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举措分析

2023-04-15陈金辉

花卉 2023年6期
关键词:林草资源配置高质量

陈金辉

(崇信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甘肃 平凉 744000)

0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安全屏障,在工业化时期通过粗放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自从20 世纪80 年代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各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我国为例,于1999 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不仅助推了脱贫攻坚进程,而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全面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进入“十四五”建设时期后,我国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预期进一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持续扩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用。因而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对与此类工程高质量发展相关的需求与举措做出分析。

1 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概述

高质量发展内涵十分丰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一方面需要将粗放式与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到集约式与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退耕还林工程向着深度层面的理论创建、广度层面的模式推广、精度层面的指标化抚育方向升级[1]。另一方面则需要吸收近年来的改革经验,从总体经济理论中提炼出要素生产配置理论,按照“早期发展阶段应用土地要素主导资源配置方式,中期发展阶段应用资本要素主导资源配置方式,高质量发展阶段应用技术要素主导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率,从而扩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用。下面分别从这4 个层面对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做出分析。

2 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需求

2.1 深度层面,需要解析顶层设计理论

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我国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这就要求不能再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应该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地类和规模退耕,同时,结合高质量发展主题,将前期的规模型退耕还林,转移到质量型退耕还林方向,注重在限制与选择合适的地块类型条件下,逐步深化推进退耕还林建设[2]。

2.2 广度层面,需要研发系统治理方案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空间上的地质地貌、水文发育、气象条件、人文风情等差别较大,而且在纵向上,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各地的生态环境因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程度不同而不同。此时,需要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实际情况与治理需求,研发设计适用性高、适配性较强的系统治理方案。

例如,甘肃河西地区经常遭受风沙侵扰,土地沙漠化现象十分突出,此时应用常规的栽植方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目标。经过多年探索与对当地劳动人民生活生产经验的提炼与升级应用,当地政府组织群众栽植红柳、沙棘、梭梭等耐旱树种,同时采用草方格治沙方式,使土地沙化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然而,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如何运用科学的退耕还林模式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恢复到更高水平,仍然是一大难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仍需设计系统治理方案,并在试验区域实践成功后,在广度上对其进行推广应用。

2.3 精度层面,需要配套开展抚育工作

从整体上看,我国经过两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基本上达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但是,在部分同类工程建设过程中,受到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多重影响,始终存在土壤肥力不足、病虫害多发、树种适配性差,以及成活率低的问题。而且,治理过程中对于药物的使用又会增加土壤残留药二次药害的问题。简单讲,以数量增长为主的退耕还林工程,在高质量建设阶段,适用性越来越差,而且会出现工程建设效率高,效用不增反降的反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需从精度的治理层面出发,配套开展树种的抚育改良工作,以此达到提高树种存活率,增加农户经济效益的目标。

进一步讲,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树种存活率的因素,其中与地质、水文、气象等相关的客观因素难以改变,此时要将重点放在牲畜危害、人为破坏、抚育管理不足等主观因素调整上。另一方面则应该吸收1999 年至今的工程建设经验,走产业化道路,将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实际的林业产业、农业产业、畜牧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产业经济政策创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实现抚育工作有效的实践。

2.4 技术层面,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需要将外延式、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集约式增长。从以往实践经验看,应该进一步加强基层林业工作实际操作方面的专业技能,使其通过科学手段与先进管理,加大对新技术的应用,从而通过满足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需求,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实践中,通过配置无人机摄影技术、GIS 遥感影像技术,以及增设各类温度、湿度、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较好地实现了对原始数据的采集、提取、分析、应用、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只需要加强对此类传感设备技术的熟练掌握与应用,就能够在减少工作量的情况下,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一些地区在同类工程实践中,结合实际需求建设了实验基地,结合土壤成分监测、水分含量分析等,进行不同树种的临床试验,然后通过具备规范认识特征的模式化操作规避了盲目的资源配置方式,并结合科学实验结果配置各项资源后,有效解决了资源错配的问题,从而逐渐摸索出了适用于本土地区的技术治理路径。

3 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措施

3.1 立足生态文明思想,精准定位退耕还林目标

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践中因缺乏更高水平的思想理论指导,使此类工程较难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新一轮实践中应用了生态文明思想,它揭示了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殊规律,是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时形成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创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从当前的研究及实践经验看,该理论是一种发展战略,具有明确的发展路径,而且在实践方法上更加科学[3]。因此建议以此思想资源为准,先对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再通过其目标选择适配性的实践手段。建议如下。

首先,应该清晰认识到生态文明思想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将其关联到新时代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上,如此,有利于按照“总目标→工程分层目标→分部项目子项目”的基本方式分解出与国家治理体系一致的目标,也能够从宏观的视角精准定位退耕还林目标,及其在高质量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目标。其次,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差异,治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此时应根据本地区确定的治理目标,研发设计与之匹配的退耕还林方案,然后应用环境管理制度为其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3.2 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鼓励大户承包

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吸收了的工业4.0 改革中的工业设计思想,各地区也从工程项目立项→策划→设计→采购→建设→抚育等多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但是,部分地区并没有将产业转型升级纳入此类方案[4]。因此,建议各地林业管理部门尽可能从总体经济理论出发,利用内部学习机制先对产业转型升级做出深入研讨,再将其纳入相关方案设计之中。建议如下。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主要是从比例上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结构比例,并结合青饲料种植与专业养殖,减少放牧对林草的破坏,控制重工业对山、水、空气的污染。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农民职业化转型、美丽乡村建设等配套举措。在这种思路下将农业产业转型与大户承包结合起来,林业部门需要深入研究退耕还林与农民脱贫致富之间的关系,鼓励大户承包。从当前实践经验看,大户承包模式下,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使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新林草种植与抚育方法,也能够较好地解决林业部门管理中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真正在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效率,促进其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尤其是大户承包后,可以将退耕还林工程对接到乡村振兴战略,切实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帮助农民完成职业化转型。

其次,产业转型升级操作中,牵涉到在不同产业中扩大服务业比重的问题,主要通过深化专业分工。在此思路下研发设计退耕还林方案时,则需要考虑到农村脱贫人口就业问题。例如,部分地区实施的护林员制度,不仅解决了产业化发展的中的分工问题,也将产业转型升级与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由于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多数地区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因而需要将方案设计重点逐渐转移到林草的科学抚育管理方面。

3.3 提炼前期实践经验,确保林草种植科学有序

林草种植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树、草的成活率控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应用科学化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树、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建议如下。

首先,按照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科学进行良种育种,加大乡村树种培育力度,退耕还林所需的苗木由林业部门统一进行采购,同时,严把苗木质量管理,严禁使用无证、质量不合格及带有重大病虫害的树种,指导农民严格按照《退耕还林作业设计》在符合规定的地块上进行栽植。

其次,林草生长中对于水的需求较大,在干旱与半干旱及荒漠化地区的林草抚育管理中,依靠自然雨水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而根据林草的选型、生长阶段,先对不同时期的需水量做出科学分析,再制定匹配的浇水方案。这样做既能规避浇水过多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与林草无法吸收问题,也能够建立起定量化的浇水措施,促进林草科学生长。

3.4 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在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将林长制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结合起来。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一方面在林长制度下明确了保护退耕还林工程的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明确了其职能范围内需要行使的权力,也根据其权力大小匹配了对应的责任,因而在权责机制约束下能够较好地发挥出林长管理的优势。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重在巩固成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其推向高质量发展。

3.5 应用资源配置理论,优化林草资源配置率

在退耕还林工程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议继续发挥要素资源配置理论的重大作用,将前几年的资本要素主导资源配置方式,全面转移到技术要素主导资源配置方式[5]。建议在该配置方式下,一方面检验配套的人才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等配置是否满足当前需求,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应考虑尝试新的技术要素,例如,在科学技术要素方面建立具备独立操作能力的实验室。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竣工环保验收、林草生长环境等全面关联起来,依靠科学根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管理技术层面除了吸收前沿的管理方法外,尽可能结合林业部门在基层实践的便利条件,加大基层调研工作,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实践向理论上升的研究思路,向民间寻找适用于本土区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另外,优化林草资源配置率是为了扩大其种植后的效用,当前有必要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整合起来,探索基于林业资源的生态旅游之路,将原来林业资源依靠向城市生态资源的转移获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直接转变为可以产出综合效益的旅游产业,并带动更多的农村人口就业及其职业转型等。

4 结语

总之,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研发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治理方案。结合以上初步分析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主题下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理论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在实践路径方面应用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术。因此,在当前的实践过程中,应该从生态文明思想出发精准定位退耕还林目标,并将产业转型与林草抚育管理结合起来,从更为全面的视角切入,充分利用技术要素主导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进而使效率的提高与效用的扩增始终处于同步状态,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林草资源配置高质量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林草风采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