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23-04-15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跨文化留学生

马 洪 菊

(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兰州 730000)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有学者将其译作“结构主义”,在上世纪50年代兴起后,逐渐在西方广为流行,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一种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在建构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上世纪60年代西方在教育学界中产生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在教育教学领域兴起后,带来了一系列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产生了如抛锚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认知学徒教学法、随机进入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是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是由学习主体内在建构而成的,知识的发展过程应该是学习主体将其本身已经具有的基本经验和知识通过内部建构的原则进行重组,从而发展新的知识;社会交往是建构社会知识的重要渠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对知识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进行建构。杜威的经验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学说等重要的理论,在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与支撑。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其内部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观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主要包括: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论、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控制论系统观、社会建构论等。这些不同的派别的基本观点都是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认识论和研究的侧重点上。但是它们在知识与学习的看法等方面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不同派别的研究成果也是可以互相补充的。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中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出发,分析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指导下的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前述已经提到,建构主义主张知识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社会知识是在社会上人际交往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因此它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特点,要将社会知识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同时我们在建构知识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知识的复杂性和默会性的特征,知识不是单一的、单向的,它是错综复杂,充满变化的,默会性则是知识的复杂性的一个表现。在我们的知识系统中,有的知识是显性的,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而有些则是“内在与我们的行动中”的。我们要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上述特性。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中,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行为,学习的过程也是建构的过程,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对所学知识不断地进行自我诊断与反思,确保我们所建构成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同时它认为学习主体对知识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建构是最根本的。

二、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出发进行了不同的定义。简洁明了的有胡文仲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1],他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存在的普遍现象。毕继万在胡文仲先生的基础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更加详实的定义,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同时这些进行交际的人还要有强烈的跨文化的意识,要能够善于识别他国文化和自己国家文化的不同之处,认识到这些不同之处后更要尊重这些不同之处,能排除诸如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等等各种跨文化交际的干扰,有这样才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而这种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由于现代通讯手段和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学界在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也达成了高度一致,即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来华留学生培养的目标。[3]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很多学者,如毕继万、张红玲、杨盈、贾玉新等都撰文进行过讨论,目前还没有定论。[4]胡文仲综合以上几位学者的定义,总结归纳出其中共同的部分,即: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这三方面的能力,并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阐释。首先是认知方面,主要指的是跨文化交际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这些文化知识的获得渠道是多样的,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即跨文化交际者必须对这些知识了然于心。这些文化知识主要是由本国和他国各方面的知识,一般的文化知识以及特定的文化知识等组成的。第二是感情方面,主要是指跨文化交际者要有对异文化的敏感性,要能够敏感地觉察到自己国家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不同,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即对不同的文化要有理解、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各种不同文化是和谐相处的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第三是行为方面,主要是对跨文化交际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能力的要求,要具备这个能力首先要做到的是语言相通,语言能力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所必备的,如果语言能力不过关,那么跨文化交际就无从谈起了。行为方面的要求还包括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够正确理解非语言信号、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5]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将课本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能够掌握的一种能力,更多地是需要学习者在获得这些知识后能够进行自我消化、吸收,在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之后,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才能将这些知识运用自如,真正做到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对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适合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的认知、感情和行为等三个层面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结合起来,对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分析。

认知层面上,最重要的是学习各种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知识。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涉及到的知识更是如此,它是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一个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者,他不仅需要了解交际的对象、交际规则、交际情景信息,更要了解这些信息是如何产生、发展、变化的。在建构主义看来,建构性是知识的最显著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同时知识还具有复杂性,它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多元的体系。认知主体的知识建构,是认知主体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新的认知,这个新的认知是认知主体对知识所包含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性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需要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中介、转化”的过程中慢慢建构起来,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6]也就是说,认识是一种适应性的活动,由认知主体在面对各种外部信息时进行积极的建构而形成的认知结果。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想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各种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的知识的习得。这种学习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式的,而是要求学生作为认知主体,作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进行的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者自身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取向的背景下构建起来的知识,才是他们能真正理解的知识。随着这些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不断积累,跨文化交际者才能达到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些年,一直被学界诟病的“填鸭式”的学生的被动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构建式学习效果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所习得的知识是能够长期记忆并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

行为层面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在学生的不断探索中建构而成,要把这些知识转化成真正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实践。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它认为必须要改革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弊端,要建立实习场,要将学习活动进行情景化,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将会遇到将来在校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与留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中是十分契合的。留学生在学习跨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没有能够实践的场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在学生的不断探索中建构而成,要把这些知识转化成真正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实践。在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必备的要素是“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在死记硬背中完成的,必须要在“情境”中将知识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练习在一起。在真实“情境”下的实践,会帮助认知主体完成对新知识的“顺应”,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同化、顺应,只有完成了这个过程才是对知识的构建的真正完成。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生在建构完成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后,要在实际的情境下去使用自己建构的知识,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检验自己建构的知识是否正确,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真正建构成功的知识。

感情层面上,跨文化交际者要具备各种丰富的知识,要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差异的敏感性,要做到对异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到事物的内容也各异。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学习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方法也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学习者必然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内容,如何能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习者从多方面、多层次对同一问题进行认知与理解,是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参考。这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强调的感情层面的要求不谋而合,在面对异文化时,跨文化交际者是否有同异文化的人进行交际的意愿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跨文化交际者如果对外来文化抱有排斥的态度或者缺乏交际意愿,那么即使他具备了丰富的交际知识,交际也不会成功,更不会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因此,对交际者来说,能否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指导下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了解自己的交际对象和文化,能否多角度思考问题,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过程中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现阶段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相关的讨论和研究文章也非常多,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式也有很多的论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但是不难看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习模式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十分契合的,我们在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也应该更加充分地利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跨文化留学生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