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历程

2023-04-12王东赵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紫禁城综述安全

王东 赵晨

摘 要: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是中国消防史和明清宫廷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有很多学术成果,但并没有人专门梳理它的学术脉络。梳理学术史可知,此项研究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明清紫禁城的消防设施、消防机构和灭火器具;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封护檐和隔火门等防火设施受到关注,出现了大型的工具书;第三阶段是21世纪,学界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论著,还将防火与用火的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使得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更加深入。梳理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历程,有助于避免重复研究,进而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紫禁城;消防;综述;太平缸;安全;皇家建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37

0 前言

明清时期紫禁城的安全,关乎国运,体现帝德。在威胁紫禁城安全的灾害中,火灾一直是最大的危险因素。为确保紫禁城的消防安全,明清两代的皇帝积极开展防火宣传,成立专门防火机构,发展先进防火技术,建立严格防火制度,设置多种防火设施。正因如此,紫禁城虽历经多次大火,但完整保存至今。当前,故宫博物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为核心的四个故宫建设。其中“平安故宫”是一切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前提。梳理并推进明清紫禁城消防的研究,可以为“平安故宫”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梳理学术史发现,明清紫禁城消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继续发展,21世纪后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著。目前尚未见学界有专门的研究综述。本文全面回顾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的历程,展现学术界前沿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1 20世纪80年代:研究起步

20世纪60年代单士元著《故宫史话》简要叙述了明清两代紫禁城发生的大型火灾,并将火灾按原因分为雷火、失火和纵火三类①,但该书并没有涉及消防。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明清紫禁城的火灾和消防。1980年,尔泗介绍了明代紫禁城的三場大火和溥仪小朝廷时期的建福宫花园大火②。同年,郑连章讨论了紫禁城内大缸的特点、用途和铸造成本③。1982年,李鹏年根据光绪朝上谕档和翁同龢日记,详细研究了光绪十四年(1888)发生的贞度门大火,叙述了这场大火的起因、扑灭过程和惨重损失,并列举了灾后加强防火的措施④。翌年,李全庆、刘建业刊文,重点介绍紫禁城后三宫设置的防火墙⑤。王铭珍按照时代顺序,梳理了明清两代紫禁城内的防火机构,指出明代防火工作由禁卫军监管,康熙时设置专职火班,溥仪时设立公府消防队。王铭珍还谈到了灭火器具“吉祥缸”和“激桶”⑥,但都没有深论。1984年,杨乃济专门讨论灭火器具“激桶”⑦。他在查阅清宫档案并搜集故宫博物院老一代消防员口述史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岔子激桶、西洋激桶出现的时间及它们的灭火原理。同年,童燕发表了故宫博物院藏清晚期的激桶文物⑧。

1984年出版的《中国消防简史》是我国第一部消防通史著作,作者为孟正夫。该书部分章节叙述了明清两朝紫禁城发生的较大火灾和相关的防火制度和设施。例如,在谈到明代防火制度时,孟正夫引用《酌中志》的记载“(答应、长随)夜则轮流叫火巡风”。孟正夫还提到铜缸、水桶等消防设施⑨。在谈清代紫禁城防火时,谈到照明用具羊角灯和《四库全书》的分散贮藏。在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中,该书体系完备,是第一部综合性的成果,对此后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9年,李采芹、王铭珍合著的《中国古建筑与消防》出版。该书第二章分析了古建筑设计中体现的防火意识。例如,古建筑中的鸱尾、龙吻、藻井的设计都有以水压火的意图。作者还引用明人马愈《马氏日抄》中“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的记载,将皇家建筑匾额中“门”字末笔直书的现象概括为“门不带钩”,还将存放四库全书的七个阁中有六个名中带水的现象总结为“阁必有水”,认为这都是防火意识的体现⑩。“门不带钩,阁必有水”的观点,被此后的学者频繁提及,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该书第三章还提到紫禁城室外的防火墙和銮仪卫仓库的室内防火墙,认为金水河和太平缸是明清紫禁城主要的消防水源。《中国古建筑与消防》一书,是我国第一本古建筑消防专著。它的修订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9年再次出版。

综上可知,20世纪8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关注明清紫禁城的消防设施、消防机构、灭火器具,还出现了专著《中国消防简史》和《中国古建筑与消防》。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的起步阶段。

2 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

1990年,丁进军发表了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光绪朝《步军统领衙门缮具的火班章程》k。该章程记载了火班的人员构成与管理制度,激桶的分布与管理,以及毡帽衣、蜈蚣梯、斧锯等火班收存的物件,为晚清紫禁城消防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毛宪民根据文献指出,雍正皇帝十分重视紫禁城的消防安全,经常告诫宫人小心火烛,还降旨将做饭值房的檐口改建为封护檐。封护檐是在悬山、硬山建筑的檐口置石,使梁头或斗拱等木构不外露,以防火患的防火设施。此外,毛宪民还指出,雍正五年(1727)紫禁城内火班的建立,填补了紫禁城内部防火力量薄弱的空虚l。

1993年,王铭珍讨论了明清紫禁城内的水井,指出水井不仅提供生活用水,而且是消防水源的储存之所m。中国台湾学者邱仲麟在讨论明代北京消防时,也提到雍正朝紫禁城改建封护檐之事n。1996年,黄希明认为明清紫禁城的隔火墙和隔火门多采用石构件,目的是避免火势蔓延o。1997年,大型编年体消防史料工具书《中国火灾大典》出版,该书按照时代顺序叙述了历代发生的火灾,全面地收录了明清两代紫禁城的火灾和消防相关史料数十条,是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必须参考的工具书p。令人遗憾的是,此书的利用率并不高,这从后来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相比,20世纪90年代更加注重新史料的搜集和研究成果的总结,这使得此项研究得以发展。

3 21世纪:研究深入

21世纪以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宫廷史研究的深入,明清紫禁城消防的研究进入了高峰期,出现了很多较高水平的学术论著。

2001年,徐超英介绍了明清紫禁城的防火设置和灭火器具q。2002年,李采芹主编的《中国消防通史》出版,该书第七章第四节论述了明代紫禁城的消防治理,包括帝王的重视、红铺的设置以及明代紫禁城的宫规和消防水源。第八章第四节叙述了清代紫禁城火班的人员配置和消防用水r。同年,倪绿洲、顾涛介绍了1905年清政府派户部侍郎戴鸿慈赴美、德学习消防经验之事s。周允基、刘凤云对清代的防火组织“巡城官兵”和“水会”进行了研究,还介绍了救火工具太平桶、火烛车和水龙t。刘宝健对清代紫禁城内的防火器具、防火建筑、防火机构和防火艺术进行了系统介绍u,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清代紫禁城的消防概况。

2003年,毛宪民概述了紫禁城的火灾概况、防火设施、防火器具和防火制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v。2004年,晓芳介绍了紫禁城隆宗门外的唧筒处w。同年,王铭珍讨论了紫禁城南三所区域的防火和灭火设施x。2005年,陈路对清代紫禁城的火灾和防火设施进行了概述y。同年出版了一部专论紫禁城消防的著作《故宫消防》,该书主编是时任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纪天斌。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专论明清紫禁城的消防,由金玉琢执笔。除了论述防火机构、制度、设施外,该书还附了紫禁城水系示意图,标明了内金水河、水井和水池等消防水源在城内的分布z。该书更多地侧重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的消防工作。明清紫禁城消防相关的内容,叙述比较简略,占该书总体篇幅的比重不大。

2006—2007年,王铭珍发表多篇文章,将明清紫禁城发生火灾的原因概括为爆竹失火、雷击失火和厨房失火等,指出清代火灾较少与君主重视、设置火班和增加防火墙有密切关系,还谈及康熙十八年(1679)后将御膳房迁至下风向以防火灾的举措。2006年,毛宪民、曹连明概述了紫禁城的防火措施,并叙述了紫禁城的取暖设施,首次将防火与用火放在一起研究,拓展了研究视野,具有开创性。2007年,白丽娟、王景福全面概述了明清紫禁城的防火设计,涉及隔火墙、隔火间距、灭火用水、灭火器具、火班和管理制度。同年,付超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标有外国“CHALLENCE”品牌的西洋激筒,这是清代紫禁城引进西方先进灭火器具的物证。同年,王福谆调查了紫禁城内的铁缸。2008年,王铭珍在概述明清紫禁城的防火设施的同时,引用单士元的话,说明故宫外朝不植树,一是为了符合礼制建筑庄严肃穆的气氛,二是为了防火、防雷。这提示我们,研究清宫的防火,不仅要关注明清紫禁城有什么防火设施,还要关注没有什么。

2014年,王福谆从铸造技术的角度介绍了紫禁城内明清两代的铜缸。2015年,刘晓晨探讨了火盆在清代紫禁城中的用途,指出清宫设置机构并派专人严格管理火盆意在从源头减少火灾的发生。2016年,安畅认为明清紫禁城在室外生火、热量在室内循环的取暖方式,主要是出于防火的需要。2017年,冯星艺在其硕士论文中讨论了清代紫禁城消防相关的立法和措施,着重分析了火灾的影响和灾后处理。

2019年,周乾总结了明清紫禁城传统的防火方法。2020年,日本学者堀地明使用军机处录副奏折和内务府档案,梳理了清代紫禁城内火班在雍正朝创立、嘉庆朝强化、光绪朝改革的演变过程。该文是堀地明关于清代北京消防组织研究的一部分。2021年,赵亚男对明清紫禁城发生的火灾按照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指出清代钦天监重视对雷电天气的观测并在紫禁城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装置,是为了监测和预防雷火的发生。2022年,王琎和宁霄梳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近现代档案,说明了紫禁城内铜缸和铁缸的陈设沿革。周乾在2019年文章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明清紫禁城的消防水源、建筑布局和消防机构。2023年,本文作者王东论述了明代紫禁城的消防,注意到明早期一则记载汉王朱高煦叛乱的史料中就有消防铜缸的记载。据此,可将铜缸出现在紫禁城中的年代至少追溯到宣德朝。此外,王东还注意到湖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明代长沙吉王府中的銅缸,为探讨明代铜缸的等级提供了新材料,还认为“门不带钩”的说法应该沿着马朴的思路从书体的角度予以解释。周乾将明清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的消防措施概括为“防火文化信仰”,总结了前人研究。

概言之,明清紫禁城消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21世纪后逐渐深入。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文章多停留在介绍层面,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新史料的积累。21世纪以来,此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视野不断扩大,不局限于防火和灭火,还将与用火的关系纳入进来。回顾明清紫禁城消防的研究历程,有助于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避免重复工作,还有助于发现问题,进而深化和改写明清紫禁城的消防历史。

本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清紫禁城消防的研究。实际上,有很多科普类的文章没有涉及,是因为这些文章没有新的观点和视角。但有一档节目值得注意。2020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大型纪录片《驯火记·紫禁城六百年》,以庆祝紫禁城建成600年。该纪录片分为五集(《金水河》《太平缸》《防火墙》《天一门》和《救火班》),以古今对话的视角讲述了紫禁城600年来的消防历史,向观众普及和宣传了明清紫禁城的消防知识。该纪录片的剧本刊载于《消防界》2020年第21、23期和2021年第1、3和5期。节目内容吸收了多年来明清紫禁城消防研究的学术成果。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良好,引起了社会对明清紫禁城消防的关注。但诸如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防火观念、太平缸的年代和等级、消防制度与门禁制度的关系等问题值得重新梳理和探讨。这些也是今后的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单士元.故宫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2:34-35.

②尔泗.明清皇宫的几场大火[J].紫禁城,1980(2):33-35.

③郑连章.故宫的大缸[J].紫禁城,1980(2):34-35.

④李鹏年.贞度门失火案[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3):39-43,58.

⑤李全庆,刘建业.皇城防火琐谈[J].紫禁城,1983(5):27.

⑥王铭珍.紫禁城里的防火机构[J].紫禁城,1983(5):28-29.

⑦杨乃济.谈“激桶”[J].紫禁城,1984(6):20-21.

⑧童燕.激桶[J].紫禁城,1984(6):22-23.

⑨孟正夫.中国消防简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84-181.

⑩李采芹,王铭珍.中国古建筑与消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1-57.

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消防火班章程[J].历史档案,1990(4):61-62.

l毛宪民.雍正帝重视宫中防火措施[J].紫禁城,1990(6):40-42.

m王铭珍.紫禁城的水井和井亭[J].安徽消防,1993(12):32.

n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火灾与消防[J].淡江史学,1993(5):121-140.

o黄希明.紫禁城建筑中的墙和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3):59-71.

p李采芹.中国火灾大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q徐超英.明清紫禁城的防火[N].中国文物报,2001-10-26(003).

r李采芹.中国消防通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1086-1087.

s倪绿洲,顾涛.清政府组团考察外国消防[J].消防月刊,2002(11):44.

t周允基,刘凤云.清代的消防组织与救火工具[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6):1-7.

u刘宝健.紫禁城内清代防火设施[C]//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131-138.

v毛宪民.皇宫祈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13-145.

w晓芳.紫禁城唧筒处[J].北京档案,2004(5):50-51.

x王铭珍.阿哥所与“禁城失火”[J].新安全东方消防,2004(10):42-45.

y陈路.威胁故宫的三大灾害[J].紫禁城,2005(5):156-165.

z故宫博物院.故宫消防[M].紫禁城出版社,2005:21-47.

王铭珍.明清皇宫火灾之研究[J].亚洲消防,2006(1):93-98;王铭珍.明清皇宫火灾概述[C]//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923-931;王銘珍.御膳房与康熙年火灾[C]//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六辑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470-474.(该文最初发表于中国紫禁城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2007-10-29)。

毛宪民,曹连明.紫禁城的防火措施[J].出版参考,2006(23):25-26.

白丽娟,王景福.古建筑的防火与灭火[C]//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六辑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632-648.(该文最初发表于中国紫禁城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2007-10-29)。

付超.宫廷中的灭火工具:“CHALLENCE”激筒[J].紫禁城,2007(7):194-195.

王福谆.古代大铁锅和大铁缸[J].铸造设备研究,2007(5):47-54.

王铭珍.故宫历史上的火灾和防火措施[J].新安全东方消防,2008(11):66-6;王铭珍.故宫外朝为何不植树[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11):52.

王福谆.古代大铜锅和大铜缸[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4(3):60-62.

刘晓晨.功能繁多的清宫火盆[J].文物天地,2015(8):84-89.

安畅.故宫早就用上了地采暖[J].文史博览,2016(2):50-51.

冯星艺.清朝皇宫火灾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7.

周乾.紫禁城古建筑防火的传统方法[J].工业建筑,2019(4):212-214.

堀地明.清代紫禁城的消防组织[C]//重松俊章.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出版单位不详],2020:31-55.

赵亚男.明清紫禁城火灾原因统计与分析[J].今日消防,2021(4):92-94.

王琎,宁霄.故宫博物院部分铜铁缸陈设沿革[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5):117-121.

周乾.故宫古建筑防火的传统科学方法[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2(12):1-11.

王东.明代紫禁城的消防[J].城市周刊,2023(1):88-90.

周乾.故宫古建筑防火文化信仰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78-87.

猜你喜欢

紫禁城综述安全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365
紫禁城600年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
紫禁城中嵌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