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延人道 文化大千
——熊沛军的书法世界

2023-04-11张爱民

书画世界 2023年2期
关键词:王世贞肇庆博士

文_张爱民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熊沛军博士是功力厚实的书家,也是有才华的教授、学者。作为书家,他始终以自觉的审美定向,追寻自身创作与传统、时代价值的统一。作为教授与学者,他长期在学校教书育人,从事学术研究。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才识专注于书法的社会文化学研究,对书法进行宏观的文化观照,注意抉发隐藏于书法作品背后的文人心态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使时代文化精神与艺术解读融成一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书法大众化运动,催生了一批具有主体创造意识的书家,但在文化与技法两个层面使书法创作趋向精神与审美的退化。书家们不再敬畏经典,不再讲求笔法,也不再视书法为克己修身的工具。沛军虽身处书法大众化运动之中,但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上没有偏执一隅,而是走了一条碑帖兼融的路子。他重视笔法,标举“书法以用笔为上”的观念。他常说临摹古帖主要就是学习古人用笔的方法。我常观其临帖,多数以实临为主,在形似的基础上,还能力追古人用笔的节奏感与力度感;及其自运之时,又能脱却古人形迹,“不为古役,不堕蹊径”,模拟前人书作之神情、姿态而又能超越其规范。东汉赵壹曾认为字写得好,纯粹是天才,学也学不来。沛军显然具备这一禀赋,他对笔法、结字、色彩及韵律都有着特别敏锐的感悟力。他不仅能较一般人领悟得快,且能准确把握住最能打动人心的玄妙之处。

沛军自幼热爱书法,数十年临池不辍:从唐代颜、柳等书家碑刻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继之以秦篆、汉分、章草,下迄南朝妙迹、北朝名碑而止;后又醉心于汉晋简帛书,参以新意,自成风格。具体说来,我以为沛军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古朴凝重”。沛军在大篆与汉隶的笔法体系中较多建立起自己的用笔方式。其线条和结构颇为凝重,就其线条与结字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来说,用“古朴”一词来形容其审美风格也许比较恰当。二是“潇洒飞动”。沛军曾努力追寻“二王”笔法,这使他在处理笔画间相互揖让、呼应顾盼的关系时得心应手。他的书法既严守规范,善于寓奇于正,又笔势纵横,能发正为奇,洋溢着一种飞动之美。三是“意趣盎然”。“意”指意境,“趣”即趣味。沛军重视对多种书体的广采博纳,但他并不盲目师古,而善于用心灵去咀嚼和参悟,尤其善于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化作书法创作中的澎湃激情,因而他的书作有种放古游今、意趣盎然之感。

1.熊沛军 清人诗一首234cm×53cm2016

必须提到的是,单纯地评论一个艺术家的技法往往并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技法”总是需要通过书家的学识、修养、人格、才情等,方能表现出书家心灵深处的独白和自我性格的物化。古人常说“字如其人”,这在沛军的书法中得到很好的印证。沛军饱读诗书,笃好老庄玄学、禅宗义学之超脱,颇有发悟。他傲如古松,谦如空谷。他性格耿直,在人心浮动的书法界既不逢迎他人,也不拉帮结派。他思维敏捷,言语“苛刻”,柔中带刚。他的品质与作风,都完全融入他的书作。

沛军治学以文艺学铸基。读硕士期间,他师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史研究名家凌宇先生。后来,他又考上首都师范大学,问学于当代书坛名宿、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刘守安先生。在文艺学与书法学之间,沛军逐渐找到了自己学术研究的立足点。刘守安先生曾说:“在对中国古代各种书法现象的研究中,我们要首先把它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艺术现象’。”沛军正是在刘先生的引导与启发下,以王世贞书学为对象,开始其书法社会文化学研究的。

关于王世贞的研究,一直是显学,但研究起来又相当复杂。王世贞一生经历复杂,思想多变,著述宏富,在历史上又饱受争议,是中国文艺史上最难研究的个案之一。沛军敢于以王世贞的书学为研究对象,我觉得是很有勇气的。他将文学、史学、书学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将王世贞的书学分为三个既有区别又无法分离的组成部分,即书法的理想、书法史的参照,以及书法学习、创作的具体方法,进而认为“格”“法”“自然”是王世贞心目中书法的理想形式及内涵,而其观念之形成有赖于书法史意识的作用,书法学习、创作的具体方法则是在前二者的结合、参照下产生。沛军博士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都是非常有创意的。在读博的数年中,沛军殚精竭虑,以广阔的文化视野、细腻的审美体验和多元的思维方式,将王世贞研究推向纵深,也回应了刘守安先生提出的对书法进行文化研究的学术理念。学术界对沛军的王世贞研究给予了一系列好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世贞研究专家许建平先生在阅读了沛军的博士论文之后更是击节叹赏,盛赞其为“王世贞艺术研究第一人”。

在此之后,沛军博士并没有懈怠,而是在王世贞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稳健前行。他陆续发表《论作为文化符号的中国书法》《古代书论中“悟”的范畴》《论中国书法对文人画的影响》《关陇文化与贞观书风》《徐渭的艺术人格》等20多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读沛军博士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著,我们总能体验到其中具有其他书法学著作所未有的意趣。他的书法研究有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即所论虽为书法,但其背后有丰厚的积淀,让人感受到其深厚的底蕴与过人的才识,真正体现了程千帆先生提出来的“资料考证与艺术分析并重,背景探索与作品本身并重”的治学思路。在中国学术研究中,乾嘉学派的训诂、校勘、考证之学曾一度沉寂,而这些对中国书法研究来说,应该是基础的方法。沛军博士的文化阐释方法正是在重视追本溯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考察,追索古代文化现象的文化内涵,还原历史文化的真实,同时还能打破学科的樊篱,勇敢涉猎不同的领域。沛军博士多年来潜心于学术研究,并以其深沉的思考和敏锐的探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年轻学者所做的多方面的开拓。他的书学研究,熔文学、历史、书画理论于一炉,真知灼见迥出时流、新人耳目,由其论著可见其研究内容之深广,借以知作者治学堂庑之大也。

2.熊沛军 范仲淹《岳阳楼记》138cm×34cm×42022

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沛军负笈南下,来到广东肇庆学院,成了一名书法专职教师,从此开启了他对书法教育的探索。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书法教育上做了“三件小事”:一是创办了广东省第一个书法学本科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书法学专业,但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迟迟没有高校开设书法专业。入职肇庆学院后,沛军博士即向学校提出增设书法学专业的设想。几经周折,肇庆学院终于在2013年设立了广东省第一个书法学本科专业,并于2016年建成书法系。二是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书法骨干教师培训基地。2007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文件,提出将书法作为全省中小学课程列入课表。但中小学书法师资严重短缺,在沛军博士的努力争取下,2010年由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批准并成立的全国首个省级书法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中小学书法师资课程培训基地”落户在肇庆学院,沛军博士出任基地主任。10余年来,基地为广东省培养了近2000名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三是在肇庆学院所有的师范生中开设必修课程“汉字书写技能与板书”,并亲自为该课程编撰教材《汉字书法与板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初版,2020年修订),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师范类大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直至今日,肇庆学院仍然是广东省唯一在全校师范生中普及书法教育的院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给普通师范生开设的书法普及课程,沛军也不忘强调书法文化属性。他说:“学习汉字书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的写字层面上,还应该对书法艺术欣赏、书法文化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与把握。”这明显体现出沛军博士从宏观的文化视野透视书法文化内涵的方法论意识。

3.熊沛军 偶因先到七言联(集白香山诗)138cm×68cm×22019

2013年底,沛军回到首都师范大学,向欧阳中石先生汇报他在书法创作、书学研究及书法教育等几个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困惑,以求先生指点迷津。中石先生对沛军博士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忠实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颇为嘉许,挥毫写下一联以相赠:“德延人道;文化大千。”此联极简洁地说明了沛军对书法所抱持的态度及所取得的成绩。司马迁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名言,亦可以用来概括沛军的书法创作、书学研究、书法教育。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沛军能不惧孤独,甘于平淡,甘坐冷板凳,实在是为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4.熊沛军 邵雍《高竹》138cm×68cm2021

5.熊沛军 杜甫《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180cm×48cm2021

6.熊沛军 王湾《次北固山下》179cm×48cm2017

猜你喜欢

王世贞肇庆博士
明代复古诗学与家族之关系——以王世贞家族为考察中心
大地回春—肇庆十八年林丰俗作品特展
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在朝鲜朝文坛的传播与影响
制冷博士来帮忙
肇庆学院封
基于指数模型的R = P(Y <X <Z)统计推断
神奇博士感冒了
博士蚊
恨屋不及乌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