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立德树人教育

2023-04-06甘肃沈文伟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立德语文教育

◎甘肃/沈文伟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还包含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前广泛使用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些课文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有些课文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把立德树人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发挥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教育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快速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中,具有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机。

初中生的心思细腻、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以“情”导入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丰富其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丰富的视听享受中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向人们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为了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幅幅气势磅礴的雪景图,并配上适合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茫茫大雪之中,感受雪景带来的辽远意境。当学生入境、入情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引导,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通过道德与情感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资料进行课堂导入。在教学开始前向学生介绍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课文创作的时代背景,为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他被人们称为民族魂。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称鲁迅先生为民族魂吗?”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并讲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在课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极具代表性,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优秀素材。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将立德树人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个细节,让学生一边学习语文知识,一边接受道德情感的熏陶,以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不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被一些人漠视,还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代代相传的经典篇目,对当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古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将古诗文中蕴含的优秀道德品质传授给学生。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被人们称为“圣贤文化”,其中蕴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教材中的《〈论语〉十二章》就从君子人格解读了儒家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取向。其中,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都要对自己的“忠”“信”“习”进行反省,给后人以警醒,做事要竭尽自己的全力为人谋,要有忠人之心,并且还要以诚信为本,道出了为人处世之道。在第七章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其中“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孔子告诫人们不仅要乐于学,还要乐于义,乐于道,要安贫乐道,这也是做人的崇高境界。在第八章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将道义放在首位,“义”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标准,不义的事情从来不做,指出了“义”是人们修身的原则和必备品质,也是立德树人的基石。在第十二章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指出了君子一定要具备仁义的德行。《论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事、学会自立自强,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仁爱、忠信、重义、乐学、立志、内省的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在写作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

写作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写作内容的立意、构思,再到写作、批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具有自己的思维与独特的立意,写作教学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要将写作与立德树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提升道德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亲情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在写作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比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用一个个平凡的生活细节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表达了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情感真挚细腻,让人读后不禁为之感动。教师可以在学生情感被激发之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令自己感动和终生难忘的事情。有的学生说:“不管多么忙,妈妈每天都会起早为我做早餐。”有的学生说:“每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总会守在床边照顾我。”还有的学生说:“每次过生日,爸爸总会送我礼物,但他自己却从不过生日”等等。通过对生活片段的回忆,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养成感恩、孝道、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亲情”为主题进行写作,也可以从亲情的角度书写读后感,深化学生的内心情感,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标。

四、在实践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应用语言知识的条件与机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抓住二者的契合点,设计切合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鼓励各小组用一周的时间制作一份关于家乡春天的手抄报,并让各小组自主确定主题、分配任务、制作活动方案等,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手抄报的制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谦让与良性竞争,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去感悟道理、培养美德。比如,《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歌颂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学习后,教师可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义工活动,学生们在敬老院为老人剪指甲,打扫屋子,想尽办法逗老人开心,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同时也获得了敬老院领导和老人们的称赞。通过拓展活动,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雷锋精神的丰富内含,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总而言之,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行立德树人教育,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修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学识、高素质的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立德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