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社会创新理念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2023-04-14朱媛张祖耀

设计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朱媛 张祖耀

摘要:提出将社会创新理念融入《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以提升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提炼基于社会创新理念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思政元素基础上,结合案例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融入社会创新理念的《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策略进行详细阐述,以彰显社会创新理念融入《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因时利导、因事利导、因势利导的优势。

关键词:课程思政 社会创新 思政元素 人机工程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05-0096-04

Abstract:It is proposed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social innov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ergonomic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ref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ed into social innovation,combined with cases,this paper expounds in detai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strategy of ergonomics integrated into social innov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idea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ing social innovation ideas into the course of ergonomic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uidance according to time,things and circumstances.

Keywords:Curriculum - 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inno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rgonomics Teaching design

引言

《人機工程学》是工业设计专业内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和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1]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发挥“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具体要求,[2]《人机工程学》选择以国家社会问题为课题切入,融入社会创新理念,深入专业、行业中,结合专业理论从人-机-环境系统和谐为目标,进行解决社会性问题的设计实践,提升设计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基于社会创新理念提炼课程思政元素

“社会创新”理念主要指依靠个人、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群体[3]为向可持续社会迈进[4]进行的创新活动,延申来说,社会创新是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创新[5],其理念包含了两重含义,其一是解决社会问题,创建可持续的和谐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二是依靠社会群体进行的众创和共创活动。基于社会创新理念结合《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细化针对性的思政元素和具体的切入点。

社会创新理念融入《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后可将课程设计实践的课题定位于为当下社会进行研究和设计,“人、时、地”是社会创新具体分解的主要要素,就《人机工程学》而言,社会创新要素中的“人”与人机系统和谐中的“人”对应,社会创新要素中的“时-地”与人机系统和谐中的“环境”(时空场景)相对应。以目前“时”——疫情下的“中国之治”为设计实践课题,以从医护人员到普通人民群众作为“人”的研究对象,以医院、食堂、校园等不同公共场所为“地”的场景对象,展开人机环境和谐系统中“物”的研究与设计。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迅速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并在他国危急时刻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展现了“敢于负责、积极作为”的大国担当,既充分展现了“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也凸显了“中国之治”的比较优势。[6]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应当在此“时”为在疫情中的“人”进行产品设计,呼应社会创新理念,提出《人机工程学》课程两个具体而重要的思政元素:

(一)家国情怀/制度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创新设计中体会制度自信

学生在2020年9月全员重新返回学校学习,经历了疫情时期在线学习、返校后蓝码出行,对疫情期间产生的设计的分析,让爱国情怀从遥不可及的“天边”回到学生可触、可感、可学的“身边”。同时全国各地、各企业、各高校都在为抗击疫情做创新设计,最终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特别是健康码的发明,为逐步恢复正常生活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创新设计中体会制度自信。

(二)以人为本/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思自我和他我的关系,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针对疫情中的特殊人群,如医护人员、老人、儿童、快递外卖送餐人员、隔离人员等进行需求分析,为他们设计产品,帮助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也是为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体会以人为本的设计内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二、《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策略

(一)《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知行合一思政贯穿

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为首先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相结合,并将价值引领作为最首要的任务,打破“思政”+“专业课”的“两张皮”模式,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课程总体的思政元素是大元素大目标,将大元素分解,寻找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是将思政元素的“粗盐”精制成“细盐”,更好融入水。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梳理上,对知识点进行细致分析解构,并融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实训等多个课程环节。知识点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思政元素最基本的承载点,所以在理论知识点的设计上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来源与发展回顾,又要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前瞻性;在案例分析中做到解读和诠释,进行实际案例的旁征博引,包括国内外的案例进行比较,各类案例好坏的辨识;在设计实践中,强调对现实的调研,包括背景、环境、用户等,以真實的调研反馈到设计中,为真实设计、为用户设计。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家国情怀/制度自信”“以人为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元素在思政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结合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建立“知行合一,思政贯穿”的思政元素融入模式。课程思政以灵活的方式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并且在结果的报告总结过程中要求对设计过程、思想过程都做好回顾和总结反思。(图1)

(二)《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具体内容设计——知识点梳理与融入

1.课程理论知识点内容梳理:

梳理《人机工程学》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点分成知识点内容、重点、思政融入点、思政内容、融入方式,结合社会创新“人-时-地”要素,重点知识点为与人的生理心理相关的教学内容,如马斯洛需求原理;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相关教学内容,如光线、温度对人的影响及产品设计策略的影响,以及与“疫情”密切相关的理论部分,如社交距离、人文关怀等。(表1)

2.课程设计实践内容融入:

《人机工程学》课程的作业主题——疫情下的“中国方案”是课程思政中设计实践内容融入社会时事的体现:要求学生首先分析疫情下的特殊时事场景,即对社会创新中“时”的要素进行研究,针对特殊人群的需求进行分析,即对社会创新中“人”的要素进行研究,结合特定场景,即对社会创新中“地”的要素进行研究,进行产品设计实践。

(三)创新案例分析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方法——案例放大器效应

案例分析是连接理论知识点和设计实践操作的重要环节,在案例分析环节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是体现课程思政效果的重点也是难点,将案例分析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的解构和重构,提出“案例放大器效应”教学方法。将案例分析环节分成案例拆解、理论重申、辨识分析三个阶段,在案例拆解阶段,主要由教师进行案例的拆解,主要是在社会创新中“时”元素——疫情时事的前提下,对“人-机-环境”中“环境”和“机(产品)”的拆解,环境(社会创新中的“地”元素)中包括政策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产品中包括软件和硬件,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补充性的案例拆解,模仿教师的拆解方式进行具体分析。在理论重申阶段,将理论知识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再次讲授,作为复习和回顾的方式,比如对马斯洛需求原理中“自我实现的需求”里结合医生主动请战,到抗疫一线,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健康等。在辨识分析阶段,学生需要对展示的设计方案进行辨识,结合理论知识评价哪些设计是符合人的需求,哪些设计是为了新奇而新奇等,为自己的设计实践打下认识上的基础。(图2)

三、《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案例

(一)案例一:口罩及相关产品设计

1.理论知识点:马斯洛需求原理,特别是安全需求部分;融入思政元素: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要课程思政元素。

2.案例分析:口罩设计

案例拆解阶段主要在环境分析中体现思政元素,主要通过中西方不同的防疫策略、西方国家对于是否戴口罩的讨论、中国人为他人牺牲自己个人利益的利他精神等分析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理论重申阶段主要强调“安全需求”,辨识分析阶段主要分析日本毛巾口罩的设计是否符合为满足人的“安全需求”进行设计。(图3)

3.设计实践: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利用社会创新的两重内涵,第一重是社会创新的内容,从“人-时-地”去分解具体的问题,就口罩及相关产品设计而言,“人”包括对特定人群的定义和研究,以及人的需求分析,在满足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满足社交等更高级的情感需求,“时”除了对疫情这一时事的研究外,还有对产品使用情境中时间的研究,“地”则是对产品使用情境中地点的研究,如餐厅、车内空间等的具体研究。第二重是社会创新的手段,即“依靠社会群体进行的众创和共创”,要求学生对目标用户进行充分调研,不仅在课程中与同学组成团队,甚至可以邀请用户一起参与设计。比如在对口罩设计的调研中,用户根据自身职业(网约车司机)、个人习惯、身体情况,提出自带香味的口罩设计创新点,学生在团队讨论中还发现就餐时口罩会被临时摘下,需要有一个安全、方便存放口罩的方式,最终提交设计作品为“香味口罩收纳板”,将自带香味的香气凝珠片和吸附异味的多孔板结合在一起,设计一片约口罩1/4大小的收纳版,当口罩闲置时可以对折后再对折进行收纳,在收纳的同时解决口罩异味的问题,用简单的设计造型达到满足两个需求的功能性产品设计目的,首先满足收纳时的安全需要,再通过令人舒适的香气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对社会创新中“人”要素的深层挖掘。(图4)

4.总结反思:

在疫情背景下的口罩设计首要先满足“安全需求”,其次再考虑其美观、趣味性设计,比如国庆时的“红色口罩”首先是满足安全需求的医用口罩,其次才是符合国庆氛围的红色设计。为不同职业、为不同场景的设计是对口罩及相关产品设计细化的重要手段,邀请不同职业的用户共创、深入到场景中发现问题是值得使用的设计方法。在总结反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元素。

(二)案例二:与“社交距离”相关的产品设计

1.理论知识点:马斯洛需求原理,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融入思政元素: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家国情怀、制度自信等主要课程思政元素。

2.案例分析:社交距离

案例拆解阶段主要在环境分析中体现思政元素,主要通过中西方不同的防疫策略、西方国家要求聚会自由、中国人为他人牺牲自己个人利益的利他精神等分析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理论重申阶段主要强调“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辨识分析阶段主要分析中西方就餐时的社交距离设计,是哗众取宠还是实用可靠。(图5)

3.设计实践: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对于社会创新第一重内涵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地”的研究上,社交距离主要是针对公共空间内解决人与人保持适当距离来预防新冠病毒的传播问题,不同的“地”显示不同的场景,如餐厅、电影院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以及校园之类学生身边相对封闭的大空间,都提供了设计机会,有学生提出改造现有电影院座椅的方案,方案在经过调研后发现除了通过电影院隔位就座策略外,还可以对电影院座椅进行改造性设计,即在不改变原有座椅的间隔和排布方式基础上,在座椅中间增加可升降的隔挡,当熟人相约看电影时可将隔挡放下,对于陌生人来说可以升起隔挡进行社交隔离,隔挡采用磨砂半透明材质也是考虑人的心理需求;也有学生提出对校园内的公共座椅进行改良设计,将长椅的中间座位设计成为可翻转的形式,如果有陌生人共坐长椅可以将中间位置进行翻转获得物理空间上的社交隔离距离。对第二重手段的利用同样体现在共创中,由于该课题对“人”的研究是放入时空场景中的人,相对来说对职业、年龄等没有过多的限制,如针对校园内的设计,更方便邀请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为了验证社交距离相关产品设计的有效性,还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进行实验性验证。有学生对隔离标识进行实验研究得出黑黄间隔和立体错觉的隔离警戒线的色彩和样式更能起到社交隔离提醒的作用,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设计的可靠性。所以不论是从设计内容上来说,还是从设计手段上来说,社会创新的“人”“地”要素以及共同参与式设计的方式都能对设计方案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进行实验性的验证,提高设计的效率和效果。(图6)

4.总结反思:

在疫情背景下的社交距离相关产品设计首要先满足“安全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社交需求,在中国复工复产、动态清零的背景下,更需要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产品,同时也需要考虑“尊重需求”,被使用者接纳。提升产品的接纳度的同时也要考虑产品是否能够真正引导用户保持良好的社交距离,利用共创和实验的方法可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以人为本、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制度自信的思政元素,考虑产品与制度的配合来达到保持良好社交距离的最佳效果。

四、社会创新理念融入《人機工程学》课程思政的优势

(一)因时利导:

社会创新理念能够帮助抓住当下的重要社会问题作为《人机工程学》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课题研究主题。比如抓住“疫情”后返校的时间点,学生正好处在前期在家线上学习,回校部分课程线上、部分课程线下正常开展的关键时间点,既有疫情严重时期和疫情动态清零时期的比较,也有国内外情况的比较,是关键时间点,导入以疫情为背景的设计实践项目能够激起强大的“共情”,利导课程思政元素深入人心。

(二)因事利导:

社会创新结合了“人-时-地”元素共同构成了“事”,“事”可以更生动地描述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机会。如在《人机工程学》课程中进行与“疫情”相关的创新设计案例分析,能在传授专业知识、提升设计能力之外,也让学生了解到设计的价值,并不是只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医护人员是唯一贡献者,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力量,关键是将专业做好,好的设计也能够帮助各类特殊人群度过疫情的艰难时刻,并在疫情动态清零与常态化管理的环境中迎来美好生活。

(三)因势利导:

社会创新的创新过程也强调普通人的集体力量,共创与众创是趋势。以目前疫情起起伏伏的现状下,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中西方防疫抗疫的政策、行为、设计的比较,能够认识到“中国之制”的优势,加强制度自信和爱国情怀,同时设计与抗疫相关的产品作为“中国之治”的“中国方案”,也是专业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

结语

《人机工程学》课程思政中融入社会创新理念,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建和谐社会。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设计的第一现场,从“人-时-地”各个社会创新元素进行思考,使用社会创新中提倡的共创与众创方法,利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产品设计来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不断在实践中反思,体会人文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制度自信等思政元素,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视野去理解和认知设计,并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努力。

课题项目:

1.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创新理念下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研究与实践》;

2.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人机工程学》(kcsz20210108);

3.浙大城市学院教学改革培育项目《社会创新理念下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郎丽娟.产品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J].设计,2019,32(15):104-1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袁文浩.活力系统模型下的社会创新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19):152-154.

[4]埃齐奥·曼齐尼,辛向阳,孙志祥.创事:社会创新与设计[J].创意与设计,2017(03):4-8.

[5]林楠,钟芳.人人参与的社会创新设计[J].设计,2019,32(22):146-149.

[6]杨严严.从“中国之制”看“中国之治”——应急状态下的国家治理思考[J].行政与法,2021(02):11-18.

猜你喜欢

人机工程学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技术人性化视角的工程技术教育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普通汽车遮阳板的改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