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2023-04-15何永进

花卉 2023年6期
关键词:森林资源树木苗木

何永进

(勐腊县勐腊镇林业服务中心,云南 勐腊 666300)

1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作用

1.1 改善水土流失

当前,部分地区由于乱砍滥伐和侵占林地等因素的影响,森林资源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重,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并会对区域经济利益产生危害,对当地群众的安全造成威胁。事实上,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外,森林苗木病虫害也是重要的因素,因为森林病虫害一旦暴发,势必会对森林资源造成毁灭性影响,使大片的树木死亡,无法起到涵养水土的作用。做好了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及时控制病虫害蔓延的趋势,为森林树木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样就能降低树木的死亡率,防止森林资源减少,能够改善水土流失现象,使森林生态环境保持稳定性[1]。

1.2 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森林病虫害,就要立即防治,把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林间分布着大量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倘若树木感染了病虫害,没有及时重视起来,就会迅速蔓延开来,直接危害森林苗木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给动物生存环境造成彻底破坏,使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针对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防止病虫害进一步发展,降低病虫害对森林树木的危害,避免病虫害大量繁殖,使森林树木得以健康成长。同时,也能为林区内的动物提供一个适宜生存繁衍的场所,对其他生物也能有效保护,进而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

1.3 保障森林树种健康生长

加强林业建设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当前,林业产品种类繁多,为确保林业产品质量,必须高度重视森林资源,并实行严格管理。病虫害一旦出现,树木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致使森林资源质量下降,这时就要积极防治,降低病虫害的危害,为树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让其实现健康生长,促进树木质量提升[2]。

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成因

2.1 病虫害范围不断扩大,防治难度增加

林木生态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单一树种造林的问题,给病虫害滋生繁衍提供良好的环境,使病虫害规模扩大化,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导致防治难度加大。现如今,温室效应不断加重,一些地区冬季干燥温暖,各个地区加快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但不少病虫害未能及时予以治理,导致病害加重,害虫基数持续增长,从这里看出,病虫害的存在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造成严重破坏,不利于树木的生长与繁衍,也会降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3]。

2.2 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增大

当前,病虫害不仅有自然传播的情况,而且有人为传播的现象,如此一来,危险性病虫害的威胁明显加大,不利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20 世纪80 年代时,黄斑变性天牛迅速传播,虽然及时控制住其蔓延趋势,但仍然存在潜在的威胁。对于桦尺蛾的危害,虽然防治部门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但对沙棘、青杨、白桦等存在潜在威胁,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就会造成毁灭性破坏。

2.3 成灾病虫种类繁多

现如今,森林病虫害种类持续增加,据可靠统计,自20 世纪80 年代后,病虫害种类增加十分明显,各地成灾性病虫害已经多达10 种甚至更多,因此,成灾性病虫害广泛蔓延,严重危害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尽管一些成灾性病虫害易于控制,如桦尺蛾、天牛等,但防治资金投入也比较大,再加上林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导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受到不利影响[4]。

2.4 苗木品种选择问题

苗木品种是否优良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选用优质的苗木品种,一旦发生病虫害,也能有效缓冲,并不会受到威胁,使林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循环,而对于劣质苗木而言,遭受病虫害侵袭时,将会失去抵抗力。

基于对国内林业生态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地区的苗木品种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时候,没有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苗木,导致所选择的苗木品种缺乏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政府比较讲究美观性,未能考虑苗木品种是否能够抵御主要病虫害,直接影响造林成果。

2.5 环境持续恶化,气候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涨,温室效应愈加明显,两极大量冰川融化,使得森林植被的分界线持续上移,出现了较为反常的暖冬,给病虫害的滋生创造了有利环境。每年入春以后,病虫害大范围暴发,对当地林业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空气中含有更多的氮硫化物,致使降雨具有酸性,致使病虫害向外扩散。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气候不尽一致,如果盲目采用其他地区林业种植模式,而不考虑气候的差异性,势必会影响最后的效果。

2.6 森林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但也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近些年来,环境不断恶化,经常出现雾霾天气,人们开始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并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使得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但由于国内植树造林以人工造林为主,也不注重树种搭配,导致纯种树木单一,当病虫害侵袭时,往往难以抵抗,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单一的生态系统并不完整,倘若林间病虫没有天敌存在,势必会导致蔓延速度加快,也就无法在源头上加以控制。正是因为这种单一性,使得林业生态环境无法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导致林区发展极其不平衡[5]。

3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对林业部门而言,为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控制病虫害的蔓延,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保证防治效果,促进森林环境质量提升。因此,作为林业部门,应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森林监测系统,发挥该系统的作用,全面监测树木生长状态。与此同时,在监测系统中,还应加强大数据技术、智能识别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并及时发出预警。此外,依托无人机拍摄技术的支持,可以实时拍摄林木生长情况,并上传至监测系统,经系统分析后判断森林树木是否感染了病虫害,若判断出现了病虫害,就会立即发出预警,这样一来,林业部门就能了解病虫害发生状况,及时定位,对病虫害的范围及程度有更清楚的把握,还可以派出工作人员进入现场查看,详细掌握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对症防治,防止病虫害的进一步蔓延[6]。

3.2 加快构建森林病虫害防治制度

要想高效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依靠规范化的制度提供有力指导,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促进防治工作成效提升。所以,对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相关部门应制定一些细化的规范条例,特别是森林监测、防疫以及检测治理等工作,应及时出台相应的规定,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要求,让他们按规范条例开展防治工作。如,定期开展检查防疫工作、搜集林木生长数据、密切监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运用监测技术等。

同时,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设置相应岗位,确保每个岗位都能明确自身的职责与权限,每个岗位都要安排专业人才,要求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应作出严厉惩罚,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此外,还要重视培训工作,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鼓励每一位林业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从而确保病虫害防治质量[7]。

目前,生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技术。实际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如果选用生物防治技术,应利用微生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对病虫害的产卵过程,防止病虫害对外扩散,保证病虫害治理成效。在生物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引入害虫天敌,控制病虫害繁殖速度,减小危害性。林业建设过程中,营造混合林,提高抗病虫害能力。若采用物理防治技术,应当借助激光、温度以及紫外线等途径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病虫害的影响,确保病虫害防治质量。若采用灯光诱杀害虫,认真分析害虫的敏感光谱,利用害虫的趋性,使用相应的灯光,利用紫外线或激光诱捕害虫。既能高效防治病虫害,又能提高森林生态环境质量。

3.3 加大森林检疫工作力度

从以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可以看出,一些地区的林业部门加强疫区监控的时间较晚,并进行病虫害防治,导致森林资源遭受严重损失。这就要求林业部门严格落实事前监督工作,及时对森林区域进行检疫,做到未雨绸缪,避免病虫害的产生,为森林资源提供保障。相关部门应当分析辖区实际,科学制定检疫工作制度,并加强监督,使检疫工作落实到位,积极防范病虫害的出现,使森林生态环境更加稳定。建立完善的检疫机制,明确规定检疫时间、方式,全面记录检疫工作过程,使病虫害防治工作得以有序进行。建立责任岗位,实行轮岗机制,围绕相关工作开展检查工作,如果出现问题,及时找到当事人,追究其相应责任。检疫工作中,还要大力引进技术设备,安装传感装置和通信设备,广泛获取森林区域的数据信息,对林木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掌控,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预防[8]。

3.4 选择合适的苗木品种

为了防治森林病虫害,还要合理选择苗木品种。有的苗木自身抗病性较强,而有的苗木却不能抵抗病虫害的侵袭,如何选择苗木品种,会直接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环境的优劣。实际选择苗木时,必须确保苗木的生态功能良好,抗病能力较强,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使苗木尽快成活。移植前,应先剔除掉劣质苗木,必须确保所选的苗木长势健壮、没有损坏。

种植密度也会影响苗木的抗病性,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提升树木的抗病性,密度如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苗木的抗病性。总的说来,从苗木的选择、移植、栽种等环节严格把控苗木的抗病性,科学栽种,并使用适当的杀虫剂与杀菌剂,提高苗木的抗逆性,及时清除苗木上的虫卵,确保防治效果。

3.5 完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为严格落实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合理采用林业技术,并加快林业技术体系完善,积极开展推广工作,确保林业技术得到有效利用,避免病虫害的出现。林业技术比较分散,并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所以,在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应构建技术网络体系,对基层林业部门来说,应当积极推广工作,并结合乡镇地区实际,建立推广站点[9]。

同时,合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渠道,使林业技术推广范围得以扩大化,进而提高技术利用率,保证技术推广效果。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依托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对林业技术进行深入推广,技术人员也要和林业种植户进行积极沟通,让林业种植户掌握林业技术的应用方法,以防出现病虫害问题,推动健康成长。

此外,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应加强数据信息资源整合,建立示范基地,并对林农进行有力引导,让他们进入示范基地学习,帮助他们转变林业建设管理观念,加强对林业技术的学习,并运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促使林业建设快速发展[10]。

4 结语

总之,为了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认真对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森林树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意义所在,比如说,改善水土流失、切实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森林树种健康成长,同时,全面分析森林病虫害的形成原因,通过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构建森林病虫害防治制度、加大森林检疫工作力度、完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等一系列途径,使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继而推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森林资源树木苗木
树木之最
苗木供求信息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辨认树木
树木也睡觉
最新苗木行情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最新苗木行情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
树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