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柳频《先夫人太原王氏归祔志》探析

2023-03-28王艺然

东方收藏 2023年2期

摘要:《先夫人太原王氏归祔志》是唐人柳频为其母王氏所撰墓志。志中没有明确提到柳频的世系,结合墓志和传世文献推断柳频属于唐中期史学名家柳芳一脉,可补柳氏西眷房柳虬脉世系。唐代后期,像柳频这样生活潦倒的没落士族数量不少,这也是士族在唐末五代时期消亡的重要内因。但是,这些没落士族在家学传承方面仍是余风不坠。

关键词:柳频;先夫人太原王氏归祔志;柳仲郢;柳陟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拓《先夫人太原王氏归祔志》,是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柳频为其母王氏所撰墓志。志盖篆书“唐贡士柳频先妣王氏归祔志”;志文楷书,志题“先夫人太原王氏归祔志”。此志提供的信息很丰富,对于研究柳氏家族的世系、婚姻关系以及唐中后期柳氏的书法成就,都有很高的价值。学界对此志尚无研究,本文略作探讨。兹先将此志录文如下:

先夫人太原王氏归祔志

维唐咸通十二年,岁在辛卯,闰八月一日甲辰,贡士柳频先太夫人太原王氏弃世于上都宣平里私第,享年七十。即以其年冬十月六日戊申,归祔于京兆府万年县灞城乡新店原先府君茔东一十步。襄事之月,孤频欲以铭志请于当时文士,退念前古潘、陆之辈,或述家风,或陈祖德,恭惟太夫人德行高远,虽秉笔者遽能悉其美哉?于是辍哭纪事,以尽哀敬。

太夫人其先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子晋之后,至廿四世祖讳殷,为汉公府掾、中山太守,食邑于祁,故代为太原祁人焉。六代祖讳通,隋秀才,射策甲科,蜀王府侍读,绩诗书,正礼乐,谥曰文中子。其后历世以簪缨儒雅,号为清族。祖讳詹,皇许州鄢陵县令。父讳楚,皇滁州录事参军。先夫人京兆杜氏。

初,太夫人既归先府君,逮事大父常侍府君,仁孝敬养,为士族称许。太和壬子岁已后,孤频年始八岁而先君见背,太夫人抚孤稚、主斋祭,动合古道,不违礼经。常手教《何论》十卷、古诗赋一轴,及频能从师就学,而业已半矣。孤频既成人,而季父故河南尹仆射府君之所抚育,太夫人外尽郎伯之敬,内奉娣姒之欢,门风凛然,故事犹在。

太夫人天锡和厚高简,常览古史,见贤母烈妇,未尝不废卷而叹,想其为人。性又急于行礼,切于理家,至严而和,至柔而肃。又善刀尺之事,组绣之工,中外学为妇者,咸取则焉。居常无事,则鼓琴自乐,每遇清风朗月,必以雅调为娱。

孤频既受教,学为文章,太夫人令举进士,常诫以取名之道,宾客拜庆于门者,必一时秀彦,皆为决科从禄以永孝养,苟及荣显,则致封崇。何期天道不相,而孤频抱罪积衅,以至今日,抑不知谁为真宰而使祸酷若此?孤频不即就死者,虑奠祀有阙,勉延食息而已。

太夫人实生一男二女,长女不幸早世,次女适今璧州刺史赵郡李蔚。

太夫人既弃养,而孤频家徒壁立,累然在疚。犹子今左谏议大夫陟悉力讫事,举无违者。频与主妇河东裴氏洎女孙、儿孙等同奉柩车于路,以毕大礼。阴阳书称是岁未利合祔,故别卜新茔,所以迩先府君之域者,以安神心也。呜呼!造化有穷而哀冤无尽,夫至敬无文,故不为铭,但谓之归祔志。

此志楷法严谨,颇具柳体楷书风貌。字体点画遒媚劲健,短画干净凝练,长画刚劲俊逸,起、收笔顿挫鲜明,展露筋骨,转折处圆润厚重,血肉丰满。结构严谨,内紧外松。撇捺长画,舒展开阔,灵动自然。在端正严整中,亦有飘逸活泼之态。

一、柳频的世系问题

柳频,史书无载,此志中仅称其祖父为“常侍府君”、其父为“先府君”。按志文,柳频之母王氏生于贞元十八年(802),卒于咸通十二年(871),享年70岁。志文又称其父太和壬子岁(太和六年,832年)卒,假定柳频之父与妻子王氏同岁,则柳频之父去世时在30岁左右,或无官职,故柳频在志文中并未提及其父官衔。其父去世时,柳频年仅8岁,可知柳频生于宝历元年(825),至其母卒时,柳频年已47岁。

关于柳频的祖父“常侍府君”,可据史料综合判断推知。按志文,柳频母亲“逮事大父常侍府君,仁孝敬养,为士族称许”,她曾经侍奉过这位公公,假定她18岁嫁给柳频父亲,则当元和十四年(819)。又推文意,柳频应该没有见过他祖父,则其祖父去世时间当在元和十四年(819)至宝历元年(825)之间。

据载,唐代做过散骑常侍的有柳冲、柳浑、柳公权、柳陟、柳登等人。柳冲为散骑常侍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开元五年(717)去世;柳浑为散骑常侍在唐代宗时期,贞元五年(789)去世;柳公权在武宗时为散骑常侍,咸通六年(865)去世;柳陟为散骑常侍在唐僖宗幸蜀时,大约逝于唐僖宗中和年间,故以上都不是柳频祖父。

就目前史料来看,柳频祖父应为柳登。按柳登、柳冕兄弟,属柳氏西眷房,《旧唐书》有传,《新唐书》附于《柳芳传》。据《新表》,柳氏西眷柳虬裔孙柳彦昭生柳芳,柳芳生柳登、柳冕,柳登生柳璟、柳瓌,柳璟生柳韬,柳瓌生柳祺。《新表》未载柳冕子,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下,柳珵采择曾祖柳彦昭、祖父柳芳、父亲柳冕文集中记载的历朝典章制度和时政利弊,著有《家学要录》一卷,又著有《常侍言旨》一卷,“唐柳珵记其世父登所著六章,上清、刘幽求二传附。”①是知柳冕有子曰柳珵。

据《旧唐书》本传,柳登“少嗜學,与弟冕咸以该博著称”,60多岁始出仕,“元和初,为大理少卿……授右散骑常侍致仕。长庆二年卒,时九十余。辍朝一日,赠工部尚书。”②

柳登卒于长庆二年(822),与前所推断柳频祖父去世时间当在元和十四年(819)至宝历元年(825)之间正相符合;且右散骑常侍是柳登最终的官职,与柳频称其为“常侍府君”最切。

柳频祖父为柳登既经推定,但柳频父亲仍不能确指为柳登何子。按《新表》,柳登二子为柳璟、柳瓌。③又据《新唐书》之《柳芳传附柳璟传》,“会昌二年,(柳璟)再主贡部,坐其子招贿,贬信州司马,终郴州刺史。”④柳频之父在太和六年(832)已去世,显然不是柳璟。

至于柳频之父到底是史载的柳登另一个儿子柳瓌,还是史书失载的柳登其他儿子,现在还不能确知。

二、志文提到的其他柳氏家族成员

柳频在志文中自谓“既成人,而季父故河南尹仆射府君之所抚育”,其父亲早逝,故成年后多蒙叔父的照顾,这位叔父官至河南尹、尚书仆射。此人并非柳频的直系伯叔柳璟、柳珵,据《旧唐书》之《柳璟传》,“武宗朝,(柳璟)转礼部侍郎”,这是柳璟做过的最高官职;又柳珵,除了《郡斋读书志》录其所著两书外,史书无载,他定未官至尚书仆射这样的高官,否则史书当有记录。

据志文,柳频生于宝历元年(825),到20岁成年,时当会昌四年(844)。会昌四年以后到懿宗咸通之间,曾为河南尹、尚书仆射的柳氏家族成员只有柳公绰之子柳仲郢,“宣宗初,德裕罢政事,(柳仲郢)坐所厚善,出为郑州刺史。周墀镇滑,而郑为属郡,高其绩;及入相,荐授河南尹,召拜户部侍郎。墀罢,它宰相恶仲郢,左迁秘书监。数月,复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大中十二年(858),辞疾……顷之,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起为虢州刺史,以检校尚书左仆射东都留守。”⑤

在柳氏家族分房中,柳仲郢属于柳道茂支脉,虽然也是柳纯后裔,但比较独立,一般不将其归入西眷房。柳仲郢与柳频房支甚远,只是柳频的远房叔父。同一远祖的子孙按谱排辈,如生活有交集,也可以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柳宗元记述与其父柳镇交游的众多友人中有“柳氏兄弟者,先君族兄弟也。最大并,字伯存……次中庸、中行……柳登、柳冕者,族子也,登字成伯,冕字敬叔,蒲州河东人,自其父芳与冕并居集贤书府。”⑥柳宗元属柳氏西眷房中的柳庆支脉,与西眷房柳鷟支脉的柳并兄弟以及柳虬支脉的柳登兄弟,论房支早已极其疏远,但现实生活中有联系,所以仍按家谱排辈。

柳频在志文中还称,其母去世以后,家徒四壁,难以筹办丧事,在侄子左谏议大夫柳陟的大力帮助下,才得以较为体面地下葬合祔。由于柳仲郢咸通五年(864)已经去世,所以咸通十二年(871)柳频葬母时,只能依靠柳陟的接济。由此事亦可看出,唐后期即使像柳氏这样的关中士族,其家庭的经济生活也陷入了窘境,这也是唐中后期士族没落的一个表现。再如唐德宗时出身于博陵崔氏的崔衍,“禄稍周于亲族,葬埋嫁娶,倚以济者数十家。及卒,不能蒇丧,表诸朝,赐赙帛三百段,米粟称之。”⑦还有唐宪宗时期出生于河东裴氏的裴向,“内外支属百余人,向所得俸禄,必同其费,及领外任,亦挈而随之。有孤惸疾苦不能自恤,向尤周给,至今称其孝睦焉。”⑧崔衍和裴向的事例说明这些旧士族有很多家庭已经陷入困顿,只能仰赖家族中为官者的接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有能力时周济亲族是这些旧士族的门风,如裴向即“以学行自饬,谨守其门风”。

士族家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加剧是士族整体走向衰落的标志,说明其经济特权逐渐丧失。当然,这种贫富分化在南北朝时期已开其端,如刘宋袁粲,属陈郡袁氏,“太尉淑兄子也。父濯,扬州秀才,蚤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愍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愍孙饥寒不足,母琅邪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⑨

柳频所说的侄子柳陟,属西眷柳鷟支脉,两《唐书》无传,爬梳史料,可略见其行事。《新唐书》载柳陟尚唐宣宗女许昌庄肃公主,“许昌庄肃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时。”⑩唐僖宗由蜀还都后,光启二年(886)发生朱玫之乱,朱玫拥立嗣襄王李煴为监国,唐僖宗逃到兴元(今陕西汉中市),柳陟担任伪户部侍郎。

柳陟主要活动于唐懿宗和唐僖宗时期,他作为柳频的远房侄子,虽然曾襄助柳频办理其母亲的丧事,但有私义而无公节,在严重的政治事变发生时,不能保全政治节操,而是投靠伪署,担任伪官,明哲保身。

三、柳频的家学渊源

柳频家族从其高祖柳彦昭开始,就以儒学和史才著称。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为朔方总管,“奏用监察御史张敬忠……分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称仁愿有知人之鉴。”?

柳频曾祖柳芳更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开元末年进士,后于史馆修史,唐肃宗时续写完成吴兢所编国史,共130篇。上元年间,因事被贬黔中,适逢高力士被贬巫州,柳芳向高力士询问唐玄宗时宫中之事,写成《问高力士》一卷,又著编年体《唐历》40篇。最后官至“右司郎中、集贤殿学士”。?

柳频祖父柳登,累迁至膳部郎中,元和初年官大理寺少卿,“与刑部侍郎许孟容等七人,奉诏删定开元已后敕格。”?

柳频叔祖柳冕,“博学富文辞,且世史官,父子并居集贤院。历右补阙、史馆修撰。”?

柳频伯父柳璟,“宝历初,第进士、宏词……文宗开成初,为翰林学士。”柳芳在唐代宗永泰时曾根据宗正寺所藏玉牒,记载高祖武德至代宗永泰年间的皇族昭穆世系,成《永泰新谱》一书。开成时,唐文宗赞叹《永泰新谱》之详悉,“诏璟攟摭永泰后事缀成之,复为十篇。”?

柳频家族博学多识,富于著述,很多人物都参与朝廷文件的草拟删定等工作。柳频本人虽然试进士不中,但受家庭环境影响,门风依然,颇具才华,从他撰写的这篇墓志亦可窥见一斑。唐代以儒学文才传世的士族,即使家庭经济困顿,但有两件事仍是他们不肯放弃的:一是对学问和著述的追求;二是仍然自矜门户,尤其在婚姻关系方面,重视士族联姻,如柳频家庭已然没落到“家徒壁立”的地步,但柳频仍然娶的是河东裴氏,他妹妹则嫁给璧州刺史赵郡李蔚。

除了来自本直系家族的传统濡染,柳频还受到远房亲族柳公绰、柳仲郢的较大影响。柳仲郢长期关照柳频家庭,柳频对其钦仰有加。柳公绰、柳仲郢父子除了博古好學之外,尤重礼法孝义。柳频之孝母,除了自幼由母亲照顾成人的自身原因之外,与远房叔父柳仲郢对他的教育也有关系,这是重孝义礼法的传统在柳氏这两个支脉之间的交流。

综前所述,《先夫人太原王氏归祔志》使我们得以补充柳氏西眷房柳芳一脉的世系,同时可以深入了解唐代后期没落士族的社会生活及其家学传承。

注释: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柳常侍言旨》一卷,唐柳珵撰。常侍者,其世父芳也。凡六章,末有刘幽求及上清传。”此谓柳芳为柳珵世父,误,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宋史卷七艺文志二》已指出.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49《柳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030;《旧唐书》·卷16《穆宗纪》:“(长庆元年五月)己酉,右散骑常侍致仕柳登卒。”此谓柳登卒于长庆元年,与本传所记长庆二年不同,未知孰是.

③《旧唐书》·卷149《柳登传附柳璟传》以柳璟为柳冕之子,与《新表》异;《新唐书》·卷132《柳芳传附柳璟传》与《新表》同,今依《新表》.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柳芳传附柳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37.

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63《柳芳传附柳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24.

⑥[唐]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M].河东先生集·卷12《表志》,宋刻本.

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64《崔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42.

⑧[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13《裴遵庆传附裴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3357.

⑨[梁]沈约.宋书·卷89《袁粲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2229.

⑩[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3673.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93《张仁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982.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柳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36.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49《柳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03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32《柳芳传附柳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37.

?同④,第4536-4537页.

作者简介:

王艺然(199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20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