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场域建构与路径优化

2023-04-06郁吉玲

南方论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播者场域建构

郁吉玲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11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正如2022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的大会主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细究中国共产党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好”,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行”,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于我们党始终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贯彻这一科学思想决策下形成的突出成果与重要指南。

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各类风险挑战层出,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大学生亟需科学思想指引,有力提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能力,有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就要求不断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覆盖面、感染力、主动性与信服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育先机、开新局,扎实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堡垒。

一、问题提出

2022年10月22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就作出科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作为新时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完成了人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脱贫攻坚工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创下一项项载入史册的创新性成果,实现一次次历史性飞跃都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外部势力渗透、新冠疫情影响等,这些都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诸如理想信念淡薄、责任意识缺失等[3-4]。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思想的覆盖面、传播力、影响度,切实筑牢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基石,才能更好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事实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后就已经在高校广泛学习传播。然而现阶段传播学习渠道主要停留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5-7],青年大学生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与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分析这一思想传播背后的逻辑路径与场域要素,进而提出创新场域建构与路径优化,推动思想传播走深走实。

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这一问题,需要借助场域理论[8]分析。

勒温提出的场域理论从格式塔心理学视角切入,认为个体主要受到主体内部与环境外部影响,即“场”内所有能够被感知到、与该情境相关的全部情况决定着个人行为的产生[9]。而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则是立足关系视角界定场域的内涵。即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0],受到资本、惯习等影响。事实上,从社会空间而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就是一个以传播思想这一关系为核心连接而成的场域空间,受到文化资本、政治资本、性情倾向等影响;从传播主体而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就是受众主体从传播者处传递得到的信息,受外部环境刺激、个体感知力等影响。故而,借助场域理论,研究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具有一定的恰切性。

引入场域理论,分析研究高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路径,才能从传播链路机制中厘清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关系构建、中介力量的影响作用、性情倾向、外部刺激等传播场域要素,明晰传播逻辑,建构传播场域,优化传播路径,提升思想传播的主动性、影响度、覆盖面、信服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场域要素

依托场域理论与传播链路思考,审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场域建构,可以发现其核心要素在于个体惯习、外部刺激、中介力量、关系构建。

(一)个体惯习

个体惯习即个体性情倾向,一般在个体成长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定势,主要包括个体的偏好、三观、认知等。在传播方输出传播信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这一思想的接收情况与表现情况受到受众个体惯习影响,其传播效力亦有所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个体惯习影响下对信息的认知、解译与编码存在差异。诚如布迪厄所言,“在研究场域里某条确定的轨迹中,我们可以找到促使这些惯习或性情倾向系统成为事实的一定程度上的有利机会”[11]。故而,掌握传播主动权,就要推动个人惯习趋向于能正确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付之于实践行动的方向发展。

(二)外部刺激

梳理分析传播链路与系统,可以发现传播不仅向内受到个体惯习影响,而且向外极易受外部刺激作用。尤其是当外部刺激作用正向提升个体对传播信息的认可度、接受度后,其传播链路就更易组建、影响与作用。反之亦然。由此而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需要主动、自觉建构外部的正向刺激、有益刺激,从而促进传播的正向推进与反馈。细究这一思想传播的外部正向刺激、有益刺激,则需要围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共性化特点,借助环境营造等学生更易感知的外部刺激形式,充分发挥外部正向刺激作用,从而推动个体对这一思想的感知度、觉察力、接受度、影响力等发生正向变化。

(三)中介力量

中介力量即传播链路的中间作用力,对传播成效有重要影响。正如布迪厄所提出的“资本”概念,事实上中介力量在传播场域中的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就这一思想传播而论,中介力量的这种资本表现为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等,在传播路径中产生相应影响与作用。当文化资本发挥作用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属性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文化浸润中潜移默化产生影响,但其传播具有延时性、潜隐性;当政治资本发挥作用时,这一思想的政治性、权威性将被进一步增强,思想传播趋向灌输型,但也极易产生抗拒心理,限制、阻碍思想传播。故此,在传播这一思想过程中要善于发挥资本这一中介力量的突出优势特色,弱化资本的显性问题,推动传播效能最大化。

(四)关系构建

传播是传播者与被传播者间的思想或行为传递。从这一视角而论,传播的成效,一方面取决于传播者自身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被传播者对传播者的信息接收情况。即其关键在于双方之间的关系构建。由此而论,传播者与被传播者间的关系融洽、亲密,就能有效提升信息在传递到被传播者处后的解译与编码,从而促进传播的发生与传递。因此,要积极构建传播者与学生个体间的良好关系,从而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信服力、影响力与覆盖面。现阶段,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者主要是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等为主的关键队伍。故,要加强学生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等的关系建构,在良好关系中增进信任、赢得信赖、强化认同,提升传播的效力。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场域建构与路径优化

厘清思想传播的核心要素后,事实上传播的逻辑路径已较为清晰。即在良好的个体惯习基础上,高校核心传播者借助中介力量与外部刺激作用增强思想信息传递,被传播者基于双方的良好关系,及时接收到传递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高效解译与编码,内化为实际行动。故此,传播这一思想就需要在个体惯习、外部刺激、中介力量、关系构建中推进场域建构与路径优化。

(一)以个体惯习为基础建构主体场域,增强传播主动性

要引导个体惯习,积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相契合。由此,要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情况,及时掌握学生个体惯习表现,积极开展共性化推进与个性化引导,充分结合学生性情倾向,分类建构主体场域。

一方面,面对思想站位高、先进意识强的学生群体,要主动作为,积极、广泛、深入推进思想传播,引导“关键群体”深入学习新思想、提高政治站位,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着力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增强传播主动性。

另一方面,围绕个性化鲜明、思想意识弱的学生个体,要增强靶向思想教育,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策,逐步引导个体惯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通过转“说教”为“讲故事”,在举例子、摆事实、强对比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接纳与认同,因事而化推进思想进头脑、润心间。综上,切实依托个体惯习为基础,积极建构主体场域,增强传播主动性。

(二)以外部刺激为重点建构感知场域,提升传播感染力

要挖掘外部正向刺激,更好服务于思想传播。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这一思想传播的特点,围绕现阶段学生感知力现状与外部刺激感知情况,探索提升传播影响度的外部正向刺激,分层建构感知场域。

一是要营造正向环境刺激。通过选树同学们身边的先进典型担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以同辈群体现身说法的生动形式,感染、鼓舞思想积极同学在先进模范刺激作用下对标对表,形成良好的比学赶超风气,进而在环境氛围作用下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积极宣传平凡人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的收获与提升,譬如围绕“总书记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谈谈学思践悟体会,帮助拉近伟大思想与学生的感知距离,增强学生的自我代入感,在共鸣中推动学生与思想传播同向同行,提升思想传播的影响度。

二是要聚焦有益情感刺激。当代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土著,其思想特点更为复杂,适当借助情感联结与刺激更有助于思想传播。因此,要巧妙借助情感联结点,通过适度共情的方式增强学生感知力。一方面,创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诸如短视频、图像等,化生搬硬套为生动活泼,刺激学生更好感知外部信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提升传播效能。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思想内核,借助荣誉感、共情力等促发学生对“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核心内容的感知,以“十年内你的家乡变化”等小切口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建构感知场域,提升传播的感染力。

(三)以中介力量为关键建构资本场域,扎实传播覆盖面

要有的放矢增强中介力量,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这就要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资本的最大效用,增强中介力量的价值发挥,分级建构资本场域。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治资本的权威性、指导性作用的同时,弱化政治资本的强制性,从而最大化政治资本的引导与助推作用,增进这一思想传播的力度与深度。因此,要在各类课程中,尤其是思政课程,旗帜鲜明澄清这一思想的政治性、纲领性价值,以理论的科学性、权威性引领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信仰认同,毫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积极主动扣好“第一粒扣子”,建构政治资本引领场域。

二是要有效借助文化资本浸润作用的同时持续渗透,弱化文化资本在推进思想传播过程中的延时劣势与多元矛盾,充分发挥文化资本在思想传播中的纵向作用。要在网上网下潜移默化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通过线下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用好宣传栏、易拉宝等宣传媒介;另一方面,主动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借助“网言网语”增强思想的传播力、渗透力。最终,在润物无声、浸润渗透中建构文化资本底层场域,扎实传播覆盖面。

(四)以关系构建为核心建构关系场域,筑牢传播信服力

要持之以恒推进关系构建,在关系场域建构中筑牢传播信服力,从而有力增强思想传播。故此,要从上至下营造良好师德师风,从下至上弘扬尊师重教好风尚,从根本上增强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亲密、良好关系,为传播奠定良好基础。

一方面,高校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主要集中在教师主体。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良好师德师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因此,教师不仅要主动以身作则、行为世范,要借助课堂互动、线下交流、倾听提问等技术不断增进传播双方间的正向关系构建,而且要以理想理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为核心全方位、立体化塑造良好师德师风,切实以个人的良好师德师风教育、感染学生,从而在情、理、意三重维度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进而信服教师传递的知识,推进思想传播。

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营造尊师重教好风尚,倡导广大学生尊重教师、崇尚教师,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崇拜感与权威感,并由此延伸,增进学生认同由教师主体传播的思想的权威、崇拜价值,进而更好将这一思想贯穿学生知行统一范畴。因此,高校作为教育主体,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借助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广泛、深层、持续弘扬尊师重教好风尚。同时,选树一批学生心中的好教师,由点及面增强学生对教师群体的情感认同,建构良好关系场域,从而在师道传承中筑牢学生对思想的信服力。

四、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事关党执政兴国、社会和谐稳定、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需要精心组织与推进。增强思想传播就是要不断推进场域建构与路径优化,一要以个体惯习为基础建构主体场域,增强传播主动性;二要以外部刺激为重点建构感知场域,提升传播感染力;三要以中介力量为关键建构资本场域,扎实传播覆盖面;四要以关系构建为核心建构关系场域,筑牢传播信服力。通过主体、感知、资本、关系四维场域建构与路径优化,有力化解传播的阻滞矛盾,系统化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效能。

猜你喜欢

传播者场域建构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建构游戏玩不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