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回顾与升级

2023-03-24西安郗芙蓉

现代企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 西安 郗芙蓉 李 曼

“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给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实现了从借力而行到助力发展的转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回顾过去十年的实践,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实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下一个十年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扎稳打的关键期,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迈向更高阶发展的关键期,高等教育领域必须直面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抓住机遇、破解挑战。

一、“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回顾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实践,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脱离世界性的普遍交往独自发展,国际化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高等教育国际化则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同世界高等教育相联系、转换甚至融合的过程。将高等教育国际化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国际间的学者流动、国际间的学术内容互通、国际间的技术援助与教育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实践平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十年来实现了从借力而行到助力发展的转变。

1.由借力而行到助力发展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使命是派遣留学生海外求学,习得先进科学技术类文化产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来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有了新的内涵,即双向的互动与交流,在吸收和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以后,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再创造,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力得到了提升,具备了国际化因素。

首先,国际间的学者流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海内外学者有了更多的教育福利,以“招进来”和“走出去”为主要方式。“招进来”即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吸引大批海外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交流,“派出去”即中国学者赴外求学交流,海内外学者共同开展学习交流,交换工作与教学经验,促进各领域的发展。在“共商、共建、共享”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国际间的学者流动增进了对国际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强了对现代化人才的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其次,国际间学术内容的互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引进来”指的是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等。“走出去”指的是将引进来的知识技能吸收以后再经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这些知识技能进行再创造,有效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同更多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再其次,国际间的技术支援与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设计中,始终将国际教育合作作为突出内容。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我国同部分国家在专科、本科、硕士各个层次均开拓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直至今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规模仍在逐步扩大。

2.由个体化行为转向组织行为的完善。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华留学生人数众多,这使得我国成为海外留学生最多的国家。最初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指个体自主选择跨国求学,即留学生、教师、高等院校等以个体的形态进行互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化自主选择需要一个多方协同的平台,即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始个体化转向系统体系整合的探索,部分高校开始有组织地同海外高校展开联合办学项目,例如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由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即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办。所以不难发现在这个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一个特点即高等教育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进的。整合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找到关键的地方才能够对其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一是建立信息互联平台,只有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才能更有利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发展。第二是形成了高效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各个要素之间需要进行互动和整合,高标准的国际教育市场对于要素之间的互动整合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就为世界高等领域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信息互联的平台,众多政府、高校和科研单位甚至企业单位等要素有效协调,形成高效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完成了个体化行为向组织行为的完善。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再次强调了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角色实现了由教育资源输入国转向教育资源输出国的转变,但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亟待解决。

1.“一带一路”深入发展背景下亟待探索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模式。2019年底,新冠肺炎来势汹涌,给全球经济、贸易、政治、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削减了海内外留学生的跨境求学热情,也受到了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在内各种冲击,给教育全球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首先,海外留学的学生受到了重重阻挠,因签证政策、疫苗注射、隔离限制甚至健康风险等现实因素,部分学生选择更换留学目标国家,部分甚至放弃赴海外求学计划。海外在读留学生、交换生、访问学者等受疫情困扰滞留于海外,给原先规划好的求学规划带来了诸多不便,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结束,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消除。其次,新冠疫情浪潮褪去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长期打压遏制,可以预测,新冠肺炎疫情浪潮退去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在西方部分国家推行的逆全球化的裹挟中,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受到极大的限制。不仅中国,各个因逆全球化现象而受到影响的国家与地区间的高等教育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学术交流充斥着漠视和排挤的态度。因此,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探索新的国际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模式打破学术交流困境刻不容缓。

2.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同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在关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科学的课程互动体系、合作办学的学科共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在学生“招进来”和“走出去”方面。“招进来”的来华留学生质量良莠不齐,部分高校过于注重留学生招生数量,为了达成招收指标而降低录取标准,导致来华留学生质量不高。“走出去”的中国留学生,归国服务意识不强,学术贡献度不够,未能自发精准对接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其次,课程互通方面,国际化程度不高,缺乏一套既符合国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又兼顾合作国国情的国际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学分学位互认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认证制度不够成熟。再其次,学科共建方面,产业相关性低,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更倾向于实用性强的重机工专业,对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合作缺少足够的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与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完善。这三个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是当前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挑战。

3.树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品牌的挑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虽然需要实现从本土角色向全球性角色的转变,但是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中国特色品牌,打造优质的办学资源输出。首先,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在海外媒体上抹黑中国,制造“中国霸权论”“中国扩张论”等,因此,迫切得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来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爱好和平、胸怀天下的传统文明,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向世界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不以文明优越自居,而是追求世界文明百花齐放的美好图景,以文明的交流促进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其次,需要高质量的特色高等教育品牌产出来吸引全球爱好和平、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国家和民族前来共同交流,将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首提出了“四个共同倡导”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共同倡导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每一种文明都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饱含着其独特的智慧与追求,只有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尊重文明多样性,对别国文化保持包容的态度,克服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带来的阻碍,通过文明的交流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长久的发展与进步。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高等教育的升级

随着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关键因素,各政府和高校也以国际化为目标导向,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将进一步向系统化发展。下一个十年将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扎稳打的关键期,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迈向更高阶发展的关键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升级迭代,将继续服务于普遍性的知识生产,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1.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水平升级。现今全球化时代,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递进,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国际上的交往与互动,跨国高等教育活动超出了单一国家的控制范围。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是全球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治理机制也需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入调查研究适时更新治理观念与治理方式。首先,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共建、共享的治理原则,合理、合法、合规地推进同对象国的学历学位互认机制,不断扩大国际治理主体空间。“治理的核心意旨是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管理和服务过程,实现权力主体的多元和分散。”要鼓动高校和政府积极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一带一路’ 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国际大学协会(IAU)等国际非政府组织。随着教育领域对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注重教育领域的发展,不但包括以上科教组织,还包括像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这类经合组织,都致力于积极参与并推动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治理。其次,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度不断增加、主体治理空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完善国际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公约,例如国际层面的高等教育联合声明、多边协议、国际公约等,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促进各国教育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实现国际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再其次,创新治理方式,将数字式治理与传统式治理相结合,实现“1+1>2”的效果。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引入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之中,通过评价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和指标来实现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治理的有效优化,充分发挥用数字式治理优势,结合规范式治理等多元治理方式,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智库建设,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信息数据库,提升国际高等教育现代化治理水平。

2.高等教育资源协调配置升级。“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高等教育交流搭建了合作平台,在此背景下,推动国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抓住实际的主要矛盾,统筹各方的资源与利益,依托我国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优势,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间的循环联动,与合作国进行优劣互补,实现资源更精准配置。首先,从深入教育调研入手,精准把握对象国高等教育的矛盾与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是党的优良作风,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定期深入开展“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高等教育调研,不再局限于文献式调研,还应下沉至对象国家的国情、教情,甚至是经济发展趋势等,去分析“招进来”或“派出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把握对象国人才与科技市场的需求,做出合理判断从而科学制定方针,适时调整策略,实现资金更精准投放,资源更精准配置。其次,在精准调研把握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的合作策略,积极同未开展过合作的国家进行资源互动,避免资源长期过度集中于某几个国家。因地制宜得的实施教学过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与研究范式,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互动的融通性、流动性和补偿性。再其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地同对象国进行无限的优劣互补,推动优势资源共商共建共享,对于某领域薄弱的国家展开对口支援,避免机械重复建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利用。不仅在探索创新教师团队、教材应用、教学方法等,还要在办学模式、合作监管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推出数字性、务实性、可视性水平更高的成果,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内涵式发展。

3.高等教育国际化品牌建设升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迈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尚未及时向质量提升阶段转换。”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要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实现有别于他国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多样化、开放性、协调性的高等教育品牌体系,才能突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与特色。品牌是同种类物品区别于其他物品的标识,也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首先,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要扎根在中国大地的基础上,借助“一带一路”实践平台走向国际,打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等教育品牌。要客观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以及教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有利于现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典型元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以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我国现有的“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留学中国”等国家品牌已初具规模并且势头良好,应继续强化政府的顶层设计作用,发挥各高校自主能动性,提升已有品牌的品牌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探索新的地方品牌、国际品牌甚至全球品牌,形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品牌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