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情感策略

2023-03-26裴松彦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律动乐曲节奏

裴松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对活动与游戏的依赖性较强,比较缺乏耐心。如何有效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情感是音乐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在唱游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中提到要在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课程。唱游活动指的是在音乐课堂中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展开教学的音乐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一种融教育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小学低年级学段中非常适用。唱游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回归本真,在享受音乐游戏的同时感受音乐、表达自我进而抒发情绪,达到提高音乐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意识以及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笔者采用唱游活动中最常用的歌唱表演、音乐律动以及音乐游戏三种形式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歌唱表演

歌唱表演是唱游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包含歌唱与表演两个方面。在实际教学中,以歌唱为主,表演为辅。下面以沪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其多列》一课为例。

首先,教師可播放哈尼族的视频进行导入,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哈尼族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其次,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中所蕴含的欢快活泼的情绪,脑海里想象出歌曲中描绘的哈尼族儿童上山捡竹叶、砍竹筒、背上彩色书包去上学等劳动、学习、生活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柯尔文手势辅助学生对音高进行基本的感知与训练,建立音高概念;最后,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其分小组进行歌曲创编表演,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乐曲中的角色里去表达情感和进行歌唱表演,教师对学生的歌唱和表演需要给予肯定,使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建立自信。这一教学过程能够调动学生对音乐体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二)音乐律动

音乐律动教学是培养学生全身心参与音乐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学生通过各部分肢体的参与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要素,在律动的音乐中培养音乐情感与审美。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自主能力与自主意识较弱。为了在音乐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效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激发学习动力。相较于传统教学形式来说,律动能够迅速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和兴趣。在课堂中引入音乐律动教学,教师需要注意选取旋律轻快、节奏鲜明、具有较强律动感的音乐。

以沪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多愉快》一课为例,这首乐曲情绪欢快且节奏多样,适用于律动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初步感知乐曲,通过弹琴让学生视唱、朗诵歌词,了解乐曲基本含义以及发声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对这首乐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使用沙锤带领学生展开音乐训练,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进行拍手、跺脚、拍腿等简单的形体动作,同时加入身体律动,学生也可以随意创作舞蹈动作。在律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反复播放乐曲,引导学生感知其强弱和节奏。乐曲中四分、八分以及十六分的混合节奏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律动化的音乐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感知音乐节奏,不同部位的动作能够对应乐曲中的强弱和节奏,更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愉快之情,并在各种节拍的转换中培养了其肢体协调能力与创新思维。

(三)音乐游戏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教师将音乐与游戏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中的旋律、节奏等要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是让学生感知、体验音乐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以沪教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火车波尔卡》一课为例。首先,教师用琴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模仿火车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火车波尔卡》的节奏、旋律等进行一个基本的感知;最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把每一组都看成是一列火车,引导学生使用乐器配合本课乐曲进行配编,也可让学生自己成为“火车列车长”。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始终结合《火车波尔卡》这首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运用音乐符号的同时发现乐曲所表达的内涵,在趣味中激发情感体验、在游戏中表达情感。学生将音乐情感投射在游戏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内在情绪。同时,游戏的加入能够使学生的懈怠感降低,积极性增强,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而达到音乐情感培养的目的。

二、在有效聆听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聆听是音乐感知与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聆听音乐,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提高欣赏水平。下面以沪教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赶海的小姑娘》一课为例进行研究。

(一)整体聆听,体验情感

在有效聆听中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在整体聆听中体验乐曲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聆听乐曲的过程中,通过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感受乐曲的情绪变化,进而达到有效聆听的目的。

乐曲《赶海的小姑娘》通过对一个小姑娘赶海场景的描写,表现了其赶海时的欢快和童真。在乐曲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整体聆听音乐,让其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内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在进行整体聆听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结构与情感,通过歌词中的“找呀、唱呀、跳呀”等描写,感受小姑娘的活泼与童趣。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演唱,也可加入肢体语言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感表达。

(二)细节聆听,抒发情感

音乐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其中存在多种细节。学生通过整体聆听对乐曲有一个基本感知之后,还需要对音乐细节进行把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聆听意识还未健全,教师需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聆听意识和习惯。在《赶海的小姑娘》乐曲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细节聆听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本体要素,进而进行节奏、音准等训练,逐步感受到附点节奏、切分以及其所传达的情绪的不同,在深入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演唱。如乐曲中第一乐段第一乐句是对海滩画面的描绘,教师要引导学生演唱出海滩的画面感;第三乐句是对小姑娘行为的动态表达,要引导学生演唱得更加活泼、童趣;在结束乐句的部分,要引导学生演唱出螺声悠长的感觉。

(三)对比聆听,增进感情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学习,培养理解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和思想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对比聆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对比,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不断提高聆听效率。

首先,教师在带领学生整体聆听《赶海的小姑娘》之后,又播放了另一首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引导学生对比两首音乐作品在情绪、表达方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两首作品都是以儿童为主角进行创作的,其中《让我们荡起双桨》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而《赶海的小姑娘》则更加活泼童趣。通过这种对比聆听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感知到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主题特点、作品风格特征。音乐是生活的再現,教师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对《赶海的小姑娘》进行有效聆听,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表达情感的观念和能力。

三、在情境表演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作为主体存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做连接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消化理解新的知识,并且逐步构建起知识体系。音乐教学也是如此。

情境表演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模仿某种典型的情境或片段,使学生在音乐戏剧化的表演中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和体验。

(一)在道具情境中构建音乐主体形象

以沪教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为例,这首乐曲以叙事的形式赞扬了从小生长在山林中的小姑娘勤劳、朴实和善良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学习这首乐曲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一些道具来对音乐主体形象进行构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乐曲所传达的音乐形象。乐曲以采蘑菇的小姑娘为主人公,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具情境设计中就可以选用蘑菇、篮子、竹筐、小铲子等,完整展现主人公的形象,通过道具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对主人公形成一个更为统一的形象认知。同时,通过道具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加快速地引起学生对乐曲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二)在游戏情境中掌握音乐本体要素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游戏上。因此,教师可将游戏和音乐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和实践。

仍以《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课为例,歌曲中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转换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把握。如果仅仅依靠反复聆听,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此时教师可以选用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掌握音乐节奏。教师先进行示范并在黑板上画出节奏示意图,然后让学生轮流按节奏进行拍桌子、拍手、打响指等动作,也可自行进行声势的创编和组合。通过声势教学与游戏环节的融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本体要素。

(三)在场景情境中充分体验音乐情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乐曲表现的场景为学生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根据场景自由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和表演。

例如,沪教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中《我是一粒米》和《快乐的农夫》就可以创设出一个田间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分别扮演农夫、锄头和米,运用多媒体展示的田间场面作为背景,学生通过形象化和拟人化的情境表演将故事与歌词完美融合在一起,将音乐节奏融合在表演台词中,在表演中掌握音乐知识,体会音乐情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由于音乐情境的具象化,小学低年级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把握乐曲中的情绪,从而达到音乐情感培养的目的。

总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对学生音乐情感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律动乐曲节奏
始乱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YOUNG·节奏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生命的律动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