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3-04-06张健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4期
关键词:黄炎培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摘要]黄炎培先生作为著名教育家,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创立和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提倡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职业教育道德规范,社会化、科学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基于此,文章提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社会化办学、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精湛技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健(1975-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研究员,硕士。(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第一届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视野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S2022Zd3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07-0102-05

2022年,“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当前,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培养更多富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究其内涵,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一)技能层面

1.精益求精。孔子《论语·学而》记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代朱熹作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精益求精”一词的来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工匠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只有认真对待、精心对待每个工艺、每个工作步骤,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臻于化境。

2.创新突破。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指出,工匠精神并不单单体现在手艺人身上,还体现在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身上。只有不断创新技艺,方可形成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道德层面

1.敬业乐业。所谓敬业乐业,就是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珍惜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可视为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人因敬業而专注, 情因专注而乐业。

2.专注执着。所谓专注执着,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意味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最终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

二、新时期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突出特征

1.缺乏敬业精神。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纷繁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信息充斥在当代年轻人周围。一些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幻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工作机会,心存“躺平”思想,“懒就业”“慢就业”之风蔓延。

2.缺乏创新意识。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基石”的制造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会被“卡脖子”。当前,一些高职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思想上安于现状,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高职学生是未来企业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

黄炎培先生作为著名教育家,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创立和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职业教育的道德规范

1.敬业乐群。黄炎培认为,从人的内因驱动来看,人们对于自身职业的理解和兴趣越深,越能更好地、自发地发展实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敬业”是指对于所学专业的强烈喜欢和对于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乐群”是指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乐于与他人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从事服务于社会的崇高事业。“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若何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彼不务应用而专读书,无有是处。”①可见,他认为职业教育的阵地在于服务社会。这种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职业教育中的观念,与当今所倡导的培养德艺并重的“工匠精神”、打造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在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2.劳工神圣。黄炎培通过“劳工神圣”的职教道德观,既阐释了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也阐释了人格平等的观念。黄炎培提倡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黄炎培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提倡劳动光荣的职业教育思想,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灵魂基础。高职院校要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师生的文化自觉,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

(二)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教学原则

1.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黄炎培特别重视社会化办学,认为职业教育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他将职业教育要广泛联系社会办学的特征概括为“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一切要“着重在社会需要”“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②。所谓科学化,就是用科学的态度来处理职业教育上的种种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材选编等,力求因地制宜、注重试验,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前,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因此,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别强调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理论知识,也要到企业中实践锻炼,做到理实结合、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提升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树立崇高职业信念,而黄炎培的社会化办学理念为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匠人才提供了解决方案。

2.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黄炎培注重实践,认为职业教育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他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原则,以培养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兼具的人才。他在办学实践中,要求课程设置上理论课与实习课时间各占一半,制定“做学并进”“半工半读” “工读结合”等制度,规定学生必须到车、钳、锻等多个实习工场中轮流实习,务期各种技能达于熟练;在教材编制上注重实践性;在毕业证书的颁发上,要求学生毕业需要有一年的实习经历,成绩优秀者方可颁发毕业证。

四、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德者,才之帅”,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黄炎培重视职业道德培养,教导学生“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在之事业具责任心”“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有“利居群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高职院校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筑牢思政课堂阵地,学习宣讲入脑入心。要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激励学生将工匠精神作为“精神之钙”。尤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宣传爱岗、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

2.加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的氛围。黄炎培提出,“职业平等,无高下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深入挖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和工匠素材,利用好各类宣传手段,讲好典型的真实故事,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氛围;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养成爱国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坚持社会化办学、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精湛技艺

新时期职业教育办学要坚持面向社会需求,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

1.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建立政府主导、统筹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学校紧跟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指导,进行专业增设、专业整合和专业退出,调整招生计划;探索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让一批有资质、有经验的机构和民间资本融入职业教育,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社会监督体系,引导职业教育工匠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2.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办学,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模式,围绕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开展共同办学,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黄炎培提到“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特别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养成。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倡导以师带徒为主要教育关系、以工作场所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再将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进行研究,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带领学徒参与完成企业的各类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为学徒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校企共同育人,破解技能传承难点,使学生成为企业技术问题解决的生力军。

此外,推动学术研究与企业需求相促进。聚焦优势学科,高职院校与各类企业、平台载体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创建共享型社会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双方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工作,不仅满足学生的实习、培训需求,而且为企业员工的职业提升提供通道,从而加速融合、激活现有各类资源要素。

3.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新时期职业院校需以工学结合为理念,提升专业设置适应产业需求的程度、课程体系适应岗位能力的程度、实践能力适应生产过程的程度。学科建设上要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布局,深度对接诸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瞄准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坚持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努力建设一批地方急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专业,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增强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职业院校要根据区域发展、就业市场和产业发展动态完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定位,按照“重点专业对接主导产业、专业群对接产業群”的思路,确定适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局;深化社会所需专业供给侧改革,制定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的专业融合、嫁接,以优势专业带动一般专业,以增量新专业逐步替代整合存量老专业,以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市场,充分发挥品牌骨干专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锻造一批优势品牌骨干专业。

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行业前沿知识,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教材和课程,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将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无缝衔接,实现校企供需匹配、学生在岗成才,切实培养适应社会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黄炎培在对教师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学校附近就有农场和工厂等,学生能够在此进行实习。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服务校企协同发展为导向,制订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办法,构建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通过校企不断加强合作、实现人员互聘,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并努力形成常态化机制。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能工巧匠、相关行业企业能手、产业教授来校授课和开设讲座,开展学术交流和进行技术指导等,促进教师队伍多元化发展,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5.校企共建“大师工作室”。大师是在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技术能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产业教授等。以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模拟项目为载体,“大师工作室”的成员包括学徒进行技术攻关,在培养学徒技术攻关能力的同时,还帮助企业攻克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制、解决关键技术及工艺问题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大师工作室”成员带领学徒进入企业,使学徒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在实战中锻炼和提高自己。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培养为例。“大师工作室”以“技能大师”为引领,建设“精密、数控、装调、协助”四个团队,立足“精密制造、数控应用、机械装调”三个主攻方向,通过“授艺带徒、技能创新、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合作交流”五大工作任务,培养出“敬业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人才,如图1所示。

(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黄炎培在《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提到职业教育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③他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首要教育目的,认为承认人天赋的个性与特长,由兴趣做先导,并予以启发,才能使每个人的能力尽量地发挥出来,共同推进社会发展。他还指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培养,加大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职称分类评定制度等改革力度,从而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更好地改善民生。

黄炎培强调指出,“人之资质各有不同,又非用各别教授之法,不能尽其所长”,因此需要因材施教。构建由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以及第三方机构评价组成的评价机制,形成“政府+学校+专业师资团队+企业+同行专家+毕业生”的多方评价主体。考核内容上,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为宗旨,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依据的做法,强化美育评价,加强劳动评价,改进体育评价。例如,在美育层面,构建美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一批美育社团等实践育人平台,开展面向全体、多样化的美育活动;在劳动教育层面,立足区域资源,结合本地特色深入开展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在体育层面,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

[注释]

①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1-292.

②③黄炎培.提出大職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03-304,490-491.

[参考文献]

[1]张良.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9(3):187-188.

[2]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9):39-41.

[3]黄臻.工匠精神下的企业品牌传承与创新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7(6):94-95.

[4]马振彪.新时代背景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08(2):44-45.

[5]董爱国.对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思考[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78-179.

猜你喜欢

黄炎培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浅析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过程的思辨
1949年以来黄炎培研究综述
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在京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