学生实验开始前先通过观看实验录像的方式,对光学显微镜、制片技术、提纯技术等进行了解,并掌握玫瑰花环实验、螨虫检测等常用的实验方法。录像的直观性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可以提升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效率。此外,在实验考核方面也需要保证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保证考核工作的有效落实。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工作,形式化严重,过于注重理论内容,忽视实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与当前社会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悖,因此需要通过改善考核手段的方式提升实验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实验学习表现、实验报告以及创新实验设计等结合形成综合考评方式,并分为不同的比例。并在实验评价中采用实验口述理论与实验报告双重检验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5]。通过实验的改革避免学生在实验学习中应付、敷衍,提升学生严谨的学术 作风。

4.4 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中实验室管理尤为重要,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在教学中有效落实。首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该实验内容中涉及的危险元素比较多,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导致环境被细菌污染,或者对学生人身造成伤害。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在理论以及实验课程中渗透安全防护内容,避免学生违规操作造成实验器材问题或者形成人身伤害等。其次,制定器材使用和管理责任制制度,每个人使用仪器设备要登记、记录,便于后期查找责任人。督促学生在使用前先检验实验器材,在使用中保护实验器材。

5 结语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免疫学病原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